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名稱演變,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水文,文物勝跡,自然景觀,道觀廟宇,其它景觀,道教源流,道教發展,道派教旨,傳說故事,山場管理,建設修繕,
名稱演變
龍門洞,古名靈仙岩,是道教徒雲遊棲息之所。碑載,龍門洞“始於春秋,建於西漢”。據載周有大夫尹喜棄職歸山,隱靈仙岩。漢代婁景先生隱居後更名景福山。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避詔隱居,施藥濟世。元代丘處機由寶雞磻溪來此棲居,時稱龍門山,後山腳下僅有奉祀大禹治水的一座禹王廟。後改為龍門洞,繼增景觀,丘亦為道教龍門派的創始人。
地理環境
位置
龍門洞,地處陝、甘兩省的接壤地帶。位於陝西省隴縣西北部、陝甘交界處的六盤山南段景福山麓。在行政區域上,屬於隴縣新集川鄉。
地貌
在地理關係上,龍門洞所在山嶺龍門山,屬景福山。景福山,為
六盤山支脈隴山(
關山)山脈北支
千山山脈的西部山地。山上有“鳳爪”、“朝元”、“定心”三峰。海拔1952米,由隴縣縣城西北新集川鄉東部入溫水鄉湯房梁。東南方向延至城關鄉原子頭,山脈長約28公里。景福山的最大山峰為龍門山,海拔1921米,龍門洞即在此山上。
景福山是六盤山系褶皺地帶南端,地質構成有震旦系矽質灰岩、寒武系白雲質灰岩、奧陶系藍灰色塊狀岩、二疊系沙質岩夾煤層等成分,組成背斜結構。境內新老地層穿插交錯,溝壑縱橫切割。在岩溶地形中,懸崖峭壁對峙,大小溶洞形態各異,岩層流水淋漓,溪流洪水衝激,形成大小水潭,星羅棋布。凡36洞24潭為風景區的形成奠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山場地帶層巒疊障,山奇水秀,洞深潭邃,林木青茂。春秋佳日,群山裹翠,山花鬥妍,晴日朗月,紫霧繚繞,風前雨後,白雲出山,群鴉晚噪,溪水鳴琴,為關中山水奇觀。
水文
景福山中有新集河流經,形成新集川,為新集川鄉政府所在地。北接甘肅省華亭縣上關鎮,南至龍門洞溝口,中。地勢平緩,為河谷川地和階地,有耕地3007畝,土質肥沃。新集河,渭河支流千河支流陳家河的支流。龍門洞溝中的溪流匯入新集河。
文物勝跡
據元代的玉宸宮碑記載,龍門道派創始人丘處機歿後52年中,門下法孫賀志真等於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協定興修丘的舊居,十六年(1279)建成,其規模無考。賀志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規,離家入林定居修煉,大修宮觀,宏大山門,加上丘處機被金、元王朝封為國師,總領全國道教,受到道教內外的尊崇,龍門洞聲譽隨之大震。後人修宮建廟,添色補景,道觀格局逐步充實完整,江山勝跡得以綿延永存。
龍門洞山場因洞潭繁多而出名。36處大小洞窟及人工修建的殿宇群分布山腰間,24潭點綴在溪流的狹長地帶,潭深水碧,山奇木秀,幽泉怪石,縈素繚白,紛紅駭綠。從元代丘處機起,歷代道徒在此依山從水,借景取勢,修宮建廟,矗碑立塔,鐵索攀岩,棧道懸空,留下許多勝跡,使這裡的自然景觀與人造景物相結合,風景勝地。
自然景觀
舊傳龍門洞有36洞、24潭,雖均有名稱,但說法不一,且歲月推移,風雨滄桑,已難一一復見。除少數洞潭尚存外,其它僅遺痕跡,不易辨認。名稱如下:
或稱 | 備註 |
---|
混元洞 | 位於混元峰頂 |
湘子洞 | 位於後山口湘子灣 |
雷祖洞 | 位於三仙洞石壁上,舊供 |
三仙洞 | 位於舊黑虎殿北。有雷祖木像 |
