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武漢大學,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歷史學科創建於1913年,是我國高等院校中較早成立的歷史系科之一,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積澱。著名學者李劍農譚戒甫吳其昌楊人楩唐長孺吳於廑姚薇元方壯猷石泉等史學名家先後在這裡執教,嚴耕望陳仲安高敏張澤鹹謝桂華、彭澤周(伊原澤周)、張海鵬等知名學者在這裡畢業。經過幾代學人的不斷努力和積極開拓,形成了嚴謹的學風和優良的教風,確立了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相統一,斷代史與專門史、地區史與國別史相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並重等學術特色,在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成果突出,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具備雄厚的學科優勢和科研實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History of Wuhan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1913年
  • 所屬地區:湖北省武漢市
  • 現任院長:劉安志
  • 院黨委書記:劉禮堂
  • 黨委副書記:劉洪波
  • 副院長:謝國榮、楊國安、余西雲、曹盛英
歷史沿革,學科建設,教學情況,師資力量,專業設定,研究生培養,科研情況,學術交流,基礎設施,機構設定,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武漢大學歷史學科創建於1913年,是我國高等院校中較早成立的歷史系科之一,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積澱。著名學者李劍農譚戒甫吳其昌楊人楩唐長孺吳於廑姚薇元方壯猷石泉等史學名家先後在這裡執教,嚴耕望陳仲安高敏張澤鹹陳國燦謝桂華、彭澤周(伊原澤周)、張海鵬等知名學者在這裡畢業。經過幾代學人的不斷努力和積極開拓,形成了嚴謹的學風和優良的教風,確立了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相統一,斷代史與專門史、地區史與國別史相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並重等學術特色,在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成果突出,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具備雄厚的學科優勢和科研實力。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前身是191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設立的歷史地理部。1930年國立武漢大學設立史學系。1953年改名歷史學系。1998年1月改建為歷史文化學院。1999年4月,與中文系、哲學系等共同組建人文科學學院。新武漢大學組建後,學校進行院系調整,保留了人文科學學院。2003年8月,撤銷人文科學學院,歷史學科單獨組建為歷史學院。
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國家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歷史地理學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歷史學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覆蓋了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等8個二級學科。2003年,增列中國文化史、中國經濟史、國際關係與中外關係史、地區國別史等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99年2月,國家人事部在武漢大學設立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中國古代史於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並於2001年和2007年兩度順利通過教育部評估繼續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世界史被增列為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歷史學一級學科被列為湖北省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世界史被列為湖北省優勢學科。

學科建設

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國家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歷史地理學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歷史學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覆蓋了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等8個二級學科。2003年,增列中國文化史中國經濟史、國際關係與中外關係史、地區國別史等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99年2月,國家人事部在武漢大學設立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中國古代史於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並於2001年和2007年兩度順利通過教育部評估繼續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世界史被增列為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歷史學一級學科被列為湖北省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世界史被列為湖北省優勢學科。

教學情況

歷史學基地班於2007年入選教育部“質量工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08年,教育部、財政部批准武漢大學設立“歷史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9年,《中國古代史》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年,《世界近代史》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師資力量

截止到2010年6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有全日制在校學生56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0人,碩士研究生137人,本科生350人,外國留學生4人,港澳台學生1人。在崗教職工72人,其中專任教師53人,管理人員11人,教輔人員8人。53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31人,副教授13人,講師9人;有46人擁有博士學位,占專任教師的86.8%;博士生導師29人。擁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2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專家3名,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成員1名,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1名。先後有2人入選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6人入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人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1人入選霍英東教育基金項目,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人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該院大多數教師具有在國外著名大學與科研機構講學、訪問或攻讀博士學位的經歷。此外,該院還聘請有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名譽教授或兼職教授。

