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茶館

書茶館

書茶館,是指設書場的茶館末民初,北京出現了以短評書為主的茶館。這種茶館,上午賣清茶,下午和晚上請藝人臨場說評書,行話為“白天”、“燈晚兒”。老北京有許多書茶館,在這種茶館裡,飲茶只是媒介,聽評書是主要內容。書茶館,直接把茶與文學相聯繫,給人以歷史知識,又達到消閒、娛樂的目的,老少皆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書茶館
  • 歷史演變:評書是老百姓最喜聞樂
  • 格局與觀眾:書茶館內設有一尺高的書台
  • 出現年代末民初
歷史演變,格局與觀眾,著名的書茶館,福海居,二友軒,結語,

歷史演變

評書是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曲藝形式,其藝術內容與表演手段是由說書人講述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並時常夾有評點議論,故名曰評書。老話說得好,聽書比聽戲還入迷,足見其藝術魅力之一斑。而老北京的天橋是一個見證了曲藝藝術的繁榮和鼎盛的地方。
書茶館
清代同光年間,北京評書藝人應運而生,並由傳統的講說兼唱改為單純的繪聲繪色的講說。而民國初元以後,由於天橋日趨繁榮,為北京評書藝人提供了廣闊而集中的獻藝場所。最初,北京評書藝人的書場多為露天。清末民初詩人王述祖在其所作《天橋詞》中有一首描寫評書場的詩 :
道旁有客說書忙,獨腳支棚矮几張。
白叟黃童齊坐聽,乞兒爭進手中香。
這就是曲藝行里常說的“明地”買賣。從中不難看出,當時評書場之簡陋程度令人咋舌。可即便如此,卻仍有許多老人和小孩兒圍坐聆聽,足見評書在北京剛一興起便頗受歡迎。
1920 年以後,集中在天橋西市場西大街及公平市場內的大小茶館,開始陸續增添評書演出,福海居、五斗居、同合軒、同樂軒等茶館茶肆,數不勝數。那時候,老北京人常說的是:“二哥,您上哪兒去啊?”“我到口裡頭茶館兒聽書去。”從這種回答里,您就可以知道,茶館與書場已合二為一矣,於是也就誕生了一個新名詞:書茶館。一般的書茶館門面並不講究,無非房檐上掛著幾塊半尺來長的小牌子,上書“雨前”、“龍井”、“雪蕊”、“毛尖”之類的字;屋內的陳設就更簡樸了,都是些不曾上過油漆的長桌子大板凳,不管認不認識,竟可同席而飲。此外,再用窗戶板刷上一張報子,懸在門口,“於 x 月初x 日(舊用陰曆)特聘 xx 演員準演《xxx》書,準時開書,風雨無阻”。每日一般兩場,下午2點開書,稱“白天兒”;晚上7點開書,稱“燈晚兒”。也有在中午12點至下午2點間加演的,稱“早兒”。
建國後,有關部門將北京評書藝人們集中在一起,於 1959 年成立了宣武說唱團。團址先在天橋,後遷到香爐營四條 27 號。主要演員有連闊如陳榮啟高豫祝傅闊增陳蔭榮李存源李鑫荃、朱禎富、連麗如等,在天橋地區及各地書茶館輪流上演評、鼓書書目。而1980 年成立的騾馬市大街書茶社即為他們的專用演出場所。該書茶社面積約80平方米,可容納130人左右聽書。每天設早、午、晚三場:早場9:30 至 11:30,午場2:30 至 4:30,晚場 7:00 至 9:00。像連麗如的《東漢李鑫荃的《包公案》、丁增啟的《西漢》、朱禎富的《民國演義》等,當年均曾在這裡上演。因為自“文革”至1980年這十幾年中,北京已無書茶館,故而這裡開業後老書座兒們奔走相告,紛至沓來,致使場場爆滿,不能入場的觀眾便擠在窗外或門口側耳聽書。後於 1982 年停業。
21世紀以來,隨著廣播、電視、網路媒體的蓬勃興起,評書藝術的傳播手段日趨多樣化,而書館評書卻漸漸衰落,甚至幾近滅絕。北京評書的代表人物,也是評書名宿連闊如先生之女連麗如,卻一直在為北京評書的傳承而努力耕耘著。從朝陽小梨園到什剎海畔月明樓連麗如多次嘗試通過書館說書這種形式吸引觀眾及培養演員,從而達到傳承北京評書藝術的目的。在經過一番探索之後,如今,北京評書重回南城——位於南二環開陽橋畔宣武區文化館內的“北京評書宣南書館”於 2007 年9 月 15 日正式成立以來,迄今已連續演出近 150 場,能容納 200 多人的書館內常常是座無虛席。連麗如王玥波李菁吳荻賈林、祝兆良、梁彥等四徒二義子,每周六下午 2 點,準時開書,為廣大評書愛好者奉獻原汁原味的北京評書。連麗如雖年近七旬,但精氣神十足,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一部起伏跌宕的《東漢演義》令人如痴如醉;京城年輕演員中的佼佼者王王月波,颱風瀟灑自然,語言詼諧幽默,更兼巧妙地將京劇、相聲等姊妹藝術融入實際表演中,既豐富了演出手段,又進一步提高了藝術表現力,從而吸引了一大批擁躉,場場必到;聞名京城的少幫主李菁,作為連麗如的義子,當然不能落後,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為觀眾說演傳統評書名作。這正可謂:醒木聲響風雷動,摺扇輕搖論古今。休閒娛樂何處去,宣南書館候知音!
當今,從天橋並輻射周邊地區,德雲社張一元湖廣會館、北京評書宣南書館……相聲鼓曲、評書每日輪番上演,好不熱鬧!

