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組織會刊
組織活動
第十六屆年會
2009年11月20日到23日,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
楊明照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順利召開。會議由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承辦。與會學者一百餘人,提交論文110篇。會議圍繞回顧和總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三十年及紀念楊明照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展開。
學術討論內容:
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三十年回顧和總結
今年是改革開放31年,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成立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黃金時期的30年,為此,本此研討會將30年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回顧、總結、反思作為主題。南開大學盧盛江認為新時期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歷史意識、當代意識、理論意識、文學史意識和審美意識、學術史意識和學科意識五個方面都值得進一步研究。華中師大黃念然剖析了新時期古代文論研究三種基本研究範式所存在的問題。廣西師大張利群認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中國古代文論批評研究、中國古代文論批評文獻學研究構成了學科三足鼎立的支柱力量,從學術史、研究史角度對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歷程進行回顧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回顧和反思整體研究外,具體問題的回顧和總結有:華南農業大學孫宗美探討了老子文藝思想研究30年,香港城市大學張萬民評介了海外學者近三十年來對於“賦,比、興”的研究,香港浸會大學李鳳瓊對近30年來劉勰的文學史觀為題的研究作出全面的評述,香港城市大學張楣楣評析近20年大陸論詩詩研究,濟南大學劉磊述評了“以文為詩”30年之研究,福建師範大學歐明俊對詞學範疇研究進行了回顧。
還有學者提出了學科建設的新思路,湖北民族學院柳倩月認為創建中國古代民間文學批評史可完善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學科體系。聊城大學樊寶英提倡建立“中國古代規範化詩學”。
二、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
“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自1996年來一直為學界關注,本次會議也如此。與前相比,本次會議更多落實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如何轉換和建設上面,既有整體思路、方法的思考,也有具體細微的操作技巧的探討。
四川大學曹順慶主張中國古代文論的中國化道路,認為要使中國古代文論從“失語症”中解脫出來,必須經過四個步驟並最終達到中西跨文明對話語境下的“中國化”研究。上海社科院陳伯海認為中國詩學以“詩言志”為肇端,構建了“意一象一言”系統,揭示出中國詩學的邏輯結構及其內蘊的生命論主旨。返本以求開新,是歷史前進的必由之路。遼寧大學徐可超認為重建文學批評學科可為“古代文論的現代轉化”提供既合理又現實的場域。遼寧大學高楠探討了文論續根與文論傳統的當下形態。山東師大周渡從跨文化整合與創新的視角討論了中國特色文論發展建設途徑問題。上海財經大學祁志祥以精心篩選的文論重要範疇、命題為紐結,按觀念論、創作論、方法論順序來結撰了中國古代文學原理。四川師大馬正平認為根據當代寫作學界的實踐經驗可總結出一種全球化語境下對中西傳統理論進行視界融合的當代轉化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模型。
