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折桂令·述懷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厲鶚
- 作品別名:【雙調】折桂令·述懷
- 作品出處:《全清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折桂令·述懷1
問先生底事窮愁2,放浪形骸,笑傲王侯。不隱終南3,不官彭澤4,不訪丹丘5。搔白髮三千丈在手,算明年六十歲平頭6。天許奇游,弄月蛟門7,看雨龍湫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折桂令:曲牌名,屬北曲雙調,用於劇曲、套曲或小令,是崑曲里一支用途極廣的曲牌。其正格格式為雙調五十三字,前段六句三平韻,後段五句一叶韻、三平韻。
- 底事:何事。
- 終南:山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唐代有不少人到終南山做“隱士”,實際是為求得朝廷徵召,謀取功名。
- 彭澤:故城在今江西省湖口縣東。晉陶淵明曾在此為八十三天縣令,終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而去。
- 丹丘: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六十歲平頭:恰好六十歲。平頭,齊頭。
- 蛟門:山名。一名嘉門山。在浙江鎮海縣(今寧波市)東海中,離岸約七八公里,環鎖海口,吐納潮汐。出此即大海洋。
- 龍湫(qiū):即大龍湫,指浙江樂清縣雁盪山馬鞍嶺西四公里的大瀑布。“雁盪山有龍湫”(《明一統志》)。為雁盪風景三絕之一。
白話譯文
我有什麼事可以憂愁的呢,放浪形骸,蔑視權貴。不去終南山隱居,不去彭澤縣做官,也不去探訪仙人居住的地方。白髮已經滿頭,算起來明年也恰好六十歲了。若是老天允許我去遊玩山水,我要去蛟門山賞月,大龍湫看雨。
創作背景
曲子的題目是“述懷”,即為抒發自我的人生感懷。時作者已經五十九歲,名利是非均已看淡,生死也不繫念於心。只想放浪形骸,縱游天地,活得暢快、自由。此曲即是發表心聲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曲起句發問,假託朋友問自己為何窮愁潦倒。接下“放浪形骸,笑傲王侯”二句是作者回答:我狂放不羈、笑傲王侯,功名於我如浮雲,沒有窮愁。這正是作者狷介個性的體現。厲鶚才情冠世,全祖望稱讚說:“吾浙中人才之盛,天下之人,交口推之無異詞;樊榭之姿詣,吾浙中人交口推之無異辭。”然其一生卻抱才而困,為了生存,不得不四方設帳為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滿清政權對浙江文士有意摧抑,一方面也由於厲鶚性格狷介,“不諧於俗”。孔子說:“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論語·子路》)。以下“不隱終南,不官彭澤,不訪丹丘”三句承接上文,寫其“不為”之狷介個性。厲鶚不願像老子、王維那樣隱居終南山上,也不願意為了五斗米而折節入仕,更不願意求仙訪道。“不隱”“不官”“不訪”的排比連用,體現了作者無意仕進、不願歸隱、為求仙疏遠友朋的處世態度。“搔白髮三千丈在手,算明年六十歲平頭”二句化用李白“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詩語,言自己年近六十,白髮滿頭,卻一事無成的滿懷感慨。末三句“天許奇游,弄月蛟門,看雨龍湫”寫自己游賞山水的志趣愛好。以此知作者志在山水游賞,故“不隱”“不官”。因為隱則拘於一地而不能游賞天下勝景,官則拘於名位而不得自然自在之樂。
厲鶚是屬於清雅派的散曲作家。王煜在《樊榭山房詞鈔》序中稱厲鶚詞“幽雋清綺,分席姜、王”。其散曲也呈現出幽雋之姿,這首《述懷》言己“不隱終南,不官彭澤,不訪丹丘”,則其狷介超邁如在目前。而結尾之“天許奇游,弄月蛟門,看雨龍湫”,則其清遠雅潔之趣可知。其曲善於融化前人詩句,多用典故,對當時散曲創作有很大影響。
名家點評
湘潭大學教授羊春秋:這是詩人抒發自己的高尚情操,他所追求的,是“放浪形骸”的自由生活,只想到蛟門去賞月,到龍湫去觀雨,既反對求官,反對為五斗米折腰,也反對求仙訪道。逸氣縱橫,曲詞雅麗,任中敏說他的散曲“雖未得元人真味,要得雅之真味”(《散曲概論·派別》),是很有藝術見解的。(《元明清散曲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