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德

郭英德

郭英德,男,1954年10月生,福建晉江人,著名作家,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等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6年被評為北京市“培養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2000年被評為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

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戲曲、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英德
  • 出生地:福建晉江
  • 出生日期:1954年10月10日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 學位/學歷:文學博士
  • 專業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
  • 學術代表作:《明清文人傳奇研究》、《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
  • 發表論文數目:131篇(截至2019年7月) 
簡介,主要成就,著作要覽,科研項目,獲獎情況,主要著作,專著,參加撰寫,編撰,論文,

簡介

郭英德,1954年10月10日出生,福建晉江人。1978年9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1982年7月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考取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聶石樵教授,1985年7月畢業,獲碩士學位,學位論文《元雜劇與元代社會等級結構》;1986年9月開始攻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啟功教授、鄧魁英教授,1988年12月畢業,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明清文人傳奇綜錄及研究》。
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文學遺產》雜誌編委、中國明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等。曾任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系高級訪問學者、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亞洲系訪問教授、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訪問學者等。

主要成就

1996年被評為北京市“培養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2000年被評為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曾獲首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寶鋼優秀教師獎等。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戲曲、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等領域的研究。已出版學術專著、合著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主持與參與國家與省級科研項目10餘項。代表作有《明清文人傳奇研究》(1992)、《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1992年)、《優孟衣冠與酒神祭祀——中西戲劇文化比較研究》(1994年)、《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合著,1995年)、《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1998年)、《明清傳奇史》(1999年)、《建構與反思——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思辨錄》(2006年)等。一生以學術為生命。探索“問題—-文獻—-歷史—-理論”四位一體、依次遞進的研究範式。堅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術理念。

著作要覽

《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北京:三聯書店,1992;台北:錦繡出版公司,1992)選取時代精神、文學觀念、時代主題、人格範型、藝術思維等專題,探討了明清文學與文化的深層聯繫。義大利學者PaoloSantangelo在國際書評雜誌EASTandWEST第44卷第2-4期發表的書評中說:該書“論述了從14世紀到19世紀以文學為中心的複雜而多層面的知識分子的世界,並勾勒出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成長起了巨大作用的連續不斷的文化趨向和影響”,是“一部闡明了一些人們少有所知的關於中國文學與歷史方面問題的著作。”
《優孟衣冠與酒神祭祀——中西戲劇文化比較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從戲劇起源與形成、戲劇觀念、戲劇文體、戲劇舞台形象、戲劇文類等方面,對中西戲劇進行了比較研究,力圖探討中西戲劇文化的異同、交融與聚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第一作者)是郭英德主持的1990年國家青年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該書以先秦至清末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歷史作為研究對象,縱向考察了古典文學研究的歷史發展過程,描述了古典文學研究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不同特色,勾勒了古典文學研究總體的發展規律。該書是中國古典文學學科第一部綜合性的研究史,在中國文學學術史研究中做了開創性的工作,是一部具有開拓性、富於理論色彩的學術史著作,1999年榮獲首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對明清兩代320多位傳奇戲曲作家的生平事跡作了或詳或略的考證,對近750部傳奇戲曲作品的版本、情節、本事、評論作了力所能及的敘錄,在戲曲資料的蒐集、考證和編纂方面填補了中國戲曲史研究的空白。《文學遺產》1998年第6期書評指出,該書“對明清傳奇的現存劇目作了系統而全面的清理”,“搜羅宏備,考辨精詳”。
《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將中國古代文人集團分為侍從文人集團、學術派別、政治朋黨、文人結社和文學流派等幾種類型,從文化學角度考察各種類型的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的關係,從文人集團的構成方式和文化功能的角度審視中國古代文學,深刻認識中國古代文學的依附性、集團性和規範性等特徵,並全面闡釋中國古代文人集團的文化地位與文化意義。
《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將從明中葉至晚清傳奇戲曲的歷史演進劃分為五個時期,即生長期、勃興期、發展期、余勢期和蛻變期,對各個時期劇壇風氣、傳奇戲曲文體的嬗變、傳奇戲曲創作流派的構成、傳奇戲曲作家創作的趨向、傳奇戲曲作品主題的變遷、傳奇戲曲藝術的特徵等,進行了細緻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

