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馥

李文馥越南語Lý Văn Phức/李文馥,1785年-1849年?),鄰芝客齋,越南明鄉人後裔、阮朝官員文人。李文馥先世原籍中國福建,他在嘉隆年間中舉後入仕為官,在翰林院、禮、戶及工等部,以及廣義廣南任職,曾經奉命出使南亞東南亞葡屬澳門及中國清朝等地達11次之多,見聞和交遊甚廣,在後世有“周遊列國的越南名儒”的稱號。此外,他長於漢文及喃文著作,撰有《西行見聞紀略》、《閩行雜詠》、《粵行吟草》、《掇拾雜記》、《二十四孝演音》、《玉嬌梨新傳》及《周原雜詠》等,反映其外交經歷及文學才華,亦使他在文壇留名。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文馥
  • 別稱:Lý Văn Phức
  • 字號:字鄰芝,號客齋
  • 所處時代:越南阮朝
  • 民族族群:京族
  • 出生地:後黎朝東京(即河內)永順
  • 出生時間:1785年
  • 去世時間:1849年?
  • 主要作品:《夷辨》
  • 主要成就:周遊列國的越南名儒
人物生平,華夷之辨,人物評價,個人作品,家族人物,

人物生平

出身及入仕早期
李文馥越南明鄉人”後裔,生於後黎朝晚期的東京(即河內)永順,先祖原籍中國福建漳州龍溪縣,在明代任官,明鼎革時遷至越南。傳至李文馥的祖父李克敦(生卒:1720年─1789年),於1747年(後黎朝景興八年)考中鄉薦,任官至謹事郎太常寺寺丞。父為李致位(生卒:1765年─1824年),以行醫、教學為業。
李文馥本人以科舉入仕。1819年(嘉隆十八年)在鄉試考取鄉廌。明命(1820年─1840年)初年,任翰林編修、充史館,後歷任禮部僉事、協理廣義兼管六堅奇、直隸廣南營參協。李文馥擔任這些官職期間,辦事甚有表現,獲明命帝賞識,升至戶部右侍郎、署右參知之職。
1829年(明命十年),李文馥因受賄罪被一度撤職。事緣在該年農曆二月,有奸商廖寧泰、杜輝松等謀領北城(河內關稅,以百餘兩銀賄賂李文馥,文馥則從中協助。不久,事件揭發,十月,李文馥罪成撤職,原要收押候絞,但因獲特赦被釋,其後更得阮朝繼續起用。
再受起用及周遊列國
李文馥在受賄案被赦後,多次奉命出使國外。據中國台灣學者陳益源的研究及統計,李文馥是從1830年(明命十一年)到1847年(紹治七年)的十七年裡,不是奉派出國,便是在管理水師事務,其出使次數最少有十一趟,行程包括小西洋印度半島沿海)、新加坡呂宋廣東福建澳門燕京等地。
據文獻所載的李文馥十一次出使及升遷情況如下:
  • 1830年(明命十一年)農曆正月至九月:奉派到小西洋的孟加拉,任務是“遵海操演”。
  • 1831年(明命十二年)二月至至四月:奉派到新加坡。回國後授任內務府司務,管定洋船。
  • 1831年七月至十二月:護送遇大風失途的中國官員陳棨回福建。
  • 1832年(明命十三年)夏至秋,奉命到呂宋辦理公事。
  • 1833年(明命十四年)夏至冬,護送因風失途的中國廣東水師梁國棟戰船回國,途中經過澳門。回國後升為兵部主事
  • 1834年(明命十五年)正月至三月,出使新加坡
  • 1834年夏至冬,護送因風失途的廣東水師陳子龍回國。
  • 1835年(明命十六年)夏至冬,押送廣南海盜到廣東
  • 1836年(明命十七年)秋至冬,奉派到澳門,察訪兵船音訊。回國後歷任工部郎中、工部右侍郎等職.
  • 1840年(明命二十一年),奉派到新加坡。回國後升至工部右參知,權理京畿水師事務。1841年(紹治元年)升為禮部右參知。
  • 1841年至1842年(紹治元年至二年),以“如燕正使”身份到中國北京,通報明命帝去世訊息。據《清實錄》記載,李文馥等三人越南使臣獲得在大紅橋瞻覲,並於農曆八月十日(清朝道光帝生日)在正大光明殿向清帝行慶賀禮。
李文馥於1847年(紹治七年),因“辦事不善”再遭貶官。該年農曆二月,有法國戰船駛至沱㶞,展示十字架標幟,阮朝官員認為他們“來意倨傲”。阮朝派李文馥與法國人交涉,但李文馥處理手段軟弱,阻擋不住法國人帶槍劍闖入公館挑釁,遂被朝廷指為“案擬發兵”、“有虧國體”,將之免職收押。李文馥遂再一次失勢。
晚年及去世
1848年(嗣德元年),朝廷再次起用李文馥,任郎中,辦理禮部事務。1849年(嗣德二年),升任為光祿寺。其後,據《大南實錄》記載他在此不久後去世,朝廷追授他為“禮部右侍郎”,後世一般按照史文,以1849年為其卒年。中國學者陳慶浩對此提出質疑,認為李文馥在其著作《掇拾雜記》中所寫的序,是在1850年(嗣德三年),因此應該卒於該年之後。
李文馥著作之一《掇拾雜記》李文馥著作之一《掇拾雜記》