專業設定

歷史學基地班
作為國家首批基礎學科歷史學人才培養基地,本基地班以“三創”(創造、創新、創業)教育為理念,旨在培養受過系統、紮實的專業訓練和素質教育,有學術創新能力的高層次、高質量、少而精並具國際眼光的歷史學專門人才,以及一批受過歷史學專業良好訓練、具有創新精神和高素質的複合型套用人才,適應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多方面需要。要求學生通過系統科學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中外歷史基礎,較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計算機基礎知識和較強的操作套用能力,品德優良,身體健康,具備“三基”(基本理論、基本文獻、基本技能)、“四性”(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思辨性、交融性)及初步的獨立研究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
主要專業課程有: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歷史典籍導讀、古代漢語、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史學概論、中國歷史文獻學、史學論文寫作、中國歷史地理、中國經濟史、中國社會史、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文化史、世界主要宗教以及各類專題課和專業選修課等。
特色課程有:出土文獻與民間文獻通論、中國史專題seminar等。
本專業享受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班待遇,畢業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或在文化部門、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宣傳教育和文秘等相關工作,優秀畢業生可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的比例為50%)。
世界歷史試驗班
本試驗班於2000年在國內首創,按照世界一流大學的要求設定專業課程,重要課程採用外文原版教材,旨在培養專業基礎紮實、視野開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較強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既能從事世界史專業教學與研究,又能適應現代社會多層面需要的高級人才。要求學生系統學習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精通外國語,其中英語通過國家六級證書考試,法語達到藉助字典閱讀專業書籍的水平,掌握從事歷史研究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於思辯和寫作,初步具備獨立從事世界歷史和外國問題研究的能力。
主要專業課程有:世界通史、中國通史、西方史學史、西方歷史典籍導讀、世界經濟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國際關係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美國史、英國史、德國史、法國史、日本史等。
本專業享受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外事、文秘等工作。
考古學專業
本專業高度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考古學人才,以滿足社會不同領域對高素質的考古專業人才需求,完成國家歷史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的培養任務。要求學生系統掌握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手段在考古學領域運用的常識,能獨立從事田野考古工作及相關研究。具備較紮實的歷史學專業基礎知識,能熟練運用至少一門外國語言,以及歷史文獻及史學方法、成果解決考古與文物研究方面的問題。
主要專業課程有:中國考古學、田野考古基礎、田野考古實習、考古學文化研究方法、考古學史、博物館學概論、文化人類學、中國通史、世界古代史、中國古代歷史文獻、古代漢語、古文字學及各類專題課和專業選修課等。
本專業享受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班待遇,畢業生可在大專院校、各級考古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也可在文物管理部門、海關、新聞出版機構從事與文物考古、文物鑑定和管理相關的工作。