科研項目

參加《中國古代文人活動與文學風貌》,198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本人撰成專著《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獲得1997年上半年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已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主持《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1990年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1萬元。該項目已於1993年完成,撰成專著約60萬字,其中本人撰寫約18萬字,專著已於1995年10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參加《中國古代文學形象的歷史文化研究》,“八五”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一般項目。該項目已於1998年完成,撰成專著約25萬字,本人撰寫約10萬字。該書獲得1998年下半年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將於1999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主持《清初明遺民愛國思想研究》,1996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百人工程”項目。0.8萬元。(1996.51999.12
主持《中國古籍總目提要·總集卷》,1996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橫向項目。0.5萬元。(1996.2000.12)
主持《中國古代文體資料箋釋》,1998年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資助項目。1.5萬元。項目批准號:9823。(1998.72000.12)
主持《古詩詞誦讀精華》,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橫向項目。2.1萬元。(1999.21999.9)
專著《元雜劇與元代社會》,獲得1994年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已於1996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獲獎情況

1994年,《明清文人傳奇研究》獲北京師範大學第二屆勵耘獎學助學基金優秀學術著作三等獎。
1995年,《敘事性:古代小說與戲曲的雙向滲透》獲廣東中華文化王季思學術基金《文學遺產》優秀論文提名獎。
1996年,《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
1997年,《向後倒退的革新——論明末清初的求實文學觀念》獲《湖北大學學報》1997年優秀論文二等獎。
1998年,《敘事性:古代小說與戲曲的雙向滲透》獲首屆北京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1999年,《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獲首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
2000年,《明清傳奇史》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006年,《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藝術學二等獎。
2008年,《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獲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主要著作

專著

《世俗的祭禮──中國戲曲的宗教精神》,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北京三聯書店,1992;台北錦繡出版公司,1992年。
《明人奇情》(與過常寶合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優孟衣冠與酒神祭祀──中西戲劇文化比較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國古代的惡霸》(與過常寶合著),商務印書館,1995年;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與謝思煒、尚學鋒、於翠玲合著),中華書局,1995年。
《中國古代戲劇》(與陶慶梅合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
《元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長河落日——中華文學通覽·清代卷》,中華書局,1997;香港中華書局,1997年。
《明清傳奇綜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漁》,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明清傳奇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
《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明清文學史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建構與反思——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思辨錄》,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讀三國、說英雄》,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參加撰寫

《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
《元曲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
《中國古代小說人物辭典》,齊魯書社,1991年。
《中國古代文學名著辭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華文明史》(十卷本),任中國文學史學科副主編,撰寫其中元明清文學部分約20萬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國文學史》(第三冊、第四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編撰

張養浩《三事忠告》(今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中國學生百科全書·語文卷》(主編),國際文化出版社公司,1991年。
《明史故事選》(編著),學苑出版社,1991年。
《清史故事選》(編著,署名張應),學苑出版社,1991年。
《中外古典名劇鑑賞辭典》(主編),北嶽文藝出版社,1992年。
《文史英華·戲曲卷》(編注),湖南出版社,1993年。
《炎黃文化精品叢書·藝事精品》(評釋),學苑出版社,1994年。
《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柳宗元卷》(校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宋八大家文集·柳宗元文》(評註),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
《新編千家詩》(評註),中華書局,1999年。
《古詩詞誦讀精華》(副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論文

