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楊岳斌本籍乾州(今湖南吉首),生於善化(今湖南長沙)。他出身行伍,精於騎射,累功至湘陰
外委,曾在
新寧一帶鎮壓
李沅發起義。
統領水師
鹹豐二年(1852年),
太平軍攻入湖南,進逼
湘陰。楊岳斌在湘陰長官外逃之時,毅然率營兵抵抗,保住了湘陰城,被授為宜章營
千總。
鹹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創建湘軍
水師。楊岳斌被曾國藩招至軍中,與彭玉麟一同輔佐其弟
曾國葆。後來,楊岳斌因得到曾國葆的盛讚,被曾國藩委以重任,統領水師右營。
楊岳斌故居中的楊岳斌畫像鹹豐四年(1854年),楊岳斌擊敗太平軍,焚毀戰船數百,收復
湘潭,被擢升為
守備,賜花翎。不久,曾國藩率湘軍東下。楊岳斌作為前鋒,在雷公湖、
擂鼓台、
城陵磯、嘉魚
黃蓋湖等地大戰太平軍,收復
岳州、武昌、
漢陽,由
都司一直擢升至
參將,授湖南常德營
副將,賜號彪勇巴圖魯。後來,湘軍進逼
田家鎮(今湖北
武穴西北),楊岳斌克復
黃州、武昌,擊敗
蘄州援軍,又與彭玉麟砍斷太平軍的橫江鐵鎖,焚毀戰船四千餘只,奪取田家鎮。當時,楊岳斌因晝夜作戰,積勞嘔血,被加為
總兵銜。
鹹豐五年(1855年),湘軍水師在
湖口被太平軍堵截在
鄱陽湖內,留守
九江的軍隊也遭到攻擊,武昌、漢口再次陷落。楊岳斌奉曾國藩之命返回岳州,重招兵勇,並駐軍
新堤,修理戰船。當時,武漢陷落,長江商旅斷絕。楊岳斌駐軍新堤,使得武漢重新發展為重鎮,升任鄖陽鎮總兵,兼署湖北
提督。
鹹豐六年(1856年),楊岳斌進軍沙口,招募勇士三百,在晚上駕船直逼太平軍,並縱火焚燒敵船,又在十日之內轉戰數百里,擊毀敵船六百餘,奪取敵軍糧草、火藥,一直打到
巴河、蘄州,在九江城下炫耀軍威。十一月,楊岳斌配合陸路
李續賓部,攻占武昌、漢陽,加提督銜。
鹹豐七年(1857年),曾國藩回鄉
丁憂,讓楊岳斌總領水軍。楊岳斌與彭玉麟內外夾攻湖口,使得原被隔於鄱陽湖的內湖水師與外江水師匯合,又趁勝奪取
小孤山、
彭澤、
望江、
銅陵等地。清廷認為楊岳斌“轉戰千里,謀略過人”,任命他為福建
陸路提督,並允許他“專摺奏事”。
平定天國
鹹豐八年(1858年),楊岳斌與李續賓攻占九江,生擒太平軍將領
林啟榮,獲賜
黃馬褂。不久,楊岳斌上奏朝廷,表示要肅清湖北。他移屯黃石磯,奪取
安慶、
樅陽、
大通、
建德,調任
福建水師提督。後來,李續賓戰死
三河,太平軍又欲進犯湖北。楊岳斌派兵扼守龍坪、鄔穴、田家鎮。
鹹豐九年(1859年),楊岳斌督剿長江兩岸的太平軍,收降池州
韋志俊,並讓他攻打
蕪湖。當時,韋志俊部下有將領叛去,奪回
池州。楊岳斌見韋志俊沒有異心,便讓他率兵助戰,自己移屯觀音洲,防備逃入湖北、安徽的
陳玉成、
李侍賢。

鹹豐十年(1860年),楊岳斌在蟂磯擊敗太平軍,奪取樅陽、青溪關。
李秀成兵敗而逃,在三山、光穴、子橋、白茅嘴、運漕鎮多次被擊敗。楊岳斌又攻打神廟山、鎮山,切斷
松林口浮橋。後來,楊岳斌解南陵之圍,救出總兵
陳大富及難民十餘萬。
同治元年(1862年),楊岳斌移駐
烏江,進攻金柱關、龍山橋,斬殺賊酋陳緒賓,大破太平軍在
護駕墩、石垝的營壘,鞏固江寧大營後路。
同治二年(1863年),楊岳斌隨曾國藩到
天京前線大勝關、
雨花台察視,並與曾國荃一同制定合圍天京之策。後來,楊岳斌率軍掃清長江各處關隘,完全控制長江水面。同年十月,湘軍各部圍困天京。
同治三年(1864年),清廷命楊岳斌督辦江西、皖南軍務,節制各路援軍。不久,楊岳斌被授為
陝甘總督,並特命可在平定太平軍後再赴任。天京城破後,楊岳斌加
太子太保、一等
輕車都尉世職。後來,楊岳斌先後攻克南昌、
贛州,收降太平軍殘軍十餘萬,肅清防境。
總督甘肅
同治四年(1865年),楊岳斌率新軍十營抵達西安。就在這時,
僧格林沁戰死,清廷命楊岳斌拱衛
