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經濟

政府經濟

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巨觀經濟管理。其中,政府財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居核心地位。追溯政府經濟的歷史,政府財政收支雛形,可從原始社會滿足氏族部落公共需要的祭祀、防衛等活動算起,正式的政府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出現了國家,有了政府,便產生了政府經濟。

基本介紹

基本概述,政府經濟的主體,政府經濟的客體,政府經濟的形式,政府經濟的依據,政府經濟的目的,政府經濟學,學習方法,經濟現象,道德規約,

基本概述

政府經濟的主體

政府經濟活動的主體是各級政府。即狹義的政府,也就是國家行政機構。政府是市場經濟運行中的重要主體,其行為與企業、個人相比,存在根本區別。企業、個人經濟行為是追求私人利潤的最大化,而政府經濟以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政府經濟活動是市場供求平衡的重要條件,如從市場主體角度分析,則政府是市場上最大的買主,一定時期內政府採購總額、採購商品勞務的結構,對市場供求關係具有重要影響。

政府經濟的客體

政府經濟的客體是參與部分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分配,並對國民經濟運行進行巨觀調控。企業、個人經濟活動,是從事商品和勞務的生產和供給,而政府經濟是以財政收支為核心,實質上是一種收入分配再分配,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巨觀管理。政府機構不直接創造任何物質財富,政府財政收入來自企業和個人繳納的稅收,構成支出所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基礎,政府巨觀調控能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財政集中的財力多少。

政府經濟的形式

政府經濟的形式主要表現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巨觀經濟管理。與企業、個人等微觀經濟活動不同,政府經濟是以組織財政收入、安排財政支出的方式進行資源配置,履行政府職責,並以收支為基礎開展巨觀管理,即對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整個國民經濟運行過程進行有效調控。

政府經濟的依據

與企業、個人等微觀經濟相比,政府經濟的依據社會公共權力。政府之所以能夠強制地、無場地、固定地徵收稅收等收入,滿足其支出需要,就是因為政府是公共權力機關,掌握著法律等強制手段,對違規者予以處罰,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政府經濟政府經濟

政府經濟的目的

政府經濟活動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通過教材有關章節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活動就是為了解決企業、個人不能或不能有效解決的問題,克服市場缺陷,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於企業、個人的生產經營活動目的有根本區別。

政府經濟學

通過對政府經活動的描述,人們就可以概括政府經濟學的基本含義。即政府經濟學是專門研究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巨觀管理規律的學科。任何一門學科,必須有其獨立的研究對象,政府經濟學也不例外。研究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巨觀管理,就使政府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科產生了明顯的分野。一般認為,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以後,政府經濟學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當代政府經濟學,無論學科體系,還是研究方法,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政府經濟政府經濟

學習方法

政府經濟學的學習方法
政府經濟學屬套用經濟學範疇,既有對政府經濟活動的理論概括,更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研究政府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政府制定和實施經濟政策,以及規章制度建設提供理論依據。而不同國家政府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一國政府在不同時期所承擔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都存在巨大差異。因此,政府經濟學的學習方法,除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方法論以外,需要強調以下具體方法:
政府經濟政府經濟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法,就要求政府經濟學的學習,一方面,能夠運用政府經學基本原理,分析政府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現象,就其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與方法,以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政府經濟活動實踐,進一步檢驗理論的正確性,以校正和發展理論,實現理論創新,在更高層次上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2、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實證分析規範分析是經濟學研究和學習常用的方法。實證經濟分析的任務,是回答經濟運行中“是什麼”的問題,而規範經分析,是解決經濟運行“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3、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就要求在政府經濟學的學習中有廣闊的視野,能夠從政府經濟的過去、現在,把握其未來發展趨勢,並進行相應的理論概括。

經濟現象

現代市場經濟中,各類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現象,比比皆是。政府經濟活動,不僅關係到政府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政府職能的實現,而且涉及廣大企事業單位,成千上萬家庭和個人的切身利益。在開放條件下,一國政府的經濟活動,還會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產生影響。政府經濟不僅為政治家、外交家、經濟學家所關心,而且是社會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各階層關注的焦點。
現代政府經濟活動,涉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是社會資源合理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到每個社會成員利益。各級政府及其公務人員,需要充分認識政府經濟在市場體系中的地位,把握政府經濟運行規律,履行政府職責,開展各項公共管理活動,努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