《淺談元雜劇三國戲的藝術特徵》,《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
《漫談中國古代對戲劇審美功能的認識》,《福建戲劇》1984年第3期。
《也說“衙內”》(與長勝合作),《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
《明清時事劇概述》,《江蘇戲劇》1985年第2期。
《明清之際時事劇的思想藝術特色》,《中州學刊》1985年第2期。
《論〈水滸傳〉的思想意義》,《水滸爭鳴》第4輯。
《論元雜劇的戲劇衝突》,《戲曲研究》第15輯。
《元雜劇作家身分初探》,《晉陽學刊》1985年第4期。
《元雜劇與元代文藝思潮》,《光明日報》1985年7月16日。
《福建戲史錄補遺二則》,《福建戲劇》1985年第5期。
《古典戲曲腳色漫談》,《福建戲劇》1985年第6期。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義山詩意蠡測》,《名作欣賞》1986年第1期。
《“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古代戲劇家的戲曲虛實論》,《戲曲藝術》1986年第2期。
《論元雜劇的時代精神》,《河北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
《“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中國古代戲曲美學散論之一》,《福建戲劇》1986年第3期。
《“劇場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中國古代戲曲美學散論之二》,《福建戲劇》1986年第4期。
《寄諷實無,雪恥或有——〈琵琶記〉創作意圖之疑案》,《古典文學知識》1986年第4期。
《關於元雜劇興盛的社會原因的爭議》,《文史知識》1986年第8期。
《論元雜劇中的喜劇性類型形象》,《中華戲曲》第2輯。
《無奇不傳,無傳不奇——中國古代戲曲美學散論之三》,《福建戲劇》1987年第1期。
《“異物之情也有人道”——〈任氏傳〉的任氏形象》,《古典文學知識》1987年第1期。
《蔣士銓〈臨川夢〉傳奇漫議》,《名作欣賞》1987年第3期。
《“一夫不笑是吾憂”——李漁〈風箏誤〉傳奇的喜劇特徵》,《名作欣賞》1987年第4期。
《畫出瀟湘水墨圖——元雜劇雨景描寫賞析》,《陝西電大》1987年第5期。
《論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戲曲小說的審美趣味》,《文學遺產》1987年第5期。
《論元雜劇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徵》,《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6期。
《論湯顯祖文化意識的悲劇衝突》(與李真瑜合作),《戲曲研究》1987年12月。
《半世清狂,一生情種——談沈起鳳〈才人福〉中張幼於和祝希哲形象》,《古典文學知識》1988年第1期。
《“偌大乾坤無處住”——談尤侗的〈鈞天樂〉傳奇》,《名作欣賞》1988年第1期。
《淺談元雜劇善惡觀的性質》,《語文學刊》1988年第3期。
《“才人福分從來少”——沈起鳳〈才人福〉傳奇的審美趣味》,《名作欣賞》1988年第4期。
《古代文學研究的兩難心理與多元選擇》,《文學遺產》1988年第5期。
《論明清文人傳奇的理想人格範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增刊《學術之聲》第2輯。
《論明清文人傳奇的創作方法》,《戲曲研究》第28輯1988年.12月。
《四十年古典小說研究道路批評》,《文學遺產》1989年第3期。
《古典戲曲理想人格論》,《戲劇文學》1989年第7期。
《“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明清浪漫思潮與〈長生殿〉的“至情觀”》,《文史知識》1989年第7期。
《論明清文人傳奇的時代主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5期。
《關劇文化意蘊發微》,《戲曲研究》第30輯。
《論古代戲曲文學的文體特性》,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增刊《學術之聲》1989年第6輯。
《丁耀亢生平及其劇作》(與郝詩仙合作),《齊魯學刊》1989年第6期。
《蔣士銓傳奇本事考略》,《文獻》1990年第1期。
《藝術精神的傳承與文化精神的變異——戲曲藝術出路斷想》,《戲劇文學》1990年第1期。
《蒲松齡文化心態發微》,《文史哲》1990年第2期。
《明清文人傳奇的歷史演進》,《文學遺產》1990年第2期。
《“最憐兒女又英雄,才是人中龍鳳!”——〈兒女英雄傳〉的“人情天理”觀新詮》,《民族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
《論〈水滸傳〉作家的創作思想》,《語文學刊》1990年第3期。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明清文人傳奇作家文學觀念散論》,《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3期。
《是“風教”還是“風情”——明清文人傳奇作家的文學觀念散論》,《中州學刊》1990年第4期。
《抄本〈一合相〉傳奇作者考》,《文獻》1990年第4期。
《論明清文人傳奇的忠奸鬥爭主題模式》,《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
《“等為夢境,何處生天”——〈南柯夢〉、〈邯鄲夢〉荒誕意識談》,《文史知識》1990年第12期。
《元曲與少數民族文化》(署名張應),《民族文學研究》,1991年第1期。
