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的畢業生主要通過推薦免試或參加考試使其大部分進入基礎科學的本學科領域,或與本學科領域相關的套用科學技術領域、交叉學科領域攻讀研究生學位;對於少數未考取研究生的,要妥善推薦其就業,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自1997年起,“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點的研究生推薦免試名額有所增加(個別學校除外),各校一定要制定嚴格的優秀學生選拔辦法。要積極開展校際合作交流,努力避免“近親繁殖”,推薦外校的免試生原則上應不少於當年本“基 地”點推薦免試生的1/3。教育部將根據各校當年完成推薦外校免試研究生工作的情況,調整下一年的推薦免試名額。各“基地”點要建立起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並將有關情況報教育部。要對各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進行研究和分析,不斷改進“基地”點教育教學工作,密切“基地”點與社會之間的聯繫。
文化理念
“人才基地”專業培養的人才應是“學科基礎紮實、富有創新精神、知識面寬、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有志於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各“基地”點要以改革教育思想和觀念為先導,努力創建符合現代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趨勢,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的基礎人才培養模式和現代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並要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修訂教學計畫為具體的人才培養規格,充分體現各校的辦學特色和水平。特別要大力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鼓勵有條件的學生進入科研課題組,在實際科研工作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現行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可採取本科生、研究生打通培養的方式,實行“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連讀分流制”。“人才基地”的學生不論是採取單獨編班或不單獨編班,都要為他們提供比其他學生更好的學習條件和適當優惠的政策; 同時,要嚴格要求,實行嚴格的淘汰制度,努力使“人才基地”在教學、學風、質量等方面成為表率。兩種“基地”都要在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起帶頭作用。要在樹立現代化教育思想和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面向21世紀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所突破,創造出實質性成果,要成為本校的教學改革試點單位。
詳細名單
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共51個基地點)
1、中文學科點(23)
2、歷史學科點(21)
3、哲學學科點(7)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從1991年開始,國家選擇了一批代表我國較先進水平的、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和起骨幹帶頭作用的數學和自然科學一級學科專業點,先後分五批建立了106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大力度建設,這些“理科基地”將能夠持續穩定地為國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的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為相關學科輸送高質量研究生源。
數學專業17個點,分布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蘇州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廈門大學。
物理學專業18個點,分布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山西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大學、蘭州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核物理專業1個點,設在北京大學。
化學專業17個點,分布在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福州大學、鄭州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大學、蘭州大學、湖南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
生物學專業24個點,分布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內蒙古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蘭州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大學。
地理學專業6個點,分布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武漢大學。
地質學專業4個點,分布在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西北大學。
大氣科學專業2個點,設在北京大學、南京大學。
海洋科學專業1個點,設在青島海洋大學。
天文學專業2個點,設在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力學專業2個點,分布在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心理學專業4個點,分布在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華南師範大學。
基礎醫學專業3個點,分布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
中醫基礎專業3個點,分布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基礎藥學專業2個點,設在中國藥科大學、北京大學。
大理科試驗班1個點,設在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