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

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

東北抗聯軍的主力部隊之一。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於1936年11月改編而成。軍長汪雅臣,政治部主任王維宇。下轄15個團,共約1000人。主要活動於五常、榆樹、賓縣、拉林等地。1938年春,編入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1941年1月29日,軍長汪雅臣不幸陣亡,全軍散失。該軍在異常艱苦的五常、舒蘭山區堅持鬥爭,作戰百餘次,殲滅日偽軍數千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
  • 軍長汪雅臣 
發展歷史,編制,

發展歷史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第26旅第34團士兵汪雅臣帶領數名有愛國思想的士兵攜槍到五常縣東南部山區進行抗日活動。1932年冬,這支隊伍發展到50餘人,稱為“雙龍隊”。1934年2月,“雙龍隊”聯合附近抗日武裝,成立反滿抗日救國義勇軍,共400餘人,繼續在五常地區打擊日偽軍。1935年春,汪雅臣率部找到中共珠河中心縣委,要求接受共產黨領導。不久,汪雅臣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這支隊伍即配合在哈爾濱以東地區活動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戰鬥。1936年初,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8軍,汪雅臣任軍長,王維宇任參謀長,侯啟剛任政治部主任,轄5個團共800餘人,並建立了以九十五頂子山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是年冬,第8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10軍,汪雅臣任軍長,張忠喜任副軍長,王維宇任政治部主任,轄10個團共1000餘人。七七事變後,第10軍為配合關內的抗戰,主動出擊,攻打舒蘭五常等地的日偽軍據點,並北上遠征至延壽方正一帶,配合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作戰。1938年春,第10軍編入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1940年,日偽軍對第10軍進行殘酷的“討伐”和經濟封鎖,部隊缺衣少食,減員很大,但仍與抗聯第1路軍第3方面軍共同堅持戰鬥,並取得了襲擊山河屯等戰鬥的勝利。1941年1月29日,在反“討伐”作戰中汪雅臣張忠喜犧牲,部隊大部離散,少數人員繼續分散在五常、舒蘭的山區堅持抗日活動。

編制

東北抗日聯軍第10軍是由東北軍進步士兵汪雅臣創立的抗日地方武裝改編的。1931年10月,原東北軍26旅士兵汪雅臣帶領幾位志同道合的士兵,帶著幾支槍離開東北軍,到五常縣小忙牛河一帶組織抗日武裝。汪雅臣感到自己的隊伍身單力薄,難以立足,決定加入活動在這一帶的土匪武裝“保勝隊”,不久汪雅臣打死土匪頭子保勝,自任首領,並把這支隊伍改名“雙龍隊”。1934年初,汪雅臣派人去珠河與趙尚志領導的珠河反日游擊隊取得了聯繫,得到趙尚志的支持。1936年初汪雅臣率部來到五常北部山區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3師會和,成立東北反日聯合軍道南指揮部,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趙尚志兼任總指揮。中共珠河中心縣委決定將汪雅臣的部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8軍,任命汪雅臣為軍長,王維宇為參謀長,侯啟剛為軍政治部主任,下轄5個團,800餘人。1936年9月18日,中共珠河和湯原兩個中心縣委和抗聯第3、第6軍黨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8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10軍.同年12月,東北抗日聯軍第10軍正式成立,汪雅臣任軍長,張忠喜任副軍長,王維宇任軍政治部主任,部隊發展到10個團,1000多人,主要活動在五常雙城一帶開展抗日活動。1937年6月,北滿臨時省委決定將10軍交給吉東省委領導,後編入抗聯第2路軍。1941年1月29日汪雅臣在五常哈拉河子戰鬥中犧牲,部隊突圍時損失大半,留下少數官兵在五常、舒蘭一帶打游擊至抗戰勝利。1941年3月,第2路軍總指揮部決定將第10軍改編為第2路軍第8支隊,任命汪雅臣為支隊長,陶淨非為政委,後得知汪雅臣已犧牲,部隊已失散,改編一事未能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