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字伯函,號滌生,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餘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
![曾國藩全集 曾國藩全集](/img/5/ccb/nBnauATM5QmYmJjYiZWN1QmNlNTZ2IGM0MWYmR2MxUTYmhDMjVGMhZGOwkz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公元1811年(
嘉慶十六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
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
荷葉鎮天坪村)
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裕。祖父曾玉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
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理教育了。
6歲時入塾讀書,8歲才能讀
八股文誦
五經,14歲時才能讀
周禮、
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至
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複習一年,在
虛歲28歲時,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
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
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
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
文淵閣值閣事,
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
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箇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
八旗、
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
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
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鹹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
討粵匪檄》。在這篇
檄文里,他攻擊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
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
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
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
兩江總督、
直隸總督,
官居一品1864年,湘軍在其弟
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
李瀚章、
李鴻章編校的《
曾文正公家書》。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
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
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
太平軍在江北的餘部與
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
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畫,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
沙河地區,使捻軍
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畫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
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
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民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
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
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
張光藻、知縣
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
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唾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
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
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
曾紀澤等。
1811年(嘉慶十六年)11月26日(農曆10月11日)生於湖南省婁底市
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二十年)5歲 在家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家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六年)16歲 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十年)20歲 就讀于衡陽唐氏宗祠,師從
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改號
滌生。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歲 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歲 春,入
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冬,入京準備會試,途徑長沙,始與
劉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歲 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十六年)26歲 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長沙,與劉蓉、
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歲 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
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歲 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
石鼓書院。秋,出
邵陽,察訪
武崗、
新化、蘭田、
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持之以恆,至終不輟。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歲 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
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
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歲 8月,偕
倭仁往謁理學大師
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里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吏治。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歲 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歲 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12月,充文淵閣校理。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歲 8月,郭嵩燾引
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派充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歲 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家子投其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歲 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自書其書舍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
報國寺,與同寓
劉傳瑩就漢學、
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
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歲 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11月,欽派武會試正總裁,殿試讀卷大臣。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歲 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家、治國三門分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家訓》。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9歲 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三十年)40歲 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吏部左侍郎。
1851年(鹹豐元年)41歲 1月,
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
鹹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鹹豐二年)42歲 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縣
小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家。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沙,10月取決
岳州。
1853年(鹹豐三年)43歲 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
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巡撫
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占
江寧,定都為天京。9月,奏準移駐
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炮,籌建水師。
1854年(鹹豐四年)44歲 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征太平軍。發布《討粵匪檄》。命
褚汝航為水師總統、
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鹹豐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撫。7天后收回成命。改賞
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
田家鎮。
1855年(鹹豐五年)45歲 2月12日夜,
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
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鹹豐六年)46歲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
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鹹豐七年)47歲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鹹豐帝準許。是年建“
思雲館”。
1858年(鹹豐八年)48歲 5月19日,李續賓、
楊岳斌率水陸兩軍攻陷
九江。弟
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
胡林翼會商進兵、籌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
三河之役。12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1859年(鹹豐九年)49歲 1月,李鴻章來
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
曾國葆改名貞乾,入湘軍,為其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
安慶。
1860年(鹹豐十年)50歲 5月,輯錄《
經史百家雜鈔》26卷,“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7月,委授兩江總都,並以
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胡林翼、
李續賓商籌北援之策。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
祁門大營兩度被困,太平軍距大營僅20里,“危險萬狀”。
1861年(
鹹豐十一年)51歲 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
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 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
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
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台,會同
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7月18日,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決不能讓洋人以助剿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
桐城儒生
方東樹、
戴鈞衡6人
立石修墓,妥為安葬。12月,其弟曾國葆病死於
雨花台湘軍大營。年底,
華衡芳與
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汽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二年)53歲 1月28日,
安慶軍械所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喜而命名“黃鵠號”。5月7日,致函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謂“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勢;華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處可怯之地”,反對購買要由海軍上校指揮控制的船艦。9月,與容閎見面,商籌建立一個可以災圃旎器的工廠。12月3日,交容閎68000兩銀赴美購買機器。
1864年(同治三年)54歲 1月,派
李鳳苞測量江浙外海各島嶼沙線。5月,江浙藏書遭兵動多有毀損,定刊書章程,即於安慶設書局,刊刻各種經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長子繼位。7月19日,湘軍攻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7月,曾國藩賞加
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
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10月,行轅移駐安陵。11月,奏準停徵厘舍、
畝捐。12月,主持修復
江南貢院,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1865年(同治四年)55歲 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
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接上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卷,交
金陵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
楊州、清江浦抵
徐州。一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
金陵製造局上遷海
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併,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
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
1866年(同治五年)湘軍總領曾國藩奉令進駐周家口,以欽差大臣的重權身份,督師剿捻。
曾國藩根據捻軍行蹤不定、流動作戰的特點,採用了“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最終全部失敗。後來,他在周口西至
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線”,企圖藉此天塹消滅捻軍。
一天,曾國藩從《
商水縣地圖》上看到曾莊、曾樓村的村名,隨修書差人送至商水城西曾莊,邀了幾個老翁赴周口議事。議事間,曾莊來人知道是曾國藩的用意是與他們認宗。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能有這么威武的同族親近人,曾莊人還愁什麼光不能沾到呢,於是他們齊跪在地拜見曾國藩。
宴餐三日,曾國藩隨曾莊曾氏族人至曾莊
曾氏祠堂祭拜了先祖
曾參肖像,又去曾氏墳塋灑酒掃墓。之後,他把一面上書“全權欽差大臣曾國藩”的黃綢旗子留作紀念。直到解放初期,這面黃綢旗子才被查禁銷毀掉了。
1867年(同治六年)57歲 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製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
高昌廟,征地擴遷,規制大增。6月,補授
體仁閣大學士。
1868年(同治七年)58歲 4月,奉上諭改授為
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
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
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八年)59歲 2月27日,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6月,奏請按湘軍制改造直隸練軍。8月,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12月,奏陳:“直隸清理積獄......計審結並註銷之案四萬一千餘起,多作塵牘,為之一清。”
1870年(同治九年)60歲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準病假一月。5月續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發生, 奉命前往處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據實檢舉揭發。23日,法國公使羅叔亞來見,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戰爭相威脅,曾國藩
嚴詞拒絕。24日,奏陳:挖眼剖心,全無實據;津民生憤,事出有因。8月,奏陳:本案兇犯已拿獲九名,惟羅叔亞意欲“三員議抵”,斷難允求。府、縣本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9月,兩江總督
馬新貽遇刺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壽,御賜“勛高柱石”匾額。24日,作家訓日課四條:一曰慎讀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說,四曰習勞則神欽。
1871年(同治十年)61歲 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十一年)62歲 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儘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
陳蘭彬、
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
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1872年(同治十一年)3月1日,時髮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1872年(同治十一年)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髮腳麻,
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
1872年(同治十一年)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
作品鑑賞
曾國藩不僅是“千古完人”、“官場楷模”,還是中國歷史上留下文字最多的人之一。經商要學胡雪岩,當官要學曾國藩。
“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毛澤東
“辛亥以前,曾閱曾文正全集一書,……民國二年失敗以後,再將曾氏之書與胡左諸集,悉心討究……實不愧為當世之名將。”
——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