比較有趣的是,在眾多學者討論“西方文論中國化”和“中國古代文論中國化”之時,上海藝術研究所周錫山提出用中國文學理論評論和研究西方文藝名著,認為這既體現了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也是中國文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新方向。
三、中國古代文論名家名著個案研究
中國古代文論名著和名家一向是學界研究的主要內容,本次會議對此有較為集中的探討。
安徽大學顧祖釗探討了《周易》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提倡用文化詩學眼光和人類文化學的一般結論來確定《周易》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源頭地位。西北大學邱曉認為研究《莊子》的“技術活”有助於建構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的藝術人類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張玖青討論了《焦氏易林》的《詩》說。湖北民族學院張金梅比較了“《春秋》五例”與“賦比興”的異同。華東師大歸青就《文心雕龍·養氣》“率志委和”的理解與王元化先生進行商榷。揚州大學楊貴環分析了魏晉六朝時期對曹植詩文的批評。河南教育學院范富安討論了“齊氣”中表現的曹丕對徐斡的態度。上海師大曹旭認為研究鐘嶸與沈約關係可清理中國文學史和批評史發展到齊梁所出現的觀念變化和滲透在觀念變化中的個人因素。廈門大學胡旭探討了《南齊書·文學傳論》三體淵源。商丘師範學院楊鑒生探討王弼“得意忘言”觀。華東師大彭國忠討論了《樂記》對宋代詞學批評的影響。中國傳媒大學張晶、劉潔探討了論詩詩的形成和特徵。暨南大學鄧喬彬析論了郭魔《詞品》的主要觀點和作用。武漢大學陳水雲對明代陳名夏的八股文批評進行了評述。鄭州大學高小慧探討了楊慎對明代文學的批評。中國礦業大學王青、彭師敏分析了中國古代小說評點者在小說中的特殊地位。首都師大張敏傑探討了黃宗羲詩學中的內聖之境。陝西師大段宗社分析了葉燮《原詩》的詩法論。華東理工大學傅蓉蓉分析了晚清四大家詞論。中山大學何詩海評議了章學誠“文體備於戰國”說。香港嶺南大學汪春泓認為趙翼的詩歌放在唐人之中也不遜色,而其詩論更是值得重視。吉林大學沈文凡、張德恆認為有必要對《人間詞話》研究成果作一回顧並由此展望其未來的研究方向。雲南大學劉煒分析了馬一浮的詩教觀。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學者的新見:四川師大王小盾闡述了劉勰的樂府觀,從而回答了“樂府”的定義、古代音樂批評之標準、辭與樂的關係等三個樂府研究的基本問題。四川大學周裕鍇對《滄浪詩話》的隱喻系統和詩學做出新論,糾正學界長期以來對嚴羽詩學旨趣的誤解。
四、中國古代文論範疇和命題研究
該次討論既有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範疇整體特點的探討,又有對個別具體範疇、命題的分析。
對文論範疇和命題做出整體思考者如重慶師大楊星映認為氣、象、味是中國古代文論最基本的元範疇。中山大學吳承學認為在中國古代對於。詩能窮人”與“詩能達人”的理論與現象的選擇中,表現出一種傳統的詩學觀念與價值判斷,反映出中國人對於詩歌與詩人的集體記憶與理解。
具體範疇和命題研究的如:四川師大李天道認為中國詩學對“興”與“興會”域構成的推崇與道家哲人的“道”與“道法自然”的構成論影響分不開,熊良智對戰國楚簡的出土與先秦時代“情”與“志”進行了再思考,華東師大趙厚均對“文學”與“文章”含義的演變進行了詳盡的考察,內江師院鄧國軍探討了“意象”的特質,漳州師院蔡阿聰辨析了六朝“文筆”概念,蘭州大學張馨心、慶振軒平議了韓愈“不平則鳴說”和歐陽修“詩窮而後工”兩個命題,河南大學王宏林探討了格調論產生的歷史語境及其內涵,中山大學陳玉強分析了清代文論“奇”範疇。
五、中國文學理論研究方法以及中西文論比較
