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
郭紹虞先生出生於清
光緒十九年(1893),他的家庭雖屬書香之家,但很清寒。祖父是前清
舉人。
父親郭魯卿沒有考上功名,是一介寒士,擔任過文書、
校對等工作,也當過家庭教師。郭魯卿1937年抗戰逃難時在蘇州鄉下東山去世。母朱漱芳1947年於故居去世。
郭紹虞和哥哥
郭際唐自幼在粗衣淡飯中生活,深深懂得稼穡艱難,懂得學習的重要,感到一定要發奮圖強,自力更生。郭紹虞在家中尊老愛兄,團結和睦。自己節衣縮食,贍養父母卻很豐盛。其兄
郭際唐是一位有學養的中學教師,他們弟兄倆互通有無,手足情深。
郭紹虞在其父親的薰陶下,酷愛學習。其後由於家庭清寒,他僅在蒙養義塾讀了幾年書,在陸尹甫、陸雨庵二位老師指導下,苦讀詩書,直至明代遺民著作等。甚至在裱畫店、古玩鋪、舊書攤上,他也接觸了許多名人書畫和歷代各種文物,以及各類版本古籍,大大地開拓了眼界。因此,這些店鋪和地攤都成了他的街頭“博物館”和“圖書館”,使他流連忘返。 後來他又在一所工業中學學習了二年。由於他自幼愛好文學,在中學讀書時,連續辦了幾期《嚶鳴雜誌》。後又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
郭家世居蘇州,由於家境貧寒,並無房產,一直租房居住,不僅條件差,而且經常被迫搬遷。1927年,郭紹虞在
燕京大學任教授後,生活較為安定,也略有積蓄,遂在蘇州購下大新橋巷一處建於晚清的普通民居,以奉養父母安度晚年,並請當時在家鄉任教的兄長
郭際唐一家陪伴父母同住,自己則常在假期回蘇州看望雙親。
郭紹虞在學術方面的貢獻眾所周知,而他在書法、藝術方面功底也很深。
郭紹虞的夫人張方行女士,畢業於早期的上海民立女中,曾先後在福州女子師範等學校任教。在先生逝世之後為他整理了《照隅室雜著》,由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人物生平
1893年11月21日出生於一個貧寒的教師家庭。
1910年在蘇州工業中學求學期間,與同學合辦文學刊物《嚶鳴》,寫詩作文,抒發愛國熱情。
1913年 7月,到上海任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國小教員。五四運動中,他的思想深受《新青年》的影響,向《新潮》雜誌投稿,成為新潮社社員。在這一期間,他利用
商務印書館的藏書刻苦自學,開始了學術研究活動,先後著有《清詩評註讀本》、《戰國策評註》(1916),《中國體育史》(1920)。
1919年,郭紹虞到五四運動的
策源地北京,擔任北京《晨報》
副刊的特約撰稿人,同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作旁聽生,並加入新潮社。1919年12月1日在《晨報副鐫》發表了《馬克思年表》。
1920年,郭紹虞到
五四運動策源地北京,一方面擔任北京《晨報副刊》特約撰稿員,同時在
北京大學哲學系作旁聽生。
1921年至1927年,先後到濟南第一師範學校、福州協和大學、開封
中州大學、武昌
中山大學任教。
1921年他由胡適、顧頡剛推薦,任福建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從此走上了大學講台,時年僅28歲。
1927年7月起,郭紹虞在北京燕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14年,這是他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時期。這時期他開始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
1934年所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出版。
1937年“
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他始終堅持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在完全背瞞本人的情況下,日偽“華北作家協會”竟將他的名字列入委員名單。他知道後,不顧安危,憤然去信責問,“華北作家協會”也無可奈何,只能覆信道歉。在此處境下,他寧守清貧,拒不與日偽同流合污;有人寫文章攻擊他,他寫《高調歌》來反擊,以表明自己的愛國心跡。
1941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為了強迫他任教偽北大,竟將他關押兩天。獲釋後,他在燕京大學講壇上上了“最後一課”,朗讀了《詩經·黍離》,滿座泣下。接著就攜眷南下。為了生計,他在上海
聖約翰大學、大夏、
光華大學(今
華東師範大學)兼課。當時家中孩子較多,又有老母在堂,生活負擔很重,但他安貧若素。
1941年,他在
上海商務印書館子弟國小任教,有機會去探索那浩瀚的珍貴藏書。隨後,
茅盾也來到了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兩人由於思想相近,遂成摯友。
1943年秋至1946年春,郭紹虞由北平到上海擔任
開明書店編輯,同時在一些大學任教。這時,他主要從事語文研究的學術活動,著有《語文通論》(1947)及其續編(1948)。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郭紹虞又積極投入民主運動高潮。
1947年,他參加了中共地下黨領導的大學教授聯誼會,任同濟大學教授聯誼會分會主任。因此,他的名字被列入了黑名單。在險惡的環境中,他仍伏案著書。
1949年起,郭紹虞到復旦大學任教,先後兼任中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文學研究室主任等職。還擔任過
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上海文學研究所所長、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
1949年上海解放初,
陳毅市長接見了一批文化界著名進步人士,郭紹虞也在其中。
