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景福山,一名玄隴,一名靈仙岩,一名龍門,北嶽佐理之山,在隴州汧源縣。周回二千里,屬景福仙伯治之。環列三十六洞,二十四潭,九峰,洞洞通仙界,潭潭透幽境。天地奧區,藏壑於東隴之麓,窈而深,幽而邃,層巒絕巘,無徑可通,丹梯石磴,層俯而下,群峰峭削,實鬼斧所劈。崖瀑淙淙,時作風雨,隱有神龍變化,疑駭莫測。異哉斯境,非有神術具巨靈手辟草開山,則至今一虎豹穴、蛟龍窟也。
人文歷史
龍門洞,古名靈仙岩,一名玄隴,一名龍門,北嶽佐理之山,在隴州汧源縣。周回二千里,屬景福仙伯治之。這塊充滿靈氣風水寶地,早就為歷代隱士所鐘情,是道教徒雲遊棲息之所。碑載,龍門洞“始於春秋,建於西漢”。相傳西周的(今河南靈寶市
函谷關鎮)函谷關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經》五千言後,棄職歸山,隱居這裡,始名靈仙岩。
戰國時,這裡又易名都潭洞。西漢景文帝之時,曾任皇帝侍郎官的建信侯婁景先生棄官入道,晚年隱居修行此地飛升成仙,更名景福山。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避詔隱居,施藥濟世。金元時期,道教“七
真人”之馬丹陽、
丘處機在此修煉傳道,丘處機由寶雞
磻溪來此棲居,在此修行七載,時稱
龍門山,後山腳下僅有奉祀大禹治水的一座
禹王廟。後改山名為龍門洞,繼增景觀,創立了道教
龍門派,丘亦為道教龍門派的創始人,成為
中國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
全真高道。丘處機受到南宋、金、元三個王朝的尊崇,先後多次被金世宗和
元太祖召見,被成吉思汗策封為國師,執掌全國道教,
龍門洞自此聲名大振,步入輝煌,譽滿神州,達到鼎盛。其門徒依山從水,借景取勢,修觀建廟,宏大山門,擴張規模。此後,龍門洞歷經包括
楊虎城、
孫蔚如等一批軍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擴建,又屢遭兵火劫焚,最終形成了今天風貌。
據元代的玉宸宮碑記載,龍門道派創始人
丘處機歿後52年中,門下法孫賀志真等於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協定興修丘的舊居,十六年(1279)建成,其規模無考。賀志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規,離家入林定居修煉,大修宮觀,宏大山門,加上丘處機被金、元王朝封為國師,總領全國道教,受到道教內外的尊崇,玉宸宮(
龍門洞)聲譽隨之大震。後人修宮建廟,添色補景,道觀格局逐步充實完整,成為陝北道教一大叢林,江山勝跡得以綿延永存。 龍門洞地處陝、甘兩省的接壤地帶。層巒疊障,山奇水秀,洞深潭邃,林木青茂,景致引人入勝。春秋佳日,群山裹翠,山花鬥妍,晴日朗月,紫霧繚繞,風前雨後,白雲出山,群鴉晚噪,溪水鳴琴,為關中山水奇觀。人們到此暢遊,曠心怡神。“文革”中雖遭受嚴重破壞,後對廟宇和道路進行整修,解決了供水供電問題,不僅舊觀漸復,而且風彩頻添。1984年,
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
龍門洞為全省第一批對外開放旅遊點,遊人逐年增加,1989年達1萬多人次,已成為關中西部重要旅遊地之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景福山位於陝西省隴縣西北陝甘交界處的西北的
溫水鄉境內,地處陝甘兩省接壤之處,距縣城35公里。以“奇、險、幽、古”為特色,有“第二
華山”之稱,主峰海拔1924米。全山奇峰疊起,森林茂密,飛瀑流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布山中,其景福也,故名景福山,自古就有“岳鎮乾坤勝景,峰連霄漢名山”的美譽。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峨嵋之秀、五台之幽、麥積之奇齊名。
氣候特點
景福山景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全年氣候變化受