朝元洞 | 位於湘子灣舊後山門處 |
禹王洞 | 位於躡雲橋東岩畔 |
晚陽洞 | 位於子孫宮白雲洞下 |
范陽洞 | 位於早陽洞南側,有上下兩洞 |
飛仙洞 | 位於太清殿左側 |
列仙洞 | 位於王母宮下 |
太玄洞 | 位於混元閣所在地 |
神虎洞 | 位於躡雲橋上石蹬北側 |
心珠洞 | 位於定心峰頂側 |
玉皇洞 | 位於玉皇閣後 |
婁景洞 | 位於山腰部王母宮下 |
養心洞 | 位於湘子灣東下方 |
洞中洞 | 位於湘子灣朝元洞石台下 |
煙霞洞 | 位於廚房後面 |
龍門洞 | 位於北極宮下 |
丘祖洞 | 位於丘祖樓後,為僅容二人踞坐淺洞 |
水簾洞 | 位於躡雲橋上山台邊 |
黑虎洞 | 位於黑龍潭上面懸崖上 |
丹霞洞 | 位於青霞洞左側 |
早陽洞 | 位於龍門洞溝西峭壁上 |
丹陽洞 | 位於丘祖樓後 |
春花洞 | 位於丘祖洞下側 |
臥雲洞 | 位於丹霞洞右側 |
白雲洞 | 位於子孫宮北側壁上 |
蜜蜂洞 | 位於三清閣右側石壁上 |
青霞洞 | 位於黑虎殿去道院路旁 |
藥王洞 | 位於早陽洞院內 |
蓮花洞 | 位於定心峰左下石岩中 |
會真洞 | 位於子孫宮殿後 |
青霓洞 | 位於早陽洞棧道下北岩壁 |
八仙洞 | 位於藥王殿後石崖中 |
硃砂洞 | 位於核桃灘臨河斷壁下 |
名稱 | 備註 |
---|
青石潭 | 地址不詳 |
蓮花潭 | 地址不詳 |
飛仙潭 | 地址不詳 |
八龍潭 | 地址不詳 |
黑虎潭 | 地址確切,仍為景點 |
黃龍潭 | 地址不詳 |
青龍潭 | 地址不詳 |
三教潭 | 地址不詳 |
雙龍潭 | 地址不詳 |
淚水潭 | 地址不詳 |
垂瀑潭 | 地址不詳 |
漚月潭 | 地址不詳 |
鼓玉潭 | 地址不詳 |
蟄龍潭 | 地址不詳 |
鳴鹿潭 | 地址不詳 |
蛟龍潭 | 地址不詳 |
漾月潭 | 地址不詳 |
烏龍潭 | 地址不詳 |
金龍潭 | 地址不詳 |
臥龍潭 | 地址不詳 |
玉女潭 | 地址不詳 |
桃花潭 | 地址不詳 |
碧水潭 | 地址不詳 |
漱玉潭 | 地址不詳 |
混元頂溶洞,是龍門洞最高處,距道院高約130米。凡來龍門洞者都以有勇氣到此一游為樂。混元老祖龕洞全用斗拱臨空架設,鑿壁襯托,相當險峻,可謂神工鬼斧。由太清殿通往此處的棧道,長約50米,全在峭壁鑿孔,打入鐵樁,用木板架橋,遊人攀鐵索倚壁而登,往往毛骨悚然。登臨此頂,憑欄遠眺,關山林海,盡收眼底;四顧曠杳,白雲在握,宛如置身雲天,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定心峰(香爐峰、望山峰)及鐵塔,取安定心神意,峰在四公祠前西端,孤峰獨立,如同削成,峰頂僅可倚坐數人。因此峰正對丘祖樓,如樓前香爐,故又名香爐峰,也稱望山峰,登峰環顧,全洞諸景盡收眼底。峰腰有深洞3處,人跡罕至。峰下有5層空心鐵塔,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在舊香火爐原跡上建成,全高2.60米,頂層高0.8米,小於塔身,出檐,中層高1.15米,直徑0.88米。底座高0.65米,塔身周圍有6個纏龍小柱,每棱鑄一蹲獅,高約0.8米,空檔上孔上分別鑄有篆書“天精”、“地闓”、“山壽”、“水煬”、“民富”、“物阜”字樣。足部各鑄大獸頭,中部凹入,間隔空檔鑄臥象、臥獅各一。塔頂、塔身、塔座均鑄捐化鑄塔者姓名。
早陽洞,位於龍門洞溝西側峭壁台階上,高出溝底20餘米,人行道與溝西台地連線,懸崖鑿壁架設板橋10餘米,寬僅盈尺,用鐵索圍欄,以通往來。因洞處西面東,能先見太陽故名。石洞內兩窟相連,祀奉有藥王遜思邈塑像,及有關藥王故事畫像,洞外僅有丈余台地可以迴旋。過去曾在此養驢磨麵,供應山場。又因洞處峭壁,下臨深淵,杳不見底,加上冷風呼號,急湍轟鳴,臨洞令人恐懼。