道德規約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市場調節這隻“無形的手”,同時,還需要政府這隻“有形的手”進行巨觀調控。政府作為社會經濟管理的主體,在通過其職能的發揮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時候,本身也存在著一個規則問題,以及如何遵守規則的問題。中國目前經濟生活中存在的許多突出矛盾,如市場秩序混亂、地方保護主義、政府辦事效率低下等,除了市場化程度低、市場機制不健全外,政府調節也存在一些有待認識和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國際經濟的歷史條件下,更需要從經濟倫理學的學科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政府調節中產生的一些問題,除了加強法制和制度建設之外(即使是這方面的問題,同樣也離不開道德的作用)。還必須強化道德的規範和約束。這是我國經濟倫理學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同其他市場主體一樣,政府作為管理的主體,也是有章可循的。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政府的調節才能真正步入規範化、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才有可能完成市場留給政府的任務。當然,政府也是有缺陷的。有不完善的市場,也有不完善的政府,其原因有客觀方面的,也有主觀方面的。這就說明政府行為也不能不受制度的約束。加入WTO後,政府管理市場必須是依法辦事,以保證政府力量成為社會的積極力量而非破壞性力量。這裡僅就倫理的規約作一概述。
一、以尊重市場運作規律為政府基本的倫理理念探索、遵循經濟規律,是經濟學的任務,也是經濟倫理的應有之義。政府調節的道德約束,首先必須強調這一點。
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是第一性的,是最佳化資源配置的基礎。“市場是流通領域本身的總表現”①,它是一切經濟關係的總結合部。這些關係集中在表現為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及供需雙方結構關係,而供需中的諸類關係又以價格的變動反映出來,並進行自發地調節,成為一種波動中的自然制衡機制。這種“無形的手”,表現了供求規律價值規律競爭規律的合力,是商品經濟所具有的基本調節功能。市場調節雖然是自發的,但它是自然進行的基礎性的調節,任何以社會生產力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假如離開市場調節、另搞一套,就必然脫離實際,猶如神經系統脫離有機整體,自然沒有存在的依託和載體。我們搞了二十多年的經濟改革,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在加入WTO,其實質是市場經濟的泛化,市場機制的強化,市場規則的普遍化。
政府經濟政府經濟
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政府行為提出的問題首先是必須尊重市場發展規律,增強社會經濟理性。任何憑藉“拍腦袋”、不計後果的決策,必須徹底改革,這就要求政府要從無端“管制”轉向更好地“服務”,而要服務好,就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來操作。這是一個經濟問題,一個政府的公共政策水平問題,同時也是政府需要樹立的一個新的經濟倫理理念。據學者估計,十一屆三中全會前20多年,重大決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大約在4000—5000億元。按照全社會投資決策成功率70%計,每年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損失在1200億元。⑦因此,這種決策體制既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更不適應加WTO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從目前看,有三點比較突出:一是政府職能的“越位”現象比較突出,過多的干預正常的經營活動,管了自己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二是對市場尚缺乏科學的、理性的分析,決策上的隨意性較大;三是資任意識淡漠。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行為後果,很少去追究決策者的行政責任。從政府行為分析,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政府的計畫調控才會具有科學性、規範性,管好自己應該管的,切實履行其職能,承擔其責任。同時,要求政府必須精簡、高效、廉潔、公正,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這是中國市場化進程的迫切要求,是政府調控經濟必備的倫理理念。
二、以彌補市場缺陷為政府的倫理責任市場不是主管道德的組織。
政府的彌補職能,同時又是一種倫理責任。當然,政府干預經濟的範圍和程度與市場發育程度有很大關係。就中國目前來說,由於市場發育不夠成熟,市場運作還有待規範的情況下,政府可能幹預的事情就相對多一些,甚至原本就應該由市場去他的事,有時也不得不由政府來暫時承擔,待市場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再轉交市場去承擔。因此,就是在加入wTo的今天,政府在遵守其國際規則的前提下,還不得不根據中國的國情,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政府經濟政府經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解決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它通過提供社會產品,滿足人們的需求。政府則致力於彌補市場本身存在的缺陷,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具體來說,一般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活動的五大領域,即利用財政貨幣政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通過公共財政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公共需求‘通過稅收補貼轉移支付等手段,緩照解社會分配不公的矛盾;利用賦稅、補貼等辦法,消除市場的外部經濟負效果。恢復市場的效率和活力;通過制定法律法規,限制壟斷,保護競爭,維護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就我國而言,政府還承擔有搞好國有企業、壯大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政府還負有保護和發展民族經濟、保衛國家經濟安全的職能。至於這兩種功能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更好地有效地發揮,則是需要認真研究的。這些客觀上要求的職能,都要承擔職能的人去認識它,自覺地創造性地執行它,並使之不斷完善。