東亞季風(包括
高原季風)控制。冬季,處於強大的
西伯利亞、蒙古高氣壓南側,受制於
極地大陸氣團,天氣寒冷乾燥;夏季,處於印度
低氣壓和印緬
低壓槽的東北部與西太平洋
副熱帶高氣壓西側,
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常在本區上空交綏,或被單一的熱帶海洋氣團控制,溫熱多雨和炎熱乾燥天氣交替出現;春、秋二季處在冬、夏季風調交替的過渡時期,使故里委升溫迅速且多變少雨,秋季降溫迅速又多陰雨連綿,成為關中秋季
連陰雨最多的地區。日照比較充足,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000~2200小時之間。室內平均氣溫以
渭河平原谷地為最高,達12~14℃。
景福山所在的山體,是典型的
喀斯特地形,山上林木蔥蘢,奇峰景秀,溶洞密布;谷中溪水奔涌,跌流激盪,潭函水深。洞中有潭,潭中有洞,洞洞設仙,潭潭傳龍。
龍門洞殿閣樓台依山從水,借勢成景,畫棟於峭壁之上,飛檐自溶洞疊出,棧道凌空,雲梯垂懸,鬼斧神工。加之摩崖壁畫、磐聲鳥鳴,故事傳說的點綴,使風水寶地平添幾分玄妙和靈氣。有語贊曰:“
華山之險、泰山之雄、峨嵋之秀、五台之幽、麥積之奇,盡集於龍門。”言雖過及,但龍門勝景由此可窺其一斑。1992年被省林業廳批准成立省級森林公園,1994年,龍門洞被
陝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旅遊點。
自然資源
景福山的藥用植物豐富,藥用植物有曼
陀羅花、王龍芝﹑九仙子﹑
田七等名貴藥材。截至2013年,景福山有古建築73處,建築遺址6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余件。
名勝古蹟
景福山古稱靈仙岩
,為
崑崙山脈中支。景福山北接
六盤山,綿亘千餘里,主峰海拔1924米。景福山面積2104公頃,古人記述中,景福山有著三十六洞,二十四潭。
龍門洞山場因洞潭繁多而出名,有著三十六洞,二十四潭,有洞洞有仙,潭潭有龍之說。36處大小洞窟及人工修建的殿宇群分布山腰間,24潭點綴在溪流的狹長地帶,潭深水碧,山奇木秀,幽泉怪石,縈素繚白,紛紅駭綠。從元代丘處機起,歷代道徒在此依山從水,借景取勢,修宮建廟,矗碑立塔,鐵索攀岩,棧道懸空,留下許多勝跡,使這裡的自然景觀與人造景物相結合,風景勝地,別開生面。
故有人曾於龍門洞山門撰聯“崖懸三十六洞洞洞通仙界,澗系二十四潭潭透幽境”,以昭示
龍門洞洞潭之奇妙。在歷經風雨滄桑之後,山中現存主要
道教建築及名勝古蹟有
龍門洞道院、雲溪宮、靈官殿、
玉皇殿、斗姆殿、
丘祖殿、
老君殿、
祖師殿、子孫宮、三玄洞、三皇洞、
丘祖洞、磨性石、混元頂等,其中山西側峽谷中的
龍門洞道院,為
丘處機當年修煉並演傳全真道龍門派之地。是西北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洞潭有些已經面目全非,僅有痕跡尚存。當然也不能排斥民間傳說的“穿鑿附會”之嫌。但無論如何,岩峰、林木、澗溪、溶洞、潭水、樓閣、摩崖以及歷代道士及文人墨客活動的遺蹟,遮雲橋、石階、鐵索、棧道、掛梯、曲徑在三維空間裡神功般地組合,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清幽、秀麗而又雄奇、險峻的詩畫意境!
鎮山之寶
1、雲板形片石:北極宮大殿內木架上懸有雲板形片石一塊,重約15公斤,用物撞擊,聲如鐘磬,遠處可聞。
2、龍紋圖秀水石板:殿台下深處,有作為
龍門洞山名的黝深石洞,傳說
丘處機初到時曾在此居住過,今留有清康熙時刻有龍紋圖案並“秀水”二字的石板標誌。
3、磨性石:
丘祖洞內有石球,直徑約30厘米,光澤滑圓,名“磨性石”,傳說丘祖在此洞修道時,磨鍊心志,每天將此石掀滾下去,再抱上來,年深月久,竟將不規則的石塊磨成圓形。後傳說此石具有靈氣,遊人若抱此石,可以增加氣力,沾觸福氣,百事如意。
4、《太上一氣化三清》壁畫:
龍門洞道院里
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內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據《
