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
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
張之洞將原擬在廣東建立的槍炮廠改建於湖北。同年二月二十九日,
海軍衙門與戶部上《議復廣東槍炮廠改移鄂省折》,正式決定將槍炮廠“移廠就鄂”,購機費仍由張之洞任
兩廣總督期內在廣東已籌的80餘萬銀兩內支付。四月,成立湖北鐵政局,轄槍炮、鋼鐵兩廠。槍炮廠籌建於
漢陽大別山(今
龜山)北麓,委派候補道
蔡錫勇為總辦,兼領其事。機器系委託出使
德國的大臣
洪鈞自
柏林力拂機器廠購得,可鑄造連珠
毛瑟槍(口徑為7.9毫米)和克虜伯山炮。光緒十八年四月開始施工,二十年五月槍廠竣工。
發展
光緒二十年七月,槍廠發生火災,機器、廠房均遭損壞,經修復後於翌年六月正式開工,所產步槍為改良後的德國1888年式5響毛瑟槍,此槍便是湖北槍炮廠生產數十年的漢陽式79步槍,即“
漢陽造”。同年四月,槍炮廠從鐵政局分離,另設槍炮局。八月成立炮廠,仿造德國3.7生的克虜伯陸路快炮和5.7生的過山快炮。接著又添購壓炮鋼大氣錘、試槍炮鋼拉力和槍炮速率各機器。光緒二十一年冬,建炮架、炮彈、槍彈3廠,熔銅廠亦相繼成立。
光緒二十三年,張之洞由
兩江總督還任
兩湖總督,致力興辦採鐵採煤、鑄鐵煉鋼、製造槍炮彈藥的軍事工業體系。光緒二十四年,從德國格魯森廠購無煙藥機、罐子鋼機,於漢陽府城外西北隅
赫山處添建煉罐子鋼、制無煙藥兩廠,定名鋼藥廠。兩廠同屬槍炮局轄。
其時,湖北槍炮局和槍炮廠混為一體。兼總辦
瞿廷韶,槍炮廠總辦沈錫洲,鋼藥廠提調汪洪霆。提調在總辦之下行事。無煙藥廠於光緒二十七年正式開工製造無煙火藥,後逐年擴大,附設有硝磺、醋精、各種鏹水及依脫、火酒等廠。光緒二十八年增建
硝酸廠,
宣統元年建硫酸廠。規模甚為完備。
生產
罐子鋼廠於光緒二十九年開爐煉鋼。日熔煉兩次,裝50罐,每罐50~60磅,日產鋼兩噸余。原料多為
漢陽鐵廠之廢鋼,以及從
瑞典購進的軟鐵板條、
英國的低磷生鐵和各種合金配料。由於熔煉原料、煉鋼坩堝均由外國購進,並雇用德國人為技師,同時歐美鋼鐵製造技術尚未精進,故所煉之鋼成本昂貴,質量甚差,該廠開辦年余,因經費日竭、不敷開支而停辦。
光緒二十五年,槍炮廠總辦沈錫洲改良炮彈製造,成立銅殼廠,專造炮彈銅殼,炮彈日產750枚,產量大幅度提高。光緒二十八年,槍炮廠提調
蔡琦,改良步槍和槍彈製造工藝,日產槍由12支增至50支,月產槍彈達80餘萬顆。同年擬建機器、
鍋爐、翻砂、木樣、打銅、打鐵6廠,光緒二十九年六月相繼興建,於三十年九月建成,費銀29.4萬餘兩。機器廠規模甚大,並設繪圖房一所,專仿造各種機械及修理全廠設備,並仿造丹瑪新式79機關槍。其餘5廠則輔助機器廠之所不及。
更改名號
光緒三十年,湖北槍炮廠規模宏偉,分廠林立,廠各有名,張之洞以該廠非槍炮二字所能包括,奏請朝廷,改名為湖北兵工廠。
綜計湖北兵工廠自開機製造槍炮,至宣統元年(1909年),共造馬、步快槍130658支,各種炮986門,槍彈61776554顆,各種炮彈989484枚,各種炮架905副,炮彈殼、碰火、底火971671枚,炮器具各種鋼坯44.6萬餘磅,無煙槍炮藥27萬餘磅,硝鏹水200餘萬磅。所產槍炮彈藥除用於本省軍營外,多數撥解京師,分濟各省軍營。後任
湖廣總督陳夔龍稱:“其制度宏闊,成效昭然,嘆為各行省所未有。”
產品
1888年7月13日,兩廣總督張之洞電俄德奧荷四國大使,請代詢造力拂造德營連珠槍機器,價若干,何時可成等。
