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信息,歷史節點,標準討論,時代之音,地理坐標,文化多樣,發展階段,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影響與成就,經驗與啟示,社會主義與落後生產力基礎,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開發中國家的角色,面臨的挑戰,紀念活動,影視作品,出版作品,詮釋,
背景信息
2017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習近平說,明年要隆重紀念
改革開放40周年。在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遇到過困難,我們遇到過挑戰,但我們不懈奮鬥、與時俱進,用勤勞、勇敢、智慧書寫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黨中央決定,圍繞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表彰一批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對受表彰個人授予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對受表彰的外籍人士頒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這次表彰是中央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選樹褒揚改革先鋒模範人物,用鮮活的事例講好改革開放故事,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充分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成就,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全社會致敬先鋒,見賢思齊,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匯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磅礴偉力,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歷史節點
標準討論
這場討論,成為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哲學宣言,不但為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凝聚了思想共識,而且確立了中國改革進程中的理論原則和思維模式。
這場討論,推動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深入,既成為改革開放的前奏,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奏,使中國在道路探索上實現了理論創新與實踐檢驗的良性互動。
這場討論,成為中國社會思想現代化的重要一環。解放思想的力量、實事求是的精神,強有力地推動著中國由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演進,從封閉型社會向開放型社會過渡。
“中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盪、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2018年4月,在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視窗海南,習近平主席如是說。改革開放的破曉之光,同樣普照改革開放再出發之路。
真理標準討論在破除思想枷鎖的同時,凝練了億萬大眾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共識、對改革開放的共識,促成了“人的現代化”與經濟社會現代化的同程推進。
由真理標準大討論肇始,中國社會逐漸形成了敢試敢闖的創新思維、開放自信的國民心理、競爭共贏的社會意識、破除積弊的思想魄力。也是由真理標準大討論錘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內化成為中國人的認識基礎、精神力量、社會責任。為有源頭活水來。依靠這樣的共識,中國在百舸爭流的世界格局裡實現了後發超越,在萬象一新的科技事業中創造出了
大國重器,在全球治理革新的進程中貢獻出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如這句話所深刻提煉的,真理標準討論,正是一場揭示歷史邏輯、推進時代潮流的過程,也是形成對歷史邏輯和中國發展堅定信念的過程。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向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對外開放的歷史任務,眼前的雄奇景色、耳畔的歷史長風,都在發出呼喚: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觀念革新中凝聚力量,堅定被實踐檢驗過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讓曾經開啟改革的巨大力量,再次為全面深化改革賦能。
時代之音
1978年12月18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高度評價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從1978年再次出發的中國,開始締造震撼世界的“中國奇蹟”。
1992年初春,新的改革瓶頸亟待破局。88歲的
鄧小平走向了中國南方,以其巨大的政治氣魄和寬闊的歷史視野,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姓社”“姓資”的辯證解讀、“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的高超提煉,推動改革再入歷史新境。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全球化縱深發展背景下的中國改革開放面臨著新一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一方面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利益格局開刀,一方面致力於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300多個重大改革方案,發出了“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的時代之音。
地理坐標
安徽小崗:1978年,
小崗村的十八位農民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文化多樣
在蛇口,一塊巨型的廣告牌被樹立了起來,上書“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幾個大字,率先亮出了
解放思想的深圳態度。這個口號也隨之從蛇口走向全國,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普及性理念。
在北京,十幾位全國政協委員在社會各界的反覆呼籲下聯名提案,建議設立教師節,以表征教師“應當享有的崇高社會地位”。最終,教師節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的形式被確定下來,崇文重教逐漸形成社會大氣候。
在央視首屆春節聯歡晚會上,因為觀眾的普遍呼喚和熱線點播,飽受爭議的《鄉戀》最終在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文藝舞台上唱響。從一首歌開始,多樣共融、多態共生的社會文化逐漸形成……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計畫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第一階段是1979年至1982年,提出“計畫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此理論源起於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這次大會確定了調整、改革、開放的路線和方針政策,揭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
第二階段:有計畫的商品經濟
第二階段是1983年至1986年,提出“有計畫的商品經濟”,是對“計畫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的發展,改革實踐從農村轉向城市。
第三階段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
第三階段是1987年至1992年。1987年,中央提出的“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理論,這是對“有計畫的商品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突破了改革初期計畫與市場各分一塊的老框架。
第四階段: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階段是1992年至2003年,中央提出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重大突破,開創了經濟體制改革新實踐。
第五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階段是2003年至2012年。2002年10月,黨的十六大宣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框架”發育程度較低,仍不健全。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誌著中國經濟體改革從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時期。
第六階段: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六階段是2012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深化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
2017年10月18日,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和完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
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時代性、體系性、全局性問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在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征程上奮勇前進的豪邁宣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蹟!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改革
開放
自由貿易區(
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
影響與成就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活力爆發的最根本源泉是來自於被承認並喚醒了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從食物生產供應到就業住房,人從計畫經濟制度下被動的“口”,變成了市場經濟時代能動的“手”。計畫經濟時代的各種票據取消了、農村人口進城打工的限制取消了、國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廢除了,而糧食蔬菜供應增加了、就業問題解決了、收入大幅度增加了。
改革開放40年來,關於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黨的建設、關於中國和世界的關係,每一個問題的展開和推進,都始終貫穿著實踐檢驗真理的原則。在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深化中,在將實踐成果系統化、理論化的進程中,在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齊頭並進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2018年,