研究生培養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本學科領域內掌握前沿史學理論、堅實基礎知識和高強專業技能,能從事本專業的科研、教學及相關實際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研究方向
1.中國史學史
考察中國史學史的發展歷程,重點研究明清史學史的基本狀態、發展軌跡、史學理念、史學典籍、史學流派和史學家的事跡、成果,以及明清史學發展與明清社會演進的互動關係。
三、學習年限
一般為二年,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實行中期分流。
四、課程設定及學分
本專業應修滿的學分總數為26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6學分,學科通開必修課不少於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於4學分,自選課不少於6學分。
課程設定及相應的學分分配見下表。
五、學位論文
第二學期末或第三學期初,在導師指導下提出學位論文題目和撰寫計畫,並在指導小組內進行開題報告,經過討論認可後正式進行蒐集資料、專題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論文要求選題新穎,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六、其他學習項目安排
教學實踐在第三學期進行,其形式可以是如下之一:(1)根據需要從事本專業本科生或專科生的教學輔導和講授工作;(2)根據需要參加導師或指導小組的課題研究及相關學術活動;(3)到各相關大圖書館查訪古代史籍。
七、培養方式
採取以導師為主、導師個人指導與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導師全面關心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的發展,負責學生培養計畫的制定、學位課程的講授和論文的撰寫;指導小組協助開設有關學位課程和選修課程,參與學位論文指導工作。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全面系統地掌握專業知識和基本理論,具備一定的實施、管理考古發掘的能力,能夠從事考古學研究、教學和文物事業管理的高層次人才。
二、研究方向
1、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2、商周考古
3、楚文化考古
5、六朝—宋元考古
7、中國古陶瓷研究
三、學習年限
學制二年。彈性學制,可以累計延期到三年。
四、課程設定及學分分配(見附表)
五、應修滿的學分總數
應修滿26個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6學分;學科共同必修課不少於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於4學分(至少2門課程);自選課6學分。
六、學位論文
從第一學期開始收集論文資料,在第三學期初進行論文開題。經教研室認可後,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論文。論文應能合理運用考古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七、其它學習項目安排
1、安排一定數量的考古調查、發掘、參觀、調研,使學生有機會親身經歷田野考古的全過程並儘可能多的接觸一手的實物資料。
2、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安排學生參與主持田野考古項目。
3、適當安排參加學術會議。
八、培養方式
以導師指導為主,儘可能發揮教研室集體指導的作用。在教學和訓練方面,強調基本方法、基礎理論、基本專業知識的學習,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強調培養獨立思考和科研的能力,強調學生主持和管理田野項目的能力。
歷史地理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1.較好地掌握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系統的專業知識,了解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基本狀況和趨勢,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能力。
2.能運用一門外國語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文獻資料,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
二、研究方向
1.歷史人文地理:以先秦兩漢歷史地理與文化為中心,全面探索先秦時期民族與列國
分布、城邑地望、文化發展以及政治地域結構的形成與演變等。
2.區域歷史地理:以長江流域為中心,探討一定區域範圍內歷史時期地理現象的分
布、演變及其規律,以及區域人地系統的形成與演化規律。
3.中國旅遊地理:研究中國旅遊資源與旅遊業的地理分布與空間差異,考察旅遊資
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變遷的關係,探索旅遊地的形成、發展的規
律及其開發模式。
4.歷史自然地理:主要研究長江中游地區自然環境的演變,為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三、學習年限
以二年制為基礎的彈性學制。考慮到研究方向的特點,歷史地理方向以三年制為主,旅遊地理方向以二年制為主。
四、課程設定與學分(見附表)
本專業應修滿的學分總數為26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6學分,學科通開必修課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4學分,自選課6學分。
五、學位論文
第二學期末或第三學期初(旅遊地理方向應適當提前)在導師指導下,提出學位論文選題和研究計畫,並在指導小組內作開題報告,經討論認可後可正式進入專題研究和論文撰寫。論文應儘量選擇學科前沿領域課題,在理論和方法方面應具備一定的新意,觀點明確,思路清晰,文字流暢,論據紮實,學風嚴謹。
六、其他學習項目的安排
教學實踐在第三或第四學期進行,一般安排本科生有關課程(如中國歷史地理專題、中國旅遊地理、楚文化研究、歷史文獻學)的輔導、答疑和批改作業。
各研究方向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科研實習,包括參加導師主持的課題研究,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會議、野外地理考察和考古調查。
七、培養方式
採取以導師為主、導師負責和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導師要全面關心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與業務學習;要因材施教,充分發揮研究生主動性和自覺性,注意加強研究的自學能力、科研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要嚴格要求,定期檢查,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歷史文獻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理論基礎、系統專業知識、熟練整理研究傳世及出土歷史文獻實際能力的,能從事教學、研究或其他相關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研究方向
研習中國先秦古文字學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方法,培養解讀古文字資料並用以研究先秦出土文獻和先秦歷史文化的專門人才。
2.古文獻學
文本復原與內涵探討並重,研習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尤其是戰國秦漢簡帛資料整理、研究的方法、理論與規律,培養在中國古代文獻與出土文獻以及中國古代史領域從事教學和科研的專業人才。
三、學習年限
實行以二年制為基礎的彈性學制。
四、課程設定及學分要求
課程設定見下表。
應修滿的學分總數不少於26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6學分,學科通開課10學分,專業方向必修課4學分,選修課6學分。
五、學位論文
第三學期初在導師指導下,提出學位論文選題和研究計畫,在指導小組內作開題報告,通過後進入專題研究和論文撰寫。論文選題應關注學科前沿領域,爭取在理論、方法和結論上有所創新,思路清晰,文字流暢,論證嚴密,學風嚴謹,符合學術規範。
六、其他學習項目安排
根據實際情況安排科研實習,包括參加導師主持的課題研究,參加學術會議,相關資料的實地考察。鼓勵試寫和發表研究論文。
七、培養方式
