朏頭村,屬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馬尾鎮所轄。人口約一千一百人,面積12平方千米(2004年),東鄰君竹村,右鄰快安、上下德。郵政編碼350205。位於閩江下游北港北岸。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年降雨量1382毫米,年平均氣溫19℃~2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朏頭
- 隸屬: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馬尾鎮
- 人口:一千一百
- 面積:12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村容村貌,人文教育,民謠編唱,華僑之鄉,傑出人士,參考資料,
歷史沿革
1956年,撤銷馬尾鎮,設立馬尾區,此時的馬尾區由馬尾鎮、羅星鄉和和平鄉組成。和平鄉管轄快安、上德、下德和朏頭,其範圍和人口比馬尾鎮大。
另據2009-06-06 東南新聞網報導的“傳承民族文化 09兩岸城市青少年創意族譜聯展開幕”中了解到:時就讀福州市一附小四年級學生陳馨凝(朏頭小外孫女),其《我對媽媽族譜有點了解》一文獲得特等獎。文中說到:姥爺說:“邵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五子奭封於召,史稱召公,其後代子孫以召為姓,稱為召氏。到戰國時代,居河南的召氏人由於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邊加了一個邑旁,變為“邵”姓,也就是說,“召”、“邵”實為一姓“。
有個叫邵平仕秦為東陵侯,漢滅秦之後,他淪為布衣,種瓜為生。李白在他的《古風》詩中用“昔日種瓜人,青門東陵侯”,來表示對邵平的懷念。邵平後代南遷入閩,卜居閩邑之濂江,始以姓氏著名其地“邵歧”。後又分派朏山,即今馬尾朏頭村。”
“邵歧在閩江南岸與朏頭隔江相對,遠遠望之,常見黎明前夕在朏頭山頭“朏魄示沖”、“月光朏朏”,於是在”開閩始祖”王審知時代,又有部分邵姓宗親加遷來朏山,即今朏頭村也。每當農曆初十前後,見到朏頭後山那特別明亮月魄,鄰近村莊的人們都知道天將曉也。有首福州方言民謠叫“月光朏朏照朏頭”,朏頭也因此聞名於福州一帶。
村容村貌
朏頭雖處閩江北岸,但可耕田地很少,村後有大片山地,都是由花崗岩石風化作用而堆積的淺薄浮土。山地只宜種植番薯,故數百年來居住在朏頭的人只能以番薯或由番薯切絲曬乾的“番薯米”為主食,加之山地浮土不會蓄水,所以長期以來都是缺水的村莊,朏頭的房子也是依山建築的,很多房子都用花崗岩石材來建做,村里留下很多明清風格的建築,節次鱗比,較為擁擠。
直到改革開放後,朏頭才迎來新的變化,全村有了自來水,村莊注意綠化,道路平直整齊。居民們也在平地蓋起的新村,鄉村面貌為之改觀。一些在外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也離休返鄉,在政府幫助下,有的還蓋起別具一格的住所,以安度晚年。
花崗岩地貌景觀很突出,有“仙芝磹”又名“靈芝磹 ”、“上下跡”、“八卦潭”、“懸崎堂”、“歇涼”等多次由花崗岩風化溶融所形成的自然景觀。
這裡的靈芝潭遠近聞名,馬尾到下德靈芝路正因此景點而命名。
朏頭“公婆山”曾是邵氏祖先劃出供輪流祭掃祖墳之山地,那裡常能見到大塊石英晶簇、輝石、閃長石、雲母和鉀長石等結晶體,為小孩“探寶”的好去處。這地段屬酸性偉晶岩,有許多偉晶岩洞產出,曾被地質開採,但產量不大。
八卦潭為一塊巨大的花崗岩突出平台,平台上刻有八卦圖案,四周幾棵高大的榕樹,枝葉稠密,濃蔭覆地,甚為壯觀。八卦潭獨特的花崗岩地貌構成了明顯的聲音迴響,端午節前後有“江中不見龍舟來,鑼鼓聲聲八卦潭”之說。
邵姓十二世族從孫京卓有《登八卦壇志慨》詩:
登八卦磹志慨
迎雷禱雨奪天工,
赤石鐫階為母恫。
仁孝立心宜有後。
胡然祗此卦圖終。
十二世族從孫京卓壁題
對邵姓十二世族從孫京卓《登八卦磹志慨》詩的大意我是這樣理解的:先說八卦壇“迎雷禱雨奪天工”之壯觀,接著教導後代說:為了能讓母親也登上八卦壇觀看此景,特意“赤石鐫階”。而“仁孝”應放在心裡呵,這道理而且要教導子孫後代。不應該以為刻了八卦圖就算“仁孝”了…
