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詞

天橋詞

天橋詞,即《天橋詞》,是關於北京天橋藝人的文學詩詞。從元朝到清末,僅僅三篇,分別是:元人《天橋詞》、易順鼎《天橋曲》、王述祖《天橋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橋詞
  • 作品別名:天橋曲
  • 創作年代:元朝至清末
  • 文學體裁:詩詞
  • 寫作對象:北京天橋藝人
  • 代表作:元人《天橋詞》
概況,元人,詩詞原文,注釋譯文,清朝順鼎,創作背景,詩詞鑑賞,王述祖,詩詞原文,創作背景,

概況

天橋兒,舊藝人的代名詞。天橋(A Flyover; An Overpass; A Cross-Vver Bridge) ,北京平民遊藝場所聚集地和商品市場,內有眾多曲藝演出場所。位於前門外南緯路以北、永安路與曙光路西端以南、東經路以東、天壇西壇根以西廣大地區。元、明兩代及清前葉,為一片水鄉、沼澤,中有一建於元代的漢白玉單孔橋(位於今天橋南大街北口十字路口處),是明清帝王祭天時的必經之路,故名“天橋”。天橋曆元、明、清,直至民國年間,經無數次修葺加固,已非當初的風貌。天橋各朝代有變化的。《天橋詞》,見證了天橋舊藝人的發展歷程和生活狀態,是“天橋史詩”。

元人

詩詞原文

莫道斜街風物好,
來到此處便銷魂。
人間天上無多路,
只隔紅門便是春。
---元人(元至元二十七年春午後)《天橋詞》
元代人《天橋詞》。

注釋譯文

詞意:元,妓舫遊河必經。康熙內城東華門燈市,曾移天橋;道光鹹豐,天壇和先農壇不納地租,小販地攤雲集天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集會。有:茶館、鳥市,說書、雜耍等賣藝攤子,野台子戲。詞雲:“莫道斜街風物好,到此處便魂銷”(元人《天橋詞》)。天橋-文騷常登酒樓賦詩。元人《天橋詞》,描繪天橋景象-春日的風光總是醉人的,從元大都的南城門麗正門而出,是京師風景秀麗的南郊,也是文人墨客,官宦人家佳日出遊的首選之地。
自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頒詔燕京為中都,作為陪都以來,忽必烈在水利大臣郭守敬的建議下,放棄了前朝金中都所依附的蓮花池水系,改選水源充沛、湖泊眾多的高梁橋水系作為新城的主要水源,在金中都東北郊外以積水潭為中心建新城。至元九年,中都被改為大都,立為都。引水制渠、開發漕運,大都城周圍水系發達,東西河套縱橫,都城南郊成為江南水鄉勝地。
水鄉橋,漢白玉,石高雅,溝南北,構迷景,牽客目,
稱天橋,橋東流,水清深,柳蔭匝,桃李嫣,循水下,
兩岸船,歌女曼,聲不絕,耳隨波,四處盪,升層霧,
青衫閃,紅袖爍,其間畫,船蕭鼓,莫銷魂,橋北望
大皇城,闌馬牆,紅醒目,蕭牆內,春蹤難,陽熙地,
打石欄,出柔和,灼光斑,頃刻間,恍惚起,感慨升:
“人間天上無多路,只隔紅門便是春”。

清朝順鼎

創作背景

酒旗戲鼓天橋市
多少遊人不憶家
---易順鼎(清乾隆十二年正月上辛日未時)《天橋曲》
道光、鹹豐年間(1821—1861),天壇的西壇根、北壇根與先農壇的東壇根、北壇根湧現一批流動攤販,由於朝廷不向他們徵收捐稅,促進了這一地區商業及遊藝業的發展,遂有各門藝人在此闢地獻藝,各類曲藝演出場所伴隨茶肆、酒樓、飯館、商攤、武術雜技場地蜂擁而起,成為北京人欣賞民間技藝及曲藝藝術的一個集中場地。 光緒年間(1875—1908)京漢鐵路建成,設車站於永定門外,往來客商必經天橋,天橋更加繁榮,開闢了公平市場、三角市場、西市場、東市場、先農市場、城南市場、惠元商場等。

