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聯軍西征作戰

東北抗日聯軍西征作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6月至12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東北抗日聯軍一部向海倫西征途中與日偽軍進行的一系列作戰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抗日聯軍西征作戰
  • 時間:民國二十七年
  • 類型日偽軍進行的一系列作戰行動
  • 意義:東北抗日聯軍各軍主力得以保存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抗日聯軍迅速發展壯大。從1936年開始,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極其瘋狂而殘酷的“滿洲國三年治安肅正計畫”,妄圖一舉剿滅東北抗日聯軍。為了與北上抗日的中央紅軍取得聯繫,擴大東北抗日游擊區,粉碎敵人大討伐,抗聯決定實施“跳出包圍圈,到日偽統治相對薄弱的西部作戰”的戰略構想,進行千里西征。抗聯千里西征有三路大軍:一路是楊靖宇將軍率領的第一路軍,一路是周保中將軍率領的第二路軍,一路是李兆麟將軍率領的第三路軍。三路大軍奮勇西征,其英雄業績,彪炳千秋。
第一路軍“摩天嶺大捷”揚軍威
1936年6月,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將軍在遼寧省本溪縣的和尚帽子山下的湯河邊召開了西征動員大會,並作了軍事部署,決定由抗聯第1軍第1師組成第一路軍,從本溪、鳳城中間地帶突破進入遼陽,越過南滿鐵路和遼河,直插遼西、熱河。6月28日,第1師400餘名將士由軍政治部主任宋鐵岩、師長程斌和師參謀長李敏煥率領,從鋪石河踏上了西征之路。
6月28日,宋鐵岩、李敏煥和程斌率領部隊,經沙窩溝、大東溝到達草河口,於當天夜間迅速占領草河口車站,與守敵激戰半小時後,主動撤走;30日,在礦洞溝附近再次與敵遭遇,發生激戰;7月1日,在草河口附近,從連山關與下馬塘之間,神速地穿越安奉(今沈丹)鐵路,到達朝天壩;部隊晝伏夜行,翻越本溪與遼陽交界的摩天嶺,進入遼陽境內。
途中,宋鐵岩肺病發作,咳聲不斷,已不能走路。在大家的勸說下,宋鐵岩由數名少年營戰士護送,返回本溪和尚帽子山後方休養。後來,他在突圍中壯烈犧牲。
7月2日早6點左右,第1師部隊剛剛做好了飯,就受到敵人的襲擊,部隊立即退向昆嶺的制高點。午後1點左右,哨兵又報告,陳家堡子有敵情。原來敵人很快就發現了抗聯第l軍第l師的行動意圖,立即從瀋陽、遼陽、海城等地調集了大批兵力對西征部隊進行堵截。
7月3日凌晨1點,第1師部隊集合,繼續行軍。他們到達大樹溝準備吃午飯,2排哨兵發現敵人包抄過來,程斌和李敏煥立即組織部隊且戰且走。
於是,第1師進入小長嶺宿營。
7月4日,部隊西行進入岫巖北部山區。經銅礦溝,在晚間到達墳塋溝(今屬石廟子鎮石棉村)宿營。