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這兩個紀念節點的“匯合”,讓中國社會有了回望與前瞻的歷史契機。2018年11月28日,“改革開放40周年理論研討會”召開,提出開放的成就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即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民生大幅度改善,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實現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創新。4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一條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經驗與啟示
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40年來,我們實現由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轉變,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為推動人類共同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中國40年改革開放,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也極大改變了世界發展格局。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給世界帶來深刻啟示,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改革開放帶給世界的啟示是根本性、長遠性的,也是理論性、思想性的,這可以從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全球治理等方面加以分析。
社會主義與落後生產力基礎
社會主義雖然是在生產力落後的基礎上建立的,但完全可以發揮出巨大優越性。
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雖然在生產關係與社會制度上實現了跨越,但生產力發展水平普遍不高。中國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具有巨大優越性這一命題從“應然”變為“實然”。改革開放極大激活並發揮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形態,一旦被注入現代化的各種元素,必然帶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一旦聚焦於全力推進現代化建設,必然產生巨大成效,充分發揮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同時,在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指引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成果又不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雖然是在生產力落後條件下建立起來的,但改革開放孕育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發揮出巨大優越性。
社會主義從誕生之日起,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在世界範圍的發展充滿了艱難曲折。一些人囿於意識形態偏見,給社會主義貼上封閉僵化、貧窮落後的標籤。西方曾有人斷言,“社會主義是20世紀的產物,也必將終結於20世紀”。中國4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有力駁斥了西方意識形態偏見,使社會主義在21世紀展現出全新氣象,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充滿了生機活力。
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完全可以釋放出更大的能量與活力。
在歷史上,市場經濟前所未有地提高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從而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講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然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所創造的巨大生產力卻難以掩蓋其內在矛盾和嚴重弊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引發周期性經濟危機,收入分配不公帶來嚴重貧富分化,對利潤的偏執追求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資本的貪婪導致人與人的關係被物與物的關係所取代,等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分析早已告訴世人,資本主義不能克服反而會放大市場經濟的種種局限。
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發展是遵從社會主義邏輯的。中國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就以破除計畫經濟體制弊端為主攻方向,伴隨著市場取向的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中國通過引入市場經濟提升了財富創造效率,同時為市場經濟注入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具有根本性意義的一點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突破了原來對市場經濟社會制度屬性的狹隘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始終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蘊含著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是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旨歸的市場經濟,因而能夠消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任性與瘋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表明,市場經濟絕不是只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一種模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揚棄和超越,具有巨大優勢和潛力。
開發中國家的角色
開發中國家完全可以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
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經濟全球化,要求不斷完善全球治理。中國40年改革開放為經濟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動能,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的契機。實踐證明,全球治理單靠已開發國家難以為繼,需要廣大開發中國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必須走和平之路,不能走對抗與霸權之路;全球治理不能搞單邊主義,必須堅持多邊主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倡導國際關係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開發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中國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完善全球治理、促進世界發展提供了新理念。
在全球治理中只有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充分發揮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開發中國家的作用,才能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面臨的挑戰
經過幾十年快速發展,中國又走到了一個新的關口。改革開放的複雜程度、艱巨程度、敏感程度,絲毫不亞於當年。
向內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過程中積累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不斷積聚,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結構調整、動能轉換勢在必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益突出,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愈發迫切。
向外看,國際金融危機陰霾未散,地區衝突頻發,極端主義威脅蔓延;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下的國際競爭形勢逼人,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沉渣泛起,捧殺唱衰中國的論調此起彼伏。
在創造了“中國崛起”的世界奇蹟後,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正在成為阻礙改革開放步伐的“絆腳石”,利益固化藩籬更是頻頻觸動社會穩定發展的“警報器”。
紀念活動
2018年12月14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在
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2018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理論研討會。
影視作品
2018年9月報導,由天山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電影《
遠去的牧歌》是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影片。該片講述中國哈薩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轉場遊牧,逐水草而居,改革開放後,牧民的生活發生了嶄新變化的故事。
2018年12月17日-24日,八集紀錄片《
四十不惑》在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推出。該片集中反映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重要成果,節目通過百姓的夢想、奮鬥、工作、情感、觀念等親身經歷的故事,展現了我國四十年的滄桑巨變。
出版作品
2018年12月18日,為了充分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成就,幫助廣大黨員幹部民眾學習改革開放先鋒人物事跡,中央有關方面組織編寫了《
改革先鋒風采錄》一書,將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
詮釋
國計,民生;民生,民心。如果把40年改革開放濃縮成一首壯麗詩篇,民生必然是意蘊豐富的“題眼”;如果將40年風雨歷程譜一曲時代華章,民生必然是最撼人心魄的“強音”;如果給中國夢繪一幅通景畫卷,民生也依然是生動傳神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