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梅州市推進綠色發展平台最佳化提升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梅州市推進綠色發展平台最佳化提升實施方案》業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按要求抓好貫徹落實。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發展改革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6月19日
全文
梅州市推進綠色發展平台最佳化提升實施方案
為加快補齊發展平台短板,增強平台的承載力、帶動力和競爭力,提昇平台能級水平,發揮平台規模經濟效應,著力打造綠色發展新引擎和經濟成長極,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平台範圍
本方案所稱發展平台是指國家、省、市政府批准設立或認定的劃定範圍的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帶、各類開發區(含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產業轉移工業園、綜合保稅區、經濟合作區等)、特色小鎮等空間載體,具體包括嘉應新區、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2個省級重大區域發展平台,廣梅園等10個省級開發區(集聚地),正在申報創建的梅州綜合保稅區,市政府規劃的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15個市級以上特色小鎮創建對象等現有平台,以及新設立的平台,是梅州經濟活力集中體現區域,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推進發展平台最佳化提升,對探索區域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做強做優核心特色產業、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實現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融合具有重大意義。
二、總體目標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搶抓“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和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以及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歷史機遇,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定位,按照推進“六爭六補”、建設“5311”綠色產業體系、構建“五星爭輝”區域發展格局、建設“三宜”城市範例的目標要求,依託現有發展平台,圍繞打造城市提質擴容和綠色產業承接兩大平台功能定位,貫徹園區“個十百千萬”發展思路,加強統籌規劃,堅持分類指導,加快最佳化提升,形成布局科學合理、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資源配置高效、高新產業集聚、宜居宜業宜游的平台發展新格局,做大做強平台經濟規模和體量。
力爭到2023年,各類平台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升,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創新要素更加集聚,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
——嘉應新區。到2023年,17.8平方公里的起步區全面建成,核心區功能有效發揮,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5.5%以上;梅州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到72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以上。
——廣梅園及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全力支持廣梅園“以升促建”,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到2023年,力爭工業總產值達400億元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5億元以上。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初具規模,核心產業鏈條初步形成,培育形成百億級產業集群1個、50-100億級產業集群2—3個。
——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到2023年,“一心一帶三集群”產業空間格局進一步完善,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國家全域森林城市,新增2—3家國家4A級以上旅遊景區,建成一批精品旅遊線路,大文旅產業總產值達到750億元以上,年遊客量達6000萬人次以上。
——工業園。每個園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每年增長1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每年增長10%以上、每年增加稅收1000萬元以上、形成1—2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到2023年,全市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達到50%以上;年產值超百億元園區2—3個;每個園區均實現萬人以上就業。
——綜合保稅區。力爭2020年獲批,申報成功後嚴格對標建設,爭取儘快通過驗收和封關運營,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成為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加工製造中心、物流分撥中心、銷售服務中心。
——特色小鎮。到2023年,初步建成10個左右市級以上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水平、創新發展能力、吸納就業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構建平台協調發展格局