詩詞鑑賞

帝祭天,紫禁內,氣氛忙,未時整,鑾儀衛,架儀仗,
簇擁下,穿龍袍,袞服乘,太和殿,駕天壇,尾龍輿,
浩蕩盪,經午門、端天安、大清門、正陽門,漢白玉,
石橋停,朝文武,百官待,人天關,橋北面,是凡世,
橋南面,是天界,除天子,休半足,百姓說,正陽門,
是龍頭,橋龍鼻,橋東西,側長溝,是龍鬚:從龍鬚,
抵天界,是皇帝,心侍主,以臣子,特獎賞。過天橋,
進天壇,西天門,具服台,更祭服,祈年殿,皇穹宇,
為天帝,列祖牌,位上香,到神庫,察祭品、神廚察,
看犧牲,齋宮齋,大典備,祭天隆,祈年殿,金煌頂,
距百姓,太遙遠,百姓心,天橋地,繁民間,商肆場,
娛樂所,明嘉靖,年以降,防北蒙,統治者。都城南,
擴北縮,築外城,至永定,天橋區,元南郊,明外城,
中心所。乾隆年,修外城,填河道,重疏浚,岸遍植,
紅蓮柳,風景佳。茶樓酒,肆傍岸,天下商,賈雲集,
店家市,招繁多,小商攤,販蜂攢,蟻聚肩,摩轂擊,
竟日喧,囂難怪。據清人,朱一新,中記載,如下雲。
《京師坊巷志稿》云:“永定門內大街,北接正陽門大街,有橋曰天橋,東南則天壇在焉,西則先農壇在焉”。始建於元代的天橋,原為漢白玉石橋一座,三梁四欄,橋下有由西向東的河渠流過,因是明清帝王祭告天壇的必經之路,故稱天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為修正陽門至永定門的馬路,天橋被改建成矮矮的石橋。1929年,國民政府為了有軌電車在全城的通行,將天橋的橋身修平,但兩旁仍留有石欄。到了1934年,為了拓寬正陽門至永定門的馬路,天橋兩旁的石欄桿也被全部拆除。橋址不復存在,天橋作為地名保留下來。

王述祖

詩詞原文

道旁有客說書忙,
獨腳支棚矮几張。
白叟黃童齊坐聽,
乞兒爭進手中香。
---清末民初詩人王述祖(介紹說書大棚)《天橋詞》

創作背景

天橋的曲藝演出,最初僅為明地,“畫鍋”、撂地、大棚三種類型齊全。清末葉,福海居書茶館建立,技高說書藝人始入室演出。書茶館\落子館、大鼓書館相繼建成,與明地一起,為曲藝藝人提供著獻藝謀生的場地。天橋的曲藝場所,主要集中在位於西南的公平、三角。據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的統計,各類曲藝演出場地有二十餘處。
大棚為明地場所最好設備,除場地固定、備有桌與凳外,搭一張大棚以遮陽蔽雨。棚分席棚、布棚、鐵棚三種。布棚為場地中央有石墩、墩孔中插一根立木,立木頂端交叉橫拴三根木竿兒,上苫方圓一丈的白粗布,狀如一把大傘。棚下設四至六排板凳。明地大棚,最早多為評書場,後發展有相聲場、西河大鼓場等。畫鍋、撂地、大棚、明地演出---“流水客”。北京明地演出,主要分布天橋公平與三角市場、鼓樓後、朝陽門外菱角坑、東便門外二閘、什剎海、廟會。
至20世紀50年代末,明地曲藝衰歇。其後,京“公園燈會”、消夏晚會,有曲藝演出,空場搭臨時性露天舞台,觀眾明地坐站觀看,屬於“明地演出”特殊形式。 民國26年七七事變後,天橋市場範圍日逐縮小,至40年代末,只存三角、公平、西市、東等幾處市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天橋進行了治理,填龍鬚,築馬路,建劇院影院醫院博物館,組織曲雜藝人,國營集體文藝團體,天橋文化性質改變。1957年,天橋廣演出大部停歇。20世紀30年代,《天橋調查》(見一九三○年二月十四日《北平日報》)云:“占地二十畝。共有各行各業的店鋪和攤販七百七十三戶,其中正式領有牌照者三百三十四戶,計大小戲園九個,坤書館七個。臨時設攤四百三十九戶,計遊藝雜技攤六十二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