中國闡釋學的問題引起了較多學者的關注。三峽大學鄧新華探討了中國解釋學研究30年及創建“中國文學解釋學”的若干前提性問題。西華師大楊紅旗認為應該立足於以意逆志詮釋學創建中國現代詮釋學。蘭州大學劉順認為徐復觀“追體驗”並不足以成為“突破解釋學循環的中國解釋學”的經典案例。“中國解釋學。的構建依然缺乏深入的反思。清華大學張海明討論了古代文論研究的“先見”與“後見”,認為如何認識、處理古代文論中的“先見”與“後見”,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簡單問題。
在方法的具體研究方面,揚州大學古風分析了“以錦喻文”現象與中國文學審美批評之間的關係,贛南師範學院吳中勝以杜甫為例,分析經典名家名著個案批評史的建構,四川大學劉文勇認為歷史學對中國文化與文論研究的挑戰。
比較文論研究方面,華東師大楊煮從評論和創作兩個方面,對锺嶸《詩品》在韓國歷史上的流傳狀況進行了介紹和評析,四川師大曹萬生討論了“興”對“象徵”的比附與轉化,暨南大學劉紹瑾評王文生《中國美學史》,認為海外華人學者帶給我們一種“他者”的眼光和“異”的衝擊。武漢大學李建中分析了宇文所安“娛思”批評文體對中國文論研究的啟示。
六、中國文化、思想與文論之關係
本次會議引人注目的一個方面是對中國文論與中國文化、尤其是與中國傳統思想關係的研究,從中可見學者學術興趣和研究重心的轉移。 南京大學周欣展探討了大文學觀的樹立及其哲學基礎。樂山師院陳曉春認為“本原性節律”仍然是中國古代藝術的主題,由此帶來了在創作方面的特殊原則及審美趣味上的獨特趨向。華東師大胡曉明研究了中國歷史與文學上的“江南認同”,試圖以此論述凝聚整合有關知識系統,彌補前修之所未明,分析其中的文化政治深意,其《文體、讀者與思想:讀(文選>札記》,以《文選》中的文章為分析個案,析論文學中莊老話語的種種類型。
具體探討中國古代文論與傳統思想關係的有:四川師大李凱討論了司馬相如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指出其文藝思想中包含了明顯且明確的儒家意識,司馬相如文藝思想不僅不與儒家文藝思想大相逕庭,而且很明顯體現出儒家文藝思想的特點。劉朝謙討論了經學時代文藝理論的基本框架,認為經學時代四種理論形態中賦體文藝理論才是真正的文學理論。劉敏分析了道教人生如夢思想的審美內蘊。張駿(羽軍)分析了謝靈運“去飾取素”說與隱逸文化之間的關係。廣西大學滕福海討論了魏晉清談的美學意義。西華大學王慶分析了“言志”與“緣情”觀念的消長,認為二者是相互衝突又相互融合在一起。四川大學張朝富認為曹魏文論發生的動因與影響是策應政治與引領文變。傅其林認為應從文本的審美性與意識形態性來理解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杜詩可以視為儒家知識分子意識形態困境的隱喻。上海外國語大學張煜探討了山谷詩法與佛禪之關係。廣東民族學院阮國華評價陳獻章的心學和文學思想,認為明代士人之悟自嶺南始。蘭州大學魏宏遠討論了王世貞“即心即佛”思想及與“陽明禪”之關係。
此外,古代文論文獻的研究也引起學者的關注和重視,《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是重點,安慶師院葉當前、安徽師大李平分析了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的文獻學價值,韓國西原大學黃瑄周認為敦煌本《文心雕龍》需要更仔細的檢討,內蒙古師大石海光元分析了元明清三代之《文心雕龍》序跋文,上海大學梁臨川對鐘嶸《詩品》原貌進行了考索。安徽師大甘松、丁放探討了明代詞選的編選特點與詞學意義,吉林大學王汝梅回顧了30年來《金瓶梅》評點本的整理與出版,常熟理工學院孟偉探討了清人所編駢文選本及其文學批評意義。
為緬懷和紀念楊明照先生,會議舉辦了楊明照先生藏書捐贈儀式,四川大學陳應鸞回憶了楊先生對其影響以及他增補《劉子校注》的工作,張志烈朗讀了所撰寫的《楊明照先生墓志銘》,首都師範大學陶禮天回憶了目睹楊明照先生讀《文心雕龍》的情形。
與會老一輩學者皮朝綱、郭豫適、陳伯海分別介紹了自己的治學經歷及希望。四川師大皮朝綱先生認為古代文論研究大有希望。華東師大郭豫適先生強調論文要寫得精煉,注意“真”、“新”、“文”,做學問要認真,克服干擾,化理論為德性。上海社科院陳伯海先生介紹了如何進行學術創新。
會議期間,學者們參觀了巴蜀文化重要遺蹟——成都金沙遺址,領略了古老巴蜀文化的神奇魅力,感受了大震之後依然美麗的成都。經學會理事會確定,下次年會將於2011年在吉林大學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