7月5日,部隊向西北方向進發,經趙家嶺重入遼陽界內的小蠻子峪、翁家堡子。在這裡竊聽敵人的電話得知,敵軍正向這裡撲來。
西征部隊在岫巖境內,自生鐵溝、姚家街分兩路向西南方向前進,在陸家堡子(今屬牧牛鄉大木古峪村)後崗會合後,擊退追擊的日軍,進至大映溝、狸狐溝(均屬大房身鄉太陽村)。
西征部隊所到之處,來不及做民眾工作,缺乏民眾基礎,只能終日藏身在深山密林之中,晝伏夜進,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就連野菜、樹皮也填不飽肚子。在此險惡環境下,部隊行進速度減慢。此時,敵人已發覺這支部隊兵力相當大,急忙從奉天、遼陽、海城調來大批兵力,對抗聯部隊形成了三面合圍,西征部隊隱蔽行動的可能性至此完全消失。
為爭取主動,程斌決定兵分三路:師部和保衛連由他和李敏煥帶領,第3團由政治部主任李鐵秀帶領,少年營由營長王德才帶領,分開活動,陸續回師本溪根據地。
第1師一分為三,各部於7月上旬分頭行動。
少年營由此西進抵弟兄山(今屬偏嶺鎮山間房村),由此再向西進入海城、營口一帶。在與追堵的日偽軍激戰後,少年營1連沿山路南進,抵達靠近營口縣境的瓦溝、夾皮溝(今屬哈達碑瓦溝村、頭道溝村)。在這裡同日軍交戰後,他們擺脫了敵軍,向南進入莊河縣龍潭溝(今龍潭鄉梨酒溝村一帶)。西征部隊領導人率保衛連和第3團在狸狐溝、道岔溝、龍眼溝方圓5公里內輾轉隱蔽3天,使日軍搜尋撲空,飛機偵察也沒發現目標,師部及3團兩路基本按原路返回。
程斌和李敏煥率領師部、保衛連回師本溪。日偽軍在後面緊追不放。
李敏煥向程斌建議說:“師長,大敵當前,你率領師部先回師本溪和尚帽子根據地,我率領保衛連斷後。請你放心,只要我有一口氣,就保障咱們第1師生還!”說著,他就帶領保衛連占領了回師道路兩邊的制高點,掩護程斌率師部回師。
7月15日上午10時許,李敏煥率部隊走到遼陽與本溪交接的摩天嶺山巔,突然發現山下有日軍開來,即命令部隊轉向右側對面的炕山樑,隱蔽于山坡上的樹林中。對面炕山樑自摩天嶺主峰腰部突兀探出,長70多米,寬不過5米,上邊稍平坦些,頂端橫躺豎臥著幾塊大石頭。
11點多,日軍爬上了對面炕山樑,他們是駐連山關的守備二中隊,奉命前來堵截抗聯第1師西征部隊。
李敏煥立即指揮保衛連戰士向日本兵射擊,打得日本兵手足無措,僅10分鐘,今田大尉以下48個日本官兵斃命。這次乾淨利落、戰果顯著的戰鬥就是在東北人民中有口皆碑的“摩天嶺大捷”。
正在這時,山下千餘名日偽軍包圍上來了。
戰鬥一開始就十分激烈,李敏煥指揮部隊打退了日偽軍的一次次進攻。
為了節省子彈,李敏煥率部同日偽軍展開了白刃格鬥。第1師戰士見了日本兵分外眼紅,舉槍便刺;日本兵武士道精神也很瘋狂,舉著戰刀砍來;槍來刀去,殺在一起。
午後4點鐘,日偽軍又發起了一次更大規模的進攻,保衛連一名機槍射手中彈犧牲。日偽軍兇狠地撲到保衛連陣地前。李敏煥見情況緊急,就抱起機槍向敵人橫掃過去,敵人潰退了,李敏煥卻被山下敵人的槍彈擊中犧牲。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犧牲時年僅23歲。
這時,後面山頭上也只剩下了保衛連連長和兩名戰士。他們想突圍,但是子彈已經打光,而且天還沒有黑下來,這意味著突圍就要當俘虜,抗日英雄怎么能當日本侵略者的俘虜呢!
