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閣(常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梅閣(常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梅閣在江蘇省常州市區紅梅公園東南隅。唐末屬水田寺,後歸薦福寺,傳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紫陽真人張伯端著經處,隸天經觀,南宋末毀於戰亂,元代重建道觀,元貞元年(1295)改名玄妙觀,並建飛霞樓於觀之東北。元末飛霞樓毀,明代在樓舊址建紅梅閣。歷經興廢,最後一次毀於太平天國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梅閣
  • 位置:江蘇省常州市區紅梅公園東南隅
  • 意義張伯端著經處
  • 特點:冰梅石
  • 原名:飛霞樓
介紹,地點,傳說,

介紹

龍城瑤台――紅梅閣 紅梅公園內的紅梅閣是一座雙層重檐復棚的古建築,與千年古剎天寧寺相對,古樸厚重,氣勢雄偉,為一般樓閣所少見。
紅梅閣始建於唐昭宗年間(889-904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宋代曾作為貢士試院,後成為道院,傳說號稱紫陽真人的道教南派鼻祖張伯端曾在此聚徒修煉,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時紅梅閣,香菸輕裊,竹梅成蔭,尤其是紅梅盛開季節,更是絢麗清艷,宛如一片霓雲,堪稱“擬仙都之仿佛”。
清朝常州籍著名詩人趙翼曾如此禮讚紅梅閣美景:“出郭尋春羽客家,紅梅一樹燦如霞;樵陽未即游去,先向瑤台掃落花。” 光緒二十六年《重建紅梅閣記》碑文云:“閣高六丈有奇, 其上金碧交輝。
巍然對峙者,天寧者之九蓮閣也。
北窗洞啟,碧後翠竹間紅梅在焉。花如降雪,香沁心脾,耆奇者遐想仙蹤,往往低徊之不欲去。”真是綺麗仙境,令人情動神搖,流連忘返。現碑文尚在,風光依舊。

地點

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建。光緒二十六年《重建紅梅閣記》碑文云:“閣高六丈有奇,其上金碧交輝。
巍然對峙者,天寧者之九蓮閣也。北窗洞啟,碧後翠竹間紅梅在焉。花如降雪,香沁心脾,耆奇者遐想仙蹤,往往低徊之不欲去。”
該閣建於2米高之土台上,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下有迴廊,斗拱翹角,氣勢壯觀。
閣高17米,分上下兩層,四周原築垣牆,現改為石欄桿。南端有雲鶴紋石坊,下有石級,為出入通道。
坊額刻“天衢要道”四字,有明崇禎時題款;兩旁石柱楹聯為“道有源頭,立言立功立德;工無駐足,希賢希聖希天”。
閣前院落原植紅梅翠竹,被稱作“常郡之巨麗”,“擬仙都之仿佛”。歷代題詠頗多,閣內外壁間至今猶存紫陽真人石刻像、著經處及建閣碑記等石刻。閣前冰梅石柱,為元代天慶觀牌坊石柱原物,今存其一。
此柱石瀝紋起作冰梅狀,其色瑩白有光,清乾隆《常州賦》稱“甲於哥窯”,俗稱冰梅石,里中傳為奇觀。
石柱為圓形,長2.5米,直徑0.40米。紅梅閣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

紅梅閣原名飛霞樓,元朝至正年間,有個叫龔子彬的縣吏在紅梅閣內,編造獄冊,每天由家中婢女送飯給他吃。
一天,他外出回來,已經十分飢餓,卻不見婢女送飯來,於是怒氣沖沖回家責打婢女,不料誤打在腦袋上,使其斃命。
第二天早上,他在案桌上方的遮塵板下,發現了昨日的飯菜,才省悟到自己冤枉了婢女,不由得悔恨萬分,一時感慨道:“此間積案如山,焉知無枉乎?”於是,一把大火燒掉了全部案卷,然後到常州府台自首,後被判充軍雲南
恰巧府台是雲南人,就托龔子彬捎封信給家裡。
龔子彬被押解上路,剛出城門,迎面來了位鶴髮老人願與他們同行。說著,順手將一根樹枝折成手杖,又解下腰間的絲帶,讓龔子彬跨上手杖拉著絲帶,閉上眼睛,霎時間只覺耳邊生風,腳底生雲。
不到半個時辰,便來到一座紅梅盛開的城市,原來已到雲南。龔子彬驚喜之餘,當即進城為府台投遞家書,府台父親見信函日期還是當天日期,問明原由後不由驚嘆,為感謝龔子彬及時送信,就請當地官府給假,讓龔子彬仍回常州
龔子彬等人跨上手杖拉著絲帶又回到常州。
府台還以為他們尚未動身,待見到回信,驚疑不止。於是龔子彬拿出從雲南折回的紅梅作憑證,府台這才相信。
數年後,龔子彬再次遇到這位飄然若仙的老人,龔子彬願隨仙翁一起去學仙道,紅梅閣的一位道士也“隨之行”。
道士的徒弟追上去問:“師父何時歸來?”道士指著門前的一根石柱說:“此柱開花,吾歸期也。”三年後,那根石柱果然開花,“其紋奇巧,迸出穢石上分許”。
形似梅花,又為白色,其珍貴之處在於花形的多變。按科學的說法是石柱長期經曆日曬雨淋後而引起的化學反應所形成的變化罷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