從目前看,政府在彌補市場缺陷方面,或說服務方面,應該特彆強調,政府要通過制定法律、執行法規來規範市場秩序、企業和中介組織的行為,引導消費者。例如,市場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創造平等競爭環境,限制和制止惡性競爭及壟斷行為;再如,利用質量法、契約法保護名優產品,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和各種非法經營;當務之急是要引導國內各地區、各經濟主體不要再各自為政、相互殘殺。要儘快打破地區、部門和市場分割的局面,遏制地方保護主義的泛濫,使全國儘快形成統一規範的市場體系。再者,政府要著力解決公正與效率的關係,調節分配領域中的利益懸殊問題、保障最低生活標準的問題,特別是要儘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就業問題、醫療、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生態環境等。因為單靠市場很難使經營者顧及全局利益,特別是自然資源的保護、生態平衡、公共衛生的維護以及治安環境的維持等。為克服和彌補市場的盲目性和短期性,政府必須從整個社會發展出發,根據科學技術的要求,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計畫,作為整個經濟的導向。
這些職能和責任,都是政府應該而且必須解決好的問題。如果政府職能“缺位”,將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的命運和社會的穩定。當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許多深層次的矛盾亟待解決,如就業問題、分配中的公正問題、市場秩序問題等,儘管政府在巨觀調控方面已發揮了強有力的作用,積累了許多經驗,但是,市場運作中仍有一些本該政府管的事卻沒有管好。原因是,一些政府官員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要求,駕馭能力有待提高;有的是由於缺乏責任意識所致。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決策科學的政府來規導和調控,需要一個具有強烈的倫理責任意識的政府來引導。
三、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政府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政府作為巨觀調控的主體,作為權力的主體,它是代表公共利益和意志的。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政府的首要道德要求。由於我國處在經濟體制的轉型期,一些政府職能出現了扭曲,給經濟生活帶來了混亂,也直接危害了國家和公民的利益。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個人利益、部門利益與人民利益、國家整體利益之間的關係,出現了緊張或矛盾。地方保護主義、由部門利益帶來的“三亂”現象,就是近年來一直試圖解決但並沒有根治的突出問題。
地方保護主義是轉型時期的地方政府職能畸形化的表現。出於地方的眼前利益(主要與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有關),加上某些地方官員為創造“政績”的需要,特別是與腐敗現象直接聯繫(權錢交易),一些地方政府不執行國家的統一的法規,不維護統一市場的秩序,卻致力於保護地方上違法經營。如或明或暗地袒護製造假冒偽劣的產品,甚至對國家明令禁止、關係人民生命健康的藥品、食品也加以支持保護;對於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的經營不但不制止,反而百般袒護,以至水污染、空氣污染屢禁不止,許多應該關閉的小工廠轉入地下;破壞信譽,不遵守法規,本地的經營者受到法務部門的處罰,地方卻拒不執行,有的司法機關有意錯判,使得契約法難以貫徹,甚至設法包庇當地人對外地人的詐欺行為;為保護當地新產品劃地為牢,不準外地商品進入,或強行銷售當地的新產品,更有甚者,官員、執法人員同黑勢力勾結,保護嫖娼、販毒、走私、虛開稅票等違法經濟活動。這種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是當前我國市場秩序混亂的原因,它嚴重破壞了市場的環境,阻礙了公平、開放、統一、競爭的市場體系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大公害。對此,有些地方官不但不去追究查辦,反販子倒以為是發展地方經濟的有效措施。這裡既有認識問題,更有利益問題。
地方保護主義之所以得以存在並發展,其實質是它與一些政府官員的個人利益有關,或者是經濟利益,或者是謀取所謂的“政績”。他們作為公共利益和意志的代表,其要求是必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國家的整體利益,但他們的行為卻背道而馳。
除了地方保護主義之外,還有部門類利益作祟。一些行政機關靠行政性壟斷,謀求本行業、本部門、本集團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人民福利的最大化。這正是“三亂”現象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三亂”首先造成企業和消費者負擔加重,成本提高,效益下降。有的企業設法再轉嫁給消費者,直接損害消費者利益,扭曲經濟關係。其次,導致執法不嚴、秩序混亂、經濟槓桿失靈、信用意識下降。為了“創收”不該管的亂管,該管的卻有意不管,其結果是合格新產品可能銷售不暢,不合格的劣質產品則橫行無阻,行業不正之風難以克服。這種群體腐敗,正是官員腐敗的土壤,致使政府職能嚴重扭曲,不僅難以履行其職責,而且從根本上違背了人民民眾的利益。