採取以導師為主、導師負責和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並注意與相鄰學科的交叉互動,以最佳化知識結構、拓寬學術視野。因材施教,充分發揮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個別交談和集體討論,通過課程論文和其他習作,不斷加強研究生的自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具備較好的學術素養。
專門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本學科領域內掌握前沿中國史學理論、堅實基礎知識和高強專業技能,能從事本專業的科研、教學、及相關實際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專業的研究方向為:中國經濟史、中國社會史、中國文化史,分別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有關經濟、社會與文化問題,並特別關註明清以來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
三,學習年限
一般為二年,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調整。
四,課程設定與學分
本專業應修學分總數為26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6學分,學科通開必修課不少於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於4學分,自選課不少於6學分。
課程設定及相應的學分分配見下表。
五,學位論文
第二學期末或第三學期初,在導師指導下提出學位論文題目和撰寫計畫,並在指導小組內進行開題報告,經過討論認可後正式進行蒐集資料、專題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論文要求選題新穎,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創新。
六,其他學習項目安排
教學實踐在第三學期進行,其形式可以是如下之一:(1)根據需要從事本專業本科生或專科生的教學輔導和講授工作;(2)根據需要參加導師或指導小組的課題研究及相關學術活動;(3)參加與本學科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
七,培養方案
採取以導師為主,導師個人指導與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知識體系和科研創新能力。導師負責學生培養計畫的制定、學位課程的講授和論文的撰寫;指導小組協助開設有關課程和選修課程,參與論文指導工作。
中國古代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本學科領域內掌握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中國古代歷史專業知識和研究技能、具備獨立從事中國古代史相關斷代學術研究及相關工作的高層次人才。
二、研究方向
考察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與基本規律,並要求對中國古代歷史特定時段的基本文獻有較全面的閱讀,對相關時代相關領域已有學術成果有較好的把握。
1.先秦秦漢史
2.魏晉南北朝史
3.隋唐史
4.宋元史
5.明清史
6.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
7.長江流域發展史
三、學習年限
一般為二年,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
四、課程設定及學分
本專業應修滿的學分總數為26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6學分,學科通開必修課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於4學分,自選課不少於6學分。
課程設定及相應的學分分配見下表。
五、學位論文
從第二學期末在導師指導下提出學位論文題目和撰寫計畫,並在指導小組內進行開題報告,經討論認可後正式進行資料蒐集、專題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學位論文選題須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在二年內修滿學分的研究生可按期進行畢業論文答辯,也可以先期畢業工作,學位論文答辯可在畢業後二年內進行。
六、其他學習項目安排
教學實踐在第三學期進行,其形式可以是如下之一:(1)根據需要從事本專業本科生或專科生的教學輔導和講授工作;(2)根據需要參加導師或指導小組的課題研究及相關學術活動;(3)到各相關大圖書館查訪古代史籍。
七、培養方式
採取以導師為主、導師個人指導與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導師全面關心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的發展,負責學生培養計畫的制定、學位課程的講授和論文的撰寫;指導小組協助開設有關學位課程和選修課程,參與學位論文指導工作。
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並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本專業具體歷史問題,能從事專業教學、科研和相關理論與實際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研究方向
1、中國近現代史
綜合研究1840-1949年間中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的歷史發展及其規律性。
2、近代中外關係史
研究近代中國與英法俄美日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關係。
3、中華民國史
研究中華民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思想與社會諸方面的艱難發展及其興衰規律。
4、中國近代思想史
研究近代中國近代主要思潮流的演進、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
5、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
研究近代中國各主要政黨的演化及近現代政治制度的變化、發展。
6、中國近現代經濟史
研究近現代中國經濟制度的轉型,工業化的演進和經濟思想的變遷。
三、學習年限
原則上2年,可延期1年。
四、課程設定及學分分配(見下表)
五、應修滿的學分總數
共26學分,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課6學分、學科共同必修課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4學分、自選課6分。
六、學位論文
論文選題在第二學期期末基本確定,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前期準備,並在第三學期期中之前向指導小組作開題報告,經討論認可後正式撰寫。學位論文要求選題適宜、理論確當、史料翔實、表達準確、文筆流暢。論文篇幅一般應在3萬字左右。
七、其他學習項目安排
教學實踐在第三學期進行,可根據需要安排本專業本科生的教學輔導或講授。科研實習可參加指導教師或指導小組的課題研究,或結合課程學習撰寫學術論文,以及外出調研、蒐集資料與參加有關學術活動。
八、培養方式
採取以指導教師為主、導師與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導師應全面關心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的發展,負責培養計畫的制定並負責學位課程的講授及論文寫作指導;指導小組協助開設有關學位課程和選修課程,參與論文指導工作。
世界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具有本專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了解學術前沿,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精通一門外國語,並修習第二外國語;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能獨立承擔世界史科研和教學工作,並具備從事國際關係和外國問題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古代希臘羅馬史
研究古代希臘、羅馬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的規律、特點,揭示文明國家產生與發展的基本規律。
2.中世紀歐州史研究
對中世紀歐洲史上的重大問題,如農本經濟、封建制度、羅馬天主教會體制等,進行專題研究。並在專題研究基礎上揭示中世紀歐洲文明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規律。
3.15—16世紀世界史
