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泉旱船舞
- 批准時間:2021年7月15日
- 遺產級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項目編號:Ⅳ-13
創作經歷,表演形式,傳承保護,
創作經歷
據大泉村77歲村民張樂知介紹,該村的旱船跟丁黑元有關。
丁黑元自幼聰明伶俐,學啥像啥,學啥會啥,在他自創旱船舞之前,依靠演“扁擔吼”為生。扁擔吼顧名思義,就是演出藝人的全部家當有扁擔就可以全部帶走,轉場演出非常方便。到了演出地點,丁黑元用藍粗布圍城一個高2米、直徑1.5米的圍子,用於隱身。藝人站在圍子中央,手托用線、細棍支撐的布偶(20厘米高)進行演出,伴奏樂器只有一面固定的銅鑼,藝人用腳根據演出需要觸動連線機關,敲響銅鑼。由於場地限制,藝人只需一人,因此藝人要根據演出需要模仿男聲、女聲、老人、小孩等聲腔。丁黑元40多歲的時候通過演“扁擔吼”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在村南蓋起了樓房,村民稱他家所在的位置為“南樓院”。在過去,人們將剃頭、割腳、澡堂搓背、唱戲的行當都稱為“下九流”,被人看不起。丁黑元是個很要面子的人,因此在蓋樓房起後就不再演“扁擔吼”了,但丁黑元酷愛文藝,加上天資聰明、家庭富裕,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服務鄉親,他組織村裡的部分孩童演練由他自己創作的、別的村莊沒有的旱船舞。旱船剛開始的時候是唱懷梆戲的文旱船,人少,只有一個船。
1945年,為了慶祝抗日戰爭的勝利,大泉村村民踴躍參與旱船舞表演,由於參與人 多,旱船船隻多,場面宏大,加上要表達擊敗日寇的喜悅心情。因此,旱船舞變為穿插有武術動作的武旱船,並一直延續至今。
表演形式
大泉旱船舞,早年只在傳統節日、民間社火走會時表演,演員一般由10人組成,其中坐船的女子兩名、老槁(男)二槁(女)各4名。特殊情況下,可根據實際需要增加演員,最多時可達50多人。
舞蹈表演以演員演唱老調懷梆戲(原汁原味的懷梆戲)為引子,唱到一定程度後引動旱船啟動,開始進入舞蹈表演階段。旱船在風平浪靜的時候,行船速度比較緩慢,演員可以邊穿花邊演唱。旱船一旦進入風大浪急的河段,演員的表演動作開始激烈、誇大 ,往往穿插有劈叉、打踩腳、翻跟頭、捋槁等表示與風浪搏鬥的高難度武術動作。此時,演員已無暇演唱。風平浪靜後,演員又可以邊穿花邊演唱。演唱結束(即當地老百姓所說的“壓板”),此時,旱船不再需要划船,老槁二槁開始收槁,旱船開始順水溜船。到了目的地,四個老槁一同閘船,旱船便出現一個急停動作。由於急停,旱船出現了水面打轉的狀況。此時,舞蹈告一段落。船娘子為了表現旱船仿佛在水面上漂浮的平穩前進情景,往往走快速碎步。為了表現旱船在漩渦和波浪中的起伏狀態,往往手握船舷,與腳下步伐密切配合,做出大大小小的各種起伏動作。
文場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笛子、大胡、笙、嗩吶等,武場伴奏樂器有高中低音大鑼、戰鼓、大鑔、二鑔、二鑼、邊鼓、梆子等。所演唱的老調懷梆戲的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等,唱段主要有《對花槍》《趕秦三》《五鳳嶺》《收杜府》等二十多本懷梆折子戲。
傳承保護
2021年7月1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旱船舞(大泉旱船舞)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傳統舞蹈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