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船,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傳統舞蹈,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酒泉市肅州區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旱船
- 批准時間:2007年
- 非遺級別:市(州)級
- 申報地區:酒泉市肅州區
- 非遺類別:傳統舞蹈
- 保護單位:酒泉市肅州區文化館
旱船,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傳統舞蹈,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酒泉市肅州區文化館。
旱船,是漢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逢年過節,山西境內各地都流行這種民間舞蹈,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圍綴上繪有水紋的棉布裙或是海藍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
旱船,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傳統舞蹈,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酒泉市肅州區文化館。歷史淵源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文化特徵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
秧歌(延慶旱船),北京市延慶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延慶旱船,流傳已有400多年歷史據明·嘉靖《隆慶州志》載:元宵節延慶要“張燈置會……放焰火,三日乃罷。”這裡所說的“置會”就指的是花會,即民間舞蹈活動了。清·乾隆《延慶州志》載:“上元節張燈三日用優人衣冠、器具,扮演各色故事,...
旱船,即為旱地行船。主要道具是船、篙、槳,可就地取材,製作容易。表演者一般為四人:一位乘船的女性,一位撐篙的船老大(男性),還有兩位划船的槳手(女性)。在歡快的鑼鼓聲中,表演者通過晃、推、掀、壓、拉、撐、擺、劃等一系列動作,操縱船隻或停或行,或左或右,或側或傾,或進或退,而乘船者則...
梅溪旱船,民間俗稱“舞龍船”、“彩船”“花龍船”“八仙船”等,是集唱、舞、手工技藝扎制於一身,又兼有很高的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價值的歲時節令習俗舞蹈。藝人遍布於梅溪鎮所有行政村。歷史沿革 梅溪鎮,住有大量清代由湖北、河南、溫州等地遷徙至此人口,他們與原住民一起世代在此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也帶來...
“延慶旱船”植根於地方文化和人民民眾的生活之中,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因為道具造型獨特,表演套路豐富,音樂伴奏喜慶熱烈,長期以來深受人民民眾喜愛。旱船是延慶歷史上最引人注目,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舞蹈品種。表演方式 延慶旱船融文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等藝術於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主要表現在...
潢川旱船是流行於潢川及其附近地區的一項傳統民俗舞蹈,深受當地人喜愛的一種舞蹈形式。潢川的旱船又名劃旱船、花船,也叫採蓮船、雙划船、龍船等,形式繁多,其隊伍之大、節目之多,是其他舞種可望不可及的。關於旱船的起源,據《太平廣記》載,旱船在唐代已流行。宋代四水潛夫所輯《武林舊事》“舞隊”中也有“...
姜家旱船起源於宋代,相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到姜家康塘訪友,見山峰峻奇,木石鹿家,很是壯觀,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山泉甘霖。於是朱熹朱筆一揮,廣開一池,有二十多畝。朱熹置舫船於池,傳說凡登此船者都會變得勤奮好學,聰慧過人,當年就有朱熹在畫舫上授學洪氏三子同榜及第,訊息一傳出,村人競相登舫,大興...
泗安旱船是一種傳統民俗舞蹈。多在鄉村農民家中演出,每逢農曆春節,它要從農曆正月初一活動到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節),它調演的目的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數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員立於旱船中,稱為“船娘子”,兩人手拿“連響”,相當於撐舵人員,還有一人飾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
趙西嶺旱船是河北省石家莊市的傳統民俗舞蹈。屬於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作為趙莊嶺火神廟會獨特的壓軸節目之一,常與趙東嶺竹馬同台演出,俗稱“竹竹馬攪旱船”。多次被縣政府調演,參加井陘縣民間文化藝術節演出並屢次獲獎。基本信息 申報人/申報單位:井陘縣小作鎮趙西嶺村委 遺產級別:縣級 歷史淵源 趙西嶺旱船,...
長興旱船 中國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
旱船 《旱船》為山東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備案電影,楊國棟擔任編劇。
花船舞(大興旱船),江蘇省宿遷市傳統舞蹈,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花船舞(大興旱船)原為民間大旱之年祭祀求雨的一種形式,後逐漸演變為廟會、鄉會、民俗節日民眾自娛自樂的廣場舞蹈節目。據相關資料記載,大興旱船發源地為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大興鎮,大興鎮在很久以前瀕臨倉基湖,後由於黃河泛濫,倉基湖淤積...
是一種兩頭尖尖的船型的娛樂工具。上面看是一出出故事,整個人身都在上面。其實上面的腿是假的,在下面支撐的才是人的真腿。小車漢船在表演時如真的船在水中漂流,速度快而穩,沒有起伏的感覺。隨著銅器傢伙的熱鬧程度的變化而變化,銅器傢伙越熱鬧它漂流的速度越快。它的行走路線是呈8字型,一般都是幾隻漢船...
正月十五旱船會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鄉還可常見玩旱船活動。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艄公俗稱作“騷達子”。其反穿皮襖,頭戴破草帽,無頂,後沿反捲起,嘴角飾兩撇“汪丫胡”子,手持一把破芭蕉扇,若手持篙桿時,則將破扇插於腰間或脖後,隨旱船扭來扭去,合著鑼鼓節奏,不時地哼唱...