1888年8月16日洪鈞回電,槍機日成50桿,裝備在外,需價130萬碼(德馬克),約1年可成。1888年8月31日,張之洞電洪鈞,即訂槍機日成50桿者,連珠幾響?(這樣重要的事,就在兩個月之內,幾封電文就決定了,形同兒戲,決定之後還不曉得槍匣容量,徨論其他諸元了)其計畫為購置槍管和炮管來廠裝配。
1888年11月25日洪鈞回電,連珠10響。其資金來自1886年至1888年,由廣東文武官紳及鹽商捐造兵船80萬兩而來,張將之挪用為造槍炮廠之用。
1889年12月5日,新任兩廣總督
李瀚章奏請將已花30萬兩購置尚未交貨之槍炮廠,改置於
直隸天津,
通州等地。
因建築廠尚需幾萬兩,廣東實無經費供其開工製造。其用意若不是在哭窮,就是無企圖心,想省麻煩,或是與其兄串通好了。因在1890年1月27日
李鴻章上奏應設於天津,用唐山之煤。
1890年3月16日,
張之洞回電
海軍衙門,選定廠址在鄂省城之外,張之洞贏得該槍炮廠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湖北
大冶縣產鐵(現有
黃石市,其鐵礦與江西省
萍鄉煤礦與漢陽鐵廠,成立了漢冶萍公司),而以廠就鐵較為合理。該廠機器共費160萬
馬克,合38萬兩(包括造克虜伯小炮機器),建廠預計需15萬兩(由戶部自造路款項中撥給)。1890年3月19日奉旨正式批准將槍炮廠設於湖北。
1890年9月6日,張之洞在大別山下找到廠址,長600丈,廣100丈,南枕山,北濱漢,西臨大江,與省城對岸。惟需築地基9尺,並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當地設鐵廠,槍廠和炮廠。洋師以為須3年,張之洞估計最快由購地,
築基,修堤,造路到開爐須時2年。
1891年5月6日,電俄德奧荷四國大使
許景澄,改訂小口徑毛瑟槍機。前式停造。須加款45萬馬克。
1893年張之洞建立了由
鐵山到江邊石灰窯的
鐵路,運輸礦石,全長18公里,為
湖北省第一條鐵路。
1894年4月23日,張之洞電俄德奧荷四國大使許景澄,炮坯已由信義洋行購置4尊,請購槍坯200枝及槍身木殼材料,以便仿造。廠已落成,等待開工。
1894年6月14日,制槍廠不慎,引發大火,將房屋及設備全部燒毀。
1895年
侍讀學士文廷式上書,謂湖北槍炮廠不可半途而廢。因當時開辦經年而無成效,局員、司事、工匠均被裁撤。
其時張之洞兼任兩江總督,仍請其掌理湖北槍炮廠事宜。7月,張之洞又呈奏擴廠,改換被火機器,增制無煙火藥等,共須200萬兩。
1895年8月開始小量生產,冬季重建完成,開始生產,仿造德國出品的1888式
毛瑟步槍(應是CommissionRifle,與毛瑟無關),因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為88式,其全稱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槍。使用圓彈頭。同時生產子彈,每月能生產十三萬粒。
1896年開工生產。第一年生產1300枝步槍。原有洋匠一名,因病在夏季離去,續聘三名,只有一名到任。(張之洞光緒22年12月11日致戶部電,1/13/1897)
1900年,
義和團之亂,
光緒和
慈禧太后出京逃避,張之洞撥湖北槍炮廠生產之小口徑毛瑟步槍三千枝,無煙子彈五十萬發,洋制黑藥子彈五十萬發,運往
陝西,交付於
岑春煊,供其募勇勤王。