黑虎潭,為後山入口躡雲橋下深陷大石潭,直徑約5米,水深1米,一汪黝碧。因潭邊怪石嶙峋似虎,故名黑虎潭。山洪暴發時,滾石泥沙與潭內沉積物翻騰而出,奔騰澎湃,山鳴谷應,猶如猛虎吼躍,十分壯觀。
道觀廟宇
清康熙二年(1663)河北宛平人田守存整修龍門洞後,在此山御屏風下興建雲溪宮殿宇,以後不斷擴修,成為有名道院。主要建築有斗母宮、地姆宮、玉祖殿、丘祖樓、文三司樓、武三司樓、雷神殿、子孫宮、藥王洞、靈官樓、田祖殿、八仙岩洞殿、東西客房、雲廚等。
龍門洞正院除道士居室、香客宿舍、雲廚等建築外,有殿廟20多處,殿名如下表。
名 稱 | 位 置 | 塑 像 |
---|
馬靈官殿 | 東山口 | 馬靈官像 |
龍王殿 | 正院北山坡 | 龍王 |
火神像 | 正院北山坡 | 火帝真君 |
太上殿 | 正院北山坡 | 太上老君 |
太白殿 | 正院北山坡 | 天、地、水三官俗稱太白神 |
東王宮殿 | 北山坡八卦亭 | 東王公 |
太清殿 | 北山坡八卦亭 | 三清像 |
王母宮 | 北山坡八卦亭 | 王母娘娘 |
救苦殿 | 北山坡八卦亭 | 救苦天尊 |
混元頂殿 | 混元峰頂 | 混元祖師 |
八仙樓 | 北山坡東頭 | 八仙像 |
四公祠 | 北山坡東頭 | 田、黃、曾、苗4人像 |
二郎殿 | 山根躡雲橋上面 | 二郎神 |
靈官樓 | 正院前門 | 王靈官像 |
丘祖樓(清和宮) | 正院正西面 | 丘祖像 |
北極宮 | 正院北後台 | 無量祖師及帥神 |
子孫宮 | 西山腳上 | 子孫娘娘 |
湘子灣殿 | 西山腳下 | 鐘離、呂洞賓 |
雷祖洞殿 | 西山 腳下 | 雷公像 |
藥王洞殿 | 早陽洞山上 | 藥王孫思邈 |
北極宮(無量祖師殿),建在正院北台階上,由後山根躡雲橋登153級石磴,進入龍門道院即至。為道院最大的5間大殿堂,富麗堂皇,雕樑畫棟,氣魄宏偉。殿中有北極玄穹真武無量祖師金身坐像,兩邊陪祀四大天王(元帥)站像,威武莊嚴。桌上供有清代鐵鑄昊天玉皇大帝坐像,高1米,重約25公斤,頭戴王冠,身著蟒袍玉帶,面形豐滿,另有檀木雕刻的無量祖師坐像,高約1米,雕刻精細。此殿為道場主殿,殿內幢、幡、寶蓋、經籍、鐘鼓、道家法器俱全,齋醮誦經均於此處舉行。木架上懸有雲板形片石一塊,重約15公斤,用物撞擊,聲如鐘磬,遠處可聞。殿台下深處,有作為龍門洞山名的黝深石洞,傳說丘處機初到時曾在此居住過,留有清康熙時刻有龍紋圖案並“秀水”二字的石板標誌。
清和宮(丘祖樓),位於北極宮大殿西上側,與東山門擺成直線。舊時樓內塑有全真教七真人坐像,現改塑長春真人丘處機像。過去有關丘遺留文物皆藏於此,已佚失。樓3間,結構精巧,經過裝修,飛閣流丹,典雅肅穆。
丘祖洞(長春洞)、丹陽洞、春花洞,三洞均在清和宮樓後石岩上,前二洞是丘處機與丹陽真人馬鈺修道處,洞均狹窄,僅能一人容身,須攀緣鐵索而登。春花洞在兩洞下側,傳說為丘的女弟子李春花住處。丘祖洞雖小,但為全真道龍門派祖師潛修處,全真道徒到此,有“高山仰止”之感,必發崇古之幽情,虔誠朝拜。洞內有石球,直徑約30厘米,光澤滑圓,名“磨性石”,傳說丘祖在此洞修道時,磨鍊心志,每天將此石掀滾下去,再抱上來,年深月久,竟將不規則的石塊磨成圓形。後傳說此石具有靈氣,遊人若抱此石,可以增加氣力,沾觸福氣,百事如意。
