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改革,一是建立規範的公司治理結構,二是籌集資金,三是最佳化資源配置,四是確立法人財產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股份制改革
定義,進展歷程,專家觀點,

定義

所謂股份制改革,事實上包含兩個層面的改革,一個是企業產權制度層面,另一個是證券市場層面。

進展歷程

我國的股份制改革在1978年前後就開始萌芽了。“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農村的某些社辦企業,為擴大生產能力,自發地採用了集資入股、股份合作、股金分紅的辦法,使企業規模越搞越大,企業經營充滿活力。農民通過各種生產要素入股,形成了農村股份合作制企業,這就是股份制的雛形。在大多數人不知股票為何物的時候,在理論界和實業界還在爭論市場經濟和股份制應該姓“資”和姓“社”的時候,各種形式的股份制早已先後登上歷史舞台了。1983年,第一家股份制企業深圳寶安聯合投資公司成立。1984年7月20日,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即可以公開發行股票募集社會資金的股份制企業。頗具戲劇性的是,及至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標誌著中國股票市場開始登堂入室,大規模的股份制改革還沒有進入實施階段,真正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還沒有出現。”
1997年,資本收益率只有3.29%的中國國有企業已經深陷危局,此時,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才得以全面推開。在1997年之後的十多年裡,國企改革以股份制為方向,脫胎換骨鳳凰涅槃,走進了氣象開闊的新天地。2002~2007年,國有企業戶數每年減少近1萬戶,但銷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9萬億元,實現利潤平均每年增加2500億元,上繳稅金平均每年增加1800億元,年均增長分別為16.1%、33.7%和18.2%。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成為中國經濟改革歷史中濃墨重彩的篇章。
厲以寧等學者和企業界人士的推動下,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堅持發展證券市場。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理論全面闡述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在理論上一方面將所有制問題的研究深入到了微觀層面,另一方面又在某種程度上避開了所有制這個與意識形態直接聯繫在一起的概念,從而為所有制改革理論的研究拓展出了新的空間。對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和經濟學的發展均產生了重大影響,是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該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末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與關鍵。在經營權主導改革和產權主導改革的討論中,引領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推動了所有制改革,開啟了資本市場的發軔,完善了市場經濟的微觀體系建設,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改革與發展具有全面、深刻、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專家觀點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制為多元投資主體的有限責任公司,第二步是改制為投資主體更加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步是改制為上市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