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編纂經過,編輯人員,格式,評價,優點,缺憾,版本,總裁官董誥,
簡介
《全唐文》編次為:“首諸帝,次后妃,次宗室諸王,次公主;五代亦依此序次,十國主附五代後;次臣工,次釋道,次閨秀。至宦官四裔,各文無可類從,附編卷末。”
它匯集了唐朝及五代的文章,為學者查閱使用這些資料提供了方便。
但該書在編纂、考訂上還有不少缺點,包括文章漏收、誤收、重出,作者弄錯,題目和正文的訛脫,小傳記事不確,採用的書不注出處等等。
編纂經過
《全唐文》是唐代(包括五代)文章的總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總集。
《全唐文》正式輯纂始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敕令開設“全唐文館”,由文華殿大學士董誥領銜,由廷臣學者共107人入館編校,董氏曾任《四庫全書》副總裁,有主編巨書的經驗,故非徒以位高而領銜,具體規劃皆有裁定。《全唐文》以《唐文》為基礎,取《四庫全書》內的唐人別集,以及《文苑英華》、《唐文粹》、《唐大詔令集》、《古文苑》、《崇古文訣》、《文章辨體匯選》等總集,並搜羅《永樂大典》所載之殘篇,“散見於史子雜家記載、志乘金石碑版者”。
作為《全唐文》底本的內府舊籍《唐文》原書今已不存,當時學者對其檢視描述如下:
《唐文》收錄唐、五代文一萬數千篇,分十六函,每函十冊。
《唐文》尚未編輯完成,採納文章大都來自常見明代版本之唐人文集。
《唐文》將誥制特別分為一類。
《唐文》將帝王批語附於本文之後。
《唐文》收有《會真記》等傳奇作品。
《唐文》將史書中唐人對話誤以為該人之文章。
《唐文》誤收隋代以前之文。
清仁宗所批評“體例未協,選擇不精”主要指後六項,於是《全唐文》編輯時修改了體例,也不收錄小說作品。
和《全唐詩》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編撰力量。先後參與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詞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復輩,又有淵博學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這一人員組合,對本書的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證作用。加上時當乾嘉樸學鼎盛之時,編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內府圖書,文章本身也不像詩歌那樣流傳多歧而容易以訛傳訛,所以《全唐文》的質量較之《全唐詩》要好得多。
編輯人員
監刊官:阿克當阿、劉沄、廖寅、巴彥岱
格式
現存版本:嘉慶十九年武英殿刊本
卷數:一千零四卷(含卷首四卷)
函式:五十函
冊數:五百零四冊
裝訂:線裝
評價
優點
《全唐文》具有以下一些優點:
搜采十分浩博
據清仁宗《御製全唐文序》、《全唐文·凡例》、法式善《校全唐文記》(《存素堂續集》卷二),編修官們曾從《四庫全書》中的別集,《古文苑》、《文苑英華》、《唐文粹》等總集,《永樂大典》,釋道兩藏中廣泛蒐集唐五代文獻,而“天下府廳州縣”方誌以及“散見於史子雜家記載、志乘金石碑版者”,亦在求訪之列。
今《永樂大典》已殘存無幾,所以《全唐文》的這部分就特別珍貴有用。
《全唐文》共收文20025篇,作者3035人,俞樾雲“有唐一代文苑之美,畢萃於茲,讀唐文者嘆觀止矣”,誠非溢美。
考證校勘較為精密
在小傳的撰寫上,《全唐文》編者下了很多工夫。和《全唐詩》作者小傳相比,《全唐文》作者小傳不但更為翔實,而且糾正了前者不少錯誤。在文章辨偽方面,《全唐文》對於作者有異說的,大都能通過考辨以定去取,而非不負責任地有見必錄。
在文字校錄方面,全書《凡例》規定:“碑碣以石本為據,余則擇其文義優者從之,若文義兩可,則註明一作某字存證”;“金石文字,類多剝蝕而版本完善足信者,即據以登載;其無可據,則註明闕幾字存證;惟殘闕過甚僅留數字,無文義可尋者,不錄”;原書所用《文苑英華》為明刊閩本,“訛脫極多,今以影宋抄逐篇訂正,補出脫字”,為例甚善。
缺憾
本書工程浩大,加之出自眾手,因此疏忽在所難免,最為顯著的缺憾有四條:
一、輯錄不注出處。已無法補救。
二、誤收。有一些作品被張冠李戴,甚至誤收南北朝和兩宋人作品為唐文,而真正是唐文,並為《文苑英華》所收者反而漏去,作者的小傳也多錯誤。如卷三百五十七收《皇甫冉集序》並非高適作品,《陋室銘》似為偽作,非劉禹錫作品。
三、重複。《全唐文》的次序安排不當,不少文章前後重收,這些在清人勞格所撰《讀全唐文札記》中談得很多。
四、網羅尚有不少遺漏。
其次,在校訂上,文字訛誤和重出互見較突出,並有人名誤、題目誤、收錄誤現象。小傳敘述亦間有失實;清代考據家勞格深諳唐事,撰有《讀全唐文札記》、《札記續補》共130條;近代唐史名家岑仲勉繼撰《讀全唐文札記》310條,為其糾謬、正誤、質疑,共涉及文章近400篇,作者130餘人;陳尚君編《全唐文補編》。
版本
(1)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揚州全唐文局刻本,版入武英殿;
(2)光緒時廣州重刻本。
(5)中華書局2001年《全唐文篇名分類索引》
(6)中華書局2005年,陳尚君《全唐文補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