太清殿附近殿宇,從東山前方循山路迤邐而上,殿閣亭洞,隨山勢布置,計有:祀奉道教護法神的靈官殿,祀奉東王公的八卦亭,太乙救苦天尊的救苦殿,祀奉天(堯)地(舜)水(禹)三官的太白殿(因首先在太白山供奉而得名),南方火帝真君的火神殿,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八仙樓及清代整修過龍門道觀的道人田守存、黃本善、曾守榮、苗清揚“四公祠”等,各具特色。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內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據《老子化胡經》所繪的《太上一氣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畫81幅。畫面人物線條勾勒,清晰生動,色調朴雅,為道教廟觀中少見的藝術珍品,是民間藝術工匠的傑出之作。
其它景觀
王母宮及索梯,王母宮在龍門洞絕岩山腰西側,祀奉西王母(又名金母)坐像,殿三楹,中高側低,結構對稱,藻繪工麗,全系鑿壁架空,四無倚傍。殿台下有10多米長的鐵索懸梯。在北極宮前仰視,梯上人如蟻蠕動,險峻玄妙。
混元峰頂摩崖刻字,混元閣東側陡壁上摩崖刻石,豎寫有“定日月婁景先生洞”8字,剛勁有力,其左橫刻“福洞天記,太子千秋”,字跡較小,原字跡被苔蘚封閉,經風雨剝蝕顯露。混元閣西側峭壁另刻有“全真岩”3字。這3處均為峰頂凹入部分的懸崖峭壁,距地面約40米,距峰頂約30米,不論從上從下,於左於右,都無從攀援。鐫刻此字,在過去條件下,很難想像。傳為西漢方士婁景所留。崖下舊有婁景洞及煉丹爐遺蹟,已圮毀難考。
元代白玉碑,俗稱連山碑,碑身為漢白玉,豎立於四公祠前卷殿內。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清明節立石,為龍門洞最早的修建記事碑。碑首方形,刻有龍戲珠花紋,中有篆書“玉宸宮記”4字,碑文多殘損。
丘祖青天歌碑,碑原鑲嵌於北山腰石崖上,清雍正三年(1725)所刻,歐體楷書,極工整。全文闡述了道家如何修持、驅魔,達到澄清霧障、明心顯性的思想境界等內容。
龍門洞仙跡圖,為展現龍門洞全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有木刻制龍門洞平面圖,長115.5厘米,厚3厘米,圖中有12行簡介小字,概述了龍門洞的變革過程與現狀,現存縣圖博館。
象牙笏板,元代物,長47厘米,呈微弧形,上寬4.5厘米,下寬8厘米,厚度接近1厘米。笏色微現土黃,略有光澤。笏質硬實,捧之有沉感。
景福山大鐘,原置景福山混元頂峰上的三清殿南側(此殿尚未修復),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開山道士田守存等38人鑄造。鐘高1.4米,肩高1.15米,肩外徑0.81米,鐘口外徑1.2米。鐘頂為虎頭(蒲牢)紋式,互靠成紐結狀。鐘肩端鑄有4個圓形小孔。鐘身分為4部分,肩部有“皇帝萬歲,太子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篆體大字;腹上部有兩道龍紋圖案,中間為鑄者姓名;腹下部鑄有喜鵲鬧梅、孔雀戲牡丹、雙鳳朝陽、天馬行空、魚龍變化、松竹梅鹿、雲龍戲珠等紋飾;最下部為八卦爻文,圖文清晰。
丘祖如意鉤,清代仿製,銅鑄,作彎鉤形,為道士誦經時的手持法器。存縣圖博館。
金冠、玉印,相傳為元太祖賜給丘處機的金蓮花冠和總領天下道教的玉印,原物不詳,現收存寶雞市博物館的為清代物。
道教經典,道教經板、典籍甚多。體現龍門道派三教(儒、佛、道)合一教旨的有《孝經》、《心經》、《道德經》,頌神恩德的有《玉皇經》、《三官經》、《清靜經》、《南華經》等。而《道藏輯要》、《三乘集要》、《悟真篇》、《坐忘論》等則是匯集道宗、道規和修持煉丹秘旨的主要典籍。
道教源流