華夷之辨

李文馥以中華文化自詡,認為當時的越南阮朝,並曾為此與中國官員爭辯。李文馥在1831年(明命十二年)擔任如清使出使中國福建以護送海難眷屬時,因見對方官員把他帶進位於福州的住所題寫“粵南夷使公館”六字,心感不滿,因而“誚讓館伴官,聲色俱厲,不入館,令行人裂碎‘夷’字”,中國官員便把館名改為“粵南使官公館”。隨後,李文馥“恐其未盡曉然”,撰寫《夷辨》(後世又稱《辨夷論》)張貼在公館,進一步申明論點,指出越南仍流傳著中國的制度文化、學術思想,社會習俗,所以是若將越南“謂之夷,則吾不知何如為華也”;而對綱常道義上“一棄而不顧”的外國民眾,才是他心目中的“夷”;李文馥在文中又強調當日的越南阮朝已發展至崛起成為“天地間一大國矣”,就國力而論,更不應稱夷。《夷辨》的論調在當時便得中國人士認同,對它有“議論正大”、“持論高明”等稱譽。這個故事後來經越南文人潘叔直的潤色,其地點由福州變為京師會同館,時間從1831年(明命十二年)變成1841年(紹治元年),《夷辨》被改成《辨夷論》,“粵南夷使公館”被改成“越夷會館”,李文馥的行為和文章也更為激進。
李文馥經過多年的周遊列國,對西方列強治下的殖民地亦有所涉足,而他對西方人的觀感則傾向負面,認為他們唯利是圖,“大抵西夷之人,純以商賣為事,持籌握算,殆無虛劇。其謀人之利也,必窮其心慮;其取人之財也,必盡其錙銖”,西方文明是“吾人之所不屑”。李文馥對西方存有排斥心理的成因,學者陳益源分析認為“可能是出自他反殖民態度的一種自然反射,更可能是本源於中國與越南傳統儒家華夷觀念的牢不可破。”

人物評價

李文馥在阮朝,便在文壇上占一席位。阮朝官修史籍《大南實錄》稱:“文馥有文名,為官屢躓復起,前後閱三十年,多在洋程效勞,風濤驚恐,雲煙變幻,所歷非一,輒見於詩云。”在現代,中國學者陳慶浩稱他是“阮朝重要的漢喃文作家和出色的外交家”。

個人作品

李文馥善於寫作,留下多部獨力撰寫及參予編寫的作品:
  • 《西行見聞紀略》:為1830年(明命十一年)出使小西洋的相關著作。
  • 《西行詩紀》(《西行詩略》):為1830年(明命十一年)出使小西洋的相關著作。
  • 《擬無名公自述賦並序》:為1831年(明命十二年)出使新加坡的相關著作。
  • 《閩行雜詠》(又名《閩行詩話》):為1831年出使中國福建的相關著作。李文馥的《夷辨》亦收錄在內。
  • 《東行詩說草》:為1832年(明命十三年)出使呂宋的相關著作。
  • 《李文馥遺文》:為1832年出使呂宋的相關著作。
  • 《粵行吟草》:為1833年(明命十四年)出使中國廣東的相關著作。
  • 《澳門志行詩鈔》:為1833年出使中國廣東(途經澳門)的相關著作。
  • 《舟回阻風嘆》:為1834年(明命十五年)出使新加坡的相關著作。
  • 《自述記》:為1834年出使新加坡的相關著作。
  • 《粵行續吟》:為1834年出使中國廣東的相關著作。
  • 《三之粵集草》:為1835年(明命十六年)出使中國廣東的相關著作。
  • 《仙城侶話集》。
  • 《鏡海續吟》:為1836年(明命十七年)出使澳門的相關著作。
  • 《使程志略草》:為1841至1842年(紹治元年至二年)出使中國北京的相關著作。
  • 《皇華雜草詠》:為1841至1842年(紹治元年至二年)出使中國北京的相關著作。
  • 《使程遺錄》:為1841至1842年(紹治元年至二年)出使中國北京的相關著作。
  • 《周原雜詠草》(又稱《周原雜詠》、《周原雜詠》):為1841至1842年(紹治元年至二年)出使中國北京的相關著作。
  • 《回京日程》:為1841至1842年(紹治元年至二年)出使中國北京的相關著作。
  • 《使程便覽曲》:為1841至1842年(紹治元年至二年)出使中國北京的相關著作。
  • 《掇拾雜記》:收錄作者從聽聞得來的越南文人的詩文、對聯及逸事,都屬“野史稗官之所不見載者”。
  • 野史略編大越國阮朝寔錄》。
  • 二十四孝演音》:為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思想之作。
  • 《李氏家譜》。
  • 玉嬌梨新傳》:根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編成。
  • 西廂記》:根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編成。
  • 驩州風土記》。
  • 金雲翹傳》。
  • 出使中國時創作的詩文:有一部份收錄於中國文人作品當中。

家族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