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規律

供求規律

供求規律(Law of supply-demand),指商品的供求關係與價格變動之間的相互制約的必然性,它是商品經濟的規律,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係,其基礎是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量必須與社會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相適應。供求關係就是供給和需求的對立統一。供求規律就是供求關係變化的基本法則。

基本介紹

簡述,法則,聯繫,關係,

簡述

供求規律是指商品的供求關係與價格變動之間的相互制約的必然性,它是商品經濟的規律,包括以下內容:
1.供求變動引起價格變動
供不應求,價格上漲。這種供不應求會引起價格上漲的趨勢,可以在供應量不變,而需求量增加的情況下發生;也可以在需求量不變,而供應量減少的情況下發生;還可以在供應量增長趕不上需求量的增長的情況下發生。商品供過於求,價格就要下降。供過於求引起價格下降,可以在需求量不變、而供應量增加的情況下發生;也可以在需求量增長趕不上供應量增長的情況下發生。
2. 價格變動引起供求的變動
其他因素不變,市場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動,即價格上漲,需求減少;價格下跌,需求增加。同理,市場供給與價格成同方向變動,即價格上漲,供給增加;價格下跌,供給減少。價格的漲落會調節供求,使之趨於平衡。

法則

市場上商品的供給與需求的相互關係及其同商品價格的關係的規律。供求關係就是供給和需求的對立統一。供求規律就是供求關係變化的基本法則。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係,其基礎是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量必須與社會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相適應。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量和社會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為3種情況:
供求規律漫畫圖供求規律漫畫圖
1、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量和社會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相一致。在這種情況下,部門內部生產商品的勞動耗費與社會分配的勞動量相等在市場上就表現為商品的供求一致。
2、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量大於社會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在這種情況下,部門內部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超過社會分配的勞動量。在市場上就表現為商品的供給大於需求。
3、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量小於社會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亦即社會供給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此,社會各生產部門只有按社會對各生產部門的商品需求量的比例來分配社會總勞動量,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才能趨於平衡。而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必須趨於平衡,是供求雙方矛盾運動的內在規律。
促使商品供給和需求趨於平衡的動力是由供求雙方相互作用而決定的價格。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品的價值決定的,但是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係卻影響著價格對價值的背離程度。當商品的供給大於需求時,社會所提供的商品超過社會的需求,商品的價格就會下跌,商品只能按照低於其價值的價格出售;較低的商品價格具有抑制供給、刺激需求的作用,從而使供給和需求逐漸趨於平衡。當商品的供給小於需求時,社會所提供的商品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商品就必然按照高於其價值的價格出售;較高的商品價格具有刺激供給、抑制需求的作用,從而促使商品的供給和需求逐漸趨於平衡。因此,由供求規律作用所反映的商品價格的上漲和下跌,也是價值規律在流通領域中貫徹自己時必然要通過的經濟運動趨勢。

聯繫

供求規律是指商品的供求狀況與價格變動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繫。
一方面,商品的供求狀況影響價格變動:
1、商品的供給一定,需求增加會引起商品價格的升高,反之則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下降。
2、商品的需求一定,供給增加會導致商品價格的下降,反之則會導致商品價格的升高。
3、商品的供給與需求同時增加,商品的需求增加快於供給增加會引起商品價格的升高,反之則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下降,而二者同步增加則不會影響價格的變動。
4、商品的供給與需求同時減少,商品的需求減少快於供給減少會導致商品價格的下降,反之則會導致商品價格的升高,而二者同步減少則不會影響價格的變動。
另一方面,商品價格的變動也會影響商品的供求狀況:
1、商品價格的升高會引起供給的增加和需求的減少。
2、商品價格的下降會導致需求的增加和供給的減少。
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價格自發地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為市場提供不斷變動的價格信號,使市場總量和結構狀況得到調整,從而形成均衡與不均衡兩種市場供求狀態。
1、不均衡狀態。市場供求的不均衡狀態有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兩種,買方市場是指供給持續超過需求,使買者在與賣者的討價還價中處於特別有利地位的市場;賣方市場是指需求持續超過供給,使賣者在與買者的討價還價中形成最有利的要價條件的市場。短缺是賣方市場的特徵,由於需求總是大於供給,生產者和消費者在市場上的地位是非對等的,產品供給的緊張使生產者可以單方面定出對自己有利的價格,消費者則因此失去了與生產者討價還價的餘地。此種情況下,生產者易於輕視改進技術、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長久之計,而採取一些靠提價獲取利潤等短期行為。生產過剩是買方市場的特徵,由於供大於求,消費者在市場上有較大的選擇餘地。此種情況下,競爭主要發生在生產者之間,巨大的生產壓力使生產者在技術改造、產品更新、加強管理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2、均衡市場。均衡市場也有兩種表現形式,即供大於求的市場和求大於供的市場。在供大於求的市場上,供求關係所影響的市場價格下降對消費者是有利的,它會促進生產者間的競爭,使生產者不斷採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打開銷路。在求大於供的市場上,供求關係所影響的市場價格上升不利於消費者,由於銷路有保證,生產者間的競爭相對緩和,生產者可能會放鬆質量管理,減慢技術進步的步伐。
供求規律要求信息商品生產者建立自己的市場調研隊伍或依靠社會上專門的市場調研單位,加強對市場的調查、分析和研究,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和變化,按照市場需求的變動調整生產;同時要求信息商品生產者未雨綢繆,自始至終地把重點放在技術進步和產品更新上。