老子化胡經》所繪的《太上一氣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畫81幅。壁畫全部工筆彩繪,線條飄逸生動、細膩柔美,人物形神兼備,情態各異,線條勾勒清晰生動,色調朴雅,為道教廟觀中罕見的藝術珍品,是民間藝術工匠的傑出之作,頗具觀賞和研究價值。
5、混元峰頂摩崖刻字:
混元閣東側陡壁上摩崖刻石,豎寫有“定日月婁景先生洞”8字,剛勁有力,其左橫刻“福洞天記,太子千秋”,字跡較小,原字跡被苔蘚封閉,經風雨剝蝕顯露。混元閣西側峭壁另刻有“全真岩”3字。這3處均為峰頂凹入部分的懸崖峭壁,距地面約40米,距峰頂約30米,不論從上從下,於左於右,都無從攀援。鐫刻此字,在過去條件下,很難想像。傳為西漢方士婁景所留。崖下舊有婁景洞及煉丹爐遺蹟,今圮毀難考。
6、元代白玉碑:俗稱連山碑,碑身為漢白玉,豎立於四公祠前卷殿內。元世祖
至元十六年(1279)清明節立石,為
龍門洞最早的修建記事碑。碑首方形,刻有龍戲珠花紋,中有篆書“玉宸宮記”4字,碑文多殘損。
7、丘祖青天歌碑:碑原鑲嵌於北山腰石崖上,清雍正三年(1725)所刻,
歐體楷書,極工整。全文闡述了道家如何修持、驅魔,達到澄清霧障、明心顯性的思想境界等內容。
8、龍門洞仙跡:為展現龍門洞全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有木刻制龍門洞平面圖,長115.5厘米,厚3厘米,圖中有12行簡介小字,概述了龍門洞的變革過程與現狀,現存縣圖博館。
9、景福山大鐘:鐘,原置景福山混元頂峰上的
三清殿南側(此殿今尚未修復),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開山道士田守存等38人鑄造。鐘高1.4米,肩高1.15米,肩外徑0.81米,鐘口外徑1.2米。鐘頂為虎頭(蒲牢)紋式,互靠成紐結狀。鐘肩端鑄有4個圓形小孔。鐘身分為4部分,肩部有“皇帝萬歲,太子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篆體大字;腹上部有兩道龍紋圖案,中間為鑄者姓名;腹下部鑄有喜鵲鬧梅、孔雀戲牡丹、雙鳳朝陽、天馬行空、魚龍變化、松竹梅鹿、雲龍戲珠等
紋飾;最下部為八卦爻文,圖文清晰。
10、北極宮楹聯:大殿柱上的一副對牌楹聯為清朝同治年間的著名書畫金石文字學家、
隴州同知雲南人方玉潤手書,墨跡剛勁瀟灑、清麗俊逸。
11、九級空心鐵塔: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在舊香火爐原跡上建成,全高2.60米,頂層高0.8米,小於塔身,出檐,中層高1.15米,直徑0.88米。底座高0.65米,塔身周圍有6個纏龍小柱,每棱鑄一蹲獅,高約0.8米,空檔上孔上分別鑄有篆書“天精”、“地闓”、“山壽”、“水煬”、“民富”、“物阜”字樣。足部各鑄大獸頭,中部凹入,間隔空檔鑄臥象、臥獅各一。造型精巧美觀,上鐫的獸紋古雅遒勁,屬珍貴文物。
12、大理石花紋搖錢樹:大殿山牆頭鑲嵌的一塊半米見方大理石花紋搖錢樹,花紋清晰秀氣,一棵婆娑多姿的老樹枝頭金錢累累,恰似碩果垂枝。奇妙可愛之態悠然可掬,久久觀賞,不禁令人啞然失笑,堪稱世間奇珍。
歷史文化
道教源流
龍門道派是道教全真教的支派,在道內影響較大。
丘處機根據全真教義,將龍門派轉為正式道教,傳派授徒,使其獲得進一步發展。他在道教北派內起過重大作用、是有影響的關鍵人物,龍門支派就是因他在
隴州龍門洞住過而取名的。
丘處機(1148~1227),南宋末期人(公元1148年-1227年),山東
登州棲霞縣人,字通密,道號
長春子,原名叫丘哥,丘處機為師父王重陽所賜。龍門洞長達13年的修煉中,丘處機完善了全真道義,逐漸成為
中國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一位全真高道。他受到南宋、金、元三個王朝的尊崇,先後多次被金世宗和
元太祖召見,被成吉思汗冊封為國師,執掌全國道教,龍門洞自此聲名大振,步入輝煌,譽滿神州,達到鼎盛。清代的
乾隆皇帝曾在北京的
白雲觀題對聯:“萬古長青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神功”,對
丘處機這一壯舉給予了高度評價。至今
龍門洞還遺有