《賈寶玉和宋江——淺談〈水滸傳〉對〈紅樓夢〉的影響》,《福建教育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論〈水滸傳〉作者的創作思想》,《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佳園結構類天成——〈紅樓夢〉網狀藝術構思的特徵》,《紅樓夢學刊》1991年第4期。
《中西戲劇觀念的當代形態》,《戲劇文學》1991年第8期。
《中國古書的價值》,《大學生》1991年第9期。
《淺談元雜劇的市民意識》,《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增刊》1991年。
《漫談明清文學中的才子佳人》,《名作欣賞》1992年第1期。
《兩宋酬和詞述略》,《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1期。
《關於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的思考》(與傅璇琮、謝思煒合作),《文學評論》1992年第3期。
《明代文人結社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漫談中西戲劇形象創造的審美規律》,《戲劇文學》1992年第8期。
《啟功先生的治學之道》,《文獻》1993年第1期。
《書聖原是大詩人》,《跨世紀》1993年第2期。
《典籍的現代闡釋和文化傳統》,《光明日報》1993年7月7日。
《中西戲劇文體的本質特徵》,《戲劇文學》1993年第8期。
《審美趣味的多元化走向──論明清文人傳奇的醜的形象》,《中華戲曲》第14輯(1993年8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的對象、任務和方法》,《中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4期。
《沈璟傳奇本事考略》,《文獻》1993年第4期。
《近代古典文學研究方法的更新》,《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4期。
《蒲松齡與孩子王》,《人民政協報》1993年10月7日。
《(1992年)元明清戲曲小說研究綜述》,《中國文學年鑑(1993)》。
《藝術與淫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中國消費者報》1995年1月7日。
《禪宗的三重境界》,《中國消費者報》1995年3月18日。
《元明文學史觀散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中國現代話劇的形成及其啟示》,《戲劇文學》1995年第7期。
《敘事性:古代小說與戲曲的雙向滲透》,《文學遺產》1995年第4期。
《中西傳統戲劇觀念辨異》,《戲劇文學》1995年第11期。
《桃花扇底系興亡——〈桃花扇〉的歷史意識》,《名作欣賞》1995年第6期。
《第一印象·第二視力·第三隻眼(評〈寧宗一小說戲劇研究自選集〉》,《文學遺產》1996年第2期。
《刺世傷時,顯微闡幽——論蘇州傳奇的文化內涵》,《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論綱》,《中國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
《論明代的文學流派研究》,《求是學刊》1996年第4期。
《中國古典小說史的理論思考——讀楊義的〈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人民日報》1996年5月16日。
《明清傳奇的價值》,《文史知識》1996年第8期。
《稗官為傳奇藍本——論李漁小說戲曲的敘事技巧》,《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
《建構中國敘事學的操作規程——評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的方法論》,《文學評論》1996年第5期。
《向後倒退的革新——論明末清初的求實文學觀念》,《湖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
《古籍校勘原則之我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第6期。
《論清前期的正統派傳奇》,《文學遺產》1997年第1期。
《情的探險——從湯顯祖到曹雪芹》(與過常寶合作),《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1期。
《傳奇戲曲的興起與文化權力的下移》,《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理論品格》,《文學評論》1997年第4期。
《論明代傳奇劇本體制的規範化》,《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4輯。
《論元明清小說戲曲中的雷同形象》,《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4期。
《論中國古代典籍文化的現代闡釋》,《殷都學刊》1997年第4期。
《論明清傳奇劇本長篇體制的演變》,《聶石樵教授七十壽辰學術紀念文集》。
《論“知人論世”的古典範式》,《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1997年。
《我們比王國維多走了多遠——二十世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隨想》,《文藝報》1997年10月23日。
《正史以外的補充——簡評〈珍本中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叢書〉》,《中國圖書商報》1997年10月24日。
《詳備精細,益智啟思——評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華讀書報》1998年1月21日。