京畿。楊岳斌便上表朝廷,請解陝甘總督職,專司清剿
捻軍,沒有得到批准,只得到甘肅
蘭州府赴任。當時,甘肅因
回民起義,軍政糜爛,
雷正綰、
曹克忠兵敗金積堡,
都興阿、
穆圖善圍攻寧夏,難有進取,甘肅省兵疲弱,各省援軍不至,而且糧道堵塞,府庫空虛。楊岳斌到任後,屢次上疏朝廷,請求從別省調撥錢糧,又打算進軍
靈州。不久,
陶茂林、雷正綰部相繼潰變。
同治五年(1866年),楊岳斌到
涇州、
慶陽視察軍隊。當時,蘭州發生兵變,逼迫
布政使林之望上疏朝廷,彈劾楊岳斌分派糧餉不公。楊岳斌命曹克忠回軍平亂,然後誅殺首犯百餘人,但最終卻因私下拆閱
林之望奏摺,被革職留任,降為三品
頂戴。後來,清廷以
左宗棠接替楊岳斌為陝甘總督。
同治六年(1867年),楊岳斌再次上疏朝廷,稱自己病情加重,要求返回家鄉。當時,左宗棠尚未到達甘肅。清廷便命穆圖善暫時署任總督,準許楊岳斌解任回籍。
晚年復出
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建立
長江水師,轄制江防,因提督以下將領都是楊岳斌舊部,便命楊岳斌與彭玉麟巡閱長江,整頓水師。此後,楊岳斌屢次上疏,請求辭去差使,回鄉奉養父母,但直到光緒五年(1879年)方得到朝廷批准。
乾州新區新世紀廣場楊岳斌鏖戰台灣海峽浮雕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楊岳斌被起復為會辦福建軍務,但他卻上疏朝廷,以母親年邁病重為由請辭。清廷遂讓他待母親病勢稍愈,再赴福建。
光緒十年(1884年),清廷以“戰局已開,軍情萬緊”,要求楊岳斌“移孝作忠”,改任他為幫辦江南軍務。後來,法軍占據台灣基隆,清廷又以楊岳斌為幫辦福建軍務。楊岳斌駐軍於漳州、泉州一帶,聯絡當地縉紳,準備渡海赴援台灣。
光緒十一年(1885年),楊岳斌率十二營赴援台灣,台灣軍民歡躍不已。他在中法和議達成後,又回鄉奉養雙親。後來,楊岳斌被繪像
紫光閣。
病逝家中
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岳斌病逝於
乾州家中,終年六十九歲,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勇愨。清廷依
總督之例賜恤,並修建
專祠祭祀。
軼事典故
中法戰爭時,清軍認為電報快捷,便用電報奏事,但常被法軍截獲。楊岳斌故意將戰船停在泉州海口,並電奏朝廷,請求延遲出兵,以此迷惑法軍,而後在夜晚乘民船渡海。等到法軍反應過來時,楊岳斌早已登入台灣。
人物評價
曾國葆:是二君
(指楊岳斌、彭玉麟)者,吾觀其部分諸事,皆大將才,非從人俯仰者也。
王先謙:公與人恂恂,一接以和敬,終身不見武怒之色。在軍論功,退若無與;雖病劇,未嘗自言勞。及臨戰陣,踔厲飆發,不測若鬼神。鹹豐五年,城陵磯之役,以三日平賊巢二百餘里。六年九江之役,十日內往返千里。七年巢縣之役,月余轉戰,亦千餘里。論老謂赴機之速,古名將未有也。
趙爾巽:彭玉麟、楊岳斌佐曾國藩創立水師,為滅賊根本。兩人勳績,頡頏相併。岳斌後為朝旨強促西征,用違其才,僨事損望。
蔡東藩:楊載福之屢獲勝仗,迭據要害,雖非盡出一人之力,然同寅協恭,和衷共濟,卒能出奇制敵,非智者不及此。
個人作品
楊岳斌的傳世作品有《楊勇愨公遺集》、《楊勇愨公奏議》,收錄了他在不同時期的大量奏摺。
徐世昌編著的清詩總集《晚晴簃詩匯》,收錄有楊岳斌的詩作六首:《登嶽麓和焦聽堂原韻》、《偕彭雪琴洞庭泛月》、《除夕》、《楓橋夜泊》、《山齋雪夜》、《戰罷晚歸》。
家庭成員
祖父:楊勝德(一作楊勝儒),曾作為
團練征討苗賊,戰死。
楊岳斌故居志略三子:楊溍儀,縣學生,候選郎中。
史籍記載
《國史本傳》
《清史列傳·卷五十四·大臣劃一傳檔後編十》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