丘祖洞磨性石、《青天歌》刻石等遺蹟。
到清康熙時(1662~1722),白雲觀方丈
王常月又公開傳戒,
龍門派從此大興,一時受戒弟子達一千多人。龍門弟子按所定派單輪轉起名,原為20字,以後徒眾繁衍,增為100字。因傳派開創於丘處機,丘的聲譽高,又住過龍門洞,其傳宗弟子自然是龍門派正宗。但白雲觀是丘受朝廷冊封后定居的地方,戶縣祖庵是王重陽埋骨處,所以3處接收的弟子,全被認為是全真教龍門派的門徒,3個地方都被信徒視為龍門支派的發祥地,受到尊崇(道內稱王重陽為全真教祖,
丘處機為教主,真正龍門嫡系指丘處機之後趙虛靜的後裔)。所以重陽宮、永樂宮和煙霞洞被尊稱為“全真祖庭”,而
龍門洞和北京
白雲觀、磻溪宮這三大宮觀被稱之為“龍門祖庭”。因傳地不同,各支派分立門戶,但都承認
龍門派為宗。
龍門道派教旨,系王重陽制定的全真教旨,共有15條:1、出家須先投師住庵院;2、雲遊求道不避險阻;3、學書(讀書、書法)以心解為主;4、研究藥物濟世;5、庵房須有屋頂,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建高屋大廈,隔絕地脈;6、應有道伴,交流修道心得;7、靜坐清修;8、求定心絕慮;9、調和五行精氣於一身,以正配五氣;10、緊肅理性於寬慢之中以煉性;11、修性命;12、積功德;13、超出
欲界、
色界、
無色界;14、養身;15、脫落心地,真離凡世。
傳說故事
一、龍門洞開山傳說龍門洞開山建廟的時代,缺乏可靠的文獻記載。據傳說,山場最早叫景福山,龍門洞是景福山的另一山頭。南宋末期,
龍門山上建有
禹王廟,規模很小;當時在今新集川一帶有玉皇寺、
石拱寺、
龍門寺等佛家寺院,範圍較大。龍門洞舊有一個大鐘,鑄有龍門寺造字樣,就是從龍門寺抬來的。龍門洞山深林密,山根黑虎潭上有禹王廟,出家人可在這裡棲居靜修,在
丘處機來龍門洞之前,王重陽的大弟子馬丹陽曾來這裡的石拱寺和隴州城北
藥王洞住過,並在龍門洞成立重陽會,約請全真道徒前來集會,紀念全真祖師王重陽。丘離開龍門洞後到
終南山祖庵,龍門洞托弟子趙九古主持。趙九占後附丘去雪山,死於西域。
龍門洞由丘門下法師
賀志真(是
龍門派的
華山系,石匠出身)接管,曾進行大規模擴修工程,添建了廟宇,修建棧道,作
摩崖刻石,並正式定名總山場叫景福,留存至今的龍門洞布局,就是這時奠定。四公祠下元代大理石碑詳載興建經過,是重要歷史資料。
又有傳說,丘來之前的龍門洞就是
龍門寺佛寺的一部分,因有山區民眾紀念夏禹鑿山治水功績建的這座廟,丘才能在這裡落腳,以後創立以此山為名的龍門道派,建立
叢林制度,收徒傳戒。加上丘受金、元兩代皇帝接見,優禮見重,命令總領全國道教,所到之處官民及其他教派都香花恭敬迎候,聲譽遍及各地。把龍門洞擴建為大氣魄的道家叢林,表示水源木本之恩對丘的紀念。傳說丘曾把元太祖賜給的金道冠送
龍門洞保存,以示對這裡的繫念,至今道教開醮念經,
龍門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蓮花冠,其它派卻不能戴。龍門派把王重陽尊稱教祖,對丘則稱教主,建殿塑像,丘居正殿,王則居後殿、偏殿。龍門洞保留至今的道院始建於元初。 至於說西漢初的婁景在龍門洞穴居修煉並開山,混元頂旁的婁景亭、洞遺蹟及“定日月婁景先生洞”刻石,或當時尹志常修廟時,故意留此玄跡,均無翔實資料,難於肯定。
二、陳野仙化瓮
清嘉慶時甘肅靖遠道士陳明耀,碧眼黃須,長相怪異,能詩文。來龍門洞住早陽洞修道,並常行醫看病,鄉人尊稱為“陳野仙”。某日陳到甘肅華亭縣安口鎮陶瓷鋪化緣,店主故意為難他說:“店內沒有現錢捐化,只有待賣的瓷大瓮,你是野仙,當能行法自己搬去。”陳稽首稱謝而去。深夜,狂風忽起,鋪內兩個大水瓮被風吹到龍門洞後山湘子灣岩半崖石台上架放,至今尚留瓷瓮殘跡。
三、王道變鱉
混元頂峰下第二層神龕後有一深洞,傳說可通往甘肅平涼崆峒山。洞內常有神人棲居。但洞口有一深水潭,凡人不能通過。不知何時,有位修煉已有半仙之能的王道士,竟能越過深潭進入洞內。第一次進洞見一木匠在做木工活,他猜想這人一定是神仙變化,機不可失,就編謊說他要翻修龍門洞廟宇,財力不足,請神仙大施法力幫助。木匠表示贊同,指著地下木渣片讓他盡力背去。當時他感到失望,但背出洞一看,木渣片都變成金塊,真是喜出望外。但此人雖說已看破紅塵,卻異常貪財自私,只拿出小數目金子修廟,其餘都拿到他家裡去了。他貪心不足,第二次又進洞去背,並狠狠地裝了一大背斗出來,可是高興得忘乎所以,一個失足,竟掉到躡雲橋下黑虎潭裡去了。鄉人傳說他是挨了守山的黑虎靈官一鐵鞭,被打入潭裡的。並說他死後變成一個大鱉,以後朝山進香的同鄉人過潭邊叫王道名字,這個鱉就鳧出水面,向鄉黨點頭致意。有人討厭他的貪心,變成異類,給同鄉丟了臉,就向它吐唾沫,從此它羞愧地鑽到潭底去,再不出頭露面了。