(一)推動平台與“五星爭輝”緊密銜接。樹立全局“一盤棋”思想,圍繞構建“兩區兩帶十園+N”平台空間布局(“兩區”指嘉應新區、綜合保稅區;“兩帶”指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和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十園”指10個省級工業園(集聚地);N指特色小鎮及新設立的平台),將各類平台的打造對接融入“五星爭輝”區域發展格局中,推動各類平台點狀集聚開發、最佳化升級和高端功能集聚,打造成為各“星”發展的強大引擎和“星星”相連的橋頭堡,輻射帶動全市域發展。依託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和嘉應新區及沿線特色小鎮等平台,以深度一體化為牽引,推動產業項目、交通電力、水務環保等重要基礎設施,以及鄉村振興等要素資源,重點向廣梅園及周邊園區、高鐵高速沿線集聚,打造以廣梅園為地理聯結點的半小時經濟圈,成為“大星”發展的核心支撐。推動平遠、蕉嶺、大埔、豐順的園區及特色小鎮等平台成為縣域“四星”發展的重要支撐。[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政府]
(二)加強平台之間聯動發展。堅持拓展聯動思維聚合力,創新聯動方法謀全局,加強城市和產業平台之間以及園區平台之間的分工協作發展,推動生產要素有序流動,避免產業趨同和重複建設,實現平台產業集約、集聚、協同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融合聯動發展。依託城市提質擴容平台,最佳化中心城區和各縣(市、區)城區規劃建設,完善城市服務配套,增加公共服務資源供給,助推以城聚產;依託綠色產業承接平台,增強園區經濟綜合實力和企業經濟發展活力,補齊城區經濟發展短板,輻射帶動城區服務業發展,促進要素配置、公共服務與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更加契合,助推以產興城、產城融合。嘉應新區重點布局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新興產業,為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提供高端服務配套。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和工業園區重點強化產業功能,增強產業集聚能力,為嘉應新區和城鎮的發展提供產業支撐,提高城鎮人口就業吸納能力,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重點將沿岸旅遊景區和工業園區串珠成鏈、做大做強,實現三產融合,推動沿江兩岸縣鎮聯動發展。[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政府]
(三)謀劃打造若干新平台。按照交通條件和區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變化,與時俱進謀劃打造若干個新的發展平台。加快位於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的梅州綜合保稅區申報創建工作,打造我市外貿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平台。充分發揮梅縣丙村、雁洋、鬆口文旅、農業、生態資源優勢及在僑界的影響力,加快規劃建設丙雁松華僑文旅經濟合作試驗區,發展梅州“僑夢苑”,吸引海外鄉賢回鄉創新創業,打造世界客屬華僑華人投資創業引領區、科教文化交流區、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旅遊康養生態區。依託高鐵梅州西站,高標準規劃建設高鐵新城,對接嘉應新區起步區建設,打造梅州城市新客廳。以梅州梅縣機場遷建為契機,借鑑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空港經濟區經驗,提早介入謀劃,統籌機場預定選址和廣梅產業園、高鐵商務區、廣鐵物流園、綜合保稅區規劃,探索規劃建設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藉助廣州對口幫扶,探索謀劃在五華縣南部劃出一塊人口相對集中、交通比較便利、產業有一定基礎的區域,規劃建設廣梅特別合作區。依託大漳高速、梅漳廈高鐵規劃建設,探索在閩粵交界地區(大埔)與漳州、廈門建立山海經濟合作區。(市商務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局、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指揮部、梅州海關,嘉應新區管委會等,梅縣區、梅江區、五華縣、大埔縣政府)
四、最佳化拓展平台發展空間
(一)強化規劃引領。提昇平台規划水平,最佳化平台規劃實施,加強平台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銜接,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促進“多規合一”。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為契機,將重大發展平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科學合理劃定工業用地保護紅線和產業保護區,爭取擴大城鎮開發邊界,增加建設用地規模,為平台發展尤其是製造業發展預留空間,滿足平台建設需求。加快實施經省政府批准的《廣東梅州嘉應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發展總體規劃(2015—2030年)》及相關專項規劃。加快工業園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修編)。聘請高水平團隊高起點、高質量編制綜合保稅區規劃,明確功能及產業定位。推進特色小鎮合理布局、適度規模開發建設,科學規劃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完善總體規劃,制定詳細規劃,抓好規劃落地。[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政府]
(二)推進新區有序擴容。加快嘉應新區起步區江南新城、梅縣新城、芹洋半島建設,利用航空限高放寬的機遇,提升江南新城建設規劃,啟動新城二期開發,推進新區南拓,打造江南現代服務業新區。依託東山教育基地和芹洋半島品牌戰略發展區,打造高端居住與文化教育產業片區。拓展梅縣新城,推動梅縣新城與江南新城融合發展;以梅縣電廠搬遷為契機,加快槐崗片區開發建設,發揮高鐵、高速出入口區位優勢,建設現代商貿物流城市綜合片區。依託高鐵梅州西站,高標準規劃建設高鐵梅州西站片區。以梅州梅縣機場遷建為契機,盤活現機場區域地塊,謀劃建設中央商務區(CBD)。推動各縣(市、區)特別是南部人口大縣加快縣城新區建設,有序擴容提質,擴大縣城規模。[嘉應新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局等;各縣(市、區)政府]
(三)拓展園區發展空間。將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和工業園區作為工業發展主戰場,推動各縣(市、區)以縣城為依託,規劃建設10平方公里、起步區3平方公里以上的工業園區(集聚區),到2023年,各園區開發建設面積均達到6000畝以上規模。逐步推動園區外製造業企業搬遷入園發展,新引進制造業項目應落戶園區。已開發面積超過批准面積80%的園區可報市政府審批擴園並報省政府備案,擴園地塊應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及環保要求。對已不適宜發展工業的區域,可申請調整園區範圍。借鑑佛山順德村級工業園改造做法,整合碎片化產業用地,打造連片工業發展區域。
