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辨析
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
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鄧小平理論不是一個抽象空洞的
哲學命題,而是以建設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現代化建設為對象,是由實踐到認識乃至理論的科學思想體系。不僅具有豐富的哲學理論性和文化思想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廣泛的指導性和實踐性,從實踐到認識和從認識到實踐的全過程,自始至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一個辨證統一體,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內在要求,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從本質上講,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只有首先解放思想,才能作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這一辨證關係要求我們的認識必須同實際相結合,
主觀和客觀相統一,才能站在科學世界觀,方法論的立場上準確的把握
客觀實際,聯繫實際工作指定正確的指導思想,經濟戰略和改革目標,克服實踐的盲目性,增強工作的主動性,不斷認識新情況,探索新途徑,解決新問題,開創新的二者相結合的局面。辨證唯物主義認為: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存在具有能動作用,通過把握客觀存在事物的規律性和內在聯繫,指導我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我們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方面要改造我們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身的覺悟和素質,是我們思想觀念衝破舊習慣勢力的禁錮和束縛,把主觀世界的思維意識與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結合起來,克服那些不符合實際的“習慣思維”和“主觀偏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創造性的改造客觀世界。另一方面,解放思想要著力於研究和解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深層次問題,不能脫離這個實際去空談,如果解放思想沒有具體的形式和內容就會是一句空話,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實事求是的態度,解放思想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這樣就會犯歷史性的錯誤,殆誤絕好的發展機遇。
歷史事件
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兩個凡是”神話,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1977年7月,在黨內元老
葉劍英、
李先念等同志的多次提議下,73歲的
鄧小平同志第三次復出,擔任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等職務。當時,我國結束
十年動亂不到一年,由於思想領域人們受“左”思潮影響時間太長,所以儘管粉碎了“四人幫”,但陰霾仍未散淨。這年2月,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還聯合發表社論《學好檔案抓住綱》,繼續以
教條主義的態度向社會宣揚個人迷信和極“左”思想。社論向全國明確發出號召:“凡是
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逾地遵循。”隨後,全國所有報紙都以通欄大字標題的規格隆重轉載。在當時,兩報一刊具有與中央檔案相同甚至更大的政治影響力。這樣,“兩個凡是”不脛而走,立刻就成為全社會判斷政治是非、行為對錯的基本標準。顯然,鄧小平同志復出時,正是舉國上下積重難返、百廢待興的時候,如何衝破“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儘快擺脫極“左”影響,解決“文革”遺留問題,把全黨中心轉移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這是鄧小平同志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作為傑出的政治家,鄧小平的過人之處就是能夠以他的非凡膽略,一方面積極聯合一批政治元老巧妙周旋,解決了一批冤假錯案,使一些老同志重回領導崗位,另一方面,在時任中組部長、
中央黨校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長鬍耀邦的輔佐下,積極在思想領域謀劃怎樣撥亂反正。1977年8月,中央黨校內部理論刊物《理論動態》發表《理論工作必須恢復和發揚實事求是的作風》一文,批評了有些人“對待是非不以客觀實際為準”,而是以“權威意見為準,以報紙刊物上的提法為準”。1978年1月,人民日報《文風和認識路線》一文提出:“檢驗工作好壞、水平高低的標準是看實踐,還是去看別的東西?”同年3月,人民日報在《標準只有一個》的文章中進一步提出:“真理的標準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除了社會實踐,不可能再有其他檢驗真理的標準。”
客觀地講,上述文章並沒在當時引起太大社會反響,但它卻如一場思想“熱身賽”,給封閉多年的我國社會在精神上注入了活力,為日後更大範圍、更大規模的理論討論奠定了輿論基礎,也促使理論工作者對實踐標準問題去做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1978年5月10日,有多名理論工作者參與寫作修改,由
胡耀邦同志親自審定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理論動態》第60期全文發表;第二天,光明日報全文轉發;第三天,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全文轉載,新華社向全國發通稿,幾天之內,該文迅速傳遍神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七千多字,全文分四個部分: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革命導師是堅持用實踐檢驗真理的榜樣;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從學術角度來說,該文闡述的不過是最基本的哲學道理,並無理論新意,但是,由於它恰好點到我國在真理問題上的教條主義“死穴”,觸及到人們對待“兩個凡是”的不同態度,因而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文章一出,舉國震驚,一場圍繞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由此在黨內外公開展開。這場討論與其說是理論爭論,不如說是思想鬥爭,因為真理標準直指“兩個凡是”,而人們在“兩個凡是”上的不同思想立場,自然就構成兩種不同的政治態度。過程無需贅言,這場討論與鬥爭最後以極“左”派失敗、
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而結束,尤其是三中全會,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批判了“兩個凡是”,高度評價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號召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