四、元世祖問道石及拴馬石 元世祖忽必烈,因國師
丘處機曾在
龍門洞住過,並聽說這裡風景很好,就帶領親貴大臣前來訪問,在定心峰東面岩石上與當時
龍門派弟子談論全真教道法,在峰前留有問道石及《無上談玄碑》。因他帶的護衛人員多,這裡都是石壁,無處拴馬,就將御馬拴在前山門懸壁鴉嘴形峭石上。此跡一直傳留至今。
主供真神
廣援普度天尊
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號
長春子,登州
棲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主流
全真道掌教、
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
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為南宋、金朝、蒙古帝國統治者以及廣大人民民眾所共同敬重,並因以74歲高齡而遠赴西域勸說
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
行程35000里)。
在
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
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在金庸的武俠小說《
射鵰英雄傳》和《
神鵰俠侶》中,丘處機被描述為一位豪邁奔放、武藝高強的道士,以及抗金護民的民族英雄人物,這也使他更為大眾所知。
1227年(正大四年),
丘處機在長春宮寶玄堂逝世,享齡80歲,瑞香氤氳整個北京城三日,世人稱奇。
元世祖時,追尊其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為紀念“邱神仙”的無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為
燕九節,歲歲慶祝至今,是京津地區的著名風俗之一。
寶誥
邱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
隱顯莫測,抱道無窮,腹養黃芽,鼎飛白雪,體靜潛而藏天地,心寂默而轉乾坤,妙奪陰陽,玄超無極,授金丹之至訣,普度後人,演嗣系之傳,衍玄裔萬世,全真教主,浩德恩師,大悲大願,大惠大仁,祖師長春,妙道開玄,宏道真人,廣援普度天尊。
詩詞碑歇
題詞(詩文)
元
丘處機有詩寫道:“南望龍門一豁開,東遷
鶴馭再頭回。深知此域因緣重,未許他方道德該。”又“俄聞寵命發汧涯,便欲安閒臥隴西。黃鵠不思千里舉,白雲猶戀故山棲。”這些註明詩句抒發了對景福山的愛慕的感情。明代詩人李善、
閻仲實,清代詩人羅彰彝、
劉一民、
方玉潤、楊爾勉、劉俯風、謝威鳳和丁全斌等,還有民國蔣瑞軒、張鏡堂、蔡金標、
李樂天和
楊虎城對景福山都有題詠。
碑文
長春真人本行碑戊子之秋,八月丙午,余自山東抵京城,館於長春宮者六旬。將徙居,清和子尹公謂余曰:“我先師真人既葬矣,當有碑。知先師者君最深,願得君之詞刻之,以示來世。”余再讓於耆宿,且以晚塗思涸,不足以發明老仙為解,弗從也。乃命其法弟玄通大師、李君浩然狀老仙之行,
謁文於余曰:父師長春子姓丘氏,諱處機,字通密,登州棲霞人。幼聰敏,日記千餘言能久而不忘。
未冠學道,遇祖師重陽子於
崑嵛山之
煙霞洞。祖師知其非常人也,以金鱗頌贈之,遂執弟子禮。尋長生劉公、長真譚公、丹陽馬公,皆造席下,相視莫逆,世謂之丘、劉、譚、馬焉。大定九年,從祖師游梁。明年,祖師厭世。十有二年,師自丹陽公護仙骨歸終南,葬於其故里。師乃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則一蓑,雖簞瓢不置也,人謂之蓑衣先生。晝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隱隴州