青龍禪寺為福州市一個旅遊景點,相傳始建於唐中期,為邵氏祖先遷居朏頭時就已建成,雖歷經數朝興衰,寺廟也幾經重建、修繕改建,依然不改隋唐建築風貌。青龍禪寺盛名遠播海外,曾有外國僧人在此學習並受法於此,為邵姓回國華僑首先參拜的地方。
在青龍禪寺旁,有個景點叫“龍溪里”,水清冷而游魚成群;其下游“下溪里”的溪水清澈見底,曾為朏頭主要飲用水源泉;此外尚有“八擔井”、大門閭,後山尚有玄磹山、仙船山、黃土壟等景色秀美的奇峰,一共十八處。
這些景點都有待進一步開發,必將成為旅遊觀光好景點。
初山微畫雕有一作品叫《喜看古鎮換青春》,他在這件作品介紹中說:“我的老家在馬尾朏頭,那是個很古老的村落,相傳祖先於唐肅宗時始徙入閩。後龍溪公諱汝霖,始分裔永北里朏山。朏山即今天之朏頭村也。小時候朏頭村的天地可廣闊呢,有幾百株古榕樹把這個古村落遮蓋得嚴嚴實實,即在炎夏酷暑依然徐徐清風,好不涼爽。
拾級而上,穿過泰山宮,有一條古香古色的石板路直達龍溪里。這裡居家大多住著他們的祖宗留下的明代建築。
村落四周有很多景點,如“八卦潭”、“上下跡”、“下溪里”等等。其景觀不亞於我走過的很多古鎮。
故鄉是美的,然而由於近期的“開發”,我巳找不到童年的嚮往了,也只能靠回憶和想像來擁抱這個古村落,這個曾經讓我魂繞夢牽的朏頭。
一天夜裡,我又突然回到那童年的記憶中,醒來時心想:如果我有能力,要《喜看古鎮換青春》。我動刀刻成了這作品。“
人文教育
朏頭村十分關注村莊建設,尤其注重人才培養,蓮山國小為朏頭村國小,素有良好的校風和優秀的師資,在此時擴建的和平國小便由此誕生,以後又改名和平中心國小。
1960年1月,馬尾從閩侯縣劃歸福州市,3月復置馬尾區,隸屬市人民委員會。和平鄉撤消,朏頭又變為隸屬於馬尾區的一個村,直到現在。
民謠編唱
朏頭邵氏先祖入閩後很快就習慣了福州話,每當炎暑夏夜他們常在平展的花崗岩上乘涼,大人們給孩子講古老的故事,小孩們則一首又首地唱著福州民謠,這些方言民謠多由鄉人自編自唱,如”四季花歌“、” 十字歌“、” 十二生肖歌“等等,由鄉人編寫的“福州民謠百首”很有文化底蘊,在福州和海外福州籍華人中廣為傳唱。
“四季花歌”
春季海棠花開茂盛,
夏季蓮花像亭台,
秋季桂花香送千里,
冬季臘梅花艷非常喔…
“十字歌”
四字壹字象皮箱,江中搭渡王天章,落江遇著李存孝,鐵竹篙掗彎沒主張,
九字壹字九撓腳,歹庭找柴轉回家,日日趕去當街賣,五十四歲老人中探花。
註:該首民謠把“一到十“字形”用生活中常見事物來比喻,併兼以點出歷史人物故事。為朏頭五十年代少兒最愛吟唱的福州話民謠。
“十二生肖歌”與“十字歌”形式相似,也是少兒啟蒙歌謠:
第六生辰蛇落池,要問花名是布籬,欲找古人有三個:張飛劉備關老爺;
華僑之鄉
傑出人士
在朏頭村田地里曾有一塊叫”士嶺“的小山包,別看這個小小的人工小山包,卻是中法戰爭中馬江海戰犧牲的中國海軍戰士埋葬的地方。傳說當時血染閩江,朏頭村民全村出動在江邊打撈烈士屍休,並選擇了最好的一塊田地讓他們入土為安。
這地方現在已改建成”和平公園“,公園內樹立著一座這些英烈的記念牌。
從福州馬尾港圖志(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志專著)和朏頭邵氏宗譜查得:
邵德康,朏頭人,長門炮台台長和許多朏頭海軍戰士,他們中大多數都在馬江海戰中英勇戰鬥,壯烈犧牲。
蒼蒼鼓山,泱泱閩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馬尾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和近代海軍的搖籃。朏頭子弟就讀於福州船政學堂也不乏其人。民國2年10月,船政後學堂改稱為福州海軍學校。民國35年即1946年,福州海軍學校始併入青島海軍學校。在這期間就讀於福州海軍學校的朏頭學子有數十人,如邵祥龍、邵仕番、邵仕梁、邵仕耕等等,解放後邵仕耕首任福州上游造船廠廠長。
也許海軍對朏頭邵姓也有”遺傳“吧,這村莊僅僅上千人口,就有不少人在海軍中任要職,據不完全資料有:
邵依紀,朏頭人,海軍上校;
邵力恆,朏頭人,海軍上校;
邵自治,朏頭人,解放軍青島海軍學院大校等人。
參考資料
[馬尾區志]
朏頭邵氏宗譜
福州地方志之馬尾區
福州馬尾港圖志(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志專著)
《福州市志·人物傳》
以及朏頭村民和退休村幹部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