將水口工業園(南區)納入廣梅園拓展區範圍,統籌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廣梅園二期開發建設。在興寧水口和五華河東交界處謀劃建設興華產業新城,推動廣梅園與周邊畲江、梅南、水車、水口、河東等鎮融合發展。推動土地利用空間趨於飽和的梅州經濟開發區(東升工業園)、平遠工業園等園區擴容,規劃建設梅州經濟開發區(東升工業園)西陽片區、城北片區。支持五華經濟開發區將外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區域及河東工業區納入擴區範圍,並依託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帶動河東工業區、安流工業園、華城工業園產業集聚發展。支持豐順埔寨工業園整合周邊土地資源,擴展發展空間。推動興寧工業園向廣梅園方向靠攏發展,加快水口工業園建設,形成南北呼應的園區發展格局。推進蕉華工業園和蕉嶺產業集聚地統一規劃、融合發展,形成以G205國道、G25長深高速主要交通道路為軸線的產業集聚帶。支持大埔工業園向縣城工業小區擴展。加快梅縣產業集聚區白渡片區謀劃建設,依託梅州“大外環”,整合周邊土地,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
[各縣(市、區)政府、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局等]
(四)最佳化文旅平檯布局。推進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點狀開發、互聯互通,重點推進梅江城市旅遊核心(梅江區、梅縣區為主),濱水旅遊發展帶,健康山水養生區(蕉嶺縣、平遠縣為主)、風情溫泉度假區(豐順縣為主)、文化慢城旅遊區(梅縣區、大埔縣為主)三大旅遊集群為主體的“一心一帶三集群”建設。完善《梅縣區“僑夢苑”發展總體規劃》,將丙雁松華僑文旅經濟合作試驗區作為“僑夢苑”核心發展區,科學謀劃好起步區、核心區建設,打造高水平的“產城融合”示範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商務局、市體育局、市外事局、市僑聯等,各縣(市、區)政府]
五、推進平台產業提質增效
(一)實施園區主導產業培育提升計畫。貫徹“個十百千萬”思路,加快園區產業集聚。引導園區圍繞省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建設,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最佳化調整產業發展思路,細化產業選擇,進一步明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推動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新興產業,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提升園區內和園區之間產業的關聯性,推動園區向主導產業明確、延伸產業鏈條、綜合配套完備的方向發展。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廣梅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食品飲料、汽車零部件、智慧型家電等產業;綜合保稅區著力發展汽車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陶瓷、家具、家用電器、農產品等保稅加工、保稅服務、保稅物流業務,培育壯大加工貿易產業。梅江園重點加快銅箔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加快企業“上大壓小”,培育形成百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梅縣集聚地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輸變電設備、環保專用設備等先進裝備製造業。興寧園重點發展電機、電氣和儀表等通用設備和新能源電動汽車製造業及網際網路產業。平遠園重點發展稀土新材料和家具製造產業集群,打造廣東家具製造業出口基地。蕉華園(蕉嶺集聚地)重點發展大健康綠色食品(飲料)和新型建材產業。大埔園重點發展陶瓷和中醫健康養生產業。豐順園重點發展電聲和綠色飼料產業,打造全國電聲產業基地和全省最大最集聚的綠色飼料生產基地。五華園重點發展五金機電產業,建設成為全省重要的五金機電生產基地。各園區要制訂實施主導產業培育提升計畫和園區產值培增計畫,力爭至2023年各園區實現產值翻番,前三類主導產業產值占園區產值比例達90%以上,早日實現百億工業產值。[各縣(市、區)政府、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局、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指揮部等]
(二)促進城鎮和文旅平台產業集聚發展。依託嘉應新區、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丙雁松華僑文旅經濟合作試驗區、特色小鎮等平台,挖掘凸顯客家特色,著力發展城市現代服務業、大文旅、大健康、網際網路、體育、特色現代農業等與生態功能區相適應的綠色產業,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實現路徑。促進嘉應新區產城融合發展,突出發展總部經濟、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現代金融、文化創意等產業,推進偉光匯通“梅州古城”、115科技、商會大廈、時光梅州等一批項目和發展載體建設。推動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加快培育發展休閒度假、紅色旅遊、鄉村旅遊、森林旅遊、健康養生、文化創意、客家飲食、精緻高效農林業等優選產業,開發系列旅遊配套產品,提升層次品質。特色小鎮圍繞“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效益顯而優”要求和產業建設核心任務,加快產業項目建設和主導產業培育進度,打造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產業小鎮、文旅小鎮、康養小鎮、足球小鎮等。[嘉應新區管委會,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金融局、市體育局等;各縣(市、區)政府]