龍門山七年,如在磻溪時,其志道如此。道既成,遠方學者成依之。京兆統軍夾谷公奉疏請還祖師之舊隱,師既至,構祖堂,輪奐余悉稱是,諸方謂之祖庵,玄風愈振。二十八年春,師以道德
升聞,征赴京師,官建庵於
萬寧宮之西,以便咨訪。夏五月,召見於長松島。秋七月,復見,師剖析至理,進《瑤台第一層曲》,眷迂至渥。翌日,遣中使賜上林桃,師不食茶果十餘年矣,至是取其一啖之,重上賜也。八月,得旨還終南,仍賜錢十萬,表辭之。爾後,復居祖庵。明昌二年,東歸棲霞,乃大建琳宮。敕賜其額,曰“太虛”。氣象雄偉,為東方道林之冠。泰和間,元妃重道,遙禮師,禁中遺道經一藏。師既居海上,達官貴人敬奉者日益多。定海軍節度使劉公師魯,鄒公應中,二老當代名臣,皆相與友。貞祜甲戌之秋,山東亂,駙馬都尉仆散公將兵討之。時登及寧海未服,公請師撫諭,所至皆投戈拜命,二州遂定。己卯之冬,成吉思汗皇帝命侍臣劉仲祿持詔迎師。明年春,啟行。夏四月,道出居庸,夜遇群盜於其北,皆稽顙以退,且曰:“無驚父師。”是年十月,師在武川進表。使回復,有敕書促師西行,稱之曰師,曰真人,其見重如此。又明年春,逾嶺而北。壬午之四月,甫達印度,見皇帝於大雪山之陽。問以長生藥,師但舉衛生之經以對。他日,又數論仁孝,皇帝以其實嘉之。癸未之三月,車駕至賽藍,詔許師東歸,且賜以贐禮。師固辭曰:“臣歸途萬餘里,得
驛騎館榖足矣”。制可其奏,因盡蠲其徒之賦役。師之馳傳往返也,所過迎者動數千人,所居戶外之屨滿,所去至有擁馬首以泣者,感人心如此。及入漢地,四方道流,不遠千里而來,所歷城郭皆挽留。八月,至宣德,元帥邀師居真州之朝元觀。明年春,住燕京大天長觀,行省請也。
自爾使者赴行宮……
寂通居士陳時可撰
龍門洞常住碑記龍門洞為天地
奧區,藏壑於東隴之麓,窈而深,幽而邃,層巒絕,無徑可通。丹梯石磴,層俯而下;群峰峭削,實鬼斧所劈。崖瀑淙淙,時作風雨,隱有
魚龍變化,疑駭莫測。異哉斯境,非有神術具巨靈手,辟草開山,則至今一虎豹穴蛟龍窟也。自漢婁景真人
誅茅棲止,遂稱
洞天福地之一,山曰景福,因其人以福其地也,後有丘長春真人藏修於此者七年。仙侶雲集,宗支繁庶,至今四海衍為龍門派,是則龍門洞號為祖庭,遞代相傳,學者宗之,杖履輻輳,每至鳴鐘板而食,日不暇給。有道士薛教玉,修煉精嚴,而接引四方之志尤切,又不屑入城市為次第乞,而常住內僅有供膳粥地一區。考其卷案,原系前任諸君捐俸置買,喜舍常住。其地坐落附近本山左右,然不足耕種。薛教玉相其地勢之所宜,山旁有古荒數段,坐落上陰坪獅子灣、交白。東至下陰坪,西至鐵馬河,南至栗峪溝,北至老馬坡,押帖開墾。及余履勘,其地皆崔嵬砠磧,雖獲石田,將安所用。若升科起,則後必為常住累,意猶難之。……
旅遊信息
主要景點
龍門洞道院:龍門洞道院是道教
龍門派聖地,同時也是
全真龍門派的祖庭,主供
真武大帝和廣援普度天尊。是中國五大懸空寺之一,是歷史最悠久(
秦漢至今)、建築最驚險(高差大,海拔高)、道教地位最重要(把祖國道教推到歷史巔峰)、自然地理位置最獨特(崑崙秦嶺銜接地段)、山水聚合,清淨純淨清修地(修行聖地)的懸空道觀。前身是玉宸宮(亦說龍門玉宸宮、太微玉宸宮),明萬曆年間,皇帝曾有大修天下宮觀之意,景福山玉宸宮便是營建的宮觀之一。明天啟年間,玉宸宮又進行大規模擴建。玉宸大殿(玉宸殿)是景福山唯一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結構殿堂,這座在全國古建築中屈指可數的倚懸崖、洞穴,架木而成的道教建築,充分的利用地形落差,使其更顯其宏偉壯觀,氣勢軒然。
因玉宸宮是景福(龍門)道教為皇家祈福之地的特殊地位,故布局莊重,陳設考究,各殿堂內道教崇奉的神、仙濟濟一堂,加上神案、供器、法器等,構成了神秘玄虛的神仙世界。元、明、清各朝代皇帝經常下旨在這裡設壇建醮,為祖宗在天之靈祈福頌德,同時也求得神助以使國泰民 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皇圖鞏固。曾有句話在民間坊市廣為流傳,“天上玉宸景福間,地下紫霄入雲煙。”說的便是玉宸宮和武當山紫微宮。
北極宮(無量祖師殿):建在正院北台階上,由後山根
躡雲橋登153級石磴,進入龍門道院即至。為道院最大的5間大殿堂,富麗堂皇,雕樑畫棟,氣魄宏偉。殿中有北極玄穹真武無量祖師金身坐像,兩邊陪祀四大天王(元帥)站像,威武莊嚴。桌上供有清代鐵鑄昊天
