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鎮街南園寒碧舫

新鎮街南園寒碧舫

新鎮街南園寒碧舫,其匾額系明末清初本邑著名大詩人吳梅村的手跡。寒碧舫俗稱“旱船”,文人雅士稱其為“不繫舟”或“舟而不游軒”。此乃中國古典園林的特色之一。北京的頤和園就有不繫舟。嘉定的古猗園有“舟而不游軒”,還有像蘇州拙政園的香洲、蘇州怡園的畫舫齋等都屬這種船形建築。我市清代的河南巡撫錢鼎銘的錢家花園亦有這種旱船。在今公安局院內的錢家花園舊址依然能見到保存完好的旱船。旱船一般臨水而建,一半水中,一半岸上,上半部三面臨水,如不建在水邊的則稱為船廳。船身為石制,船艙為木製,旱船通常分前、中、後三段。臨水部分無遮無棚,便於在此賞荷賞魚賞月,或飲酒撫琴。尾艙為兩層樓建築,中艙即便雨雪天也可賞雨賞雪,聽雨聽雪。

  寒碧舫的式樣與南京瞻園的不繫舟相仿,臨水石舫船面還有兩根石制系纜樁。使其更逼真。在寒碧舫登樓,既可近賞梅花遠賞石,秋末還能留得殘荷聽雨聲,別有一番雅趣古趣。特別是寒碧舫北側臨水假山處有一棵造型古樸優雅的百年古黃楊,更添寒碧舫生氣與趣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鎮街南園寒碧舫
  • 所屬年代:清代
歷史沿革,現存情況,

歷史沿革

南園為太倉明代萬曆年間首輔王錫爵賞梅種菊處,距今四百多年歷史。王錫爵於明萬曆年間始建,其孫子大畫家王時敏又加以拓建,原來的南園占地三十餘畝,為清代以來吾邑園林之首。清初,文肅之孫畫家王時敏與疊山大師張南垣合作增拓,有二峰名“簪雲”、“侍兒”,系自“弇山園”移至,乾隆時荒蕪,嘉慶、道光年間重建,同治時又修,後漸破舊。抗戰時毀損於日寇的炸彈,解放後一度被闢為苗圃。改革開放後,曾被深圳一家公司相中,買去後準備開發房地產,後經有識之士呼籲,市政府出面重金收回,並決定恢復南園。1998年,在省文管會、蘇州市園林局幫助下,按原照片、原圖紙進行設計、規劃,逐步給以恢復。

現存情況

  保存完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