四、以構築信用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信用倫理體系為政府工作的著力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穩定的信用關係基礎之上的法制經濟,穩定可靠的社會信用體系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但目前的情況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在我國剛剛出現,尚處於起步階段。企業信用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個人信用制度更為落後,政府信用也受到挑戰,信用問題已日益成為阻礙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的“瓶頸”,成為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信用是一種經濟關係。信用,是借貸活動的總稱。在商品生產貨幣流通條件下,以商品賒銷和貨幣借貸的形式所體現的一種經濟關係,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的特殊運動形式。借貸資本運動形式,是信用的基本形式。信用主要包括三種,一是以延期付款預收貨款的方式買賣商品的商業信用;二是銀行將集中起來的閒散貨幣資本和社會遊資,貸放給工商業資本家銀行信用;三是公司、商店及銀行對個人消費者提供的分期付款售貨及消費貸款的消賀信用。信用不是一個特有的經濟範疇,而是在商品貨幣關係存在,並有一定的發展,信用就隨之產生。由於我國幾十年來的計畫經濟體制,社會資源主要由政府來配置,企業不是獨立的經濟主體,企業間隔就無法建立真正的信用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信用經濟關係和體系建立的程度,是我國體制是否徹底轉型的重要參照。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實質上是信用經濟建立與發展的歷史。市場經濟愈發達,愈要求信用經濟的發展,而信用經濟也必然地要求相適應的倫理理念和準則為這服務。只有這樣,才能維繫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才能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由此可見,我們通常講的信用有兩種涵義:一種是經濟方面的意義,另一種是倫理的內涵。經濟意義上的信用,反映的是事實層面的客觀必然性,即“是什麼”的問題,這是經濟學所必須探索的。倫理從價值的層面來分析來評價,解決的是“應當”的問題。“應當‘作為一些規範、準則,它既是經濟生活的必然性要求,又對經濟生活發揮著規導、調節的作用,同時,它又是一種強大的人文力,是經濟活動的一種動力,一種不可缺少的資源。
如上所述,由於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之中,作為一種經濟關係的國民信用體系尚未建立起來,加之政府、企業、個人行為方面存在著的一定程度上的信用缺損,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信用倫理危機。由於經濟活動主體缺乏這一倫理理念和心理保證,缺乏經濟活動的“自律”,因此,直接造成了市場秩序的混亂。比如,廠家之間由於拖欠債務而形成的不信任感;呆壞賬的大量存在導致投資方出現“借貸”現象;假冒偽劣產品泛濫使消費者不敢放開手腳消費;不少部門統計數字嚴重失真造成不同範圍的經濟信息失真,政府無法調控經濟等問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是信用經濟,是道德經濟。構築社會信用體系,包括信用制度和體系,也包括與信用經濟相適應的信用倫理,成為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前提和保證。在這一問題上,政府仍居於核心位置。因此,政府首先應該成為講信用、守信用的表率,特別表現在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調節方面,反映出政府的形象如何。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和調控,儘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國民信用體系。最近公布的全國520家“重契約守信用”企業,就是把企業作為切入點,旨在整肅市場信用秩序、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這標誌著我國企業信用工程正式啟動。
從目前來看,影響中國政府形象和信用的最大問題是,政府中的少部分人利用其職能,搞經濟腐敗,致使社會各階層腐敗之風滋長蔓延,政令不通,社會信用體系發生危機。一些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從事權錢交易,這就使得腐敗現象在一些官員中滋長蔓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由腐敗帶來的損失,不只表現在經濟信用上,而且影響了政治狀況、黨的形象和政府信用問題。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矯正、規範政府職能,必須下決心剔除這一毒瘤。
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是正確執行公務、依法行使職能、提高辦事效率,駕馭好市場經濟的重要條件,更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條件和保證。因此,各級政府要按照國際經濟規則,轉換、規範政府職能;樹立強烈的法治意識、信用意識、服務意識,從根本上轉變陳舊觀念。對於政府各級幹部的教育必須經常化、制度化。一方面、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在新形勢下,要結合新矛盾、新問題來探索公務員道德建設的有效路徑,同時,也要借鑑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各級領導幹部要加強業務學習,懂法守法,熟悉政策和規則,正確把握界限,提高辦事能力和效益,使政府的管理更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和要求,在建立國民信用體系和社會信用倫理體系中,發揮應有的信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