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是明代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的美學觀點。意謂做文章以秦漢為法則,論詩歌以盛唐為法則。《明史·李夢陽傳》:“夢陽才恩雄鷙,卓然以復古自命。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夢陽獨譏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當時是為反對粉飾太平、逢迎唱酬的台閣體和八股文的形式主義文風而倡,以復古為號召,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矯枉過正,強調尺尺寸寸向古人學習格調、法度,又給文壇帶來擬古的消極因素。

解釋,背景,

解釋

寫文章要模仿秦漢時期的風格,作詩歌要遵照盛唐時代的氣象。

背景

明代“前七子”、“後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壟斷文壇,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散文創作中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走上復古的道路。影響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學者在散文創作中一味以模擬秦漢古人為能事,其作品成為毫無靈魂的假古董。
明代中葉前的一個相當時期內,文壇以三楊為代表,在形式上追求曲雅工麗,在內容上歌頌功德、粉飾太平的“台閣體”文風瀰漫一時。王九思居官後,感到自己以往的作品,也多追求形式上的典雅,缺乏現實生活內容,並對此種文風產生了懷疑。弘治、正德年間,李夢陽何景明等人倡導“復古”的文學運動,提出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反對虛浮、萎弱的“台閣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