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經濟發展

旅遊經濟發展

旅遊經濟發展是指一定歷史時期內有關旅遊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策略、步驟和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旅遊經濟發展
  • 類型:經濟術語
內容,經濟特點,因素,

內容

旅遊經濟發展與旅遊經濟成長是兩個既相互聯繫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旅遊經濟發展比旅遊經濟成長內容更加廣泛、內涵更加深刻。旅遊經濟發展不僅包括旅遊經濟總量的增長,還包括旅遊服務質量提升、旅遊經濟結構最佳化、旅遊資源有效利用、旅遊生態環境改善、旅遊經濟效益提高和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等,即整個旅遊經濟質的變化和提升。因此,要正確理解旅遊經濟發展的概念,必須進一步分析和掌握旅遊經濟成長、旅遊經濟結構和旅遊經濟發展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
(一)旅遊經濟成長與旅遊經濟發展
旅遊經濟發展與旅遊經濟成長是密不可分的:旅遊經濟成長是推動旅遊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並為旅遊經濟的發展奠定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經濟基礎。因此,沒有旅遊經濟成長就沒有旅遊經濟發展,旅遊經濟成長是旅遊經發展的前提條件。但是,旅遊經濟成長畢竟不同於旅遊經濟發展,由於旅遊經濟成長通常只是數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因此,單純強調旅遊經濟成長,在現實中可能出現只增長不發展的局面,不僅阻礙旅遊經濟長期持續的發展,而且嚴重影響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旅遊經濟成長和旅遊經濟發展關係,以保證整個旅遊經濟的有效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二)旅遊經濟結構與旅遊經濟發展
旅遊經濟發展既離不開旅遊經濟總量的增長,又離不開旅遊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在旅遊經濟發展過程中旅遊經濟結構合理與否,直接關係到旅遊經濟成長的速度和旅遊經濟發展的質量,因此,從旅遊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不能片面追求旅遊經濟的高速增長,必須在旅遊經濟成長的同時努力促進旅遊經濟結構的最佳化。最佳化旅遊經濟結構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旅遊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使旅遊供給體系不斷完善和提高,使旅遊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和最佳化,使旅遊產業外部和內部各種重要的比例關係不斷趨於協調,並不斷向高級化發展,從而充分有效的發揮旅遊經濟的產業功能和經濟優勢,全面提高旅遊業綜合經濟效益,促進旅遊經濟快速增長和持續發展。

經濟特點

現代旅遊經濟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一直增長緩慢,直到20世紀中葉以後才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其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旅遊經濟活動的大眾性。隨著現代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以及工作時間的縮短,帶薪假日的增多和交通條件的日益改善,使許多人不僅具備了旅遊消費能力,也具備了外出旅遊的時間條件和方便快捷的通達條件,從而推動了旅遊活動的大眾化發展。
(2)旅遊服務貿易的全球性。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現代旅遊經濟活動已不再局限於國內旅遊或近距離旅遊,而是打破了地域、疆域、洲域的界限,迅速發展成為一種全球性的社會經濟活動。伴隨著旅遊經濟活動的全球化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旅遊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
(3)旅遊經濟發展的持續性。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整個世界旅遊經濟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並經久不衰。根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進入21世紀以後世界旅遊經濟仍然將以高於世界經濟成長的速度持續發展,並始終保持為世界經濟中最大產業的地位。同時,伴隨著旅遊活動的廣泛開展和旅遊經濟的迅速發展,促使人們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重視對環境污染的治理,以謀求旅遊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旅遊經濟運行的規範性。現代旅遊經濟活動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有組織的規範化經濟運行模式。無論是國際旅遊還是國內旅遊,通常都是由旅行社作為主要的組織者,依託各類旅遊接待設施、旅遊景區景點、旅遊交通旅遊餐飲、旅遊娛樂企業等,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和組合,按照預定的旅遊線路、活動內容和時間,提供綜合性的旅遊服務,滿足旅遊者多方面的需求
(5)旅遊經濟產業的敏感性。旅遊經濟是一種依存性較強的產業經濟,其健康發展不僅依賴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而且也取決於安定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安全的社會治安環境,以及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友好往來。旅遊經濟活動的核心是人員的流動,由於人們對各種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安全狀況非常敏感,因此動盪的局勢或不安全的環境必然使旅遊者的流向、流量迅速發生變化。