(三)加快布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緊盯新一輪產業變革趨勢,結合我省優先發展產業目錄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編制實施我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在各類平台穩步推進布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發展新動能。結合“機器換人”趨勢,積極布局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培育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車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依託智慧型視聽及網際網路產業基礎,積極培育人臉識別、虛擬現實與可穿戴設備等數字經濟產業。依託新材料產業基礎,推動產業向超導新材料、軍民融合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等高端延伸。加強與國內外醫療科研機構合作,重點發展高端康養醫療、基因檢測、健康管理為主的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大力引進行業內有核心競爭力的輕資產成長型優質企業、重點項目、研發機構和創業團隊,積極培育大數據、區塊鏈、手作文創等輕資產新業態,為梅州產業升級全面賦能。鼓勵發展通用航空、航空物流、航空培訓、航空維修等航空指向型產業。[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局、市商務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政府]
(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鼓勵嘉應新區、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工業園區、特色小鎮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創業平台,構建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推動各類創新平台數量增長、質量提升、結構最佳化。在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加快建設世界客屬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專利技術孵化產業園和廣東省區域性(梅州)創業孵化基地等一批孵化育成平台,推動仲愷廣梅研究院、國家超算廣梅分中心和航天育種、華師昆蟲研發中心等平台內涵式發展,規劃建設嘉應學院“雙創”實踐基地。推動電子信息、豐順電聲、大埔陶瓷和梅縣金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快發展。在嘉應新區建設梅州市網際網路產業孵化園、飛翔雲計算基地、佳都智慧綠洲等一批孵化器和專業化眾創空間。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至2023年,每年培育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15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增至280家以上。支持重點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力爭至202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提高至50%以上;支持一批骨幹企業建設省級及以上工程中心,至2023年省級及以上工程技術中心數量增至120家以上。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逐步提高R&D投入占GDP比重,力爭至2023年達到1%以上。[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嘉應學院,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深入實施招商引資三年行動方案,落實促進先進制造業招商引資政策措施和招商引資績效管理辦法,創新多元化招商機制,廣招商、招大商,實施補鏈、強鏈招商,力爭引進更多項目在各類平台落戶建設。組建市、縣駐外專業招商隊伍,重點面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重點城市特別是深圳市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承接大灣區產業外溢需求。深入實施“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吸引更多梅州籍客商回鄉投資。堅持招商引資“四個一”工作機制(即“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個專班、一抓到底”),加強意向企業跟蹤服務。市、縣兩級和各工業園區要在中介招商、精準招商、以商引商的基礎上,每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大型招商引資活動。每個園區每年引進新入園工業項目10個以上,每年新增落地工業項目10個以上,其中億元以上項目廣梅園5個以上,其他園區2個以上。爭取全市每年完成500億元招商引資任務。堅持一手抓招商引資,一手抓現有企業增資擴產、技術改造,促進平台做大總量、最佳化存量。至2023年,引導累計超過5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10億元。[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局、市體育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指揮部等;各縣(市、區)政府]
六、提高平台綜合承載能力
築巢引鳳,實現人進來、新產業進來、龍頭企業進來、貨出去“三進一出”,為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提供紮實基礎。
(一)加快平台以升促建。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各類平台升級,提升發展質量,爭取國家和省更大的政策扶持。全力推動梅州綜合保稅區申報創建早日獲批成功,率先實現我市國家級開發區零的突破。推動梅州高新區對照國家級高新區認定標準,以“一區多園”模式加快創建國家高新區,爭取儘快進入科技部考察審批程式,早日獲批。積極推進梅州經濟開發區申報創建國家級經開區工作。積極推動平遠工業園等條件基礎較好的園區通過吸引創新要素和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申報成為省級高新區。推動丙雁松華僑文旅經濟合作試驗區上升為省級重大平台,提升能級水平。力爭到2023年,全市有3個國家級開發區,有3個縣(市、區)的工業園成為省級高新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自然資源局、梅州海關,梅州高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政府]
