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學

吳承學

吳承學,男,廣東潮州人,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聘為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詩文評”“中國古代文體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等。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科研工作以來,吳承學教授以中國詩文評、中國文體學研究為核心,先後出版了《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等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三種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為相關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的學術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承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史
  • 職務: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
  • 主要成就:200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聘為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
  • 學術代表作:《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
  • 籍貫:廣東潮州
  • 性別:男
  • 筆名:吳觀瀾(筆名) 
個人簡介,獲得榮譽,研究領域,開設課程,研究成果,發表著作,文獻整理,發表論文,文章序跋,學術隨筆,科研項目,獲獎情況,

個人簡介

吳承學教授於1977年考入中山大學,分別獲得文學學士(1982)和文學碩士(1984)學位,留校工作。1987年進入復旦大學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史,並獲得文學博士學位(1990),分配到中山大學中文系工作。先後晉升為講師(1990)、副教授(1992)、教授(1994),並任博士生導師(1996)。曾赴日本、美國以及台、港、澳地區開會、講學、訪學。2001年耶魯大學訪問學者。

獲得榮譽

1996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首批“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1999年獲國務院頒布的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200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聘為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著作《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人民出版社2011),並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015)
吳承學教授在人民大會堂參加長江學者受聘儀式吳承學教授在人民大會堂參加長江學者受聘儀式
學術兼職
學術兼職有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主編《華學》《學術研究》《文學遺產》《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文學研究》《古典文學知識》等編委、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學術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廣東省第6屆、第7屆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主席團成員)、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明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古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廣東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中國文體研究中心主任等。
2014年起被聘為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

研究領域

專業為中國古代文學,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國古代文體學”。代表性著作有:《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人民出版社,2011年)、《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晚明小品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旨永神遙明小品》(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

開設課程

本科:中國文學批評史、魏晉隋唐文學史
研究生:中國文學史專題研究、古代文論研究、中國古代文體發展史

研究成果

發表著作

·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 花城出版社 1993年
·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中國文學的文體選擇與記憶(吳承學 何詩海編)鳳凰出版社2015年10月
·晚明文學思潮研究(吳承學 李光摩)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明代卷(傅璇琮主編,主要編寫者)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增訂本)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第3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
·旨永神遙明小品 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
·晚明小品研究(修訂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

文獻整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瞎騙奇聞 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胡塗世界 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最近社會齷齪史 整理 以上四種與盧叔度先生合作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封神演義 與盧叔度先生合作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96年
·車王府曲本選 主要整理者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0年
·車王府曲本菁華 元明卷 第一整理者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2年
·車王府曲本菁華 明清卷 主要整理者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2年
·菜根談/呻吟語 校注 與李光摩合作整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5月
·詹安泰文集(吳承學 彭玉平編)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山高水長—中山大學文化研究 吳承學 彭玉平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大學語文(第8版—第10版 徐中玉主編,編委會委員、主要編寫者)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中國文體學叢書 吳承學 彭玉平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語言文學文庫 吳承學 彭玉平主編 中山大學出版社

