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遺產(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學術刊物)

文學遺產(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學術刊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學遺產》創刊於1954年,是全國一的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學術刊物,本學科研究的許多新成果都藉本刊得以發表和確認,它代表了我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國際漢學界也具有不容忽視的學術權威性。 本刊的主要內容有:有關古典文學理論、各時代作家作品、各文學流派、各種文體的研究,以及中國古典文學與現當代文學的貫通,與外國文學的比較研究論文。還有古典文學文獻資料的考據及研究整理,有關學科建設的探討,對有關研究著作的評論,國內外學術信息等等。

2018年3月,獲得第三屆全國“百強報刊”榮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學遺產
  • 語言:中文
  • 類別:古典文學
  • 主管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 編輯單位:《文學遺產》編輯部
  • 創刊時間:1954
  • 國內刊號:CN11──1009/I
  • 國際刊號:ISSN0257-5914(國外發行: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 郵發代號:18-266
  • 定價:30元/期(2012年)
  • 國內發行:河北省廊坊市郵政局
  • 國外代號:BM628
期刊簡介,宗旨,報導,讀者,欄目,影響力,展望,歷史,編委,注意事項,

期刊簡介

文學遺產創刊於1954年,與幾代學者共同前進,許多老一輩古典文學專家都視本刊為最可靠的朋友,常將他們的得意之作首先投給本刊;而年輕一代優秀學者,也以在本刊發表其處女作而倍感光榮。本刊將繼續加強與老中青學者和廣大讀者的學術交流與聯繫。

宗旨

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方針,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時代性、科學性、建設性原則,提倡嚴謹求實的學風、生動活潑的文風。本刊不僅為專業人士研究、教學工作所必需,而且適合於一般古典文學愛好者閱讀。
《文學遺產》以深入研究和總結中國古代文學成就和經驗為基本任務,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供重要參照。

報導

《文學遺產》是國內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刊物,它以發表古典文學研究論文為主,同時也報導本專業學術動態,交流學術信息。

讀者

對象是大學文科師生,各學術研究部門、文化事業單位專業人員,以及廣大中國古典文學愛好者。

欄目

包括論文、書評、學者研究、海內外學者訪談、學術動態等。

影響力

《文學遺產》代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國家教育部審定的社會科學各學科核心刊物名單中,《文學遺產》被列為文學類甲等A級刊物共五種中的第二種(第一種是《文學評論》)。

展望

對學科前沿問題特別予以關注。半個世紀以來,本刊曾討論過學界普遍感興趣的諸多問題,通過爭鳴討論,形成學術熱點,推進學科向深廣發展,提高研究的總體水平。本刊又著重對20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學科發展作多方面多層次的回顧研究,深入總結百年來古典文學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並對新世紀學科的前景作了有意義的展望。

