民國作文課:讀和寫

民國作文課:讀和寫

《讀和寫》本書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文字淺顯,故事性強。採用故事體的表達方式,學生們很容易就會被其情節吸引,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淺入深出,寓教於樂。二是比喻新奇,印象深刻。書中採用了很多形象鮮明的比喻和小故事,來闡明對學生們來講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些讀寫知識。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作文課:讀和寫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頁數:180頁
  • 開本:32
  • 作者:沐紹良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25932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自從有了《讀和寫》,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作文啦!
◎ 一本銷暢銷半個世紀、重版無數次的經典少兒作文輔導讀物。
◎ 作者是文學家、語文學家夏丏尊的愛徒,有在中國小教育的一線經驗,最深刻了解兒童寫作文的困難之處。
◎ 大教育學家葉聖陶親自作序推薦,盛讚不已。
既有教孩子寫作文的方法,也有優美的範文。

★詞語如何理解和套用?
★怎樣組詞,怎樣吸引優美的辭彙?
★長句和短句如何搭配?
★如何寫好作文的開端和結尾?
★如何樹立好作文的中心思想?
★如何選好作文的題材?
★抒情文、敘事文、說明文、議論文區別在什麼地方?又如何能寫好?
★怎樣寫日記和書信?
★怎樣使用標點符號才能使文章更優美?
★怎樣培養自己讀書的方法?

作者簡介

沐紹良(1912—1969),浙江寧波慈谿(今慈城)人。1933年9月,受春暉中學時期的老師夏丏尊之邀,至上海開明書店工作。在此期間,在《中國兒童時報》上連載發表《讀和寫》,深受小讀者歡迎。後由開明書店出版葉聖陶作序的單行本,曾多次重版。同時在《中學生》、《新少年》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文章。
1936年7月後,先後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員、《中美日報》科學副刊編輯、《大晚報》副刊編輯。曾用劉振漢、斯文等筆名在《文心》、《譯報周刊》、《科學趣味》等刊物上發表大量科普文章。
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商務印書館《新兒童世界》(半月刊)雜誌主編,並為《開明少年》、《中華少年》、《展望》等刊物寫稿,編寫《幼童算術課本》、《幼童語文課本》、《幼童常識課本》、《勞動英雄的故事》等兒童讀物。
1952年底,調往北京商務印書館編審出版部工作。1957年,因工作需要調至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機關,任聯委會委員兼宣傳部秘書,主編《民進》會刊。

圖書目錄

一寬緊帶/1
二菩薩和活佛/10
三三個求婚的少年/19
四急驚風與慢郎中/29
五疳積糖/36
六一看再看和一比再比/42
七矛盾和隔膜/50
八大腦便便/57
九姐姐的惡作劇/61
十哼哈二將/66
十一開端和結束/71
十二夢和現實/81
十三餅乾和文章/89
十四花朵和蚯蚓/96
十五題材的選擇和剪裁/101
十六從“嘻笑怒罵皆成文章”說起/109
十七茶撥翻了/116
十八上下左右東西南北/125
十九真理只有一個/132
二十一本賬簿/139
二十一父親大人入目/145
二十二呆子和音樂家/152
二十三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163
二十四蟹和饅頭/170
重版後記/176