龍門道派是道教全真教的支派,在道內影響較大。全真教始於金代,系鹹陽大魏村人王重陽(1113~1170)創立。王本是儒生,應過文、武科舉考試,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在戶縣甘河鎮得修煉秘法,棄家去終南山修道。後到山東寧海(即牟平縣)
崑嵛山附近傳道。金世宗大定初年(1161),王在寧海全真庵先後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女)為門徒,道內稱“七真人”,首創“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全真教義,要道徒離家舍、棄妻子,不吃葷腥。作出家道士,衣食淡泊,苦行利人,習讀《老子道德經》,佛教《心經》和儒家《孝經》,刻苦修道。主張三教同源,不像兩漢以來的道教徒、方士那樣信奉符篆,吞藥服食,企求白日飛升,成為神仙。
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王重陽病死於開封旅舍,葬在戶縣祖庵,他的弟子“七真人”等繼續進行傳教活動,並通過宗教結社形式廣泛聯絡民眾。
後丘處機根據全真教義,將龍門派轉為正式道教,傳派授徒,使其獲得進一步發展。他在道教北派內起過重大作用、是有影響的關鍵人物,龍門支派就是因他在隴州龍門洞住過而取名的。
丘處機(1148~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金代登州棲霞人(山東棲霞五龍河上游),生於金熙宗黃統八年(1148)正月十九日。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九月,丘處機19歲時,拜王重陽為師,出家于山東寧海全真庵。王重陽死後,丘於大定十四年(1174),入磻溪(寶雞南)穴居乞食,苦修6年,後於二十年(1180)移棲隴州景福山龍門山石洞,“整日兀坐雲龕,刻苦煉性”,7年未曾下山。丘來龍門洞之前,七真人之一的馬鈺(丹陽子)常來隴盤桓,與官府人員有詩詞贈答。丘在7年煉性期間,著有《攝生訊息論》、《大丹直指》、《玄風慶雲錄》、《鳴道集》,並將在磻溪靜修時所寫6卷詩詞歌曲輯為《磻溪集》,一併流傳於世。龍門洞還遺有丘祖洞磨性石、《青天歌》刻石等遺蹟。二十六年(1186)應京兆夾谷公邀請,復入終南山,後去劉蔣村隱居,修葺王重陽故居,定名為祖庭。二十八年(1188)二月,應金世宗詔去燕京(北京),以對答稱旨,命住於燕京十方大天長觀(白雲觀),並受命作齋醮乞雨。五月,又召見於長松島。七月再召見,丘以自著《瑤台第一詞》進獻。八月,奉旨回終南山,賜錢10萬緡未受。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東歸山東棲霞,在住處建廟觀,賜名《太虛宮》,氣勢雄偉,為東方道家叢林之冠。金宣宗貞二年(1214)秋,山東動亂,丘被請前往登州寧海安撫,二州得以安定,朝野見重。宋、金和蒙古統治者對他爭相結納。金宣宗興定三年(1219)冬,丘72歲時,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勢力已擴展到北京一帶,使近臣扎巴爾和劉仲錄,奉詔來請,於興定四年(1220)正月,同弟子尹志平等18人啟程北行。二月,入燕城行省,住玉虛觀。四月,出居庸關,艱難跋涉,由蒙古取道新疆,翻越蔥嶺,行程萬餘里,到達乃蠻雪山(烏茲別克境內的撤馬兒汗),在成吉思汗西征的行都朝覲,於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四月,被接見於雪山廬帳。丘陳述了道家敬天愛民,戒濫殺,寡嗜欲的要旨,被尊稱為“神仙”,禮遇甚隆,封為國師,賜號“長春真人”,總領天下道教事務。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北還。第二年(1224)歸住天長觀,總管天下道教,賜有金虎符牌,行使管理權力。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七月初九,病歿於長春宮葆光堂,壽80歲。後移葬於東山下院處順堂,放置“癭瓢”的石礎下面(註:丘的年齡,經歷,記載多不一致,以《道藏要籍》之六,“七真年譜”為準)。