歷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百廢俱興,伴隨著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科學文化事業也提上了日程,古典文學研究呈現出一派生機。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54年,經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以及何其芳馮雪峰聶紺弩等人倡議、組織,由中國作家協會古典文學部主辦,在《光明日報》以周刊的形式創辦了一個學術副刊——《文學遺產》,它和當時《光明日報》的《史學》、《哲學》等副刊成為新中國成立之後新開闢的第一批學術園地。1954年3月1目,《文學遺產》第一期出版,在《發刊詞》中明確指出:“運用科學的觀點與方法,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對我們的文學遺產作出正確的評價,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同時也指出:“容許發表各種不同的意見,並不要求每一篇文章都成為最後的結論。我們希望有些重要的問題,能夠在這個刊物上展開活潑的自由論辯。”陳翔鶴先生出任第一任主編,創刊的籌備工作由他一人全力承擔。
1956年9月,中國作家協會古典文學部撤消,《文學遺產》改由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主辦,陳翔鶴繼續擔任主編。以後文學研究所劃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文學遺產》自此隸屬學部文學研究所領導,仍以《光明日報》副刊的形式出版。除主編陳翔鶴以外,《文學遺產》最初只有金玲白鴻兩名編輯及秘書曹道衡,後來才增加了張白山勞洪盧興基等人,成立了編輯部。為了保證刊物的學術質量。組建了編委會。第一任編委有:陳翔鶴余冠英陳友琴(以上文學研究所)、譚丕模鐘敬文(以上北京師大學)、吳組緗浦江清季鎮淮游國恩(以上北京大學)等。後來又陸續增朴了林庚(北京大學)、劉盼遂郭預衡(以上北京師範大學)、王任叔(巴人)、趙其文(以上人民文學出版社)、范寧、吳曉鈴(以上文學研究所)等人為編委。
為了加強與全國各地學者的聯繫,《文學遺產》在各地重點高等院校中徵聘了通訊員,這些人後來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教學與科研的骨幹力量,如陳貽惞(北京大學)、聶石樵、牛仰山(以上北京師範大學)、馮其庸(中國人民大學)、王運熙(復旦大學)、郭維森(南京大學)、袁世碩(山東大學)、寧宗一(南開大學)、黃天驥(中山大學)、胡國瑞(武漢大學)等。通訊員的任務是提供學術信息,推薦論文稿件,反映各地對刊物的意見和建議。
《文學遺產》副刊每周日出刊,每期近一萬字,由於當時稿件多,而報紙的篇幅有限,一些較長的論文和以資料、考據為主的文章,就另編入《文學遺產增刊》出版。自創刊到1963年,《文學遺產》共發表了近兩千篇文章。其中一些有影響的文章又輯入《文學遺產選刊》。此外,還開展了一系列專題討論,如關於文學理論研究方面的:“如何辯證統一地批判和繼承文學遺產?”“文學遺產是不是上層建築?”“新的文學史如何編寫?”“關於‘中間作品’的評價及古代作品的社會意義”;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有關於《紅樓夢》,關於王維、孟浩然的田園山水詩,關於陶淵明的詩文,關於李賀、李商隱、杜牧的詩歌,關於李煜、李清照、姜夔的詞,關於《長恨歌》、《琵琶記》、《胡笳十八拍》的討論。這些討論所產生的文章後來大多結集出版,如:《陶淵明討論集》、《李煜詞討論集》、《胡笳十八拍討論集》等。
從1954年3月1日創刊到1963年6月停止出刊,《文學遺產》副刊共出刊463期。一年後從464期開始,《文學遺產》改由《光明日報》主辦,文學研究所不再參與編刊事務,內容也從古典文學研究變為包括中外文學研究的綜合性文學研究。
通過《文學遺產》這塊園地,許多研究人才被注意並得到了積極的扶植和鼓勵。直至今天,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工作著的骨幹力量,大多曾與《文學遺產》有過程度不同的文字交往關係。
《文學遺產》這樣一個在廣大讀者中享有盛譽,並有著廣泛影響的刊物,“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即被迫停刊。“文革”十年中,中國的學術園地備受摧殘,大批學者蒙受了屈辱和折磨。陳翔鶴先生在1969年春含恨逝世。“文革”以後,學術再度復興,經過多方籌備,《文學遺產》於1980年正式復刊(《光明日報》在“文革”後,應讀者強烈要求亦曾一度恢復《文學遺產》副刊,雙周出版,1981年出刊,1984年停刊)。
復刊後的《文學遺產》實現了當初創辦者的願望,不再是報紙的副刊,而成為一份定期出版的學術雜誌。自1980年夏季起,《文學遺產》以季刊的形式由中華書局出版,在全國發行。《文學遺產增刊》也同時恢復編輯、出版。編輯部仍由文學研究所領導,余冠英先生出任第二任主編。原先的編輯人員也都回來繼續工作,又增加了張展、王學泰等人。重新組建的編委會包括:余冠英、張白山曹道衡、范寧(以上文學研究所)、陳貽焮費振剛(以上北京大學)、郭預衡(北京師範大學)、馮其庸(中國人民大學)、程毅中(中華書局)、廖仲安(北京師範學院)等人。通訊員網路也得到恢復。