跑旱船,是一種中國民間舞。流傳極廣,多在年節表演。在我國北方的城鎮鄉村,跑旱船是一種深受民眾歡迎的娛樂節目。跑“旱船”時,一般使用的伴奏樂器是鑼、鼓、鈸等打擊樂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兩支噴吶伴奏、氣氛熱烈,情緒活躍,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道具製作 用竹或秫秸紮成船形,圍以紙或布,紋彩,繫於...
盪旱船,又名盪湖船、劃旱船、跑旱船,旱船舞,流行於江蘇如泰及里下河地區,多在年節喜慶日子裡表演。表現的是水網地區黎民百姓的一種獨特的生活狀態。逢年過節,老百姓往往會表演盪旱船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盪旱船表演時往往一船男女二人或三人。船內主人往往是年輕貌美的女人,為旦角;陪襯的漁翁或艄公...
鐵砂磁選旱船是由鐵砂磁選機組成的被動移動式地面磁選砂鐵礦專用機械。設有固定格篩料倉、振動篩或滾筒篩,配合強力磁選機,每小時處理原料60-200噸。本機組配有雪橇式移動底座,快裝式皮帶運輸機,在現場利用上料鏟車即可快速移動。磁選主機根據磁選原料的乾濕程度,分為順流、逆流乾濕兩種。整套機組具有移動方便、自動...
竹竹馬攪旱船是河北省石家莊的傳統民俗舞蹈。由兩項井陘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分別是趙東嶺竹馬和趙西嶺旱船。是井陘縣趙莊嶺火神廟會特有的一種民間舞蹈節目。此節目除井陘縣民間文化藝術節外,只有在趙莊嶺廟會當天才會亮相,簡介 竹竹馬攪旱船,是由兩項井陘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分別是趙東嶺竹馬和趙西嶺旱船。是...
雙人旱船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最早起源於清朝末年,現已傳承五代人,迄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雙人旱船舞有著詳細清晰的傳承譜系,有創始人根據單人旱船舞發展改編雙人旱船舞的民間佐證,有歷史表演盛況和當代傳承人記載。2006年10月,雙人旱船舞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舞蹈語言 雙人旱船舞用舞蹈語言...
大泉旱船舞,是河南省新鄉縣朗公廟鎮大泉村藝人丁黑元(1838—1907年)創作並流傳至今的,一種以老調懷梆戲為引子、穿插有一系列武術動作、模擬水中行船情景、富有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氣息的漢族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屬,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創作經歷 據大泉村77歲村民張樂知介紹,該村的旱船跟丁黑...
句容南鄉花船是江蘇省句容市南部鄉鎮的地方傳統民俗文藝娛樂活動。花船又稱旱船,跑旱船在句容南鄉稱玩花船。 玩花船在句容民間廣泛流傳,十分盛行,已逾千年。“魚”“余”諧音,吉慶有餘之緣故,所以久玩不衰。在句容的天王、葛村、磨盤等南鄉一帶,每逢新春佳節,仍有自發組織的花船隊搖著花船走村串戶,為新年...
新鎮街南園寒碧舫,其匾額系明末清初本邑著名大詩人吳梅村的手跡。寒碧舫俗稱“旱船”,文人雅士稱其為“不繫舟”或“舟而不游軒”。此乃中國古典園林的特色之一。北京的頤和園就有不繫舟。嘉定的古猗園有“舟而不游軒”,還有像蘇州拙政園的香洲、蘇州怡園的畫舫齋等都屬這種船形建築。我市清代的河南巡撫錢鼎銘的...
漩渦彩龍船,又名“漩渦旱船”,長期以來一直是陝南地區以及漢江沿岸影響力較大的民間舞蹈。因其獨特的地方文化、特殊的表演形式、濃厚的地域風情而馳名。表演中舞“彩龍船”,唱“花鼓子”和民歌小調。表演情節,主要反映漢江行船的各種動作。縴夫頭領肩挎褡褳布袋,手持篾片狀(形似船篙),船前左右各二人背負索繩...
盪湖船又名採蓮船,北方稱跑旱船,民俗舞蹈之一。流傳地區極廣,中國各地均有傳播。周莊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薈萃,仍保存著許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獨特的水鄉人文環境和豐厚的文化蘊積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釋義 民間舞蹈,但靖江的盪湖船自有特色。外地盪湖船為“船娘”、“艄公”2人配檔,而靖江盪...
明成祖永樂年間至明代宗景泰年間,憨山大師曾在贊皇嶂石岩淮泉寺(舊縣誌載該寺原稱石佛寺)養病一年有餘,在此期間,他在淮泉寺開設道場,講經演法,把“臘八船”最初的形式傳給了陳村村民,村民代代相傳、歲歲相因,形成了今天的“贊皇臘八船”,俗稱“陳村臘八日行旱船”。贊皇臘八船的傳承與眾不同,不是靠...
搬水船是跑旱船在陝西佳縣民間的叫法,它通常是春節鬧秧歌中的一個分節表演項目,表演時通過艄公的引船、推船、停船、拐彎等維妙動作真的像在水中行駛一樣,優雅歡快,同時也用唱秧歌、說快板、獨白、對白等形式對姑娘進行調情打諢,逗趣取樂等引人發笑。表演內容 這項表演的主要道具水船,是用木條做般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