《“溫情與敬意”的國史學——談錢穆的幾部著作》(與李山、過常寶合作),《書品》1998年第1期。
《如何突破文學史寫作的三大傳統——〈明清傳奇史·後記〉》,《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1期。
《雅與俗的扭結——明清傳奇戲曲語言風格的變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論先秦儒家的敘事觀念》,《文學評論》1998年第2期。
《學術研究範式的嬗變軌跡——關於二十世紀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研究的談話》(與劉勇強、竺青合作),《文學遺產》1998年第2期。
《〈寶劍記〉:忠奸劇的定型──〈明清傳奇史〉選載之一》,《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2期。
《〈浣紗記〉:歷史劇的新篇——〈明清傳奇史〉選載之二》,《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3期。
《〈鳴鳳記〉:時事劇的發軔──〈明清傳奇史〉選載之三》,《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4期。
《在感性與知性之間——評葉嘉瑩的文學研究著作》(與過常寶、李山合作),《書品》1998年第3期。
《江湖奇人寫真錄——清初傳記文選注》(與陳潔合作),《中華活頁文選》,1998年。
《說詩說稗自風流——評陶爾夫、劉敬圻〈說詩詩稗〉》,趙仁珪、郭英德,《文學遺產》1998年第3期。
《論“知人論世”古典範式的現代轉型》,《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
《論明清傳奇劇本長篇體制的演變》,《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宋元明思想史綱〉、〈清代思想史綱〉讀後》(與李山合作),《師大周刊》1999年6月25日。
《話劇是演給誰看的?》,《戲劇文學》1999年第1期。
《文學研究與文學史研究》,《人民政協報》1999年1月20日第4版。
《元雜劇: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奇葩》,《中國教育報·文化周刊》1999年4月27日;《光明日報》1999年5月10日。
《元明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求是學刊》1999年第2期。
《困境和出路: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化歷程》(與過常寶合作),《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明清小說的文化意蘊》,《高校理論戰線》1999年第3期。
《懸置名著——明清小說史思辨錄》,《文學評論》1999年第2期。
《長時間遠距離的姿態檢討歷史——談黃仁宇的幾部歷史著作》(與過常寶、李山合作),《書品》1999年第2期。
《文學史著作的讀者》,《師大周報·文化增刊》1999年4月23日。
《挑戰自我超越極限——〈楊義文存〉讀後》,《中國社會科學通訊》1999年4月27日。
《論戲曲角色的文化內涵》,《戲劇文學》1999年第9期。
《經典文獻的詩學讀法——評介楊義〈楚辭詩學〉》,李山、郭英德,《文學遺產》1999年第5期。
《論顧炎武的遺民心態》,《新國學》第一卷,巴蜀書社,1999。
The Cult of Passions though The Image of Beauties i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Ming QingYanjiu(《明清研究》)1999,Napoli-Roma,1999。
《論古典文學研究的“私人化”傾向》,《文學評論》2000年第4期。
《黃宗羲明文總集的編纂與流傳——兼論清前期編選明代詩文總集的文化意義》,《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獨白與對話──論明清傳奇戲曲的抒情方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
《沿襲與創新的互動──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讀後》,《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1期。
《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學佳人形象詮釋》,《求是學刊》2001年第2期。
《雪泥鴻爪——從我的博士論文寫作談起》,《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4期。
《小說史的敘述視角、敘述體例和敘述方法──兼評陳大康〈明代小說史〉》,《文學遺產》2001年第5期。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學論略》,《求索》2001年第5期。
《文學傳統的價值與意義》,《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淺談中國文學史研究者的知識結構》,《求是學刊》2002年第5期。
《論宋江形象的人格內蘊》,《昌吉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光風霽月:宋型文學的審美風貌》,《求索》2003年第3期。
《〈水滸傳〉的三重寓意》,《文史知識》2003年第9期。
《清切平淡宛陵詩》,《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5期。