1901年,生產步槍2500枝,馬槍316枝,抬槍53桿。
1902年湖北槍炮局對1895年至1901年生產數量四柱表,造成快槍22,500枝,馬槍316枝,抬槍53桿,彈14,288,163顆。
1904年9月26日,
張之洞奏請將湖北槍炮廠改名湖北兵工廠。當時可以日產步槍50枝,子彈12000顆。
1904年,湖北槍炮廠又對88式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88式步槍與德M1888式不同點有:德M1888式槍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稱老套筒,而改良88式則去掉套筒,增加上護木,並將槍管外徑從13.4mm加大到14.8mm;1910年又將德M1888式直立式表尺式樣,其分劃為5-20,改良為88式表尺為固定弧式,其分劃為1-20。這兩種步槍其他構造基本上相同,如槍機之機頭是分離式的,使用彈夾供彈,彈倉外露等等。
虧損
湖北兵工廠造端宏大。從開辦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購買機器用銀172.17萬兩,建築廠房用銀45.88萬兩,購買材料用銀523萬兩,經費43.55萬兩,總計耗銀784.6萬兩。其財政來源除來自
江漢關、
宜昌關洋稅銀外,還來自
漢口淮鹽厘金、宜昌川鹽厘金、湖北米谷厘金、宜昌土藥正稅、土藥過境稅、
北路土藥稅等
地方財政收入。但槍炮廠每年耗資甚巨,常年經費開始銀36萬兩,後增至80餘萬兩。張之洞曾奏請朝廷,在江漢、宜昌兩關洋稅銀下加撥15萬兩,但是
杯水車薪,無濟於事。他一再奏請朝廷,“一省之財力,斷不能供大局急需”,“軍餉所用似不能專責湖北獨籌”,但其結果仍由湖北一省負擔。地方經費不敷需求,只得向民眾勸捐和舉借外債。如湖北黃岡縣在籍記名提督劉維楨經派員婉言勸捐,捐銀20萬兩。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兵工廠歷年積欠華、洋商號物料價銀82470兩,鋼藥廠欠銀36130兩,又向德國高林洋行借銀1000萬元。光緒三十四年,鋼藥廠因經費支絀,與兵工廠合併,改為
漢陽兵工廠。清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財力日益枯竭,以致漢陽兵工廠停辦炮廠、炮架、炮彈、鑄彈、銅殼5廠。
辛亥革命時,
黃興到兵工廠與同盟會會員楊德甫商議製造大型地雷,並由設計師朱道源繪圖制出模型,組織20餘名工人日夜製造,計造出2噸重的地雷4枚,炮廠裝配導火線,僅10天順利完成。由於兩軍交戰甚烈,漢陽兵工廠遭受破壞,約損失銀30萬兩。
黎元洪統治湖北期間,漢陽兵工廠屬鄂軍府管轄。因戰爭破壞,當年僅能造步槍和槍彈。
民國時期,1913年7月,鋼藥廠與兵工廠分離,鋼藥廠譯員沈鳳銘升為總辦,同時委任
劉慶恩為兵工廠總辦,分理兩廠,同屬鄂軍府轄。繼而為陸軍部接管。1915年,兩廠與
德州、
上海等廠同歸
北洋政府督辦兵工廠事務管理處統轄。1917年,撤銷督辦處,兵工、鋼藥兩廠又隸屬陸軍部。
廠房解體
1915年,
袁世凱恐槍炮彈藥生產大權落入南方革命黨人手中,另擇
河南鞏縣成立漢陽兵工廠分廠,將制炮彈機器、技術骨幹調往鞏縣分廠。委派
袁乃寬為分廠廠長,
張鎮芳為督辦,由北洋人主持和控制。袁世凱垮台後,分廠自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