後記

《讀和寫》這本書是1933年父親21歲時開始創作的一部輔導中小學生寫作的入門課外讀物,先是以《讀寫故事》的題名在《中國兒童時報》上連載,受到小同學們的喜愛,以致連載的報紙訂數增加了千餘之多。1936年出版單行本後,更是接連再版。現在想起來,在當時,這本書對提高中小學生們的作文能力來講應該也算是一本不錯的築基之作吧。
說起來,父親的學歷並不算高。但少小聰慧,兼之高小階段有幸遇到柔石這樣的名家做老師,隨之又通過柔石認識了當時正在熱衷於文學創作的馮雪峰、應修人等人,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和影響,便模仿他們開始向《時事新報》《中國兒童時報》《兒童世界》等報刊投稿,在學校里是小有名氣。
由於象境貧寒,念完了國小,爺爺便不同意父親繼續求學了。逼著他去店裡當學徒。虧得授業的老師因他學習成績優異,幫他向父親說情,結果父親才勉強同意他繼續學業。
中學時代的父親繼續向報刊投稿,並以稿費來貼補學費。據原寧波市政協副主席毛翼虎先生1993年在《寧波文史資料》第18輯中回憶他在春暉中學學生時代的情況:“……學校里新文藝思想仍然活躍不衰,學術空氣非常濃厚。有一個家裡十分貧窮的學生名叫沐紹良,成績出眾,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堅持學習,大部分學費是靠泊己向《學生雜誌》《兒童世界》《少年雜誌》等刊物投稿得來的稿費來彌補的。這對我的鼓舞很大,我雖不及他;但也一樣向報刊投稿以求得稿費來補助學費……”可見當時的父親在同學中間還是相當出類拔萃的,其寫作水平在同舉中當屬於佼佼者。
可惜的是,最終迫於經濟壓力,父親僅在高中時期讀了一年半,19歲的他便肄業走上了社會,到浙江鎮海靈山國小當了一名國小教師。因為他沒有讀過師範,就一面教書,一面自修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同時自學日文。在其執教兩年半左右時間,由於其知識面較廣,教學方式生動活潑,深受學生們喜愛。據《釆茶舞曲》的作者,著名作曲家周大風在《難忘的一課》一文中回憶:“生物教師沐紹良與化學教師江聖泗共同創作並組織學生編演了‘幻想短劇’《火星人》,來啟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和創造能力。”七十多年後仍讓當年教過的小學生念念不忘,可以想見當年的“小先生”是何等受學生們的歡迎和愛戴。在此期間他教過的學生李俍民,後來成為了著各的翻譯家。他的處女作譯著《鹿童淚》,也是後來在新紀元出版社工作的父親幫他出版的。
正是在這不算太長的教師生涯里,父親對朝夕相處的學生們和教書育人的工作產生了很深的感情。雖然後來父親告別了教職,轉行到了出版界。僅依靠高中肄業的學歷和自學成才的日文,考入了著名的出版機構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譯員。人生際遇的改變並沒有使父親告別以往,正是因為他對過往的教師經歷和學生們的傾心交流戀戀不能忘情,才促使他把因病中斯的報刊連載《讀寫故事》最終完成.結集為《讀和寫》交付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作為奉獻給當時全國兒童年的一件遲到的禮物。
我以為,《讀和寫》這本書作為中小學生的課外讀物來講,有以下兩大特點:
一、文字淺顯,故事性強。本書行文淺顯,中小學生都可以通暢閱讀,不會有什麼閱讀障礙,且採用故事體的表述方式,學生們很容易就會被其情節吸引,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淺入深出,寓教於樂。往往在看似淺近直白的表述中,將比較枯燥晦澀的寫作理論形象化,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讀寫能力不知不覺便會有相應的提高;
二、比喻新奇,印象深刻。書中採用了很多形象鮮明的比喻和小故事,來闡明對學生們來講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些讀寫知識。像用“鬆緊帶”來比喻長句和短句之間的區別;以“菩薩與活佛”來形容行文的呆板與生動;用“帶帽”和“穿鞋”來說明語句的開頭詞和結尾詞的用法;用“茶撥翻了”的小故事來闡明敘事文的寫作要點;以“呆子和音樂家”來比喻詩的寫作特點;用“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小故事來說明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重要性;用“吃蟹”和“吃饅頭”的區別來指導同學們讀書時要用“精讀”與“概覽”兩種方法。諸如此類,每一章節都設計了一個熱點,吸引小同學們欲罷不能地看下去。這些比喻構想新奇,獨出心裁,大都是前人沒有採用過的,使讀者耳目一新,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這本書畢竟寫作於70多年以前,時代有所變遷,文章的書寫習慣免不了也有一些改變。書中的行文用語和提法,有些採用的是與現代通行用語所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基本意義是相通的。此次再版,我們僅改變了一些稍顯怪異的用詞,基本還是依照原版舊例,以使現在的小讀者們可以順暢地閱讀學習。年長的家長們如有興趣,也可從中體會到一些民國時期中國小國文教育的程度和課外輔導讀物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
說起民國時期中國小國文教育,就免不了要提到民國中國小教材回歸的熱潮。坊間熱賣到脫銷的《開明國語課本》,數十年前的多種民國老課本陸續重版發行,已成為出版界的一個奇觀。為何在家長們在一面大聲疾呼應該對學生們“減負”的時候,一面卻對這些並非現今教學大綱之內的課本如此歡迎呢?我認為,這充分表明了學生們和家長們對於更加努力地提高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熱情與期望。現在,趁著民國課本熱的餘溫未退,出版一些可資借鑑的民國教輔讀物,對於學生們的閱讀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應是不無裨益的吧!
沐涵
2013年8月

序言

沐先生這本書,曾經在《中國兒童時報》按期登載過,聽說讀者非常歡喜看,每接到新出的一期,多數是先看沐先生的東西。這就可見這本書能夠吸住一般少年的心。寫一本書必須能夠吸住讀者的心,作者和讀者之間才築起了交通的大路,作者的好意思、好見解才可以一車一車地向讀者方面輸送。如果不能夠做到這一層,作者盡有好意思好見解,輸送到讀者跟前,讀者的心卻緊緊地關上了大門,那就不只是作者的想心思、動筆墨都成徒勞,就是印刷所工友排字印刷的精力也等於白費。這本書為什麼能夠吸住讀者的心,我不想在這裡說,因為說了對於讀者沒有多大益處。譬如說,一位小朋友愛吃水果,他愛吃就愛吃了,你卻給他說明水果為什麼惹他喜愛,這不是沒有什麼意思的事情嗎?
我在這裡只想對讀者說以下的話:
這本書講的是關於閱讀和寫作的方法。凡是方法記在心裡,不過是一種知識。或者不只記在心裡,還能夠掛在口頭談談,也不過表示你懂得多,肚子並不空。如果要真箇受用,你得更進一步,讓知識融化在習慣中間。舉個例子來說:怎樣怎樣的衛生方法都只是知識,僅僅懂得衛生方法,對於身體不會有什麼益處,必須使日常生活習慣完全合於衛生方法。身體才會保持著健康。我希望讀者不要僅僅注意這本書的趣味,也不要僅僅把它掛在口頭,作為向學之間談話的資料。我希望讀者把這本書中所說的化為自己的閱讀和寫作習慣。臨到做菜,再去翻看烹飪講義:這是個笑話,常常被人提起,表示單有知識而不成習慣的不可靠。臨到淘讀和寫作的時候,是不應該再去想閱讀和寫作應該依甚么方法的。看著這本書,伺時把書中所說的套用到閱讀和寫作的實際工作上去,漸漸養成習慣:這樣,才是真箇受用,不算白看了這本書。我的話雖然簡單,可是很扼要,願讀者注意。
1936年11月3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