本方向以巨觀視野對15—16世紀亞歐大陸東西方文明作深入的專題和比較研究,從理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探索該時期人類歷史重大轉折的意義和影響,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歷史借鑑。
4.西方近代經濟與社會
本方向結合現代化與發展理論,對16世紀至20世紀初西方近代經濟與社會的形成演進予以深入研究,包括經濟與社會的近代轉型,近代社會的發展動力與發展階段,近代工業文明的經濟與社會機制,西方主要國家的近代發展道路。
5.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歐洲史
研究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歐洲從傳統向近代的過渡,包括經濟上從農本向重商的轉變,社會分化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民族國家興起和政治、行政管理的近代化,以及這一時期思想文化方面的變化。
6.世界的整體發展與現代化進程
本方向從現代化發展的角度出發,主要研究現代化發展理論,各國現代化發展的具體進程,以及各國現代化發展進程與世界整體發展之間的聯繫,並對不同國家現代化發展道路進行比較研究。
三、學習年限
兩年。
四、課程設定及學分分配(見下表)
五、應修滿的學分總數
應修滿的學分總數為26學分,其中必修課20學分(公共必修課6學分,學科共同必修課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4學分),自選課6學分。
六、學位論文
第二學期末或第三學期初,在導師指導下提出學位論文題目和撰寫計畫,並在指導小組內進行開題報告,經討論認可後正式進行蒐集資料、專題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論文要求史論結合,吸收國內外先進成果,立論正確,觀點較新,資料可靠,邏輯性強,文字準確流暢。
七、培養方式
採取以導師為主,導師與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導師全面關心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業務學習及身體健康,通過課程學習、學位論文和科研實習等多種形式,著重培養其獨立科研能力。
八、其他學習項目安排
各研究方向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科研實習。其中包括參加導師的課題研究、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報告會或會議、蒐集與整理資料、參加社會調研活動等。
中國文化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了解本學科專業的前沿動態,能夠從事科學研究、教學以及適應實際工作需要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研究方向:
1.中國學術文化史:主要研究以古代學術為主的中國文化史,包括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乾嘉樸學以及近代新學等,梳理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主脈,同時兼及與之相關的物質、行為、制度、習俗等各類文化史。
2.中國地域文化史:主要研究荊楚、巴蜀、吳越、中原、草原等地域的文化特質及其異同,從空間上展開對中國文化的類型分析。
3.中日文化交流史:主要研究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文化交流歷史,通過對中日兩國物質、圖籍、宗教、教育、外交習俗等各方面的文化交流和往來的探討,總結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發展規律及相互影響。
三、學習年限 學制為二年,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
四、課程設定及學分
本專業應修滿的學分總數為26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6學分,學科通開必修課不少於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於4學分,自選課不少於6學分。
課程設定及相應的學分分配見下表。
五、學位論文
從第二學期起開始在導師指導下提出學位論文題目和撰寫計畫,並在指導小組內進行開題報告,經討論認可後正式進行蒐集資料、專題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論文要求選題新穎,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六、其他學習項目安排
教學實踐在第三學期進行,其形式可以是如下之一:(1)根據需要從事本專業本科生或專科生的教學輔導和講授工作;(2)根據需要參加導師或指導小組的課題研究及相關學術活動;(3)到各大圖書館查訪古代史籍。
七、培養方式
採取以導師為主、導師個人指導與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導師全面關心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的發展,負責學生培養計畫的制定、學位課程的講授和論文的撰寫;指導小組協助開設有關學位課程和選修課程,參與論文指導工作。
中國經濟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本學科領域內掌握前沿中國經濟史學理論、堅實基礎知識和高強專業技能,能從事本專業的科研、教學、及相關實際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專業的研究方向為:中國財政經濟史、中國社會經濟史、區域經濟史、20世紀的中國經濟與社會,分別研究中國古代、近現代的經濟發展與變遷。包括不同時期的經濟制度、經濟結構、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眾多因素等,探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三,學習年限
一般為二年,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調整。
四,課程設定與學分
本專業應修學分總數為26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6學分,學科通開必修課不少於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於4學分,自選課不少於6學分。
課程設定及相應的學分分配見下表。
五,學位論文
第二學期末或第三學期初,在導師指導下提出學位論文題目和撰寫計畫,並在指導小組內進行開題報告,經過討論認可後正式進行蒐集資料、專題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論文要求選題新穎,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創新。
六,其他學習項目安排
教學實踐在第三學期進行,其形式可以是如下之一:(1)根據需要從事本專業本科生或專科生的教學輔導和講授工作;(2)根據需要參加導師或指導小組的課題研究及相關學術活動;(3)參加與本學科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
七,培養方案
採取以導師為主,導師個人指導與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知識體系和科研創新能力。導師負責學生培養計畫的制定、學位課程的講授和論文的撰寫;指導小組協助開設有關課程和選修課程,參與論文指導工作。
地區國別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為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國家黨政機關及涉外事業和企業單位培養在德國史、英國史、亞太地區經濟與政治和伊斯蘭文明等諸領域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能熟練運用外語進行科研、教學和涉外工作,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
二、研究方向
1.20世紀德國與整體世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已開始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進入了整體發展的新時期,德國在這一時期世界舞台上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方向研究德國在20世紀的曲折發展歷史,以及和整體世界形成與發展進程的作用。
2.亞太經濟與政治
本方向研究從19世紀年代,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1)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經濟、政治的發展;2)該地區國家(地區)間的雙邊和多邊經濟政治關係;3)亞太經濟、政治中海外華人的作用和影響。“亞太經濟與政治”為歷史、經濟和國際關係相互交叉的研究方向。