(二)暢通平台內外交通物流通道。瞄準國鐵、國高網,盯緊灣區網,銜接內路網,加快謀劃和推進“兩高一場”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園區、景區、鎮區與城區和高鐵高速出入口、幹線公路的連線道路,進一步暢通平台對外聯繫快速通道。完善平台周邊及內部交通微循環,提昇平台內部路網互聯互通水平,構建方便快捷的出入通道,實施交通節點改造,最佳化平台內部生產、生活、服務等各功能組團的組織聯繫,實現平台人流、物流的快速集散。加快梅州至龍川高鐵建設,爭取瑞梅鐵路、龍(岩)梅(州)高鐵早日動工,加快梅漳廈高鐵、大(埔)潮(州)港鐵路、蕉嶺貨運鐵路專線項目前期工作;推進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線)梅州段、梅大高速梅州東環支線、大豐華高速豐順至五華段、興汕高速五華至陸河段(梅州段)等4條在建高速公路如期建成通車;加快推進大豐、梅潮、平武、平蕉大、梅縣至永定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梅州機場遷建前期工作。加快興畲高速畲江北出入口與廣梅園及G355連線線、畲華快速幹線(即廣梅園經興寧至五華快速幹線)等一批項目建設。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網路,落實商貿物流業發展規劃,健全物流貿易渠道,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推進梅州西物流中心、廣鐵物流園等貨運樞紐建設。[市發展改革局(市鐵辦)、市交通運輸局、市公路事務中心、市商務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自然資源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政府]
(三)加快完善平台基礎配套設施。統籌規劃建設市政、能源、水務、通信、環保以及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區服務等基礎配套設施,支撐平台經濟發展。加大園區建設投入,推進“七通一平”標準化建設,加快補齊園區內基礎設施短板,完善園區或周邊區域“6個一”建設(即一所中國小、一個醫院、一條公交線路、一個員工公寓或住宅小區、一個商業綜合體、一片公共綠地),提高園區配套水平。加快推進羅樂大橋東、西端連線線、廣梅產業園第一國小、梅州高新區創新人才公寓等一批整體城鎮化項目建設,促進產城融合。儘快完善園區環保基礎設施,新建園區(擴區)必須同步配套污水處理設施,引導電鍍等產業鏈配套企業進入專業工業園區,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加快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6座污水處理設施和其他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入使用。推動園區建設集中供熱設施和固體廢物收集轉運中心,加快廣梅園冷熱電三聯供等項目建設。引入浙江萬洋等企業,推動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建設,每個園區儘快建成1萬平方米以上標準廠房。加快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提升整體融通水平和服務配套能力。加快完善嘉應新區起步區配套功能,儘快完成道路、管廊、綠軸、“兩館”、紅色文化公園以及市元城國小、市實驗國小、昭華教育城綜合體、北大新世紀梅江實驗學校、昌盛實驗學校、婦女兒童醫院、紫合醫院等公共配套建設。加快完善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景區景點沿線和內部旅遊服務設施。建設一批輸配電工程,滿足區域和平台用電需求。優先推進5G在新區、園區、景區的布網和套用,暢通平台信息高速通道。[各縣(市、區)政府、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局、市水務局、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局、市體育局、梅州供電局等]
(四)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對標廣州、深圳等先進地區,對接自貿區市場規則體系,深化“放管服”改革舉措,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深化商事制度和投資便利化改革,進一步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積極改革審批方式,提高企業開辦註銷、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不動產登記、用水用電用氣等審批效率。在新區、園區、開發區、特色小鎮等平台推行區域評估,落實投資項目審批告知承諾制,進一步提高審批效率,加快工程建設項目落地。不折不扣落實好各項減稅降費和惠企措施,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加強投資環境監管,維護企業權益;探索推行“首席服務官”制度,落實政府與企業“雙月”定期溝通機制,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建立用工需求信息平台,定期組織召開專場招聘會,對工業園區吸納就業效果顯著且被省評定為示範性就業扶貧基地的,給予一次性獎勵。[市發展改革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政府]
七、提昇平台開放合作水平
(一)積極承接“雙區”產業技術轉移。依託嘉應新區、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工業園區、特色小鎮等平台,主動服務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加強與“雙區”各地市合作,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助推平台產業提升和技術創新。密切跟進“雙區”產業發展動向和產業疏解清單,對接灣區大市場,參與省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建設和產業鏈配套,加強與大灣區網際網路產業、深莞電子信息、佛山汽車零部件、廣州珠海生物醫藥、中山智慧型家居等產業合作,探索借園招商、園區託管、合作共建園區及“飛地經濟”等模式,積極吸引“雙區”各級政府、園區管委會和大型企業參與我市城市新區、產業園區、特色小鎮等平台開發建設,擴大產業共建深度,推動我市生態資源、綠色產品與“雙區”的產業、資本、科技、市場品牌緊密對接,招引更多大項目和優質企業落戶我市。[市發展改革局、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衛生健康局、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指揮部,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政府]