連長把步槍的槍托往石頭上一磕,摔成兩截。兩名戰士效仿連長的做法,也把槍摔碎。他們在“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聲中跳下了懸崖……
再說程斌率第1師司令部邊退邊與敵激戰,斃敵數十人,自己也損失慘重。危難之中,在當地一位抗日民眾的指引下,從一條小路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輾轉東去,回到興京游擊區。不久,第3團和少年營也相繼返回。
第一次西征雖未能溝通與黨中央和關內抗日武裝的聯繫,但擴大了抗聯的政治影響,鍛鍊了幹部和戰士,摩天嶺一戰又打出了軍威。楊靖宇滿懷激情,揮筆寫下《西征勝利歌》:“紅旗招展槍刀閃爍我軍向西征,大軍浩蕩人人英勇日匪心膽驚。摩天高嶺一場大戰驚碎敵人膽,盔甲槍彈繳獲無數齊奏凱旋還……”
第一次西征的失利並沒有使楊靖宇喪失西進的決心,他隨即把部隊改為騎兵,組織了第二次西征。1936年11月下旬,抗聯第1軍第3師在師長王仁齋的帶領下,冒著凜冽的寒風,由本溪外三堡出發揮師西進。然而,當騎兵部隊衝破敵人的封鎖攔截抵達遼河東岸時,往年冰封千里的遼河竟然沒有封凍,幾百名將士來不及隱蔽,便與窮追不捨的日本關東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殺。被阻隔在岸邊的抗聯戰士與數倍於己的敵人拚死廝殺,傷亡慘重,剩餘不到百人的西征部隊奮力突圍返回清原、興京抗日游擊區。
抗聯第一路軍的兩次西征先後失利了,卻從戰略上動搖了日本關東軍對南滿根據地的大討伐,並在西征途中打擊了日軍,擴大了東北抗聯的聲威,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
第二路軍“八女投江”氣壯山河
1938年6月,周保中將軍領導的抗聯第二路軍從吉東根據地開展西征,向黑龍江省五常縣的九十五頂子山挺進,準備與活動在那裡的抗聯第10軍會師。8月15日,抗聯第4軍連續突破敵人20多道封鎖線,當衝殺到五常縣的拉林河畔時,隊伍已從出發時的1200人銳減到100多人。面對眼前由日軍精銳部隊組成的最後一道封鎖線,第4軍的將士們於當天午夜向敵人發起了勇猛的衝鋒。由於缺少子彈,許多戰士用刺刀與日軍拚死搏殺,當軍長李延平、副軍長王光宇率先衝到拉林河時,身邊只剩下十幾名殺紅眼的戰士,不足幾十米的衝鋒線上流淌著戰士們的鮮血。在隨後與敵人的周旋和激戰中,李延平中彈犧牲,當王光宇率領4名戰士渡到河岸併到達九十五頂子山時,卻再次與敵人遭遇,短暫慘烈的一場鏖戰後,第4軍的最後5名勇士全部英勇犧牲。
10月28日,抗聯第二路軍的另一支部隊到達烏斯渾河邊時,遭到1000多人的日偽討伐隊包圍,婦女團指導員冷雲帶領身邊倖存的7名女戰士為掩護大部隊突圍,投出最後一顆手榴彈,手挽手步入波濤翻滾的烏斯渾河,寫就了抗聯西征史上可歌可泣的“八女投江”的壯舉。
第三路軍不畏艱難勝利到達目的地
1938年8月,抗聯第三路軍西征部隊從北滿根據地開始了以黑龍江松嫩平原為目的地的西征。進入冬季,戰士們在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中與敵人戰鬥,他們吃草根、啃樹皮、吞棉絮,面對強敵、飢餓和寒冷,抗聯將士用鋼鐵般的意志挑戰生命極限。正是在那極其嚴酷的生存和鬥爭環境中,一首膾炙人口的《露營之歌》在雪原林海的篝火旁誕生,在身處險境的西征將士中傳唱,激發起抗聯將士不畏險阻、不畏強敵的必勝信念和勇氣。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率領抗聯西征部隊突破日軍重重封鎖,與抗聯第3軍先期到達這裡的兩支部隊勝利會師。
在東北抗聯的西征路上,儘管三路大軍只有第三路軍800多人最終到達了目的地,但是,抗聯將士昂揚西進的苦戰和血戰,最終粉碎了日軍十幾萬重兵剿滅抗聯部隊的罪惡企圖。所以,東北抗聯的西征不論勝敗,都蘊藏著戰略上的主動,蘊藏著苦鬥中的光榮。經歷了西征艱苦歲月的磨難和考驗,抗聯將士愈加堅強,抗聯業績愈加光顯,抗聯精神愈加寶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