3.伊斯蘭文明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1)伊斯蘭文明的發韌、形成和發展;2) 伊斯蘭文明對東西方的影響;3) 伊斯蘭文明在阿拉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4)阿拉伯國家現代化模式及其比較。
三、學習年限(2年)
四、課程設定及學分
本專業應修滿的學分總數為26學分。其中:公共必修課6學分,學科通開必修課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於4學分,自選課不少於6學分。
課程設定及相應的學分分配見下表。
五、學位論文
第一學年下半年根據本專業的要求確定學位論文選題。第二學年上半年開題並查閱學位論文資料,下半年寫作並進行學位論文答辯。
六、其他學習項目安排
1. 請國內外本專業以及專業相關的研究學者進行學術講座。
2. 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學術研討。
3. 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
七、培養方式
本專業導師所帶碩士研究生的指導與本專業教師集體研究指導相結合;導師指導與學生獨立學習思考結合,以培養學生獨立從事研究和社會工作、勇於創新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培養從事考古發掘、研究和教學和高層次人才,基本要求是:
1.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獻身的決心,掌握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有良好的學風、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體魄。
2.全面系統地掌握中國考古的基礎理論的專業知識,熟練地掌握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對本學科的重大學術理論問題有獨立的見解,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能力。
3.掌握先秦兩漢史、古文字學的基本知識,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比較熟練地掌握第一外國語(讀、聽、寫、說),第二外國語可閱讀本專業的文獻資料。
二、研究方向
本專業設有三個研究方向:
1.商周考古 研究我國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內涵特徵,重點研究南方地區青銅文化的分布狀況及文化特徵。
2.楚文化考古 研究楚文化的形成、發展軌跡、內涵特徵及其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歷史地位。
3.古代青銅器 研究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發生、發展及其衰落的規律,探尋青銅器的考古特徵和藝術風格。
三、學習年限
學制三年,在職博士生最長不超過六年。其中課堂教學一年,野外實習半年,學位論文寫作一年半。
歷史地理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1.較好地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學術修養,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2、全面系統地掌握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充分把握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基本狀況和趨勢,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能力,能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作出創造性的成果,初步具備能作為學術帶頭人的必要條件。
3.能運用一門外國語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文獻資料,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可運用第二外國語閱讀有關學術文獻。
二、研究方向
1.先秦歷史地理與文化 結合長江中游地區文物考古的重點與特點,以楚國歷史地理與文化為中心,全面探索先秦時期的(特別是併入楚國的諸侯國及其城邑)方國與城邑地望、文化發展以及政治地域結構的形成與演變等。
2.歷史人文地理 以長江中游地區為中心,探討各個歷史階段的人文地理變化以及人地關係的演化規律,著手開闢時間短但變化大的近代歷史人文地理研究。
3.歷史自然地理 主要研究長江中游地區自然環境的演變,尤其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合理開發、利用這一地區的地理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諮詢。
4.楚地出土文獻 楚地出土文獻是指先秦楚國故地(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一帶)出土的先秦、秦漢時期的簡牘、帛書、金文等。本方向主要研讀這些文獻並探討其歷史文化內涵。
三、學習年限
一般為三年,在職攻讀學位者最長不超過六年。
歷史文獻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德智體全面發展,在中國歷史文獻學領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考據的方法和綜合研究能力,熟悉學科歷史與前沿,具有較高外語水平,勝任對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進行整理和研究的工作。畢業後能獨立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成為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先秦秦漢出土文獻 研究先秦、秦漢時期甲骨刻辭、金文與簡帛文獻,側重於近幾十年在湖北、湖南等楚國故地出土的簡牘帛書資料,通過在釋字、句讀、綴連等層面的反覆探求,以及與傳世古書相對照,儘量恢復出土資料的文本原貌,探析早期典籍發生、流傳、演變的軌跡,並研究其所反映的歷史內涵。
2.先秦秦漢史 綜合利用傳世典籍、出土文獻和其他考古資料,研究先秦、秦漢時代的歷史,側重於對政治、經濟、法律制度和地理、風俗、文化的研究。
三、學習年限
一般為三年,在職攻讀學位者最長不超過六年。
專門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考據的方法,熟悉前沿研究動態,在專業領域作出創造性的科研成果,並具有較高外語水平及廣泛適應能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畢業後能獨立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並能勝任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方面以及黨、政、業務部門的理論及實際工作。
二、研究方向
(一)中國經濟史
1.明清財政與經濟
主要研究明清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體制,以及財政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明清經濟與社會
主要研究明清兩代社會經濟發展史以及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3.流域經濟開發史
以社會經濟開發為研究重點,探討長江流域開發的基本過程、地區差異、主要特點、總體趨勢及開發規律,並對歷史上長江上、中、下流域乃至長江、黃河流域的開發作比較研究。
4.區域經濟與社會變遷
主要研究兩湖地區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與其他區域的比較。
5.20世紀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研究20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諸問題,主要研究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遷。
(二)中國文化史
1.明清文化史
研究明清時期的文化個案及文化發展歷程,明清文化與明代政治、經濟的相互關係及彼此影響。
2.中日文化交流史
主要研究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文化交流歷史,通過中日間物質、文字、圖籍、宗教、教育、外交、習俗等各方面的文化交流和往來,探討中日文化各自的延展狀況及相互間的影響。
3.中華文化元典精神及其近代轉換
