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是明代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的美學觀點。意謂做文章以秦漢為法則,論詩歌以盛唐為法則。《明史·李夢陽傳》:“夢陽才恩雄鷙,卓然以復古自命。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夢陽獨譏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當時是為反對粉飾太平、逢迎唱酬的台閣體和八股文的形式主義文風而倡,以復古為號召,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矯枉過正,強調尺尺寸寸向古人學習格調、法度,又給文壇帶來擬古的消極因素。
相關詞條
-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是明代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的美學觀點。意謂做文章以秦漢為法則,論詩歌以盛唐為法則。《明史·李夢陽傳》:“夢陽才恩雄鷙,...
- 羅狀元醒世歌
開始他效法李夢陽,反對虛浮的台閣體,提倡復古;但後來漸覺復古派一味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專從字句上去摹擬古人,即使作家思想受到束縛,又使作品脫離現實,便...
- 袁宏道
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
- 頌任公四首
反對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有《震川先生集》。 [2] 參考資料 1. (明)歸有光撰;嚴佐之,譚帆,彭國忠主編,歸有光全集 7,上海人民出版社,...
- 擬古派
和唐宋派一樣,他們的基本觀點是反對以文採取代“道統”,主張“文道合一”的...他們明確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認為只有秦漢文和盛唐詩才是完美的典範。...
- 王慎中
為了矯正這種流弊,弘治中,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七人,結成一個文學集團,打起“復古”旗號,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風氣所促,竟至於“物不古不靈,人不古不名...
- 唐宋派
該派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因為擬古主義“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使當時的文學作品漸漸流於仿古、抄襲。唐宋派散文成就超過前後七子,但也並非俱是佳品,他們...
- 詩貴自得
詩貴自得是明徐渭用語。針對明中葉前後七子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擬古之風而提出。他在《葉子肅詩序》中提出詩必“出於己之所自得,而不竊於人之所...
- 天目(文學作品)
選自《袁宏道集箋校》作者: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明代文學家。文學上反對當時“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 枕中十書序
[注] ①袁宏道:文學家,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學說。②李 卓吾:名贄、號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
- 王陽明詩歌選擇
他的詩文一概不受同時代“前七子”們“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模擬之風的影響,無門無派,反而舒捲自如、暢達自恣。清初紀昀(曉嵐)在《四庫全書王文成全書總目...
- 前七子
2、以“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作為文學創作師法的對象,並提出“文必有法式,然後中諧音度”的師法原則。李夢陽論文推崇秦漢:“西京之後,作者勿論矣”;論詩推崇盛唐...
- 李夢陽(明朝歷史人物)
他提倡寫文章要以秦漢文章為範本,寫詩要以盛唐詩體為榜樣,即“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如不按此風格作文吟詩,就不是好的文章和詩歌;他與何景明、徐楨卿、邊貢、...
- 明清濟南詩派
到了弘治、正德年間,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等人開始提倡學習秦漢古文和盛唐詩歌,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著力改變台閣體詩和八股文影響,在當時起到積極...
- 楊慎(明代文學家)
此外,楊慎又有描述、歌頌歷史英雄、忠臣義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詩,其中也不乏佳作。楊慎在前七子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風氣較為流行的時候,能別張壘壁。...
- 公安三袁
針對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字摹句擬,製造贗鼎偽觚的風氣,他大聲疾呼:創作要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
- 宿少林寺次韻
李夢陽(1472-1530),字獻吉,號空同,漢族,慶陽府安化縣(今甘肅省慶城縣)人,遷居開封,工書法,得顏真卿筆法,精於古文詞,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復古,《...
- 名家視角:明清詩精選
《名家視角:明清詩精選》是2002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仲聯。[1]...弘治、正德間,李夢陽、何景明崛起,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與徐禎卿、邊貢、王...
- 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
後更抨擊“李夢陽以下”諸人作品“等贗文爾”,並尖銳地說:“贗者名位頗顯……其文事關郭體,得以冠玉欺人。”“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
- 駁何氏論文書
這是李夢陽、何景明關於學習古人的一場大辯論。他們兩人都是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但何景明重在學習秦漢、盛唐文學的精神,所以他只求學其大體,不要過於...
- 明代詩文
“前後七子”的文學主張,主要有兩點:一是文學發展史觀,他們盲目尊古,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認為秦漢文、唐詩是絕對的完美,後世的詩文都有各種不同的缺點,...
- 弘治十才子
明弘治、正德年間(公元1488—1521年)十文學家的並稱。《明史·文苑·李夢陽傳》:“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夢陽獨譏其萎弱,介言文必秦漢,詩...
- 日落太陽山--—明代詩人李夢陽墓冢之謎
李夢陽(1472-1530),字獻吉,號空同,漢族,慶陽府安化縣(今甘肅省慶城縣)人,遷居開封,工書法,得顏真卿筆法,精於古文詞,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復古,《...
- 竟陵派
明代中葉後,前後“七子”擬古之風甚烈,“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成為評判詩文準則。“唐宋”、“公安”兩派曾先後給予抵制和抨擊。 在整個晚明文學的思想理論方面...
- 說琴
他與李夢陽為“前七子”的首領,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夢陽主摹仿,景明則主創造”(《明史·何景明傳》),在當時影響很大。他的散文,頗有秦漢文章的雄...
- 三袁集
開始是以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為代表的“台閣體”,詩文陳陳相因,互相模仿而缺乏生氣;之後出現了前後七子的復古思潮,他們高舉“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大旗...
- 鷓鴣天·元宵後獨酌
楊慎的詩歌“濃麗婉至”,在前七子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風氣較為流行的時候,能廣泛吸收六朝、初唐詩歌的一些長處及民歌的風格。楊慎考論經史、詩文、...
- 朱仙鎮(李夢陽詩作)
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復古,《自書詩》師法顏真卿,結體方整嚴謹,不拘泥規矩法度,學卷氣濃厚。李夢陽所倡導的文壇“復古”運動盛行了一個世紀,後為袁...
- 疑賦
當“台閣體”瀰漫詩壇時,李夢陽以復古為解放,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成為“前七子”的領袖,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只是模擬太甚,成就不高。有《空同集》。...
- 嘉靖八才子
此一時期他和王慎中、唐順之、陳束、趙時春、熊過、任瀚、呂高等人詩文唱和,人稱"嘉靖八子",他們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風,主張學習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