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鯊齒龍

撒哈拉鯊齒龍

撒哈拉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是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生存於白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阿爾布階(Albian)到土侖階(1億—9300萬年前)。鯊齒龍是一種生存於埃及,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地區的巨型食肉恐龍。鯊齒龍身長11~13米,重6~9噸,高約4.5米。特點是牙冠有整齊的鋸齒,適合切割皮膚以及肌肉組織。它的頭比霸王龍略長但偏窄,腦容量比霸王龍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撒哈拉鯊齒龍
  • 拉丁學名: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鯊齒龍科
  • 亞科鯊齒龍亞科
  • :鯊齒龍屬
  • :撒哈拉鯊齒龍
  • 分布區域:非洲北部
形態特徵,基本特徵,頭部特徵,生態地位,發現歷史,同屬物種,棲息環境,

形態特徵

基本特徵

撒哈拉鯊齒龍是已知最大型的獸腳類恐龍之一。根據不同科學家的估計值,撒哈拉鯊齒龍的身長約在12到13米之間,體重約在6到9公噸之間。
撒哈拉鯊齒龍是肉食性恐龍,有巨大的嘴部,及達8英寸長的鋸齒狀牙齒。古生物學家曾一度認為鯊齒龍的頭顱骨是獸腳亞目中最長葛頁凳肯的。可是因為原有的非洲頭顱骨中缺少了前上頜骨及方骨,導致了對其實際大小的錯誤估計。有研究指撒哈拉鯊齒龍欠甩的頭白重訂顱骨實際是1.6米長。
撒哈拉鯊齒龍的顱腔及內耳結構很像鱷魚。大腦與整個腦部的相對大小,類似爬行動物,但較虛骨龍類及鳥類為小。

頭部特徵

在早期的研究中,撒哈拉鯊齒龍的頭骨被描述成較為脆弱,並且牙齒薄得像餐刀一樣。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否認了這個觀點:新發現的若干牙齒比較原先發現的牙齒更加粗壯,而之前的頭骨和牙齒化石極有可能是經過了嚴重的地層擠壓。所以鯊齒龍的頭部結構沒有以往人們所想的那樣脆弱。

生態地位

撒哈拉鯊齒龍生活在大約1億到9300萬年前的非洲北部,是當地的頂級掠食者。當時的北非大片是沼澤,水產豐富,另一種大型肉食恐龍,埃及棘龍通常只會捕食這些水產品(例如中小型魚類)。由於埃及棘龍腿部較短,移動速度較為緩慢,而且身體結構不適合打鬥,所以撒哈拉鯊齒龍對棘龍可能會構成威脅,甚至把棘龍作為主要獵物,再是因為當地大片沼澤,道拜糊不適合素食恐龍生存,所以當時北非的素食恐龍非常稀少,而棘龍在當地恐龍的數量占比最大,並且紀錄片《恐龍星球》也展現了被鯊齒龍咬斷的棘龍椎骨

發現歷史

鯊齒龍化石最先是由Charles Depéret及J. Savornin於1927年在北非所發現,發現於阿爾及利亞的卡瑪卡瑪地層(Kem Kem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阿爾比階。原先被歸類為斑龍的一個種,撒哈拉斑龍(Megalosaurus saharicus)。在1931年,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 von Reichenbach)改建立為舉牛刪雄鯊齒龍屬,模式種是撒哈拉鯊齒龍(C. saharicus)。他斯特莫命名鯊齒龍的原您鞏少因,是因為它們有著類似噬人鯊屬的牙齒,而這牙齒並非彎曲,幾乎是兩邊對稱而前緣凸。這個鯊齒龍的首個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在1996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在摩洛哥的卡瑪卡瑪群發現了鯊齒龍的頭蓋化石。
鯊齒龍復原圖鯊齒龍復原圖

同屬物種

鯊齒龍屬除了模式種撒哈拉鯊齒龍,還有一個種。在2007年,塞利諾也發現了鯊齒龍屬的另一個物種,在上頜骨、腦殼與撒哈拉鯊齒龍有所差異。這一新的物種是1997年在尼日發現,並在2007年命名為伊吉迪鯊齒龍(C. iguidensis)。

棲息環境

撒良碑整哈拉鯊齒龍生活在非洲的卡瑪卡瑪組地層,當時當地大片沼澤,氣候濕潤,與撒哈拉鯊齒龍共同生活著的恐龍還有棘龍科棘龍(數量最多)、西北阿根廷龍科的三角洲奔龍、蜥腳類的雷巴齊斯龍等。

棲息環境

撒哈拉鯊齒龍生活在非洲的卡瑪卡瑪組地層,當時當地大片沼澤,氣候濕潤,與撒哈拉鯊齒龍共同生活著的恐龍還有棘龍科棘龍(數量最多)、西北阿根廷龍科的三角洲奔龍、蜥腳類的雷巴齊斯龍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