主要研究中華元典(五經及諸子)精神的基本內容、特質和價值,尤其是在中國文化近代轉型中的作用和影響。
三、學習年限
本專業博士生學習年限一般為三至四年。在職博士生最長不超過六年。
中國古代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在中國古代史學科內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備系統掌握傳世文獻及考古出土資料(文書、碑誌)的能力,掌握考據的方法,熟悉前沿研究動態,在專業領域作出創造性的科研成果,並具有較高外語水平及廣泛適應能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畢業後能獨立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並能勝任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方面以及黨、政、業務部門的理論及實際工作。
二、研究方向
1.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對此期經濟、政治、軍事、學術文化及社會生活、風俗等方面的重大學術問題進行分專題的系統研究,以期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及前期發展過程、特點作出理論說明,進而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特徵進行概括。
2.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
對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進行系統規範的科學整理,並結合歷史文獻進行專題研究,以豐富和深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
3.古代長江流域開發史研究
以社會經濟開發為研究重點,探討古代長江流域開發的基本過程、地區差異、主要特點、總體趨勢及開發規律,進而對歷史上長江上、中、下流域乃至長江、黃河流域的開發作比較研究。
4.明清經濟史
主要研究明清社會與經濟、財政收支與政策等問題。
5.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研究
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以及先秦兩漢、宋元明清等時段的學術演變和文化思潮。
三、學習年限
一般為三至四年。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最長不超過六年。
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在中國近現代史學科內掌握堅實寬厚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熟悉學科前沿研究動態,做出創造性研究成果,並具有較高外語水平及廣泛適應能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畢業後能獨立從事專業教學和研究工作,並能勝任其他相關部門的理論或實際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中國近現代史
以巨觀把握和微觀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具體分析和深入探討中國近現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經濟形態的歷史演變與規律性,及其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表現。
2. 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
深入研究中國近現代主要政治思想潮流的發展演變及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理論,闡明其與近現代社會政治變革的互動關係。
3. 中國近現代對外關係史
深入研究近現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各種關係與聯繫,探討世界整體化趨勢和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經濟舊秩序對近現代中國的影響。
4. 中國民國史
深入研究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它的歷史地位與歷史命運,闡明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走不通的歷史必然性。
三、學習年限
全日制博士生一般為3至4年;非全日制的在職博士生最長不超過六年。
世界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在世界史學科內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和最新的研究動態,在專業上作出創造性成果,並具有較高的外語和寫作水平及廣泛的適應能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畢業後,能獨立地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以及出版、外事和黨政等部門的理論與實際工作。本專業博士生應修習第二外國語。
二、研究方向
1.現代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含中日戰爭)國際關係
以上方向研究1917年到90年代國家之間、國際組織內部與國際組織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進程及其規律。重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戰後東西方國家和新中國的對外政策、國際關係及當代重大國際問題。為我國制定對外政策、加強國際交往合作提供依據。
3.比較現代化
從世界巨觀視野研究東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比較其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諸層面和整體變遷的共性與個性,探索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規律和各國的經驗教訓,為中國現代化事業提供歷史和現實借鑑。
4.發展理論與西歐早期現代化
運用發展理論和多學科交叉方法,研究16—18世紀西歐國家早期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發展特點和基本規律,著重探討現代化啟動的歷史條件、社會機制和基本動力。
5.近代以來的德國史
從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向研究德意志民族自近代以來的歷史,尤其是德意志民族資本主義演變和發展的歷史,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和覺醒、從封建分裂狀態到統一、又從統一到分裂再統一的歷史,從更深層次探討德國從近代以來的演變和發展的歷史規律及其原因。
6.近代以來的德國與整體世界
以世界的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係為出發點,站在世界的歷史從分散逐漸向整體發展,並最後形成世界歷史這一巨觀視野的高度,研究德國與歐洲及世界整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尤其是以兩次世界大戰前後歷史為背景,剖析兩者之間的深刻內在聯繫及其規律。
7.近代以來的國際關係與德國外交
從國際政治、國際經濟方向著眼,研究德國與世界各國尤其是與歐美之間雙邊及多邊關係,以及德國在歐洲統一進程中所起的地位與作用,進而探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和發展規律,探討德國的外交與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之間的關係。
8.世界整體發展與現代化進程
運用現代化發展理論,研究15—16世紀以來歐美各國的現代化發展,探討其發展模式與道路,研究其發展特點與規律,以及各國現代化進程與世界整體發展之間的聯繫,為我國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歷史借鑑。
9.德國現代化
從現代化發展觀點出發,對15—16世紀以來,尤其是19世紀初以來的德意志現代化進程進行研究,特別關注德意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教育、民族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深入探討德意志由一個傳統、分裂、落後的農業社會發展成一個現代、統一、先進的工業化社會的進程中的發展規律與特點,以及德國現代化與歐洲統一發展道路之間的關係。
三、學習年限
本專業博士生學習年限一般為3至4年,在職博士生最長不超過六年。