發表論文

·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彭玉平 吳承學) 《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詩可以群(吳承學 何志軍) 《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2期)
·宋代文章總集的文體學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7期,劉揚忠王兆鵬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年鑑2008-2009》武漢出版社2011年)
·“詩能窮人”與“詩能達人”——中國古代對於詩人的集體認同 《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被陶東風、張未民主編《中文文藝論文年度文摘》2010年全文轉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
·中國文章學成立與古文之學的興起 《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2期(《新華文摘》2013年第6期、《複印資料》2013年第4期轉載。陶東風、張未民主編《中文文藝論文年度文摘》2012年全文轉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5月)蔣斌 王曉主編《廣東省社會科學年鑑》(2012/2013年合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
·命篇與命體——兼論中國古代文體觀念的發生 吳承學 李冠蘭《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江山之助——中國古代文學地域風格論 《文學評論》1990年第2期
·辨體與破體 《文學評論》1991年第4期
·歷史的觀念——中國古代文學史觀初探 《文學評論》1992年第6期 (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4期 )
·生命之喻——論中國古代關於文學藝術人化的批評 《文學評論》1994年第1期
·評點之興 ——論文學評點的起源和南宋的詩文評點 《文學評論》1995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4期)
·論謠讖與詩讖 《文學評論》1996年第2期
·論晚明清言 《文學評論》1997年4期
·論《四庫全書總目》在詩文評研究學術史上的貢獻 《文學評論》1998年6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3期)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蘊 《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6期)
·漢魏六朝輓歌考論 《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9期)
·八股四題( 吳承學 李光摩) 《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6期)
·過秦論:一個文學經典的形成 《文學評論》2005年第3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8期)
·《四庫全書》與評點之學 《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5期,翻譯出版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ume 4, Number 1(2010) )
·從章句之學到文章之學(吳承學 何詩海) 《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3期)
·古代文學研究的歷史想像(吳承學 沙紅兵) 《文學評論》2009年第6期 (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5期 )
·論《古今圖書集成》的文學與文體觀念——以《文學典》為中心 《文學評論》2012年第3期
·建設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文體學 《文學評論》2015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6期)
·中國早期文字與文體觀念 《文學評論》2016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7年第3期,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美國中國古代文化國際研究院:《文化中國》2017年第二期)
·饒宗頤的中國文學研究 《文學評論》2018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8年第11期)
·“新婦”用典之我見 (署名:吳觀瀾)《文學遺產》1985年第3期
·“漢魏風骨”與“正始之音”(署名:吳觀瀾)《文學遺產》1986年第3期
·徵實求是的科學精神——《文心雕龍探索》讀後(署名:吳觀瀾)《文學遺產》1987年第4期
·唐詩分期的幾個問題 《文學遺產》1989年第3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第11期)
·傳統文學批評方式的歷史發展 《文學遺產》1990年第1期 《新華文摘》1991年第2期 全文轉載
·整體性地把握文學批評發展的軌跡——讀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 《文學遺產》1991年第2期
·人品與文品 《文學遺產》1992年第1期
·集句論 《文學遺產》1993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1期;書名: 《中國文學年鑑 1994》轉載。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年鑑》編輯委員會)
·論題壁詩 《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1期)
·唐詩中的留別與贈別 《文學遺產》1996年第4期
·論古詩制題制序史 《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
·鉤沉拾遺 探源溯流 《文學遺產》1996年第6期
·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吳承學 李光摩) 《文學遺產》1997年第6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
·古代兵法與文學批評 《文學遺產》1998年第6期
·一個期待關注的學術領域——明清詩文研究三人談 《文學遺產》1999年第4期(吳承學 曹虹 蔣寅)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2期)
·唐代判文文體及源流研究 《文學遺產》1999年第6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5期)
·論宋代隱括詞 《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2期)
·五四與晚明(吳承學 李光摩) 《文學遺產》2002年第3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11期)
·現存評點第一書---論《古文關鍵》的編選、評點及其影響 《文學遺產》2003年第4期,亦載章培恆、王靖宇 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中國古代文體學學科論綱(吳承學 沙紅兵) 《文學遺產》2005年第1期
·清代文章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5期)
·任昉《文章緣起》考論(吳承學 李曉紅) 《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
·明代文章總集與文體學 文學遺產2008年第6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4期)
· 學術史識與學術價值觀 《文學遺產》2013年第6期
· “九能”綜釋 《文學遺產》2016年第3期
·“換骨”“奪胎”二法本義辨識(署名:吳觀瀾) 《中山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生命 感悟 理性——中國傳統文學批評思維方式札記 《中山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
·文學上的南北派與南北宗 《中山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2期)
·中國古代文體學的歷史發展 《中山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5期)
·明人小品述略(吳承學 董上德) 《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2期
·論張大復的散文小品 《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8期)
·明代八股文文體研究 《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明清人眼中的陳眉公(吳承學 李斌) 《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亦載《首屆明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吳承學 沙紅兵) 《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
· “中國古代文體學之內涵與前景”專題研討(主持人) 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005第21期
·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展望(吳承學 沙紅兵) 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005第21期
· “八腳詞”與宋代文章學 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11期)
·簡談文學史史料的發掘與處理(吳承學 何詩海) 《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12期)
·論《四庫全書總目》的文體學思想(吳承學 何詩海) 《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11期)
·《古文辭類纂》編纂體例之文體學意義(吳承學 何詩海)《北京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文辭稱引與文體觀念的發生——中國早期文體觀念發生研究 (吳承學 李冠蘭)北京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6年第5期轉載,(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6年第10期)
·秦漢的職官與文體 (吳承學 張潤中)北京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11期轉載,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8年第10期轉載;《社會科學報》2018年9月27日《學術文摘》
·嚴羽“不落言筌”說的美學內涵 《學術研究》1985年第6期
·《採薇》並非“以哀景寫樂” (署名:吳觀瀾) 《學術研究》1986年第5期
·一個從玄學向美學轉化的論題——論“言意之辨”對《文心雕龍》的影響(署名:吳觀瀾)《學術研究》1987年第1期
·從破體為文看古人審美的價值取向 《學術研究》1989年第5期 (收入林有能等主編:《審美文化:從形而上研究到範疇拓展》,商務印書館2015年3月)
·古典風格學的形成及特點 《學術研究》1991年第2期
·從體到派 《學術研究》1993年第4期
·釋《文賦》“懷霜”“凌雲” 《學術研究》1994年第2期
·《帝京景物略》與竟陵文風 《學術研究》1996年第1期
·文字遊戲與漢字詩學——《詩牌譜》研究 《學術研究》2000年第7期;亦載<古典學的現在>2001年2月 日本京都大學;收入王賓主編《語言的向度》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文體形態:有意味的形式 《學術研究》2001年第4期
