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又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新古典派經濟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思潮。他們是個鬆散的團體,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立場,共同的主張是支持自由巿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論點,可以概括為經濟不發達的結果,來自於錯誤的價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過度活動引起的太多的國家干預所導致的資源配置不當。因此,對政府、市場各自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進行重新評價,並應利用市場力量解決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這一思想轉向被稱為“新古典復活(Neoclassical Resurgence)”。

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新古典主義在一片批判傳統發展經濟學的浪潮中興起。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變革,形成了包括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 外文名:Neoclassical Economics
  • 時間:20世紀60年代
  • 歷經張伯倫革命
理論,代表人物,理論基礎,發展理論,相關內容,

理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指出完全競爭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個體經濟學的革命。
凱恩斯革命使得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巨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系上劃分為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總量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指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指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預經濟的巨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此外,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誌,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總量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紮實的個體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干預經濟的積極作用,指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代表人物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派起源自馬歇爾奧地利學派。後期的成員包括了奧地利學派的第二代人物-米塞斯、哈耶克。以及由傅利曼領軍的芝加哥學派
新古典主義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有:西奧多·舒爾茨(T.Schultze)、P·鮑爾(P.Batler)、哈里·詹森(H.Johnson)、H·明特(H.Myint)、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迪帕克·拉爾(Deepak.Lal)、雅各布·維納(Jacob Viner)、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加里·貝克爾(Gary S.Becker)等人。

理論基礎

新古典主義發展理論具有如下兩個理論基礎:
(1)漸進的、和諧的和樂觀的發展過程論。
(2)市場均衡論。
新古典主義指出:經濟的發展是以邊際調節來實現的,均衡狀態是穩定的,價格機制是一切調節的原動力,從而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機制。總之,它們十分強調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並認為經濟發展完全可以通過市場這隻“無形之手”,實現均衡發展。
新古典主義指出:價格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但開發中國家價格扭曲現象,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價格扭曲的關鍵,是政府政策的誤導和政策體系的衝突,因而又提出與其矯正價格不如矯正政策(getting policies right)的主張。

發展理論

三個基本觀點
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政策主張,有三個基本觀點:
一是主張保護個人利益、強調私有化的重要性;
二是反對國家干預,主張自由競爭自由放任
特點
新古典主義學派發展理論的特點是:強調外向發展和對外貿易、強調經濟的私有化、重視農業發展和人力資本投資。該學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收入再分配論自由貿易論、市場機制論、農業發展論、人力資本理論

相關內容

經濟學中的新古典主義
發展經濟學領域,對於經濟轉軌問題的研究和關注也在增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論是羅納德·麥金農的經濟轉軌理論。發展經濟學為何關注經濟轉軌?這是因為經濟轉軌有兩層含義:一是制度的變遷;二是經濟的發展。轉軌是為了使經濟更快地發展,而經濟轉軌國家也大多是開發中國家,因此,對經濟轉軌問題的研究理應成為發展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經濟學中的新古典主義學派理論一直占據主流。在這一派發展經濟學家中,麥金農和他的同事肖以其獨特的金融中介理論,在發展經濟學領域及至經濟學界獨樹一幟,頗有影響。金融中介理論的核心是“金融壓制”和“金融深化”論。其主要觀點是開發中國家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金融壓制,金融壓制的重要表現是金融體系發展不平衡,金融市場落後,貨幣化程度低,政府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干預過多。為此,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開發中國家要進行金融深化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政府放棄對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過分干預,允許市場機制特別是利率機制自由運行,健全金融體系和活躍金融市場。一個國家金融深化程度如何,主要看以下幾項標準:(1)通貨膨脹得到控制;(2)經濟貨幣化程度穩定上升;(3)對外債和外援依賴性下降;(4)匯率自由波動;(5)多層次金融機構並存和競爭。從這些內容中可以看出所謂的金融深化論實際上就是政府放鬆對金融市場控制,並為金融市場發展創造條件的金融自由化理論。這正是典型的發展經濟學新古典學派的觀點。 正是基於這種思想和觀念,麥金農在研究了經濟轉軌國家的特點後提出了自己的經濟轉軌理論。麥金農的理論脈絡是:以金融為主線研究經濟領域的全面市場化問題。經濟市場化、經濟自由化是轉軌國家改革的目標,但是向經濟市場化過渡有一個經濟領域中的最優次序問題。那么應如何推動經濟市場化的次序呢?這就涉及到政府的作用,政府應以保持巨觀經濟穩定為己任,同時逐步放鬆對經濟活動的控制。由此可見麥金農的理論同新保守主義的理論目標設計沒有不同,也是以巨觀經濟穩定化為核心,以經濟自由化為目標。所不同的是麥金農強調了“經濟自由化的次序”,而次序問題本身就是由政府來控制。因此,從這一點來講,麥金農的經濟轉軌理論同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也有重大區別。其理論建立在經濟轉軌國家市場經濟制度落後”的現實基礎之上。這也正是體現發展經濟學特色的理論。 麥金農的經濟自由化的次序論也就是經濟轉軌過程中政府的控制論,在詳細對比俄羅斯和中國的改革經驗時提出:在經濟過渡的初期,政府應對傳統部門和自由時代的部門實行有差異的二元金融、財政和價格控制。為此,麥金農提出了一個精細的二元機制控制模型。 麥金農特別說明在轉軌初期,政府保持對國有企業、財政、金融、價格、外貿等方面的控制是必要的,並且,一旦受現金約束的非國有部門發展到足以與舊的國有部門在產品市場上進行有力競爭的時候,政府就能放鬆對國有部門的價格控制了。這就是政府控制市場化次序的真正含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