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32年10月10日,中共湯原中心縣委在
湯原半截河村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湯原民眾反日游擊中隊。1934年8月,擴編為湯原民眾反日游擊總隊,
戴鴻賓任總隊長,
夏雲傑任政治委員,共400人。年底,挫敗
日偽軍500餘人的冬季“討伐”。至1935年秋,游擊總隊發展到700餘人。1936年1月30日,湯原游擊總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籛(
李兆麟)任政治部代主任,馮治綱任參謀長,轄4個團,共1000餘人。3月,在湯旺河谷一帶建設後方基地,開辦了醫院、兵器修理廠、被服廠等。是年秋,開闢了樺川、依蘭、富錦游擊區。9月,改稱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領導人未變,轄7個團,共2000餘人。11月21日,夏雲傑在戰鬥中負重傷,26日犧牲。1937年2月,戴鴻賓任軍長,部隊擴編為5個師,共4500人。各師分散活動在三江平原。
七七事變後,戴鴻賓率第2、第3、第4師西征海倫與抗聯第3軍一部聯合作戰。第1、第5師在松花江下游地區堅持戰鬥。8月,西征部隊返回湯原。是年冬,日偽軍向三江地區“討伐”,第6軍在反“討伐”鬥爭中遭受挫折,減員過半。1938年8~12月,第6軍分批西征至松嫩平原。1939年1月,第6軍分別編入東北抗聯西北臨時指揮部第1、第2、第3支隊。5月,編入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繼續在松嫩平原開展游擊戰。1940年5月,第3路軍各支隊依次改編為第3、第6、第9、第12支隊,原第6軍大部編入第3、第9支隊。是年秋,第3、第9支隊襲擊克山縣城。年底,第3、第9支隊大部轉入蘇聯境內整訓。1941年3月,第3支隊重返松嫩平原,轉戰20餘縣境,在鄂倫春等少數民族和當地人民民眾支援下,攻克城鎮十餘座。第9支隊轉入通河、海倫等地繼續戰鬥。1942年2月,第3支隊於呼瑪縣境內衝破日軍重圍,再次退入蘇聯境內。8月,第3、第9支隊編入
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爾後,不斷派小分隊回
東北進行游擊活動,直至全國抗戰勝利。
編制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的前身是工農紅軍33軍湯原民眾反日游擊隊。1932年10月10日,中共湯原中心縣委創建了湯原民眾反日游擊隊,這支部隊被
中共滿洲省委授予了
中國工農紅軍33軍湯原民眾反日游擊隊番號,李福臣任隊長。但不久遭土匪襲擊而失敗。後幾經挫折,於1933年11月,在中共湯原中心縣委領導下,重建了湯原反日游擊隊,
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番號取消。1934年10月湯原反日游擊隊擴編為湯原反日游擊總隊。
戴鴻賓為總隊長,
夏雲傑為政委,李仁根為參謀長。同月,湯原另一支民眾抗日武裝文武隊在隊長馮治綱的率領下加入湯原反日游擊總隊。湯原反日游擊總隊與當地的義勇軍聯合作戰,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創建了太平川抗日根據地。到1935年12月湯原反日游擊總隊已發展到700多人的一支抗日武裝。1935年12月趙尚志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軍部和1個團到達湯原,幫助湯原反日游擊總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夏雲傑任軍長,
李兆麟任代理政治部主任,馮治綱任參謀長。下轄4個團。1團團長王秀芝,2團團長戴鴻賓,政治部主任
裴敬天,3團團長馮治綱(兼),政治部主任周雲峰,4團團長張傳福,政治部主任徐文斌。1936年9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正式編為東北抗聯第6軍,下轄7個團,全軍1500人。1936年11月26日,6軍軍長夏雲傑在戰鬥中犧牲,戴鴻賓任代理軍長。1937年2月2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決定戴鴻賓為東北抗聯第6軍軍長。並將6軍原有的7個團擴編為5個師。1師師長
馬德山,政治部主任徐光海。2師師長張傳福,政治部主任張興德,參謀長韓鐵漢。3師師長兼政治部主任周雲峰,繼任
王明貴。4師師長戴鴻賓(兼),政治部主任
吳玉光。5師師長
劉振聲,政治部主任
高玉斌,參謀長邱金海。1939年5月,6軍編入編入抗聯第3路軍。1940年4月,抗聯縮編,路軍以下設支隊,6軍的番號取消,部隊分別編入抗聯第3、6、9和12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