(二)深化穗梅產業園區共建。對接廣州推動“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戰略,深化穗梅對口幫扶,完善園區合作共建機制,用好省產業共建扶持政策,加快廣梅園擴容提質增效。推動廣汽零部件產業園、廣藥大健康產業園、新能源新材料及先進制造業產業園、食品飲料產業園、省級廣梅共建大數據產業園等5個特色產業共建“園中園”儘快建成發揮效益,促進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努力把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打造成為產業共建、綠色發展的示範區和引領老區蘇區對接融入大灣區的橋頭堡。深化區縣結對幫扶共建產業園區。推動梅州綜合保稅區與南沙保稅港區開展合作共建,發揮南沙保稅港區牽引帶動作用,著力引進專業人才、雄厚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共同把梅州綜合保稅區打造成為我市對外開放的新引擎。推動我市工業園區與廣州高水平開發區結對幫扶共建。[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指揮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商務局等;各縣(市、區)政府]
(三)全面拓展平台合作空間。深化與汕潮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海西經濟區、泛珠三角區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交流合作,促進平台生產要素、市場資源在更大區域的流轉和配置。藉助閩粵贛十三市區域協作機制,推動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協調聯動發展,學習贛州經驗推動我市高新區、經開區升級和綜合保稅區申報創建工作;借鑑廈門龍巖共建山海協作經濟區、潮州漳州共建閩粵經濟合作區、龍巖贛州共建產業園區做法,推動謀劃與漳州、廈門建立山海經濟合作區,融入海西區發展。依託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擦亮葉劍英紀念園、“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園等紅色旅遊招牌,加快規劃建設中央蘇區(廣東)歷史博物館、三河壩幹部學院等項目,實現與周邊老區蘇區紅色旅遊景點對接,共同構建老區蘇區紅色大旅遊體系。規劃建設梅汕、梅潮經濟走廊,支持豐順、大埔對接融入沿海經濟帶建設,推動梅州借道出海、向東發展。發揮海外經貿文化聯絡處、客商社團作用,藉助世界客商大會平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文化、衛生、體育、旅遊等交流合作,推動“僑夢苑”和華僑文旅經濟合作試驗區規劃建設。推動與對外開放發展互補性強的國家地區建立友好城市,探索建立“新加坡·梅州”生態發展試驗區。依託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等平台,主動承接高質量、有市場的加工貿易轉移,鼓勵先進技術、設備和重要資源性產品進口,推動優質特色產品等進入全球供應鏈,打響梅州製造、梅州產品品牌。[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外事局、市台港澳事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局、市體育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市委宣傳部等;各縣(市、區)政府]
八、強化平台資源要素支撐
(一)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積極向省爭取更多用林、用地指標支持,年度建設用地、林地指標優先保障平台用地需求。加大平台土地儲備力度,每個工業園區每年新增收儲土地100畝以上、新增供應土地100畝以上;鼓勵進行工業用地連片收儲開發,對3000畝以上的連片收儲工業用地給予獎勵;探索通過政府採購實施儲備土地的必要前期開發,但不得從事政府融資、土建、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二級開發業務。支持工業園區加快高標準廠房建設,並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鼓勵企業租購併舉使用標準廠房;對容積率2.0以上的高標準廠房,向省申請返還用地指標。強化平台開發強度管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工業園區績效評價機制,落實企業“畝產效益”評價,每個園區要實現畝均產值達200萬元/畝以上、畝均稅收達10萬元/畝以上。嚴格執行土地出讓制度和用地標準、國家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推動園區低效產業用地再利用,建立低效產業用地退出機制,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加快園區內低效企業的清退搬遷步伐;對低效工業用地,經批准出讓的人民政府同意後,可按土地剩餘年期的土地評估價格收回。嚴控工業用地轉為房地產。製造業項目落戶園區要在土地出讓契約、項目用地產業承諾書等檔案中明確約定投資、產出、節約集約用地等事項。支持在工業園區內科學規劃新型產業用地(M0),容積率原則上不低於2.0,配套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計容建築面積不超過總計容面積的30%。利用存量工業房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及興辦眾創空間的,可在5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5年期滿或涉及轉讓需辦理相關用地手續的,可按新用途、新權利類型、市場價,以協定方式辦理。規範引導特色小鎮嚴格節約集約用地,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四至範圍,劃定發展邊界,避免另起爐灶、大拆大建,並嚴控房地產化傾向,住宅用地占小鎮規劃建設用地的比例不得超過30%。[市自然資源局、林業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政府]
(二)強化人才支撐。貫徹省委進一步鼓勵引導人才到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政策措施,落實和完善我市人才政策,積極對接省“特支計畫”“揚帆計畫”等工程,進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推動各類人才向平台、向企業流動和集聚。聚焦重點發展產業,開展競爭性人才項目扶持,著力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大力培養本土科技人才。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吸引和支持優秀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新創業。實施“廣東技工”工程,大力發展技工教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技工隊伍;發展職業教育,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市創建,加快建設嘉應學院紫琳學院、梅州職業技術學院、廣梅共建職業教育園等,填補本科和高職教育空白。健全人才住房、子女就學、醫療保健等政策;加大人才公寓規劃建設力度,加強使用管理,儘量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行業人才實際需求,保障各類人才安心紮根梅州幹事創業。大力推行柔性引才用才,充分發揮“人才驛站”作用,通過專業諮詢、技術指導、項目合作、授課培訓等方式,引導人才到各類平台柔性服務;實施周末工程師、農藝師駐點幫扶等模式,為平台內企業提供急需的科技服務,實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國資委,梅州高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政府]