·賀復征與《文章辨體匯選》(吳承學 何詩海) 《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
·對“文本於經”說的文體學考察(吳承學 陳贇) 《學術研究》2006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6期轉載,收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光明日報》國學版編《年度國學2006》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中國文體學:回歸本土與本體的研究 《學術研究》2010年第5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1年第1期轉載)
·王船山觀生居題壁聯考釋(吳承學 趙宏祥) 《學術研究》2014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4年第8期轉載)
·章門師友的文體學研究 (吳承學 劉春現)《學術研究》2016年第6期
·釋“大蘭王” 《學術研究》2017年第10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8年第2期)
·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評七卷本《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吳承學 彭玉平) 《復旦學報》1996年6期 又載《與歷史同行——復旦大學(1978—1998)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從古典形態詩文評到現代形態批評史(吳承學 彭玉平) 《“中國文學研究的世紀回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等編 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與反經典(吳承學 沙紅兵) 《文史哲》 2010年第2期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3期;收入姚申主編《學術中國1984-2014˙人文學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明代詩話中的文體史料與文體批評(吳承學 何詩海) 《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
·論“序題”——對中國古代一種文體批評形式的定名與考察 《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6期
·論中國早期文體觀念的發生(吳承學 李冠蘭) 《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7年第5期)
·策問與對策 《新國學》1999年創刊號
·隱逸與濟世—陳眉公與晚明的士風(吳承學 李斌) 《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無名氏的意味——撲朔迷離的《梅花詩》 《中國文化》2010年秋季號 第32期
·論陳子昂的歷史貢獻(王運熙 吳承學) 《許昌師專學報》1989年第3期
·嚴羽妙悟說的理論內涵及意義(署名:吳觀瀾)《西北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5期
·試論嚴羽的審美理想 《汕頭大學學報》1986年7月
·讀吳國欽校注《關漢卿全集》(署名:吳觀瀾) 《汕頭大學學報》1989年7期
·論中國古典的文學風格品級說 《廣東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釋“自然”——兼論文學批評概念的歷史性 《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
·遺音與前奏——論晚明小品的歷史地位 《江海學刊》1995年第3期
·宋詞疑義二考(吳承學 李嬋娟) 《求是學刊》 2005年第5期
·“嶺南學”芻議(吳承學 翁筱曼)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郡齋讀書志》與文學批評 (吳承學 黃靜)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儒學與評點之學《華學》創刊號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
·黃佐的《六藝流別》與“文本於經”的思想 載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九、第十輯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小雅·採薇》“哀樂”辨 《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1期
談談古代文人並稱的先後次序 《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2期
·“擬鹽”“詠絮”漫議 《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3期
·淺讀《封神演義》 《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6期
·不值與不遇 《古典文學知識》2005年第6期
·程羽文“亂點鴛鴦譜”——介紹晚明小品《鴛鴦牒》 《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5期
·晚明的清賞小品 《古典文學知識》 1996年第5期.
·無章無句妙成文——論“意象體小品” 《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6期
· “不平則鳴”辨 《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第6期
·晚明小品研究心得——兼談拙著《晚明小品研究》 《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1期
·本草藥方妙成文 《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3期
·箴言與清言——讀《呻吟語》與《菜根談》 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5期
·《文體通釋》的文體學思想 《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5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詔令類文體(一)(吳承學 劉湘蘭)《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2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詔令類文體(二)(吳承學 劉湘蘭)《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3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奏議類文體(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4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書牘類文體(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5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論說類文體(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6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序跋類文體(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1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傳狀類文體(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2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碑誌類文體(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3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哀祭類文體(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4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祝禱類文體(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5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箴銘類文體(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6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頌讚類文體(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1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雜記類文體(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2期
· 中國文體學札記:“文體”與“得體” 《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1期
· 中國文體學札記:讀《文體明辨序說》二書獻疑 《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2期
· 中國文體學札記:從偈頌到童謠——談古今文體之關聯性 《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3期
·中國文體學札記:文章總集與文體學研究 (吳承學 何詩海)《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4期
·中國文體學札記:儒家經典中的文體與文體觀念(吳承學 何詩海)《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5期
·中國文體學札記:淺談中國古代文體價值譜系(吳承學 何詩海)《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6期
·中國文體學札記:類書與文體學研究 (吳承學 何詩海)《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1期
·中國文體學札記:早期類書與文體學 (吳承學 何詩海)《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2期
·中國文體學札記:古代文體學要籍敘錄(一)(吳承學 何詩海)《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3期
·中國文體學札記:古代文體學要籍敘錄(二)(吳承學 何詩海)《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4期
·中國文體學札記:古代文體學要籍敘錄(三)(吳承學 何詩海)《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5期
·中國文體學札記:古代文體學研究漫議 (吳承學 何詩海)《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6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古歌謠之辨(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18年2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從齊梁體到近體詩(吳承學 劉湘蘭)《古典文學知識》2018年3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樂府詩的演進與分類(吳承學 劉湘蘭)《古典文學知識》2018年4期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複雜的“雜文”(吳承學 劉湘蘭) 《古典文學知識》2018年5期

