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出入內外
乾隆十二年(1747年),17歲殿試為進士,選
庶吉士,
散館授編修,
侍讀學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主河南
鄉試,會試同考官。秋,授福建糧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按察使,兼署
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補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權
巡撫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為按察使,授
侍講學士。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書房行走,教
嘉慶帝讀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督福建
學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內閣學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禮部侍郎。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朱珪六十四歲,任
兩廣總督。英國每年將一千箱鴉片運抵中國,還妄想武裝入侵中國近海。朱珪督軍堅守,抓獲了許多企圖登入竄犯的英軍。仁宗對他功績十分讚賞,準備升朱珪為大學士之際,由於當時現有戰船強度差,不能出海抗擊,朱珪已將自己平時節儉下來的銀子5000兩捐出用於建造戰船,一時還未完工,
和珅向已成為太上皇的乾隆帝反映:夷寇在浙、廣沿海活動非常頻繁,搶劫財產,朱珪對此不聞不問,沒有出海督帥緝捕。乾隆帝信以為真,把朱珪調為
安徽巡撫。但朱珪一點也沒有怨言,離任前又捐出一萬五千兩銀子,交廣東官庫,為製造兵船打擊夷寇之用。事後嘉慶帝知道,問朱珪為什麼捐這么多銀子給官府?朱珪回答:“御外事大,惜乎金錢。”嘉慶帝聽後很受感動。
嘉慶時期
嘉慶即位時,朱珪時任廣東
巡撫,向朝廷上表慶賀,和珅就到乾隆面前告朱珪的狀,不過這次乾隆未予理睬。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嘉慶四年(1799年),前來中國朝貢的朝鮮使臣徐有聞回國報告時說:“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王傑、劉墉、董誥、朱珪、紀昀,鐵保、玉保等人終不依附。”
嘉慶元年(1796年),乾隆也準備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學士。和珅感到朱珪回京,這對自己威脅極大,千方百計進行阻撓。嘉慶帝寫詩向老師朱珪表示祝賀,和珅便迫不及待地拿著尚未寫完的詩稿又到乾隆面前告嘉慶的狀,誣稱嘉慶帝籠絡人心。這一次乾隆生氣了,問身旁軍機大臣
董誥:“這該怎么辦?”董誥跪下勸諫乾隆說:“聖主無過言。”乾隆這才作罷,仍以其他藉口不召朱珪進京。
嘉慶四年(1799年)初,朱珪終於奉召入京,直
南書房,管戶部
三庫,加
太子少保。嘉慶帝常召他諮詢國家大事。同年冬,調戶部尚書,又為上書房總師傅。嘉慶五年(1800)秋兼署
吏部尚書,嘉慶七年(1802)秋為
協辦大學士,嘉慶八年(1803)夏兼翰林院掌院士充
日講起居注官,嘉慶九年(1804)進
太子太傅。嘉慶十年(1805)春,官至
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工部事務,先後充實錄館、國史館、會典館正總裁和己未科、乙丑科會試總裁官。
晚年逝世
嘉慶十一年(1806年),朱珪
召對乾清宮,突感眩暈,被攙扶歸家。十二月五日,朱珪病逝。嘉慶帝得知訃訊後,於次日親臨其家祭奠,為之慟哭,賜
陀羅經被。後令慶郡王
永璘帶領侍衛十員前往奠醊,再賜內帑銀二千五百兩為朱珪治喪,晉贈
太傅,特賜謚“
文正”,並允許其入祀
賢良祠。後來,嘉慶帝還親往西山賜奠。
主要影響
在安徽任
巡撫時,北部遭受百年一遇的水災,民房衝倒,糧食無收,有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一派慘景。朱珪就深入災區,體察災民,了解實情,後飛書朝廷,開倉賑災,穩定民心。為民同築決堤,修建民房,發放谷種,搞好備耕,為百姓生產生活作好安排。後調任戶部尚書時,對於長蘆鹽政進行全面整頓。廣東藩司升濱海沙地之疏,倉場衙門予納錢糧四五十倍。朱珪為官以庶民百姓利益為重,對於那些有損民眾,堅決反對,一一駁揭。嘉慶帝對他高度評價,稱他為“有內有守,無偽無私,心款款以效忠,政優優而著績”。又稱“以古為鏡,其直如繩”。
歷史評價
朱珪一生在朝為官五十多年的宦海中,以“養心、勤業、敬身、虛已、致誠”為箴言,一生清廉不言錢,愛國愛民,品格端方,光明磊落,關心庶民百姓的疾苦,為國事嘔心瀝血。
趙爾巽等《
清史稿》:君子小人消長之機,國運系焉。王傑、董誥、朱珪皆高宗拔擢信任之臣,和珅一再間沮,卒不屈撓。一旦共、驩伏法,眾正盈朝,攄其忠誠,啟沃新主,殄寇息民,苞桑永固。天留數人,弼成仁宗初政之盛,可謂大臣矣。
佚名《清代學人列傳》:“公端凝純粹,胸中無城府。於經術無所不通,取士務以經策較四書文,銳意求樸學才士,門生遍天下。通人寒士,必揚其名於朝。典試事,不受外僚贈遺。承宣數省,平餘銀巨萬悉不取。官於外,厓岸廉峻,中朝大官,絕無所援。管部事,持大端,不親細務。清操亮節,海內仰之。”
蕭一山:以劉石庵墉(
劉墉)、王惺園傑(王傑)之純謹,洪亮吉則譏為當場鮑老指劉,剛愎自用指王,余可知矣。嘉慶初年,劉以名相之子,繼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寵有加,足與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軼事典故
朱珪為官,“門庭卑隘,清寒之況,不減儒素。”到去世後,臥室也只有舊棉布褥子,嘉慶帝趕去祭奠,可他的家門太狹小破舊,御轎竟然抬不進去,寒酸的境況與窮秀才相差無幾。另外,朱珪四十多歲即喪妻,他沒有續娶妻妾,一人獨居而終老,“年四十餘,即獨居,迄無妾媵 ”。
朱珪早隨父親搬遷北京
順天府,並在京為官,但他不忘故地原籍族親,牢記祖宗。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置“
圭田”(古代卿大夫祭田)百畝於蕭山,作為族中祭祖,修理祠堂和培養族人辦學之用。
人際關係
兄長
朱筠,參與《
四庫全書》的編纂,而且也是博學多才的名士,所以
乾隆時期他們兄弟號稱“二朱”。
妻子
朱珪四十多歲喪妻,沒有續娶妻妾,獨居終老。
兒子
長子:朱錫經,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舉人,
嘉慶年間官
太僕寺少卿。
次子:朱錫緯,早亡。
主要作品
朱珪的文集被題以《知足齋集》,共32卷。詩集則有《知足齋詩集》21卷,嘉慶八年(1803年)由
阮元輯成。
後世紀念
朱珪死後葬於北京近郊,至今仍有墓碑和墓誌。嘉慶帝曾兩次親奠其墓。
藝術形象
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340《朱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