關係

當供求規律較完全發揮作用時,所有的價格差都是平行式的,當供求規律較不完全發揮作用時,所有的價格差都是剪刀式的(即馬太效應)。闡述供求規律中的四種關係雖然對論證價格差規律沒有幫助,但是對分析價格差的演變卻至關重要。真正的供求平衡是指這四種關係都平衡,供求規律的調節作用只有在這四種關係不太失衡時才能發揮出來,否則其作用遞減,以至無效。
1、供求競爭關係。該關係是指供求雙方競爭力度關係。由於供求規律調節作用的原動力是來自競爭,所以該規律發揮作用的大前提是競爭力均衡——即賣買雙方的競爭程度相等。如果賣方10人而買方11人,則雙方競爭力不相等。古董的賣方幾乎沒競爭力,買方的競爭力則很大;糧食是賣方的競爭力很大,買方(糧站)由於數量太少,競爭力很小。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供求競爭關係也是非常失衡的,而壟斷就是典型的供求競爭關係嚴重失衡。談論競爭程度時應指明是賣方還是買方,再不能像經典理論那樣含糊不清,籠統而談。
2、供求數量關係。該關係是指供給量與需求量之間的關係,這是通常認識到的一種關係。如果供給量與需求量嚴重失衡,供求規律的作用劇減以至無效。如古董價格的波動就不能用供求規律說明;糧食嚴重欠缺時其價格的波動也將不服從供求規律的描述。
3、供求反應關係。該關係是指供求雙方對市場(主要是價格)的反應關係,如果一方反應特敏感,而一方反應特遲鈍,則供求規律的作用劇減以至無效。通常,買方對消費穩定性較強(彈性小)和價格低廉的商品的反應遲鈍,賣方對轉產難和改變生產規模難的商品的反應遲鈍。在中國,糧食產消雙方的反應速度嚴重失衡,農民對市場反應太慢,而求方對市場的反應又太快,所以農民反應不過來,就只好以不變應萬變。再如針、鈕扣、公交、低價藥品的價格變動便很難改變需求量。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供求反應關係失衡對經濟的影響更大,它直接摧毀已有經濟學的根基。大凡生存必須品的價格,如水、鹽、糧、房、能,如較多讓供求規律調節(即任由市場處理),很容易引起天下大亂。
4、供求時間關係。該關係是指供求雙方在時間上的關係。考察這種關係主要從“生產→流通→消費→生產”這種大循環角度進行。供求時間均衡是指供與求(或消)在時間上同步,如果不同步,賣時沒人消,消時沒人賣,供求規律的作用劇減甚至無效。對這種關係的頗析較雜復,糧食屬於“供間求均”型關係。糧食供應集中在6、8、11三個月,而消費方則是長年均勻消費,這樣農民賣糧時總是缺少而需求的原動力—— 消費,從而總是表現出供過於求。這樣即使糧食在總量供給不足,但是只要不是特別供給不足,糧農面對的總是供過於求的市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