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
鯊齒龍科最早的成員於1億5400萬年的晚侏羅紀時期出現,在
白堊紀早期到中晚期,鯊齒龍科與
棘龍科是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的最大型和最主要掠食動物,在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亞洲均占據食物鏈頂端,並且以捕殺大型和巨型的蜥腳亞目恐龍為食,是白堊紀早期到晚期的頂級掠食動物。
北美洲的
高棘龍、亞洲的
假鯊齒龍也屬於鯊齒龍科。它們的輝煌年代從白堊紀早期的
巴列姆階(1億2500萬年前)一直到白堊紀中晚期的森諾曼階末期(9400萬年)。
然而,晚白堊紀8600萬年前的科尼亞克階之後,鯊齒龍科就明顯地衰落了,很多鯊齒龍科的著名成員和大型成員,如南方巨獸龍、鯊齒龍、假鯊齒龍全在9300萬年前左右的早土侖階時期走向了滅絕。目前已知最晚的成員是馬普龍,生活在8700萬年前的科尼亞克階。
根據奧尼拉斯·諾瓦斯(Fernando Novas)與他的同僚的分析,鯊齒龍科與棘龍科在岡瓦納大陸與勞亞大陸從輝煌繁盛,到9500萬年至9000萬年期間走向了急速衰落,顯示這次優勢動物群的取代是全球性事件;至於衰落的原因根據專家推斷,極可能是白堊紀中期期間,當時地球的地質和自然環境發生變化,包括這期間地球的大陸版塊發生飄移變化,導致大量蜥腳亞目恐龍死亡和數量減少,而以蜥腳亞目恐龍作為主食的鯊齒龍科與
棘龍科,因為主要食物的減少甚至消失,也隨即衰落了,之後在土侖階一直到桑托階,成為了優勢食草動物的都是鳥臀目恐龍,而擅長捕食它們的阿貝力龍科和暴龍科沒有受到此次環境變化的影響,隨即繁盛了,成為了晚白堊紀後期的優勢掠食動物,直到白堊紀大滅絕。而在2010年以後,發現於巴西Marília組地層(
馬斯特里赫特階)的獸腳類牙齒、巴西Presidente Prudente組地層(
坎潘階到馬斯特里赫特階)的右
上頜骨碎片,都被認為屬於
鯊齒龍科,意味這科恐龍可能持續存活到白堊紀末期,而在白堊紀末期馬斯特里赫特階時期的中國黑龍江也發現了棘龍科的牙齒化石。儘管在馬斯特里赫特階的晚期,也就是白堊紀最末期,蜥腳亞目的數量有所恢復,但鯊齒龍科和棘龍科還未能重新恢復元氣,就隨著隕石撞擊和所有非鳥類恐龍一樣成為了歷史。
分類系統
分類學
在1931年,恩斯特·斯特莫建立鯊齒龍科,以包含新發現的撒哈拉鯊齒龍(
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在1995年,撒哈拉鯊齒龍的近親
南方巨獸龍被敘述、命名,並被歸類於這個科。另外,許多古生物學家將
高棘龍包含在此科內(Sereno等人 1996, Harris 1998, Holtz 2000, Rauhut 2003),而極少數人則將高棘龍分類於相近的
異特龍科(Currie & Carpenter, 2000; Coria & Currie, 2002)。
當2006年發現
馬普龍時,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與菲力·柯爾(Phil Currie)建立南方巨獸龍亞科,以包含更先進的南美洲物種,這些物種彼此關係更為接近,而離非洲與歐洲物種較遠。科里亞與柯爾並未將
魁紂龍歸類於此亞科,需要更詳細的敘述,但根據它們的
股骨特徵,它們可能也屬於南方巨獸龍亞科。經過2013年的重新研究,特別是對魁紂龍骨骼的詳細研究,發現魁紂龍和南方巨獸龍以及馬普龍的關係更為接近,而離鯊齒龍較遠一點,隨後,科學界廢除了南方巨獸龍亞科,建立了南方巨獸龍族,包括了阿根廷的巨型鯊齒龍亞科恐龍,並將南方巨獸龍、馬普龍、魁紂龍分入該族,並且將南方巨獸龍亞科歸入鯊齒龍亞科之中,代表著鯊齒龍、馬普龍、南方巨獸龍、魁紂龍的親緣十分接近,並構成了一個血緣關係很接近的演化支。
科學分類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
綱: |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
亞目: | |
下目: | 肉食龍下目 Carnosauria |
總科: | |
科: | 鯊齒龍科 Carcharodontosauridae Stromer, 1931 |
屬
克拉瑪依龍Kelmayisaurus 新獵龍Neovenator
索倫龍Sauroni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