(三)多渠道籌措平台建設發展資金。加強政策研究,密切關注國家和省政策走勢和投資方向,加強項目謀劃儲備,積極策劃實施平台土地儲備項目,工業園區和特色小鎮標準廠房、智慧型製造工廠(車間)、智慧化建設、公共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業孵化等產業轉型升級平台和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配套設施項目,5G網路及套用、創新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等新基建項目,醫療衛生、環保等公共服務領域補短板項目,用好老區蘇區扶持政策,積極對接爭取產業類和創新類發展專項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資金、土地儲備專項債券資金、老區蘇區發展專項獎補資金等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以及產業發展基金等各類基金,支持平台基礎配套建設、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每個園區每年要投入1億元以上財政資金用於基礎配套建設。加強與金融機構對接,爭取獲得更多信貸資金支持,支持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融資及發行企業債券融資,緩解平台建設和企業發展資金難題。[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金融局,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等;各縣(市、區)政府]
(四)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理順高新區、經開區、綜保區和城市新區的體制機制,讓“四區”迸發出更大活力和更強勁的生命力。立足新一輪穗梅對口幫扶,進一步最佳化創新廣梅園管理體制機制,統籌規劃園區周邊鎮村建設,打造以廣梅園為聯結點的產城融合片區;進一步完善“2號章”設定,努力把園區打造成為梅州經濟發展的“特區”。深化東升園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權責利相協調。推進嘉應新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嘉應新區實體化、區域化運作。學習借鑑各地綜保區建設管理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深化梅州綜合保稅區功能定位研究,建立和逐步理順梅州綜合保稅區建設管理體制機制。落實特色小鎮監測評價、規範糾偏和服務支撐機制,推動我市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政府資金使用方式,搭建政銀企對接平台,拓寬投融資渠道,支撐平台經濟發展。(梅江區、梅縣區政府,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嘉應新區管委會,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指揮部、市發展改革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金融局,梅州海關等)
九、組織保障
發揮市嘉應新區規劃建設指揮部、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規劃建設指揮部、產業園區建設指揮部、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規劃建設指揮部、推進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加強組織領導,分類謀劃推進。嘉應新區管委會、市工信、科技、商務、文化廣電旅遊、發改等部門各司其職,分別負責統籌嘉應新區,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工業園區和產業轉移工業園區,高新區,經濟開發區和綜合保稅區,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和華僑文旅經濟合作試驗區,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並會同市統計部門加強重大平台統計監測。市發展改革局負責牽頭擬訂全市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協調推進開發區改革發展。跨縣域平台、省級以上重大區域發展平台、市級園區的規劃建設由市級負責實施,各縣(市、區)對各自平台的規劃建設負主體責任。市有關部門、各縣(市、區)要大力支持平台規劃建設,細化工作方案,落實工作責任,加強資源要素和政策傾斜,加強上下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動各類平台高質量發展。
內容解讀
《梅州市推進發展平台最佳化提升實施方案(2019-2023 年)》政策解讀
《梅州市推進發展平台最佳化提升實施方案》包括平台範圍、總體目標、重點工作措施等三個部分,主要著眼加快補齊發展平台短板,增強平台的承載力、帶動力和競爭力,提昇平台能級水平,發揮平台規模經濟效應,著力打造綠色發展新引擎和經濟成長極進行謀劃,突出戰略性和協調性。
一、平台範圍
國家、省、市政府批准設立或認定的劃定範圍的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帶、各類開發區(含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產業轉移工業園、綜合保稅區、經濟合作區等)、特色小鎮等空間載體。
二、總體目標
2023 年,各類平台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升,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創新要素更加集聚,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
三、構建平台協調發展格局
(一)推動平台與“五星爭輝”緊密銜接。將各類平台打造成為各“星”發展的強大引擎和“星星”相連的橋頭堡,打造以廣梅園為地理聯結點的半小時經濟圈,推動平台成為縣域“四星”發展的重要支撐。