1950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同濟大學文學院併入復旦大學後,到復旦大學任教,先後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圖書館館長、文學研究室主任等職。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兼任
華東區軍政委員會監察委員,上海文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上海文學所所長和《辭海》副主編、《上海文學》編委等職。
1984年6月23日,郭紹虞在上海病逝,終年91歲。
學術貢獻
郭紹虞主要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文論、漢語語法修辭及文字訓沽等學科的建設及理論研究。在語言學方面,著有《語文通論》、《語文通論續編》、《漢語語法修辭新探》等書;另有溝通語言實際與文學寫作的《
學文示例》。但比較而言,他在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
郭紹虞的研究特色是語言文字研究與文學聯繫極為密切,因為他本身就是文學家,把語言作為文學的表達手段來研究。這在他的幾乎全部語言學著作中都有明顯的體現。
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
郭紹虞在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諺語研究;漢語音節、文字與文學語言的關係;漢字字型的演變;方位詞、
虛詞的虛義研究;虛詞研究。
1.語法研究
《試論漢語助詞和一般虛詞的關係》(《復旦》1959年第10、11、12期)是其語法論文的代表作。
《漢語語法修辭新探(上、下)》(商務印書館,1979年)是他的語法理論代表作。這是一部語法修辭著作。該書的上編包括總論、簡說和三個分論的簡說,側重理論;下編是總論及量詞篇、虛詞篇、詞組篇三個分論,側重語言事實。
2.諺語研究
他在《諺語的研究》(《小說月報》1921年第2卷第2、3、4期)一文中,剖析諺語的性質與功能,以說明其在文藝上的價值。
3.漢字字型研究
他對漢字字型也有研究,並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其中《草體在字型演變上的關係》(《學術月刊》1961年第11、12期)中探討了漢字字型演變的規律,他認為便於認識和書寫是文字演變不可動搖的原則,文字演變的最後目的就是要減少認識和書寫之間的矛盾,並特彆強調了尚簡的草體在字型演變中的關鍵作用。
4.其他
《中國語詞之彈性作用》(《
燕京學報》1938年第24期)、《中國語詞的聲音美》(《國文月刊》1947年第27期)、《中國文字型和語言型文學之演變》(《學林》1949年第9輯)、《論中國文學中的音節問題》(《1947年開明20周年紀念文集》)、《語言型文學之創造能力》(《大公報》1951年8月29日)等一系列論文中,主要研究了漢語音節、文字與文學的關係問題,這也是他的研究重點之一。此外,他還有《語文通論》《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等著作。
他的研究特色是語言文字的研究與文學聯繫極為密切,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是把語言作為文學的表達手段來研究的。
中國古代文論研究
郭紹虞主要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國語言學、音韻學、訓詁學、書法理論等方面的研究,著作甚豐。為建立中國文學批評史體系做出了貢獻。
1927年7月起,他擔任燕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的14年,是他學術研究的重要時期。這時他開始以主要精力投入
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教學和研究,從此數十年如一日埋頭鑽研,耕耘不輟,在中國文學批評史這門學科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34年,他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卷(先秦至北宋部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其嚴密、系統程度超過當時的同類著作,經胡適審定為當時的大學教學用書。這部著作大規模地收集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著作,並輪廓分明地寫出了每個歷史時期的理論批評發展概況,及其前後的繼承和革新關係。它的出版,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並因此引起國內一些大學中文系開設中國文學批評史這門課程。
1947年,《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卷出版。建國以後,這部批評史又出了一種修訂本(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6年)和一種改寫本(書名改為《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史》,1959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上冊)。
1939年,他的《宋詩話輯佚》由燕京大學刊行。他的《
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是對《滄浪詩話》研究歷史的總結,以其考校的精到和闡釋的透闢在古文論研究界享有盛譽。此外他還陸續出版(或重版)了《詩品集解·續詩品注》、《杜甫戲為六絕句集解·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小箋》(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978年)、《宋詩話考》、《宋詩話輯佚》(
中華書局,1979年、1980年)。