《關於中國古代文學史寫作的思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對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的重新審視——簡評王齊洲〈呼喚民族性——中國文學特質的多維透視〉》,郭英德、李文潔,《學術界》2003年第5期。
《自成一家山谷體》,《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1期。
《20世紀明代文學研究方法述評》,郭英德、王麗娟,《人文雜誌》2004年第1期。
《明清傳奇戲曲敘事結構的演化》,《求是學刊》2004年第1期。
《論歷代〈文選〉類總集的分體歸類》,《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
《論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生成方式》,《學術研究》2005年第1期
《由行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變遷——論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生成方式》,《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版本研究芻議》,《文學遺產》2005年第2期。
《明人自傳文論略》,《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論“文選”類總集文體排序的規則與體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中國古代文體分類學芻議》,《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中國古典戲曲文學文獻整理芻議》,《戲曲研究》2005年第1期。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啟功先生與中國古典文獻學》,《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啟功先生與中國古典文學》,《古典文學知識》2006年第2期。
《中國古代文學史研究中的文學教育研究》,《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
《〈詞林一枝〉、〈八能奏錦〉編纂年代考》,郭英德、王麗娟,《文藝研究》2006年第8期。
《古代中國文學教育的基本特點》,《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牡丹亭〉傳奇現存明清版本敘錄》,《戲曲研究》2006年第3期。
《古代文學教育與當代社會文化》,《和諧·創新·發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2007年4月。
《稀見明代戲曲選本三種敘錄》,《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明清女子文學啟蒙教育述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論明人傳狀文的文體特性與文化內涵》,《人文雜誌》2007年第5期。
《明清文學教育與戲曲文學的生成》,《學術研究》2008年第3期。
《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特性與功能》,《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新視域下的新成果——評〈湯顯祖與晚明戲曲的嬗變〉》,郭英德、范紅娟,《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3期。
《藝術幻境與審美魅力——上昆〈長生殿〉觀後》,《藝術評論》2008年第6期。
《明清時期女子文學教育的文化生態述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論傅惜華戲曲目錄著作的史學價值》,《戲曲研究》2008年第2期。
《真實的“假人”:宋江之“好漢”行徑》,《文史知識》2008年第9期。
《真實的“假人”:宋江之人生選擇》,《文史知識》2008年第10期。
《真實的“假人”:宋江之陰暗品性》,《文史知識》2008年第12期。
《病梅〈琵琶記〉蔡伯喈形象的文化人格》,《中華戲曲》2008年第2期。
《學而不厭:明清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學教育》,《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2期。
《北美地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提要(2003-2008)》,林舒俐、郭英德,《戲曲藝術》2009年第2期。
《垂艷流芳:女子文學教育的效果》,《文化學刊》2009年第3期。
《北美地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述評(1998-2008)》,《文藝研究》2009年第9期。
《海外漢學的“中國趣味”》,《人民日報》2009年12月8日。
《中國古典戲曲研究英文論著目錄(1998-2008),林舒俐、郭英德,《戲曲研究》2009年第3期、2010年第1期。
《小題目含蘊大境界》,《中國文化報》2010年1月25日。
《“中國趣味”與北美地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戲劇藝術》2010年第1期。
《論劇作家李漁的文學教育》,《文學遺產》2010年第3期。
《論明代論辨文的時代特徵》,《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