(二) 加強平台之間聯動發展。嘉應新區重點布局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新興產業,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和工業園區重點強化產業功能,增強產業集聚能力。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重點將沿岸旅遊景區和工業園區串珠成鏈、做大做強,推動沿江兩岸縣鎮聯動發展。
(三) 謀劃打造若干新平台。打造外貿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平台,發展梅州“僑夢苑”,高標準規劃建設高鐵新城,探索規劃建設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規劃建設廣梅特別合作區,探索漳州、廈門建立山海經濟合作區。
四、最佳化發展平台發展空間
(一)強化規劃引領。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為契機,將重大發展平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科學合理劃定工業用地保護紅線和產業保護區,聘請高水平團隊高起點、高質量編制綜合保稅區規劃,推進特色小鎮合理布局、適度規模開發建設。
(二)推進新區有序擴容。打造江南現代服務業新區,打造高端居住與文化教育產業片區,推動梅縣新城與江南新城融合發展,以梅縣機場遷建為契機謀劃建設中央商務區(CBD),推動各縣(市、區)特別是南部人口大縣加快縣城新區建設。
(三)拓展園區發展空間。以縣城為依託,規劃建設 10 平方公里、起步區 3 平方公里以上的工業園區(集聚區),推動園區外製造業企業搬遷入園發展,新引進制造業項目應落戶園區,整合碎片化產業用地,打造連片工業發展區域。
(四)最佳化文旅平檯布局。推進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點狀開發、互聯互通,出台《梅縣區“僑夢苑”發展總體規劃》,打造高水平的“產城融合”示範區。
五、推進平台產業提質增效
(一)實施園區主導產業培育提升計畫。貫徹“個十百千萬”思路,加快園區產業集聚,力爭至 2023 年各園區實現產值翻番,前三類主導產業產值占園區產值比例達 90%以上。
(二)促進城鎮和文旅平台產業集聚發展。嘉應新區發展總部經濟、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現代金融、文化創意等產業,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培育發展休閒度假、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優選產業,特色小鎮打造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產業小鎮、文旅小鎮、康養小鎮、足球小鎮等。
(三)加快布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布局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培育數字經濟產業,推動產業向超導新材料、軍民融合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等高端延伸,發展高端康養醫療、基因檢測、健康管理為主的生命科學,培育大數據、區塊鏈、手作文創等輕資產新業態,鼓勵發展通用航空等航空指向型產業。
(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創新創業平台,加快建設孵化育成平台,建設一批孵化器和專業化眾創空間。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組建市、縣駐外專業招商隊伍,重點面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重點城市特別是深圳市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承接大灣區產業外溢需求。深入實施“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吸引更多梅州籍客商回鄉投資。堅持招商引資“四個一”工作機制,加強意向企業跟蹤服務,市、縣兩級和各工業園區要在中介招商、精準招商、以商引商的基礎上,每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大型招商引資活動。
六、提高平台綜合承載能力
(一)加快平台以升促建。推動梅州綜合保稅區申報創建早日獲批成功,推動梅州高新區儘快進入科技部考察審批程式,早日獲批。推進梅州經濟開發區申報創建國家級經開區工作,推動條件基礎較好的園區申報成為省級高新區,推動丙雁松華僑文旅經濟合作試驗區上升為省級重大平台,
(二)暢通平台內外交通物流通道。暢通平台對外聯繫快速通道。提昇平台內部路網互聯互通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三)加快完善平台基礎配套設施。統籌規劃建設基礎配套設施,補齊園區內基礎設施短板,完善園區環保基礎設施,提升整體融通水平和服務配套能力,完善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景區景點沿線和內部旅遊服務設施,優先推進 5G 在新區、園區、景區的布網和套用,暢通平台信息高速通道。
(四)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提高審批效率。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加強投資環境監管,推行“首席服務官”制度,為企業排憂解難。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建立用工需求信息平台,對工業園區吸納就業效果顯著且被省評定為示範性就業扶貧基地的,給予一次性獎勵。
七、提昇平台開放合作水平
(一)積極承接“雙區”產業技術轉移。主動服務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助推平台產業提升和技術創新,密切跟進“雙區”產業發展動向和產業疏解清單,對接灣區大市場,擴大產業共建深度,招引更多大項目和優質企業落戶。
(二)深化穗梅產業園區共建。加快廣梅園擴容提質增效,推動特色產業共建“園中園”儘快建成發揮效益,深化區縣結對幫扶共建產業園區,推動工業園區與廣州高水平開發區結對幫扶共建,推動梅州綜合保稅區與南沙保稅區開展合作共建。
(三)全面拓展平台合作空間。深化與汕潮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海西經濟區、泛珠三角區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交流合作,規劃建設梅汕、梅潮經濟走廊,推動與對外開放發展互補性強的國家地區建立友好城市,探索建立“新加坡·梅州”生態發展試驗區。
八、強化平台資源要素支撐
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強化人才支撐,多渠道籌措平台建設發展資金。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