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社會空前活躍,改革開放穩步推進。在經濟領域,“小崗村改革”轟動全國,人民公社悄然解體,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文化領域,小說詩歌佳作不斷,美術戲劇新潮迭起,各類思想碰撞不已。一場思想大解放,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帶來全方位的大解放和大發展。
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1989年下半年以後,受海內外政治形勢的影響,國內再次出現思想紛爭,以為改革開放要收、階級鬥爭要抓的疑問不僅在社會,在黨內也大有存在,這時候,蟄伏多年的“左”傾思想有了抬頭空間,於是抓住機會又冒了出來。1990年2月,一篇《關於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文章在北京某報發表,該文提出一個帶根本性的質問:“是推行資本主義化的改革,還是推行社會主義改革?”也是這個年份,一家有影響的雜誌在第一期發表的《用四項基本原則指導和規範改革開放》一文中指出,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就會衝擊
社會主義經濟。”同年7月,北京某報發表《誰說社會主義“講不清”》的文章,把矛頭直接對準當時頗為流行的“摸著石頭過河”和“黑貓白貓”理論。還有一篇署名“聞迪”的《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的文章,居然洋洋灑灑在某大報連續轉載。就這樣,在姓“社”姓“資”的爭論上,“左”傾勢力一度甚囂塵上。思想上的混亂必然帶來生產上的停滯和經濟上的下滑,在當時,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在5%上下徘徊,出現較大的滑坡勢頭。不過,輿論界也有頂著逆流而上的情況。1991年春節第一天,上海解放日報就發表了震驚全國的《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的評論文章(當年是農曆羊年)。這篇評論以犀利的語言衝破壓抑,以極大的激情去歌唱改革、鼓動改革,“何以解憂,唯有改革”,就是本文貫徹始終的中心思想。隨後,該報一鼓作氣又接連發表《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改革開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幹部》三篇文章,形成掀動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系列評論。自然,
黃浦江畔的聲音很快遭到來自黨內外各種持否定態度者的反對和批判,一些大報大刊紛紛發表文章,譴責之聲不絕於耳,譴責的焦點,從《改革開放可以不問姓“社”姓“資”嗎?》、《庸俗生產力觀點是十分有害的》等文章標題上就可看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1991年12月,一篇集各種“左”傾思想之大成的文章《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改革觀的七個問題》在北京一家刊物出現,該文從改革的目的、標準、任務、方向等方面進行全面反擊,把這場“左”、“右”之爭推向了高潮。
在這種形勢下,1992年1月,鄧小平同志以88歲的高齡一路南下,到武昌、到深圳、到珠海,就改革開放中的問題沿途發表談話。鄧小平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
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
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於”震動全國,它衝破禁錮人們多年的思想禁區,解決了困惑中國多年的改革難題,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徑。“東方風來滿園春”,當時,全國幾乎所有黨委機關報都轉發了以此為標題,詳細記述鄧小平在深圳特區視察工作的長篇通訊。鄧小平南巡談話後,我國
市場經濟開始建立,股票這個十分陌生的東西開始在深圳發行,沿海、沿江、沿邊開放的經濟格局逐步形成,內陸地區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的多層次、全方位對外開放也逐步建立,整箇中國經濟呈現高速增長、浪潮迭起的生動局面。
相關論述
毛澤東論述
———全世界自古以來,沒有任何學問、任何東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發展的。地球是在發展的,太陽是在發展的,這就是世界。停止了發展就不是世界。事物總是有始有終的,只有兩個無限,時間和空間無限。無限是由有限構成的,各種東西都是逐步發展、逐步變動的。講這些,是為了解放思想,把思想活潑一下。腦子一固定,就很危險。要教育幹部,中央、
省、地、縣四級幹部很重要,包括各個系統,有幾十萬人。要多想,不要死背經典著作,而要開動腦筋,使思想活潑起來。
鄧小平論述
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
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
方法和措施。
一個
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是
毛澤東同志在整風運動中反覆講過的。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
命運的問題。在黨內和人民民眾中,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幹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希望各級黨委和每個黨支部,都來鼓勵、支持黨員和民眾勇于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都來做促進民眾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的工作。
我們當然不會由科學的社會主義退回到空想的社會主義,也不會讓馬克思主義停留在幾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個別論斷的水平上。所以我們反覆說,解放思想,就是要運用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我們搞四個現代化,不開動腦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麼叫解放思想?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決不能夠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不能損害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全黨對這個問題要有一個統一的認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今後,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認為解放思想已經到頭了,甚至過頭了,顯然是不對的。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乾不出新的事業。
胡錦濤論述
“解放思想,是
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
“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改革創新,就是要堅持解放思想,銳意創新,開拓進取,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