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有兩種說法,說法一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說法二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基本介紹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胡林翼,彭玉麟,

曾國藩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自幼聰穎,14歲考童子試中第一名,曾寫下“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的對聯以銘心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鹹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後,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抗拒太平軍多所籌劃。為抓住展示才能的時機,他經常為一件小事而與人大吵大鬧;在當上巡撫,官及三品時,脾氣卻越來越小。“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飛黃騰達之日,不被人嫉。”這句著名的話就是他說的。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年(同治元年 ) ,組成中法混合軍 ,稱常捷軍 ,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 年 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 。論功 ,封一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 1866 年2月攻滅於廣東嘉應州(今梅州)。鎮壓太平天國後,倡議減兵並餉,回民軍,鎮壓了陝甘回民起義。破陝甘之亂軍後,力主遠征新疆。為表示自己討平新疆叛亂的決心,左公于軍中攜棺而行。歷時數年終平定新疆全境,無左公則無新疆。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李鴻章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晚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稱“李中堂”。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

    張之洞

    (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1]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鹹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2]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3]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台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胡林翼

    (公元1812年7月14日-公元1861年9月30日),字貺生,號潤芝,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漢族,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先後充會試同考官、江南鄉試副考官。歷任安順鎮遠、黎平知府及貴東道,鹹豐四年遷四川按察使,次年調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撫。撫鄂期間,注意整飭吏治,引薦人才,協調各方關係,曾多次推薦左宗棠李鴻章閻敬銘等,為時人所稱道,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在武昌咯血死。有《胡文忠公遺書》等。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彭玉麟

    彭玉麟像彭玉麟像
    (1816—1890)清末湘軍將領,湖南衡陽人。字號,雪岑、雪琴。
    早年曾參與鎮壓新寧李沅發起義。1853年(鹹豐三年)從曾國藩創辦湘軍水師,併購洋炮。次年於湘潭之戰擊敗太平軍,任知縣。後隨軍攻陷岳州,在武漢、田家鎮連敗太平軍水師。1855年2月在江西湖口石達開所敗。於是整頓水師,配合陸軍於1856年敗太平軍於樟樹鎮臨江等地,升廣東惠潮嘉道。1857年,同楊載福等攻湖口,繼奪九江、安慶,升安徽巡撫,力辭,1861年擢為水師提督,復授兵部右侍郎。1862年(同治元年)率水師策應曾國荃陸師沿江東下,堵截天京護城河口。次年與楊載福等破江浦、九洑洲、浦口,斷絕天京糧道。攻陷天京,加太子少保。1868年會同曾國藩奏定長江水師營制。次年春回籍。1872年奉命巡閱沿江水師,疏陳整理事宜,並薦李成謀為長江水師提督,又奉命嗣後每年巡閱一次。1881年(光緒七年)署兩江總督,再疏力辭,仍留督江防、海防。1883年晉兵部尚書,受命赴廣東辦理防務,整修虎門要塞,加強沿海完備,遣部將防守欽州、靈山。多次上疏主戰,戰後疏請嚴備戰守,以防後患。1888年巡閱長江水師,至安慶。後以疾病開缺回籍。以平民之身逝于衡陽江東岸寓所。贈太子太保,謚剛直。並為他建了專祠。著有《彭剛直公奏稿》、《彭剛直公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