文章序跋

·潘承玉著《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研究》序 ,中華書局2004年7月,又作 神遊冥想,理解同情――《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研究》,《廣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詹安泰文集》“前言”,吳承學 彭玉平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詹安泰文集》“後記”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蔣述卓等著《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學術研究史》序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又刊《學術研究》2004年6期
·張海鷗《水雲軒集》序,2005年華夏出版社(後又為《水雲軒詩詞》序,2014年)
·《粵雅》創刊序 2006年
·鄧新躍著《明代前中期詩學辨體理論研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李福標著《皮陸研究》序,嶽麓書社,2007年7月
·邱世友《水明樓續集》後記,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富鵬著《嶺南三大家研究》序,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7月
·陳望南著《海虞二馮研究》序,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詹安泰全集》“前言” 吳承學 彭玉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黃達人著《大學的觀念與實踐》序,商務印書館,2011年6月,又刊於《南方周末》2011年5月11日
·《中國文體學研究叢書》總序,北京大學出版社,亦刊《南方都市報》2011年9月18日,題為《回到歷史語境,理解中國文學》
·魏中林等著《古典詩歌學問化研究》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5月
·張 瀾著《中國類書的文學觀念》序,九州出版社,2013年7月
·馬將偉著《易堂九子研究》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8月
·彭玉平著《王國維詞學與學緣研究》序,中華書局2015年
·呂雅璐主編《紅樓疊影:中山大學近代建築群的人文解讀》序,商務印書館2016年12月
·左鵬軍著《近代戲曲與文學論衡》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4月版。又題為“探幽闡微 論文衡史——《近代戲曲與文學論衡》弁言”刊於《古籍新書目》2017年6月28日