丘處機根據王重陽全真道教義開創的龍門道派,規定道徒住叢林靜修,不娶妻室,不食葷腥,接收門徒傳授戒律等,完善了全真教義。到清康熙時(1662~1722),白雲觀方丈王常月又公開傳戒,龍門派從此大興,一時受戒弟子達一千多人。龍門弟子按所定派單輪轉起名,原為20字,以後徒眾繁衍,增為100字。因傳派開創於丘處機,丘的聲譽高,又住過龍門洞,其傳宗弟子自然是龍門派正宗。但白雲觀是丘受朝廷冊封后定居的地方,戶縣祖庵是王重陽埋骨處,所以3處接收的弟子,全被認為是全真教龍門派的門徒,3個地方都被信徒視為龍門支派的發祥地,受到尊崇(道內稱王重陽為全真教祖,丘處機為教主,真正龍門嫡系指丘處機之後趙虛靜的後裔)。
龍門洞原存的派單刻在一塊木板上,原文是:
道德通玄靜 真長守太清 一陽來複本 何教永圓明
至理宗誠信 崇高嗣法興 世景榮茂 希微衍自寧
未修真仁義 超升雲會登 大妙沖黃貴 聖體全用功
虛空乾坤秀 金木性相逢 山海龍虎蛟 蓮開現寶新
行滿丹書詔 月盈祥光生 萬古續仙號 三界都是親
丘處機歿後,龍門教派發展有支派,如清康熙時第7代傳人王常月(山西長治人),被清廷封贈為國師,曾在陝西華山、湖北武當、浙江王屋山、南京隱仙庵等地傳戒收徒,並著有《碧苑讀經》、《龍門新法》、《初真戒》等書,使龍門教派廣為傳播,道內稱王為中興龍門大師。因傳地不同,各支派分立門戶,但都承認龍門派為宗。
道教發展
民國時期,道教衰落,有的道觀被占用,民國2年(1913)成立縣道教協會,由藥王洞主持鄭信元負責。至1949年,龍門洞、景福山是道教活動場所。
土地改革運動中,教徒與農民民眾一樣,分得一定數量的土地。農業合作化時期,廟觀土地歸入所在地農業生產合作社,廟觀從教人員亦加入農業社從事生產,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
1960年,宗教制度改革後,經上級批准確定龍門洞(含景福山)為道教活動點,接待香客及旅遊者。“文革”中道場被砸,不少珍貴文物被毀。1978年以後,景福山、龍門洞廟宇逐步整修,景觀逐步恢復,成為旅遊聖地,龍門洞為寶雞地區八大風景區之一,每年遊客,尤其到廟會時期,遊人達萬人之多。
1986年,落實了龍門洞、藥王洞的廟產。1986年以後,整修龍門洞、景福山、藥王洞的道路,解決了龍門洞的供電、通自來水等問題。1987年,龍門洞混元頂毀於焚香火災,1990年修復。1989年5月,召開縣道教第一次代表會議,選舉成立道教協會。20世紀50年代,龍門洞監院閆崇德曾任縣政協常務委員、全國道教會理事等職。八十年代,龍門洞道士田嗣順為陝西省道教協會委員、寶雞市政協和縣政協委員。
2008年8月9日,省道教協會和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在隴縣龍門洞道教院舉辦丘處機創建龍門山場820周年紀念活動和書畫筆會、學術報告會,來自全國道教界、陝西省學術界和書畫藝術界的代表及英、意、澳、日、香港、台灣等地道教團體500餘人與會。1996-2002年,隴縣從國家道教協會和香港潭兆慈善基金會引進資金113萬元,在龍門洞修建了丘祖宮、翻新廟宇24間、新建山門、拓寬了停車場、襯砌河堤400米、架設了自來水等基礎設施。2002年原隴縣中學院內的城隍廟搬建於藥王洞道觀。
