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史(侯家駒創作圖書)

中國經濟史(侯家駒創作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侯家駒先生花費11年時間撰寫本書,全書討論了中國經濟史的功能與範圍、演進的軌跡,並將中國自秦漢起區分為三個一元體制與兩個多元體制時期,對於各個體制的政經制度、社會環境、公共政策等,作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並評估其財經得失。除了根據具體史實從一般經濟理論觀點予以評論外,還提出了地盤成本(保障成本)及制度成本的概念,以作為衡量得失的標準,對於中國經濟史的研究極有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經濟史
  • 作者侯家駒
  • ISBN:9787802253827 
  • 定價:¥85.00
  • 出版時間新星出版社
  • 開本:大32開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目錄,章節詳情,

圖書信息

中國經濟史
出版時間: 2008-1-1
字 數: 883000

作者簡介

侯家駒台灣中興農經所畢業,澳洲新英格蘭大學農經碩士,曾任台灣東吳大學國貿系與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經濟研究所所長,私立東吳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畢生致力於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著有《中國經濟思想史》、《先秦儒家自由經濟思想》、《先秦法家統制經濟思想》、《國際貿易的挑戰》、《周禮研究》、《經濟統一論》、《中國財金制度史論》等。

目錄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經濟史的功能與範圍
第一節 經濟史與史學
第二節 經濟史與經濟學
第三節 經濟史的功能與範圍
第二章 經濟史演進的軌跡
第一節 經濟史的主體及其追求目標
第二節 經濟史中的制度因子及制度成本
第三節經濟發展趨勢與階段論
第四節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及大小國之分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中國經濟史階段劃分暨寫作大綱
第一節 中國經濟史上階段的劃分
第二節 本書撰寫方式
第二編 古代社會
第四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 傳說時期
第二節 唐虞時期
第三節 夏商二代
第五章 西周(前1027-前771年)——封建制度之建立與衰落
第一節 出現近代國家雛形
第二節 封建制度的劃時代意義
第三節 封建制度下財經之優點
第四節 封建制度下財經之缺失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東周(前770-前222年)——由封建社會到重商主義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封建制度的崩頹
第三節 戰國的重商主義
第四節 東周財經的優異面
第五節 東周財經的缺失面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編 第一次一元體制:秦漢——郡縣制度
第三編附錄 公元前中國經濟發展之階段——由封建制度到資本主義
第七章 由封建制度到一元體制:演變與特色
第一節 政治趨於專制
第二節 經濟趨於統制
第三節 社會趨於管制
第四節 大一統在經濟上的缺失
第五節 大一統在經濟上的貢獻
第六節 大一統與中國治亂循環
第八章 大一統下的社會環境與政府角色
第一節 從戶口變遷看南方之逐漸開發
第二節 階級變遷與土地兼併
第三節 人民生活情況
第四節 財經職官概述
第五節 賦役制度及政策
第六節 貨幣金融制度
第七節 社會福利政策
第九章 大一統下的經濟暨產業發展
第一節 公共建設
第二節 科技進步及企業家的出現
第三節 農業發展與重農措施
第四節 工業發展與公營事業
第五節 商業發展與經濟中心之分布
第六節 對外貿易的發展
第七節 秦漢財經得失
第八節 大一統的崩潰
第四編 第一次多元體制:後漢末至南北朝——塢堡經濟
第十章 多元體制下政經特色
第一節 政治趨於乖離
第二節 經濟趨於隔離
第三節 社會趨於疏離
第四節 戰火蹂躪下的破碎經濟
第五節 隔離與疏離的經濟效果
第六節 多元體制對經濟的貢獻
第十一章 多元體制下的社會環境與政府角色
第一節 南方嶄露頭角
第二節 階級變遷與宗教勃興
第三節 人民生活情況
第四節 政風與財經官制
第五節 賦役制度及福利政策
第六節 貨幣金融制度
第十二章 多元體制下的經濟暨產業發展
第一節 人地關係的新整合
第二節 科技發展與公共建設
第三節 農工業發展與公營事業
第四節 商業發展暨經濟中心
第五節 國際貿易的曲折發展
第六節 多元體制下的財經得失
第七節 小結——由分裂趨向統一
第五編 第二次一元體制:隋至盛唐——府兵制度
第十三章 第二次一元體制下政經特色
第一節 政治趨於開明專制
第二節 經濟趨於放寬統制
第三節 社會趨於鬆弛管制
第四節 略論隋唐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第五節 長安:世界性首都
第十四章 第二次一元體制下的社會環境與政府角色
第一節 南方成為經濟重心
第二節 人民生活與由儉入奢
第三節 財經官制
第四節 府兵制度下的田制與稅制
第五節 貨幣金融制度
第十五章 第二次一元體制下的經濟暨產業發展
第一節 公共建設
第二節 農礦業之發展
第三節 科技暨工業發展
第四節 商業發展與經濟中心
第五節 隋唐對外貿易
第六節 隋唐財經得失
第七節 小結:天下又由合而分
第六編 第二次多元體制:中唐五代兩宋——區域經濟
第十六章 第二次多元體制下政經特色
第一節 政治離而少乖
第二節 經濟離而不隔
第三節 社會離而鮮疏
第四節 亂世經濟殘破及救濟措施
第五節 財經制度的變革
第六節 此一期間經濟之病象
第十七章 第二次多元體制下的社會環境與政府角色
第一節 宗教發展與社會倫理
第二節 東南愈重與西北愈輕
第三節 人民生活
第四節 財經官制
第五節 賦役制度之演變
第六節 公田、專賣及雜稅
第七節 貨幣金融制度
第八節 社會福利與社會互助
第十八章 第二次多元體制下的產業暨經濟發展
第一節 公共建設:治水與養士
第二節 農礦業之發展
第三節 科技暨工業發展
第四節 商業暨都市發展
第五節 對外貿易之拓展
第六節 中唐至兩宋財經得失
第七節 小結:天下再由分而合
第七編 第三次一元體制:元明清——中央集權
第十九章 第三次一元體制下政經特色
第一節 政治益趨專制
第二節 經濟益趨統制
第三節 社會益趨管制
第四節 中學西傳與歐風東漸
第五節 元代經濟擴大掠奪與明清對經濟的干預
第六節 資本主義在明代萌芽?
第二十章 第三次一元體制下的社會環境與政府角色
第一節 民智漸開與逐利漸熾
第二節 南方擔當財經重任
第三節 人民生活
第四節 財經官制
第五節 稅制之演變
第六節 公田、專賣及雜稅
第七節 財政之疲敝
第八節 貨幣制度
第九節 信用制度
第十節 社會救助與福利
第二十一章 第三次一元體制下的經濟暨產業發展
第一節 公共建設:交通與學校
第二節 農礦業之發展
第三節 科技暨工業發展
第四節 工匠與行會
第五節 商業暨都市發展
第六節 對外貿易之起伏與移民
第七節 元明清財經得失
第八節 小結:天朝淪為弱國
附錄 強迫學習的歷程——近代中國現代化的肇始
第八編 結論
第二十二章 結構間結論
第一節 經濟發展條件
第二節 政治分合與經濟發展
第三節 政治循環的經濟因子
第四節 戰爭與經濟
第五節 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
第六節 政府與經濟發展
第七節 文化與經濟發展
第八節 家族與經濟發展
第二十三章 結構內結論
第一節 崇本觀念與農業發展
第二節 抑末觀念下的工業停滯
第三節 商業發展與企業家精神
第四節 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
第五節 科技與經濟發展
第六節 人口與經濟發展
第七節 土地與經濟發展
第八節 資本與經濟發展
第九節 產權、人權與經濟發展
第二十四章 回顧與展望
第一節 回顧
第二節 展望