科研情況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設有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經濟與社會史研究所、簡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十五至十八世紀世界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世界研究所、阿拉伯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簡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分別於2006年、2007年入選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003-2010年6月,該院教師在海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49篇,出版學術著作95部。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155項,到賬科研經費2084萬元。其中,承擔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4項,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編寫專項3項,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0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及一般項目23項,《清史稿》修訂工程4項,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4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34項,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11項,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3項,全國重大考古新發現2項,該院還主辦有《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人文論叢》、《簡帛》等公開發行的學術集刊。其中,《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已連續出版25輯,在國內外同行中有重要影響,2007年入選CSSCI學術集刊刊源。
該院擁有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和“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2006年,“211工程”二期建設項目“中國文明進程與世界歷史整體發展”順利通過國家驗收。2008年,“新資料整理與中國古代文明進程研究”、“世界歷史整體發展中的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研究”這兩個“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成功立項。2004年11月,歷史學、哲學、文學三個一級學科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為依託,共同承擔了“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二期建設項目“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型創新基地”的建設任務。2008年,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成為“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拓展項目平台。

學術交流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有廣泛的學術聯繫,多次舉辦有重要影響的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如2004年舉辦了“中國三至九世紀歷史發展暨唐宋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舉辦了“新世紀世界史學術前沿問題研討會”;2006年舉辦了“14世紀以來長江中游地區環境、經濟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2006-2009年舉辦了“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8年舉辦了“荊楚歷史地理與長江中游開發—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舉辦了“‘1939-1949占領歷史研究’國際學術會議”;2009年舉辦了“第三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2009年舉辦“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英國政治和文化變革國際學術研討會”等。

基礎設施

截止到2010年6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資料室擁有各類中外文藏書13萬多冊,中外文期刊400餘種;其中外文圖書14000餘冊,外文期刊4500餘冊。文物陳列室的各類館藏文物達8100多件。建有多媒體教室、語音實驗室和計算機房,擁有伺服器、計算機及輔助設備300多台套。這些藏書、文物和設施為學院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提供了物質保障。

機構設定

一、行政管理機構
黨政辦公室
學生工作辦公室
團委
本科生工作辦公室
研究生工作辦公室
本科生教學管理辦公室
研究生教學管理辦公室
科研、外事管理辦公室
財務室
院資料室
二、教學研究機構
中國古代史教研室
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
世界史教研室
考古及博物館學教研室
三、學術研究機構(排序不分先後)
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
世界史研究所
歷史地理研究所
簡帛研究中心
科技考古研究中心
中國文化研究所
中國經濟與社會史研究所
十五至十八世紀世界史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世界研究所
阿拉伯研究中心

現任領導

院黨委書記
院長
院黨委副書記
副院長
謝國榮
楊國安
余西雲
曹盛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