學術隨筆

·黃海章教授談治學 《學術研究》1986年第4期
·冰壺秋月——憶黃海章師 《羊城晚報》1989年10月23日第3版。
·無望其速成 無誘於勢利——我的研究工作隨想 《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 第6期
·圓照之象 務先博觀 《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4期
·還原歷史語境 接近歷史真相 《人民政協報》2003年8月5日“學術家園”
·學術的尊嚴與快樂 《博覽群書》 2006年第11期
·邱世友先生學術年表 載《水明樓續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警惕“資料庫體”論文泛濫 《社會科學報》2007年11月22日第5版
·中國古代文章學研究紮實可靠的基礎工程——讀《歷代文話》 《文匯讀書周報》2008年2月1日
·學者要有傳世意識與文化責任感 《南方都市報》大家訪談,2013年12月12日
·溫潤的光輝——緬懷恩師王運熙先生 《東方早報》2014年2月14日(收入《仰止集——王運熙先生逝世周年紀念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似是故人來 《文學遺產》創刊60周年紀念文集 2014年10月
·從容一些 走得更遠 《中山大學報》訪談 2016年3月31日
·康樂園:學識的殿堂 靈魂的居所 《羊城晚報》2016年5月8日
·古代詩文寄寓著人的整個生命 《儒風大家》2016年第3期(總30期) 中國孔子基金會
·人中難得九方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文學評論》六十周年紀念文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9月
何嘗見明鏡疲於屢照——追憶傅璇琮先生 《南方周末》2017年1月5日(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傅璇琮先生紀念集》,中華書局2017年3月)
·微信上的萬里校書記 《古典文學知識》2017年第5期
·致新一代學人 《南方周末》2017年11月9日
·長江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長江學者的榮譽與責任 《南方周末》2018年12月6日

科研項目

·國家教委“八五”社科項目“中國古代文學形態學研究”(1993)
·國家社會科學研究“九五”社科項目“中國古代文體發展史”(1996)
·教育部“十五”社科項目“陳眉公與晚明文風與士風”(200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古代文體學的基本理念”(2004)
·美國嶺南基金會項目“中國文學的傳承與實踐”(2006)
·全國高校古委會直接資助項目“中國古代文體史料集釋”(20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古代文體學發展史”(2010)

獲獎情況

(一) 學術類
·《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015)
·《“詩能窮人”與“詩能達人”——中國古代對於詩人的集體認同》(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013)
·《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06年)
·《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獲2010-2011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3)
·《宋代文章總集的文體學意義》(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2009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1)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獲廣東省政府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05年)
·《過秦論:一個文學經典的形成》(原載《文學評論》)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07年)
·論文《歷史的觀念》(原載《文學評論》)獲“廣東第5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1994年)
·《論四庫全書總目在詩文評學術史上的貢獻》(原載《文學評論》)獲“廣東省第6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1999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原載《中國社會科學》與彭玉平合作)“獲廣東省第6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1999年)
·《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入選2010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2010)
·《江山之助》(原載《文學評論》)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1990年至1996年優秀論文獎”(1997年)
·論《四庫全書總目》在詩文評研究學術史上的貢獻 原載《文學評論》1998年6期,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1997年至2003年優秀論文獎”(2003年)
·《唐代判文文體及源流研究》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1998年至1999年度優秀論文獎”(2000年9月)
·《一個期待關注的學術領域——明清詩文研究三人談》獲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學術論文提名”(2000年1月)。
·《唐代判文文體及源流研究》獲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學術論文提名”(2001年1月)。
·《詩可以群》原載《中國社會科學》,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學術論文提名”(2002年1月)。
·《漢魏六朝輓歌考論》原載《文學評論》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學術論文提名”(2003年1月)。
·《唐代判文文體及源流研究》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1998年至1999年度優秀論文獎”(2000年9月)
·《晚明習氣與晚明心態》原載《文學遺產》)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1997年優秀論文提名獎”(1998年)
·《生命之喻》(原載《文學評論》)獲“廣東省高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1995年)
·《評點之興》(原載《文學評論》)獲“廣東省高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1998年)
(二)綜合類
· 1992年獲中山大學“優秀導師”先進個人獎。
· 1995年獲“廣東中華文化基金獎章”。
· 1998年獲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工作者”獎。
· 1999年獲國務院頒布的政府特殊津貼
· 2002年被授予首屆“中山大學文科優秀中青年學者”稱號,並獲桐山獎勵金獎勵。
· 2004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第三批“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
· 200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2007年獲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稱號。
· 2008年獲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進個人稱號。
· 2010年被聘為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
(以上資料收集至2018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