玉皇大帝坐像,高1米,重約25公斤,頭戴王冠,身著蟒袍玉帶,面形豐滿,另有檀木雕刻的無量祖師坐像,高約1米,雕刻精細。此殿為道場主殿,殿內幢、幡、寶蓋、經籍、
鐘鼓、道家法器俱全,齋醮誦經均於此處舉行。木架上懸有
雲板形片石一塊,重約15公斤,用物撞擊,聲如鐘磬,遠處可聞。殿台下深處,有作為
龍門洞山名的黝深石洞,傳說
丘處機初到時曾在此居住過,今留有清康熙時刻有龍紋圖案並“秀水”二字的石板標誌。
清和宮(丘祖樓):位於北極宮大殿西上側,與東山門擺成直線。舊時樓內塑有全真教七真人坐像,現改塑
長春真人丘處機像。過去有關丘遺留文物皆藏於此,今已佚失。樓3間,結構精巧,經過裝修,飛閣流丹,典雅肅穆。
太清殿附近殿宇:從東山前方循山路迤邐而上,殿閣亭洞,隨山勢布置,計有:祀奉道教護法神的靈官殿,
祀奉東王公的
八卦亭,太乙救苦天尊的救苦殿,祀奉天(堯)地(舜)水(禹)三官的太白殿(因首先在太白山供奉而得名),南方
火帝真君的火神殿,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八仙樓及清代整修過龍門道觀的道人田守存、黃本善、曾守榮、苗清揚“四公祠”等,各具特色。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內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據《
老子化胡經》所繪的《太上一氣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畫81幅。畫面人物線條勾勒,清晰生動,色調朴雅,為道教廟觀中少見的藝術珍品,是民間藝術工匠的傑出之作。
王母宮及索梯:王母宮在
龍門洞絕岩山腰西側,
祀奉西王母(又名金母)坐像,殿三楹,中高側低,結構對稱,藻繪工麗,全系鑿壁架空,四無倚傍。殿台下有10多米長的鐵索懸梯。在北極宮前仰視,梯上人如蟻蠕動,險峻玄妙,令人驚恐。
混元頂:又名
混元閣,此處是龍門洞最高處,海拔1800米,距道院地面約130米。凡來龍門洞者都以有勇氣到此一游為樂。混元老祖龕洞全用斗拱臨空架設,鑿壁襯托,相當險峻,可謂神工鬼斧。由太清殿通往此處的棧道,長約50米,全在峭壁鑿孔,打入鐵樁,用木板架橋,遊人攀鐵索倚壁而登,往往毛骨悚然。垂懸凌空,過棧道,攀鐵索,蹬雲梯,入此閣,登臨此頂,憑欄遠眺,茫茫林海,盡收眼帘,四顧曠杳,白雲在握,宛如置身雲天,頓生“一覽眾山小”之感。閣內供奉著混元老祖。
定心峰(香爐峰、望山峰):取安定心神意,峰在四公祠前西端,孤峰獨立,如同削成,峰頂僅可倚坐數人。因此峰正對丘祖樓,如樓前香爐,故又名香爐峰,也稱望山峰,登峰環顧,全洞諸景盡收眼底。峰腰有深洞3處,人跡罕至。
丘祖洞:位於七真樓後懸崖上,援木梯鐵鏈登高約4米即達。洞高約1.5米,深約3米,面積約6平方米,是
長春真人丘處機修道之處。洞內有丘處機遺物磨性石一塊,直徑約50厘米,是當年丘祖磨性練功之石。並祀有丘處機座像。洞壁刻有“長春洞”三字。遊人、尤其是全真派弟子到此,必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感,必發崇古之幽情,虔誠朝拜。
丹陽洞:丹陽真人
馬鈺修道處,洞均狹窄,僅能一人容身,須攀緣鐵索而登。
春花洞:春花洞在兩洞下側,傳說為丘的女弟子李春花住處。
早陽洞:位於龍門洞溝西側峭壁台階上,高出溝底20餘米,人行道與溝西台地連線,懸崖鑿壁架設板橋10餘米,寬僅盈尺,用鐵索圍欄,以通往來。因洞處西面東,能先見太陽故名。石洞內兩窟相連,祀奉有藥王遜思邈塑像,及有關藥王故事畫像,洞外僅有丈余台地可以迴旋。過去曾在此養驢磨麵,供應山場。又因洞處峭壁,下臨深淵,杳不見底,加上冷風呼號,急湍轟鳴,臨洞令人恐懼。
黑虎潭:為後山入口躡雲橋下深陷大石潭,直徑約5米,水深1米,一汪黝碧。因潭邊怪石嶙峋似虎,故名黑虎潭。山洪暴發時,滾石泥沙與潭內沉積物翻騰而出,奔騰澎湃,山鳴谷應,猶如猛虎吼躍,十分壯觀。
龍門洞洞潭
舊傳
龍門洞有36洞、24潭,雖均有名稱,但說法不一,且歲月推移,風雨滄桑,今已難一一復見。除少數洞潭尚存外,其它僅遺痕跡,不易辨認。
(一)三十六洞:1.混元洞,位於混元峰頂。2.雷祖洞,位於
三仙洞石壁上,舊供有雷祖木像。3.湘子洞,位於後山口湘子灣。4.三仙洞,位於舊黑虎殿北。5.朝元洞,位於湘子灣舊後山門處。6.