2012年,龍門洞景觀提升二期工程完成,總投資1720萬元,建成了上善廣場、石材牌樓、養善濕地、混元棧道、飛瓮崖景觀修復、旅遊廁所、14尊道教人物雕像安裝、廣場石材鋪設、大香瀑桑石改造等35個景點和設施建設。
2014年8月28日-30日,中國寶雞·隴縣道教文化論壇在龍門洞開壇。活動期間,隴縣舉辦了論壇開幕式、丘祖大殿落成典禮、早陽洞論道、學術交流、書法筆會等各項活動。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兩岸國學大師傅佩榮、齊善鴻、錢文忠、樊光春匯聚龍門論壇,兩岸高道大德雲集隴縣,共論龍門道文化精髓,發布《龍門宣言》。中、省、市有關領導出席了論壇,人民網現場直播互動,央視及國內36家主流媒體全程跟蹤進行了報導。
道派教旨
龍門道派教旨,系王重陽制定的全真教旨,共有15條:①出家須先投師住庵院;②雲遊求道不避險阻;③學書(讀書、書法)以心解為主;④研究藥物濟世;⑤庵房須有屋頂,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建高屋大廈,隔絕地脈;⑥應有道伴,交流修道心得;⑦靜坐清修;⑧求定心絕慮;⑨調和五行精氣於一身,以正配五氣;⑩緊肅理性於寬慢之中以煉性;⑾修性命;⑿積功德;⒀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⒁養身;⒂脫落心地,真離凡世。
全真龍門派道士,除研讀王重陽提示的三教合一的經典,即《孝經(儒)》、《心經(佛)》、《道德經(道)》外,一般道士只念誦《玉皇經》、《清靜經》、《三官經》,文化程度高的念誦《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及《悟真篇》、《坐忘論》、《參同契》等。
傳說故事
龍門洞開山傳說
龍門洞開山建廟的時代,缺乏可靠的文獻記載。據傳說,山場最早叫景福山,龍門洞是景福山的另一山頭。南宋末期,龍門山上建有禹王廟,規模很小;當時在新集川一帶有玉皇寺、石拱寺、龍門寺等佛家寺院,範圍較大。龍門洞舊有一個大鐘,鑄有龍門寺造字樣,就是從龍門寺抬來的。龍門洞山深林密,山根黑虎潭上有禹王廟,出家人可在這裡棲居靜修,在丘處機來龍門洞之前,王重陽的大弟子馬丹陽曾來這裡的石拱寺和隴州城北藥王洞住過,並在龍門洞成立重陽會,約請全真道徒前來集會,紀念全真祖師王重陽。丘離開龍門洞後到終南山祖庵,龍門洞托弟子趙九古主持。趙九占後附丘去雪山,死於西域。龍門洞由丘門下法師賀志真(是龍門派的華山系,石匠出身)接管,曾進行大規模擴修工程,添建了廟宇,修建棧道,作摩崖刻石,並正式定名總山場叫景福,留存到現在的龍門洞布局,就是這時奠定。四公祠下元代大理石碑詳載興建經過,是重要歷史資料。
又有傳說,丘來之前的龍門洞就是龍門寺佛寺的一部分,因有山區民眾紀念夏禹鑿山治水功績建的這座廟,丘才能在這裡落腳,以後創立以此山為名的龍門道派,建立叢林制度,收徒傳戒。加上丘受金、元兩代皇帝接見,優禮見重,命令總領全國道教,所到之處官民及其他教派都香花恭敬迎候,聲譽遍及各地。把龍門洞擴建為大氣魄的道家叢林,表示水源木本之恩對丘的紀念。傳說丘曾把元太祖賜給的金道冠送龍門洞保存,以示對這裡的繫念,以後道教開醮念經,龍門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蓮花冠,其它派卻不能戴。龍門派把王重陽尊稱教祖,對丘則稱教主,建殿塑像,丘居正殿,王則居後殿、偏殿。龍門洞保留到現在的道院始建於元初。
至於說西漢初的婁景在龍門洞穴居修煉並開山,混元頂旁的婁景亭、洞遺蹟及“定日月婁景先生洞”刻石,或當時尹志常修廟時,故意留此玄跡,均無翔實資料,難於肯定。
