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曲牌名:折桂令
- 別名:秋風第一枝、蟾宮曲、天香引
- 宮調:雙調
- 句數:10或11句等
- 字數:48、53、56字等
- 始興年代:唐代
- 流行年代:元代
- 代表作:《折桂令·西陵送別》等
折桂令,曲牌名,屬北曲雙調,用於劇曲、套曲或小令,是崑曲里一支用途極廣的曲牌,又是京劇、崑曲兩界演員,尤其是武戲演員極熟悉的曲牌。其正格格式為雙調五十三字...
《折桂令·客窗清明》元曲作家喬吉晚年所寫。這首曲寫的是清明,卻從“客窗”的意境表現,不消說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題。詩人先從窗外的一角春景領起,轉入“窄索...
《折桂令·嘆世》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兩支小令。第一支曲子以歷史更迭的史觀,暢述帝王功臣終歸是夢的幻滅,建立遠離功名,放情山林的人生態度。以抒情之筆,借...
《折桂令·功名百尺竿頭》是元代散曲家張養浩所作的一首散曲。該曲表達了作者對追求功名利祿的厭倦和蔑視,體現了作者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懷。...
《折桂令·九日》是元代張可久創作的一首元曲。此曲描寫的是作者重陽節郊遊時,看著蕭瑟的秋景、南歸的大雁,作者深感人生遲暮,難以再有作為;而每每回首往事,記憶...
《折桂令·擬張鳴善》是元代書文學家倪瓚創作的一首小令。這首小令先以曾經強盛的秦漢為例,說明朝代的更替如自然變化,人力無奈;最後論今述志,指出那些作威作福的...
《折桂令·歸隱》是元朝作家汪元亨寫的一首元曲。...... 《折桂令·歸隱》是元朝作家汪元亨寫的一首元曲。作品名稱 折桂令·歸隱 創作年代 元朝 作品體裁 曲 作...
《折桂令·題錄鬼簿》是元代散曲家周浩為贊鐘嗣成《錄鬼簿》所作,表達了對關漢卿、馬致遠等卓越的元曲作家的緬懷之情,以及對鐘嗣成及其著作《錄鬼簿》的讚美之...
《折桂令·登姑蘇台》是元代曲作家喬吉創作的一首曲。這首曲首先寫姑蘇台的地理位置及其恢弘的氣勢,接著以三個比喻寫眼前之景觀,最後用西施、伍子胥典寫作者登台...
折桂令·田家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這首小令歌詠元代的夏日田家生活。首三句將描寫重心放在兩個天真...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1 ...
《折桂令·隱居》是一首雙調散曲,作者是元代劉庭信。...... 《折桂令·隱居》是一首雙調散曲,作者是元代劉庭信。作品名稱 折桂令·隱居 創作年代 元代 文學體裁 詞...
《折桂令·中秋》是元代散曲家張養浩所創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是描寫中秋明月的小令。作者著力描繪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靈。通過對澄澈月光的反覆渲染,創造出...
《折桂令·自述》是元代詞人喬吉創作的一首曲。此曲表現了作者對書籍文墨的感情和對揮灑翰墨創作散曲雜劇的自豪。結尾三句表現了喬吉對書籍文墨的感情,也包括對揮灑...
曲牌:折桂令折桂令·憶別作品原文 編輯 【雙調】折桂令憶別想人生最苦離別。三個字細細分開,淒淒涼涼無了無歇。別字兒半晌痴呆,離字兒一時拆散,苦字兒兩下里...
折桂令·問秦淮編輯 鎖定 該散曲為清朝著名戲曲作家孔尚任所作,出自《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此曲描寫蘇崑生重訪秦淮的所見所感,突出南京荒涼殘敗的...
《折桂令·西陵送別》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創作的一首小令。這首小令寫送別。前半部分為別時的情景和心緒,後半寫真誠友誼的可貴,最後三句是對開頭的照應,也是對曲...
①折桂令:曲牌名,又名蟾宮曲、天香行、步蟾宮、秋風第一枝等。句式為七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四四。十二句八韻。增字變化靈活。...
元代喬吉創作的一首散曲小令,宮調為雙調,折桂令曲調。此曲題目一作“春怨”、一作“相思”乃極寫相思之苦。通過少婦之口,用白描和誇張的手法,用生動通俗的語言...
劉庭信共作同曲調同曲題曲作十二首,《雙調·折桂令·憶別》這三首是組曲中的第二、三、四三首。組曲中只有第一首以“想離別怎挨今宵”開篇,其他各首的開頭...
《折桂令·述懷》是清代文學家厲鶚創作的一首散曲。此曲的前六句表達了自己“放浪形骸,笑傲王侯”的人生態度;七八句點明了自己年紀;結尾三句表達了想要賞月觀雨...
雙調·折桂令·自述賞析 編輯 《自述》小令是喬吉的作品,首先描畫了自己的形象:穿戴上道士的衣巾,吹著響遏行雲的鐵笛,浪跡江湖,以飲酒攜妓賦詩為務。他把自己稱...
《折桂令·過多景樓》是元代文學家周文質創作的一首曲。作者登高望遠採用以樂景反襯哀情的手法寫登多景樓所見江頭春景,並引起詩人深沉的離愁。前文極寫所見景色...
《折桂令 席上偶談蜀漢事因賦短桂體》是元代詞人虞集所作詩詞之一。...... 《折桂令 席上偶談蜀漢事因賦短桂體》是元代詞人虞集所作詩詞之一。...
《折桂令·蘇學士》是元代文學家鮮于必仁所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以蘇東坡官途的順境與逆境比並而出,表現了蘇軾“榮辱俱忘”的高風亮節,表達了作者對蘇東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