禹王洞,位於躡雲橋東岩畔。7.
玉皇洞,位於
玉皇閣後。8.養心洞,位於湘子灣東下方。9.晚陽洞,位於子孫宮
白雲洞下。10.
飛仙洞,位於太清殿左側。11.列仙洞,位於
王母宮下。12.洞中洞,位於湘子灣朝元洞石台。13.丘祖洞,位於丘祖樓後,為僅容二人踞坐淺洞。14.
丹霞洞,位於青霞洞左側。15.丹陽洞,位於丘祖樓後。16.臥雲洞,位於丹霞洞右側。17.蜜蜂洞,位於
三清閣右側石壁上。18.青霞洞,位於黑虎殿去道院路旁。19.蓮花洞,位於定心峰左下石岩中。20.青霓洞,位於早陽洞棧道下北岩壁。21.心珠洞,位於定心峰頂側。22.婁景洞,位於山腰部王母宮下。23.神虎洞,位於
躡雲橋上石蹬北側。24.范陽洞,位於早陽洞南側,有上下兩洞。25.
太玄洞,位於
混元閣所在地。26.
煙霞洞,位於廚房後面下。27.
龍門洞,位於北極宮下。28.
水簾洞,位於躡雲橋上山台邊。29.黑虎洞,位於
黑龍潭上面懸崖上。30.早陽洞,位於龍門洞溝西峭壁上。31.春花洞,位於
丘祖洞下側。32.
白雲洞,位於子孫宮北側壁上。33.硃砂洞,位於核桃灘臨河斷壁下。34.
藥王洞,位於早陽洞院內。35.會真洞,位於子孫宮殿後。36.八仙洞,位於藥王殿後石崖中。
(二)二十四潭:1.青石潭 2.
蓮花潭 3.飛仙潭 4.
八龍潭 5.黑虎潭 6.
黃龍潭 7.
青龍潭 8.三教潭 9.雙龍潭 10.金龍潭 11.淚水潭 12.垂瀑潭 13.漚月潭 14.鼓玉潭 15.蟄龍潭 16.鳴鹿潭 17.蛟龍潭 18.漾月潭 19.
烏龍潭 20.
臥龍潭 21.
玉女潭 22.漱玉潭 23.桃花潭 24.碧水潭
三龍潭:即青龍潭、烏龍潭、臥龍灑。位於黑虎潭下游,依次相連。潭西為早陽洞之絕壁,潭東為黑虎潭下之懸崖,兩側如削,峽似閘門,秀水飛流直下,其間由高約3米的兩處瀑布相接,驚濤撞擊、山鳴谷應,響徹峪谷。雨季,山洪洶湧,水聲雷鳴,似蛟龍出穴,巨蟒奔騰。
廟會
隴縣的節慶,除傳統節日外,當地的主要節慶有正月十九、
三月三、四月十四、五月二十、
九月九、十月十九等法會和一年一度的“龍門論道·德潤眾生”
龍門洞道文化論壇。景福山在節日期間舉辦的旅遊風光圖片展、書畫展、龍門文物展、旅遊產品展示會和經貿洽談等活動。
景福山分前、後山。前山是景福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如
龍門洞道院等,景色優美,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景點有北極宮、無量
祖師殿、
清和宮、丘祖樓、太清殿等;後山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混元頂、早陽洞、三十六洞、二十四潭等。
獲得榮譽
漢初,景福山被漢景帝劉啟封為“景福”、“其景福也”,取大福之意,被尊為至高無上的“隱士仙山”、“靈仙福岩”。
元明時,皇室大肆封號長春演道主教真人,把真人推崇為“天尊”,元代更是將景福山作為“告天祝壽”、為國家祈福的重要場所,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在古時與
湖北武當山、
四川青城山、
江西龍虎山、
安徽齊雲山合稱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盪魔大帝、五嶽丈人寧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
景福山以“岳鎮乾坤勝景,峰連霄漢名山”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於世,被朝廷列為道教第一名山,景福山成為元代全國最大的道場。景福山在古時稱為景福洞天(龍門洞天),
龍門洞道院(玉宸宮)也成為道教
全真龍門派祖庭,道徒信眾爭相朝拜的地方。景福山是中國國家4A級風景區、省級森林公園、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雞市十大名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