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西陵送別

《折桂令·西陵送別》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創作的一首小令。這首小令寫送別。前半部分為別時的情景和心緒,後半寫真誠友誼的可貴,最後三句是對開頭的照應,也是對曲情的綰結。“春去春來”四句為一扇面對,前兩句與後兩句駢儷成文,切情切景,蘊藉自然。

該曲寫送別,筆觸開闔自如,情景渾然,蘊藉深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折桂令·西陵送別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小令
  • 作者:張可久
  • 作品別名:【雙調】折桂令·西陵送別
  • 作品出處:《張小山北曲聯樂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折桂令1·西陵2送別
畫船兒載不起離愁3,人到西陵,恨滿東州4。懶上歸鞍,慵5開淚眼,怕倚層樓6。春去春來,管送別依依岸柳。潮生潮落,會忘機7泛泛沙鷗。煙水悠悠,有句相酬8,無計相留。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折桂令:此調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風一枝》《蟾宮曲》。此調為元人小令曲名。
  2. 西陵:元代無此地名,或為西陵渡,在今浙江杭州蕭山區。浙江有西陵渡,故址在今蕭山縣,張喬《越中贈別》詩云:“別離吟斷西陵渡,楊柳秋風兩岸蟬。”前人每以西陵渡指稱送別之地。本曲此處亦當作如是解。
  3. 畫船兒載不起離愁: 化自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句。
  4. 東州:指琅琊(今山東臨沂市北)一帶。或為作者友人即將遠行之所。
  5. 慵:睏倦,懶得動。這裡指黯然傷神之時,淚眼模糊,雙眼難睜。
  6. 層樓:高樓。
  7. 忘機:指毫無巧詐之心,淡泊名利,與世無爭。
  8. 相酬:酬和,用詩詞作答。

白話譯文

畫船兒載不動離別的愁恨。人還在西陵,恨已經瀰漫了整個東州。我無奈地踏上馬兒回去,眼含淚水,懶得睜開,怕倚者高樓遠眺。春天走了,又來了,年復一年,西陵的楊柳依然輕柔披拂,送別的場景卻始終縈繞在腦海。潮漲潮落,甘於淡泊,與世無爭,江上沙鷗泛水。霧靄迷濛的水面遼闊無際,只能酬和詩句寄託深情,可還是沒有辦法把人留下來。

創作背景

前人每以西陵渡指稱送別之地,該曲此處亦當作如是解。這支散曲是張可久在西陵送別友人後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張可久這首小曲,寫得纏綿悱側,不亞於前人。
    首先點明是在西陵送別友人。首句雖是化用李清照詞句的意境,但李詞說的是遊覽用的小艇,此處則是作交通工具的大船,更顯離愁之重,因之更襯托出友情之深厚。二、三兩句寫出送別之地及友人的目的地。它營造出一個在西陵握別,離恨卻已瀰漫東州的深廣意境。離情之苦,友誼之深更因之而強化。
    四、五、六句為第二層,寫送別友人後的情景。友人已去,眼前已無良朋,淚眼難睜。回家後不敢倚樓眺望,因為過盡千帆都不會是載友人歸來的畫船。
    第七句到第十句,抒寫與友人別離後的寂寞淒清。春去春來,西陵渡頭依然楊柳依依,潮漲潮落,日更一日,但友人蹤影難覓,何堪傷悲。
    最後三句,悱惻纏綿,情悠意長。友人早已遠去,江上煙水迷茫,真箇是“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悠悠煙水也正是綿綿離愁。雖有深情的詩句,但牽不住離舟。餘音裊裊,如水長流。小令不長,卻載千古離恨,真良構也。
    這首散曲抒發了離別之情,深感真摯。描寫自然樸實,情景交融,意韻深遠。

    名家點評

    清代曲學家梁廷相:含蓄不露,意到即止。(《曲話》卷)

    作者簡介

    張可久(1280—1352後),字伯遠,號小山。慶元(今浙江鄞縣)人。早年客居吳江。至大、延祐間居於杭州,與貫雲石薛昂夫優遊湖山。後任紹興路吏,歷衢州、婺州路吏。至元間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年七十餘,尚為崑山幕僚,出入於顧瑛玉山草堂。以散曲盛稱於世,是元代散曲流傳至今最多的散曲家。著有《張小山北曲聯樂府》三卷,《外集》一卷。存詞六十六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