章節詳情

第一章 經濟史的功能與範圍
經濟史是一種混合學科,既屬於歷史,又屬於經濟學,所以,在說明經濟史的功能與範圍以前,要分別說明經濟史與史學以及其與經濟學的關係。
經濟學是相當後起的學科,若從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算起,到現在只不過兩百多年,而真正的經濟史著作,則出現得更晚,就西方言,主要是出版於19世紀——中國正史中雖有《食貨志》等類記述,實則只是歷史的附庸,而且多為財稅材料之堆積,談不上有系統的著作(《史記》中《平準書》與《貨殖列傳》除外)。西方的經濟史既然後於經濟學之發展,照說,其內容應受經濟理論之指引,但揆其實際,並非完全如此,這將探討於第二節。在另一方面,歷史學在發展上雖然早於經濟史甚至經濟學很多,但在發展上——尤其是近代的發展上,卻深受經濟史及經濟學的影響,這將在第一節析述。
關於經濟史的功能,是雙重的:一方面,是接受經濟理論的指引,反映出以往經濟發展過程實況,幫助讀者明了目前經濟環境;另一方面,則是歸納經濟發展史實,以豐富甚或批判經濟理論的內容。至於經濟史的範圍、定義,以及撰寫經濟史的指導原則,主要是從歷史學,尤其是從新史學領域中所擷取。
第一節 經濟史與史學
經濟史的直覺性了解,厥為經濟方面史實的陳述,是以,從史實的陳述觀點看,經濟史應該是屬於一般性歷史中的一支,因為“簡單的說,歷史(亦)只是過去所發生的事件的紀錄而已”[1]。可是,無論中外,史學家所寫的歷史,實質上都是政治史,中國廿五史的本紀,固皆為政治,列傳中除《儒林》、《文苑》等類外,亦均屬政治範圍,西方亦是如此,所以,英國史學家Freeman乾脆地說:“歷史是過去的政治。”[2]這些都可統稱為舊史學,魯賓孫(J.H.Robinson,大陸譯為羅賓遜)曾將這些史學家的通病,歸納為三點[3]:
1.隨便包括人名地名,並沒有什麼意思,不能激起讀者的思想同興味,適足以壓下他的精神;
2.不講別的重要事情,專偏重事實的記載;
3.喜述最不普通的故事,不是因為它們可以說明人類狀況的進化。
或者某時代的一般情形,只是因為它們在編年史上很特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