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旱船

梅溪旱船

梅溪旱船,民間俗稱“舞龍船”、“彩船”“花龍船”“八仙船”等,是集唱、舞、手工技藝扎制於一身,又兼有很高的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價值的歲時節令習俗舞蹈。藝人遍布於梅溪鎮所有行政村。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傳承意義,

歷史沿革

梅溪鎮,住有大量清代由湖北、河南、溫州等地遷徙至此人口,他們與原住民一起世代在此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也帶來了當地的民間藝術,歷代綿延,使梅溪有“清代民風活化石”之稱。“梅溪旱船”便是流行在梅溪眾多藝術中的一支。

風格特色

每條旱船至少由八人組成,含“船拐子”、船娘子、小丑、鑼鼓等。其中,“船拐子”為主要歌手,用手中的“連響”指揮船隊的舞蹈隊形和動作變化,同時在多條旱船相聚時擔當“對歌”。
梅溪旱船活動的形式,主要有“拜門子”和“打坐場”二種。拜門子是一種挨門逐戶、見啥唱啥,以說吉利、討彩的歌詞預祝主人來年順利發達的歌舞。打坐場在較大的場地上表演,有“拜四門”、“里荷花、外荷花”,“背纖、放纖”,“老龍臥沙灘”,“左右散花”等。各種隊形變化,同時演唱各種船歌。
旱船歌豐富多彩,傳統套數有數十種之多。歌詞合轍押韻,通俗易懂,有很強的即興性。一人主唱,眾人幫和,穿插舞蹈隊形,觀賞性極強。
旱船主要在新年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時間內進行活動。農村有 “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傳說這一天要將旱船歸還給王母娘娘,此時要把扎制的旱船燒掉,稱為“化船”。

傳承意義

梅溪旱船有很高的民俗學、民間舞蹈、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和民間藝術史研究價值。旱船的扎制集民間剪紙、手工技藝、繪畫於一體、是綜合性的文化藝術珍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