《文學遺產》期刊面世以後,以全國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刊物受到矚目,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學界新人通過《文學遺產》被介紹給海內外學術界。
文學遺產(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學術刊物)
1985年,徐公持接任主編,編委會也有所增補。為了適應學術發展的需要,增加信息量,刊物於1987年改為雙月刊,還增加了“論文摘編”、“博士新人譜”、“學者研究”、“雪鴻錄”、“海外學術信息”等欄目。
為了加強與各地學者的聯繫,編輯部除編輯期刊外,還與一些院校聯合主辦了多次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如:1982年在開封(河南師大)召開的“近代文學研討會”、1983年在蘇州(江蘇師範學院)召開的“清詩討論會”、1985年在成都召開的“宋代文學學術研討會”、1987年在杭州大學召開的“巨觀文學研究會”、1989年在信陽召開的“四十年古典文學研究回顧反思研討會”、1990年在桂林召開的“文學史觀研討會”,以及1989、1991年間召開的一系列古典文學專題研究回顧與反思研討會、1994年在曲阜召開的“儒學與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這些會議活躍了學術空氣,交流了研究方法,提高了文學研究的理論層次,也加強了學者間的聯繫,在學術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自從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由於物價不斷上漲而經費又不斷緊縮等各種經濟原因,《文學遺產》和其它學術刊物一樣面臨著財政上的困境,乃至一度瀕於停刊,為此不得不在出版、發行方面做了多次改變,先後由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經理出版事務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文學遺產增刊》十八期等。1992年與江蘇古籍出版社簽約併合作出版至今。但《文學遺產增刊》終於停止出版。
四十年來,《文學遺產》得到廣大古典文學研究工作者的關心和支持。自首任主編陳翔鶴先生起,本刊編者與作者關係向來十分密切,這已成為傳統。四十年來,古典文學研究界的一流專家,幾乎都在本刊發表過文章,其中包括郭沫若、茅盾、鄭振鐸何其芳李一氓郭紹虞羅根澤夏承燾唐圭璋俞平伯沈從文游國恩陸侃如馮沅君馮至余冠英呂叔湘姜亮夫劉大傑等一批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即已成名的古典文學研究權威,他們的支持,使刊物從一開始就站在了高起點上,並始終保持高水準。
《文學遺產》編輯部自創建初始,即在陳翔鶴同志的領導下建立並逐步完善了一整套工作制度,文革後也仍能繼續保持和發揚。作者的來稿,無論長短、無論是否熟人或熟人推薦的,首先進行嚴格的登記編號,並隨即將編號通知作者,以便查詢。每份稿件都要經過責編的仔細審讀。不能利用的都有退稿信通知投稿者本人;如通過一審認為有可能利用的稿件,還要送二審閱定,有時提出修改意見,責編即會提供給作者商討;最後,通過二審的稿子還要由主編三審定奪。有些稿件,還要請編委多次閱定。總之,每一篇刊用的稿件,都傾注了編輯的心血,都是對作者完全負責的。作為《文學遺產》的編輯人員,必須一貫保持嚴謹細緻的態度,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同時,還須經常參加各種學術活動,與專家學者保持緊密的聯繫,多方收集學術信息和注視學界和學人的動態,加強自身的修養。因此,《文學遺產》在學界建立了良好的聲譽,獲得了學者們的信任。
《文學遺產》通過四十年所做的各種工作,對我國的古典文學研究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成為學術界公認的一份具有權威性的刊物。國內學人以能夠在《文學遺產》上登載論文為榮,不少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也以在《文學遺產》刊登文章作為考核中青年學者科研成果的重要標準以及晉升學術職稱的依據。國外學界,更以《文學遺產》作為了解中國大陸古典文學研究現狀的主要視窗。總之,由四十年的歷史及在當前學術界的地位所決定,《文學遺產》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一種核心刊物。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事業過去的興衰榮辱與《文學遺產》聯繫在一起,今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事業將來的繁榮和發展也將與《文學遺產》這一份刊物的存在密切相關,不可分離。

編委

主 編:劉躍進
副主編:竺 青
顧 問:
(以姓氏筆畫為序)
編 委:
王長華 王兆鵬 左東嶺 呂 薇 關愛和 劉 石
劉揚忠 劉躍進 楊 義 李 浩 吳承學 陳 洪
(以姓氏筆畫為序)

注意事項

經核實文學遺產在其主辦方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並未發布稿約和相關徵稿信息,請直接與期刊聯繫,以免上當受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