陳野仙化瓮
清嘉慶時甘肅靖遠道士陳明耀,碧眼黃須,長相怪異,能詩文。來龍門洞住早陽洞修道,並常行醫看病,鄉人尊稱為“陳野仙”。某日陳到甘肅華亭縣安口鎮陶瓷鋪化緣,店主故意為難他說:“店內沒有現錢捐化,只有待賣的瓷大瓮,你是野仙,當能行法自己搬去。”陳稽首稱謝而去。深夜,狂風忽起,鋪內兩個大水瓮被風吹到龍門洞後山湘子灣岩半崖石台上架放,尚留瓷瓮殘跡。
王道變鱉
混元頂峰下第二層神龕後有一深洞,傳說可通往甘肅平涼崆峒山。洞內常有神人棲居。但洞口有一深水潭,凡人不能通過。不知何時,有位修煉已有半仙之能的王道士,竟能越過深潭進入洞內。第一次進洞見一木匠在做木工活,他猜想這人一定是神仙變化,機不可失,就編謊說他要翻修龍門洞廟宇,財力不足,請神仙大施法力幫助。木匠表示贊同,指著地下木渣片讓他盡力背去。當時他感到失望,但背出洞一看,木渣片都變成金塊,真是喜出望外。但此人雖說已看破紅塵,卻異常貪財自私,只拿出小數目金子修廟,其餘都拿到他家裡去了。他貪心不足,第二次又進洞去背,並狠狠地裝了一大背斗出來,可是高興得忘乎所以,一個失足,竟掉到躡雲橋下黑虎潭裡去了。鄉人傳說他是挨了守山的黑虎靈官一鐵鞭,被打入潭裡的。並說他死後變成一個大鱉,以後朝山進香的同鄉人過潭邊叫王道名字,這個鱉就鳧出水面,向鄉黨點頭致意。有人討厭他的貪心,變成異類,給同鄉丟了臉,就向它吐唾沫,從此它羞愧地鑽到潭底去,再不出頭露面了。
元世祖問道石及拴馬石
元世祖忽必烈,因國師丘處機曾在龍門洞住過,並聽說這裡風景很好,就帶領親貴大臣前來訪問,在定心峰東面岩石上與當時龍門派弟子談論全真教道法,在峰前留有問道石及《無上談玄碑》。因他帶的護衛人員多,這裡都是石壁,無處拴馬,就將御馬拴在前山門懸壁鴉嘴形峭石上。
山場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由會首會管理,後廢。龍門洞不設方丈,設監院,由龍門派的弟子擔任,主持叢林一切事務。凡有10年以上道齡的老道長,均能收徒弟,傳授道規道法。道徒若犯規,輕則罰跪,重則起單(驅逐)或取消道士資格。雲遊道眾經監院許可,可以“掛單”暫住。會期齋、醮念經,邀請外地道友來山相助,會後離去。春季會期,朝山香客不能回去的供給食宿。
山場行政管理由縣人民政府民政局負責,新集川鄉政府就近協助,縣委統戰部從宗教政策上給予指導,並通過與宗教上層人士的聯繫,團結和幫助宗教人員進行自我教育,自覺執行國家的宗教政策。
1990年代,龍門洞山場的廟產有王家灣莊房,房屋24間,耕地28畝,自墾菜地10畝,養牛4頭,由道友耕種。年生產糧食4000餘公斤,足以自給。歷年栽樹1000餘株。下院,磨兒下洞賓庵、火燒庵上清觀、藥王洞3處,均由各處自行管理,與上院不統管。
建設修繕
“文革”中,道院建築破壞嚴重。1980年後逐步整修,重建的殿堂有太上殿、太白殿、混元頂殿、三清殿、火神殿、山門、靈官樓、子孫宮、八仙樓、四公祠、湘子灣殿。玉皇洞前洞補修,後洞重建,擴建藥王殿1間為3間,並用鋼筋水泥改建高8米、寬4米的舊躡雲橋,上山石磴台階153級,擴建客堂為3大間,加固客堂,石基高10米。1981年3月,投資3000元建成抽水站,鋪設管道260米,用柴油機三聯泵抽水。1984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龍門洞為全省第一批對外開放旅遊點,1986年春投資2萬餘元,建成輸電線路3公里,使道院通了電。數次整修公路,耗資8萬餘元,路況得到改善。遊人逐年增加,1989年達1萬多人次,已成為關中西部重要旅遊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