格局與觀眾

書茶館內設有一尺高的書台,上擺書桌,無桌圍桌後有一把供藝人坐的高椅。書台後牆上貼三張紙報上書藝人姓名及所演書目,“早兒”者居左,“白天兒者居中,“燈晚兒”者居右。一般為紅紙黑字,名望高的藝人也有用金字書寫姓名的。書茶館開書後便不再賣清茶。藝人說上一段,用醒木一擊桌,夥計便拿起小笸籮打錢,打錢的數目均有一定。而這些“書座兒”(聽眾)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無所不有。既有把這裡當作休憩和娛樂場所的窮苦勞動人民,也有終日泡在這裡成為“書膩子”的閒散人員,大小報社雜誌的編輯記者們也經常來此“採風”,甚至當年大名鼎鼎的小說家張恨水先生也常常涉足其間,於聽書中體驗生活,尋找素材。有的老主顧,每天必到,講究的自己預備好茶壺茶碗,泡一包好茶葉,鳥籠子往門外頭一掛,一邊喝茶一邊聽書還帶著鳥。
茶座設備比較考究,有藤、木方桌椅。顧客邊喝茶、邊聽大鼓。室內還有小販到桌前賣五香瓜子、乾鹹瓜子、甘草瓜子白瓜子、五香鹹栗子、煮小花生、燜蠶豆冰糖葫蘆等小食品。堂倌在台下請顧客點唱,手持一把紙摺扇,兩面書寫鼓詞曲目。茶客指定某演員唱一曲目,要另付給演員一些錢,多少不等,過去曲藝界有句術語叫“戳活兒”,就是指茶客捧女角的一種形式。年輕的女演員“掛”上了捧角的客人之後,有的客人還贈送演員緞繡圍桌、錦旗橫額,上款繡“某某女士( 或藝名) 惠存”,下款繡“嗜曲者某某贈”,也還有在中間繡上“色藝雙絕”或“玉潤珠圓”等字樣的。這樣就表示這位年輕的女演員已經有人捧了,也是將要唱紅的預兆。當然,捧角的不一定都看在女演員的藝上,有些人捧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過去北京一些大鼓名演員,在學藝後實習演出於二友軒,以後逐漸轉向名茶園,如東安市場新中國茶社、王府井鳳凰廳西單商場的茗園茶社和上海遊藝社等。

著名的書茶館

福海居

書茶館裡最有名的是位於西市場中街一號(今永安路東口內約 50 米處)的福海居(因茶館主人叫王起龍,在家中排行第八,故俗稱王八茶館),規模最大,上下兩層的中式樓房,寬敞豁亮,大門檐下懸掛“天一生水圖”橫匾;室內擺放 108 條長木凳,可坐二三百人,日夜均有各派評書藝人於此說書。如王傑魁、田嵐雲、品正三、趙英頗、連闊如等,都是常駐這裡的評書名宿。王傑魁的《包公案》、田嵐雲的《明英烈》、群福慶的《倒馬金槍》、品正三的《隋唐》、趙英頗的《聊齋》、連闊如的《東漢》、陳榮啟的《精忠說岳》等等,堪稱名家名作。品茗聽書,絕對是一種極美的享受。

二友軒

在書茶館類型中,應當重點提出的是天橋三角市場外的二友軒。二友軒早晨不賣清茶,下午一二時開始說書,連續說到夜十一時。它雖經營茶水,但主要是接待顧客聽書,以聽單段大鼓為主。演員全部是坤角( 女演員),輪流演唱小段。曲目中,京韻大鼓有《大西廂》、《寧武關》、《游武廟》、《百山圖》、《戰長沙》、《草船借箭》、《徐母罵曹》、《長坂坡》等。梅花大鼓曲目大部以《紅樓夢》為題 材,如《探晴雯》、《黛玉焚稿》、《黛玉葬花》、《紅樓二尤》,還有《紅梅閣》、《老媽上京》等。在二十年代還有北板大鼓、唐山大鼓。當時大鼓通稱小口大鼓和大口大鼓(或木板大鼓鐵片大鼓、梨花片大鼓、銅片大鼓)。

結語

可溯之源長,可證之史短。具有悠久歷史的評書藝術流傳至今,生命力依然頑強,觀眾依然追捧。如此傳統曲藝薪火相承,代代傳揚,實為可喜之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