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致
- 拼音:gé zhì
- 注音:ㄍㄜˊ ㄓˋ
- 出處:《禮記·大學》
- 英譯: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 釋義:指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識
格物致知說一般指本詞條
“格物致知”源於《禮記·大學》,宋明理學將其作為認識論的重要範疇,然而理學各派對其解釋不盡相同。王守仁心學派,從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出發,把格物說成“正心”,即去掉心中的私意惡念,恢復固有的良知。針對王守仁的觀點,羅欽順提出格物非格心,格物之“物”應為萬物。“人之有心,固亦是一物,然專以格物...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便是致知。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就是格物。因此致知與格物是同一個天賦觀念實現的過程,身心修養的過程。王守仁認為他的格致功夫具有朱子學所沒有的直截簡易,切於身心,既敬畏而又灑落。王守仁的格物致知之學也有其流弊,那就是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和灑落,而丟棄共同的行為準則。
《大學》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對於後一句的解釋,眾說紛紜,解說者達百餘家。其中代表性的有以下幾家:漢鄭玄說:“知,謂知善惡吉凶之所終始也。”這是賦知以道德認知的涵義。又說:“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惡深,則來惡...
致知格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zhì zhī gé wù,意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則總結為理性知識。解釋 格,不入。物,色聲香味觸法。致,到達。知,正見真知。格物致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才能到達正見真知。致知:獲得知識;格物:推究事理。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朱熹有言:“格物是物物上窮其至理,...
這個道德認識論的工夫,也就是格物窮理的工夫,它是道德修養的認識論前提。格物 對於道德修養的過程,朱子十分強調《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而在為學宗旨上又都重視對於儒家倫理的認知,故而“格物致知”的理論在其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朱子的看法,《大學》...
《格物致知》是201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主要記述了古代中國在科學技術、經濟貿易以及交通通訊、醫藥衛生、康樂文娛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為人類社會做出的貢獻,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古代中國在當時有許多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許多發明創造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為人類文明的...
大量史料表明:“格物學”或“格致學”就是“physics”的早期漢語意譯.這兩種譯法是“格物致知”一詞兩種形式的縮寫。“格物致知”一詞源於儒家“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的思想。2002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仍有學者認為將“physics”譯為“物理”不如譯為“格物”...
《大學》第五章釋格物致知(The knowledge of exegesis in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university),創作於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的經傳。【經原文】1.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閒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
《中華傳統文化:格物致知》是2019年12月1日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俊。內容簡介 本套叢書將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分門別類地反映幾千年絢爛多彩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點點滴滴的傳統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譜系。書中將以知識點為話題,圖文並茂,介紹全面,語言...
《知識與道德:對儒家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是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冷天吉。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以知識與道德關係為主題,以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儒學大家對格物致知提詮釋為線索,運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考察傳統儒家在知識與道德關係問題上的理論得失,目的在於為解決當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知識...
《格物致知 中國傳統科技/中國文化四季》是一本科普性質的通俗讀物,對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如天文、數學、醫學、地理、物理、化學、水利等進行了專題介紹,還介紹了其他少數民族的科技文化及相關科技歷史,圖文並茂地展現了中國傳統科技的概貌。作者簡介 馬新,山東大學二級教授,山東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所所長。圖書目錄...
致知格物解 《致知格物解》是國朝魏裔介撰寫的古籍。古籍簡介 《致知格物解》·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國朝魏裔介撰。四庫提要 是編上卷載程子、朱子格致之說,下卷列諸儒格致之說,而附以裔介所作辨二篇,一曰致知格物非物慾扞格,一曰致知格物非去不正以全其正。又與孫承澤論學書一篇、或問一篇。
《大善——人與機器人格物致知》是2020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定局。本書共分為六十二品,第一品說明了寫本書的目的,第二品以道德為開篇之文,*後一品以大善為收篇之文。本書對老子、孔子、朱子、陽明子的思想都進了自己的原創性詮釋,並提出了自己的至真至善、全真全善的原創思想。內容簡介 ...
亦稱“格物致知論”。儒家認識論學說。《禮記·大學》中曾參述孔子講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205字,其中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其傳10章對此兩句未予解釋。北宋程頤始將其作為重要的認識論問題對待。南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給出一個長達134字的補傳,為爾後歷代學者廣泛討論。它主要論說...
格物致知——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而獲得知識,而不是從書本到書本地獲得知識。這種認識論很具有實踐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對儒學死啃書本的誤解。“格物致知”在宋以後成了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到清朝未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稱)又成了對聲光化電等 自然科學部門的統稱。魯迅在《吶喊自序...
儒學傳統中相當於自然科學的學問。由博物學與格物致知觀念相互影響而形成於宋末,西學東漸後它成為連線傳統科學和近代科學的橋樑。中國有久遠的博物學淵源,東漢出現唐蒙的專著《博物記》(190年前後)。晉張華所著《博物志》名揚後世,其同類著作《感應類從志》(295年前後)書名也顯示儒流物理理論特色。唐李淳風的《...
湖北省人民政府網(《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程頤論述為學的方法時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說。認為格物即是窮理,即窮究事物之理;最終達到所謂豁然貫通,就可以直接體悟天理。他所講的窮理方法主要是讀書、論古今人物、應事接物等。關於知、行關係問題,程頤主張以知為本,先知後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結果。程...
只有親身體驗才能致知。清初顏元對《大學》中“格物致知”命題的解釋。認為“格物致知”的“格”,應是“手格猛獸”之“格”;“物”就是具體事物。對《大學》中“格物致知”一詞的解釋,歷來各家各派不同。據統計,其說法有上百種之多。大致說,自漢以來,有代表性的解釋,有三家,即漢儒、程朱、陸王。顏...
《太谷學派生命哲學研究》是2007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詹石窗。內容簡介 太谷學派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由安徽石埭人周太谷創辦,曾活躍于山東、江蘇一帶,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間學術團體。其創始人周太谷及各代傳人在前人基礎上對格物致知進行了闡發,自知生、養生、全生三個層面上形成了本派格物致知說的生命本位...
陽明學派思想體系的核心是"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萬物一體之仁等幾個方面。而其思想體系的基點和出發點則建立在對朱熹格物致知說的批判上面。對格物致知說的批判 王陽明對格物致知說的批判主要在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從道德修養的角度批判其理論的內在矛盾;一是從朱熹身後的影響來批判格物致知說...
《大學》的“格物致知”《大學》的“八條目”也論及心物關係:“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的作者認為心、物關係是:心是認識主體,物是認識對象。“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心通過“格物”認識事物本末終始,從而“知所先後”,即知道應當先做什麼,後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