因素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經濟發展受許多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主要的因素是旅遊經濟結構、旅遊資源開發及利用程度、自然生態環境、人們的生活水平、對外開放的程度以及國際政治形勢等。
(1)旅遊經濟結構與旅遊經濟發展
旅遊經濟結構通常包括旅遊產品結構市場結構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管理結構等。旅遊經濟發展既離不開旅遊經濟總量的增長,也離不開旅遊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在旅遊經濟發展過程中旅遊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直接關係到旅遊經濟成長的速度和旅遊經濟發展的質量。因此,從旅遊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不能片面追求旅遊經濟的高速增長,必須在旅遊經濟成長的同時努力促進旅遊經濟結構的最佳化,實現旅遊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最佳化旅遊結構的根本目的,要使旅遊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使旅遊供給體系不斷完善和提高,使旅遊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和最佳化,使旅遊產業外部和內部各種重要比例關係不斷趨於協調,並不斷向高級化方向發展,從而充分有效地發揮旅遊經濟的產業功能和經濟優勢,全面提高旅遊業的綜合經濟效益,促進旅遊經濟快速地增長和持續地發展。
(2)旅遊資源利用與旅遊經濟發展
在現代旅遊經濟中,旅遊資源作為旅遊的對象物或客體與旅遊經濟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旅遊資源的本質就是能夠激發旅遊者旅遊動機行為,具有吸引旅遊者的功能,因此旅遊資源是旅遊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旅遊資源是能夠為旅遊業所利用的一切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集合,其豐裕程度僅僅意味著自然和社會所賦予的資源優勢,但還不是社會財富,要使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並形成社會財富,就必須開發和利用旅遊資源。因此,從旅遊資源的角度看,旅遊經濟發展是指人們以經濟效益為目的,以滿足旅遊者需求為重點,為了充分發揮旅遊資源的吸引力,而圍繞旅遊資源所進行的一系列開發和建設的活動。通常,對旅遊資源開發合理得當,會使旅遊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不僅滿足當代人的旅遊需求,而且能夠持續造福於子孫。但是,如果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不當,就會造成對旅遊資源的破壞和毀損,從而危及旅遊經濟的持續發展。
(3)自然生態環境與旅遊經濟發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為任何旅遊活動都是人類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過程,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旅遊。
旅遊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是旅遊區地貌、空氣、水和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總稱,這些生態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旅遊區環境的優美與愉悅。從人類審美的心理需求來看,自然景觀美是基礎,在一個空氣污濁、水體污染、四周嘈雜的環境中,遊客是無法去領略、欣賞、體會具體遊覽對象的各種美學特徵的。特別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閒暇時間逐步增加,城市居民進行旅遊、回歸自然,借自然環境的潔淨達到鍛鍊和療養身心的願望正日益高漲。
由此可見,旅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旅遊經濟發展的實質就是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條件,按照人們的要求進行一定改善和提高,形成各種各樣的風景旅遊區和良好的旅遊環境,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旅遊需求。但是,如果在旅遊經濟發展中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就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最終影響和制約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人們生活質量與旅遊經濟發展
旅遊經濟發展與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是密切相關的。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及消費觀念的改變,旅遊已不僅僅只是早期旅遊觀光、短期商務旅遊等簡單概念,它已經成為了社會經濟活動、人們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不僅滿足了人們的高層次文化與精神消費需求,而且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有益無害,因此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們對高層次精神文化的消費比重相對提高,必然增加對旅遊產品的消費支出,從而促進旅遊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於我國而言,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新興中產階層的逐步形成,個性化休閒度假時尚生活更是引領中國社會消費的新模式。
(5)國際形勢與旅遊經濟發展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自由化趨勢的加強,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雙邊或多邊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國際形勢將不斷發生變化,各國社會經濟發展也會不斷調整,而國際、國內巨觀環境的變化,也將影響到國家旅遊政策的調整,進而影響旅遊經濟發展的方向、方式和特點。
旅遊經濟的發展依賴於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相對樂觀的經濟預測為未來旅遊業發展描繪了美好的藍圖。世界各國巨觀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貿易投資的普遍增長,信息技術的急劇擴散以及私營企業的異常活躍,有利於全球經濟的恢復與振興。
當然,最近幾年來,世界政治經濟形勢也存在不少令人憂慮之處。例如,戰爭與戰後的恢復,恐怖活動與反恐活動,災難與災後的重建,高速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制約等,其影響在不同的地區和時期會有不同的反應,這些因素會對世界旅遊經濟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值得欣喜的是,在對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預測中,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興市場”之一。的確,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績與經驗一直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就是一個佐證。2004年幾十個國家相繼與中國簽訂旅遊合作協定、確定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就是一個突出的表現。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的國家和地區總數已達到132個,中國與歐盟、俄羅斯、印度等國家或地區新型關係的建立,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合作的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地形成的積極反響,都會有利於中國旅遊業的振興與發展。據統計,2005年全球各類學習漢語的人數多達4000萬人,歐美國家學習漢語人數的增幅保持在每年40%左右,這也許能夠從一個小小的側面,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國未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信心和興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