他的單篇論文結為《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他與
羅根澤共同主編的《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叢書,為古典文學理論批評這門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受教育部委託主持編選的《中國歷代文論選》(1962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後,使全國更多高等學校得以開設批評史課程。
早期教授中國文學批評史卓有成就的專家如羅根澤、
楊明照等,均出自郭紹虞先生門下。各大學中文系已將中國文學批評史列為普遍開設的學科,而這門學科的建立則有紹虞先生的一份心血。
他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為這門學科奠定了基礎,使人認識到它是一門獨特的學問,而不是無根的游談。郭紹虞先生曾謙遜地說,他這部書只是早出的
陳中凡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的跟隨者。但正如
朱自清先生在評郭著時所說,“它雖不是同類的第一部,可還得稱是開創之作,因為他的材料和方法都是自己的”。
書法成就
郭紹虞在書法、藝術方面功底也很深。書法可謂家學淵源,五世祖根梅公就以書法著稱,父親魯卿公也寫得一手好字;郭紹虞對家傳手跡、名家墨寶常常凝神品玩、模擬,深得其精髓。
有一位書法家評論說:“白
石老人的書畫愈老愈辣,郭老的字則愈晚愈秀。”他不僅善於書法,而且精通書法理論。20世紀30年代,
魯迅和
鄭振鐸合編了《北平箋譜》,特請
沈尹默題寫書名,郭紹虞手書序文,成為書壇一段佳話。後來他又寫了《從書體中窺測字型的演變》等十餘篇論文。對青少年學書法,他也有一套見解:“以為臨習
正楷、
行書為主。”正楷方面,他覺得“歐體險勁過之,似不宜初學;
虞世南、
褚遂良的字型既沉厚穩重,又流動顧盼,是臨寫的範本。行書可學蘇(軾)、黃(庭堅)、米(芾),然米點劃跳蕩,切不可沾染其習氣。”他最反對有些人不重基本功,書寫怪奇之體,眩人耳目。
他極力主張對青少年要加強書法教育,同時他自己也身體力行,以大學教授的身份當起孩子們的書法啟蒙教師,鄰居愛好書法的孩子上門請教,總是悉心指導。後來他體力日衰,雙手顫抖,但仍堅持作書;將一根竹竿懸在天花板下,竹竿下再掛一塑膠圓圈,將右手伸進圈內以穩定腕力,然後握管作書。
治學心得
對於治學,郭紹虞認為要有兩性:一是記性,一是悟性。記性幫助學,悟性幫助思。只學不思,是“死讀書”,學而能思,是活讀書。“將勤補拙”是他治學的秘訣,正是靠著這種自覺的刻苦和勤奮,通過自學,他在學術上取得了令人仰羨不止的業績。
主要作品
專著
《宋詩話輯佚》(1937)
《宋詩話考》
《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史》第一冊(1959)人文
《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冊),1934,商務;》(下冊),1947;》(修訂全一冊),1955,新文藝
《中國體育史》(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收入《萬有文庫》)
《杜甫戲為六絕句集解·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小箋》1978,人文《戰國策評註》(1916年,上海文明書局)
《馬克思年表》(1919年12月1日《晨報》副刊)
《陶集考》(1936年12月,燕京大學國文系印)
《國故概論》(甲輯文學理論之部;1938年燕京大學國文系印)
《近代文編》(1939年12月燕京大學國文系印)
《文學示例》(1947年,上海開明書店)
《語文通論》(1947年,開明書店)
《語文通論續編》(1948年,開明書店)
《漢語語法修辭新探》(1979年)
《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下冊),1983,古籍
主編
《中國歷代文論選》(1962)中華書局
《滄浪詩話校釋》(1961)
《詩品集解、續詩品注》(1963)
《清詩話續編》編選
論文
《諺語的研究》(《小說月報》1921年第2卷第2、3、4期)
《草體在字型演變上的關係》(《學術月刊》1961年第11、12期)
《中國語詞之彈性作用》(《燕京學報》1938年第24期)
《中國語詞的聲音美》(《國文月刊》1947年第27期)《中國文字型和語言型文學之演變》(《學林》1949年第9輯)
《論中國文學中的音節問題》(《1947年開明20周年紀念文集》)
《語言型文學之創造能力》(《大公報》1951年8月29日)
《中國文學演化概論》(1926年《文藝》一卷二號)
《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神氣說》(《小說月報》19卷1期)
《試論漢語助詞和一般虛詞的關係》(《復旦》1959年第10、11、12期)
《諺語的研究》
小說月報 1921年第2卷第2、3、4期
翻譯作品
《阿那托爾》(戲劇)
奧地利顯尼志勞著,1933,商務印書館
詩歌作品
淘汰
秋風颯颯至了 ,
滿林的黃葉辭別了故枝。這是何等嚴密的淘汰呵!
咒詛
咒詛的詩,
咒詛的歌,
咒詛的文學——
怎能寫得盡該咒詛的人生呢?
江邊
雲在天上,
人在地上,
影在水上,
影在雲上。
人物評價
郭紹虞的研究特色是語言文字的研究與文學聯繫極為密切,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是把語言作為文學的表達手段來研究的。這是他個人的鮮明特點,這在他的幾乎全部語言學著作中都有明顯的體現。
郭紹虞在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為建立系統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在古文論領域奠定了其學術權威的地位,從而在國內外的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譽。他的一生,還是追求真理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