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擬張鳴善

《折桂令·擬張鳴善》是元代書文學家倪瓚創作的一首小令。

這首小令先以曾經強盛的秦漢為例,說明朝代的更替如自然變化,人力無奈;最後論今述志,指出那些作威作福的達官貴人們,根本沒有一個是真正的英雄豪傑,表達作者對世代興亡、世事難說的感慨和對英雄人物的企盼。 全詞比襯烘托,創造氣氛,意境悲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折桂令·擬張鳴善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小令
  • 作者:倪瓚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折桂令1·擬張鳴善2
草茫茫秦漢陵闕3,世代興亡,卻便似月影圓缺。山人家4堆案圖書5,當窗松桂,滿地薇蕨6。侯門深何須刺謁7?白雲自可怡悅。到如何世事難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折桂令:此調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風一枝》、《蟾宮曲》。此調為元人小令曲名。
2.擬:模擬,這裡指唱和。張鳴善,元代後期散曲作家。
3.陵闕(què):指帝王的墳墓。
4.山人家:山居的人,作者自稱。
5.堆案圖書:形容藏書豐富。案:桌子。
6.薇蕨:皆野生草本植物,可食。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最後餓死首陽山,是一個崇尚氣節的歷史故事,後世以“薇蕨”為隱者之糧。
7.侯門:泛指官宦顯貴人家。刺謁:求見,拜訪。刺:類似後世的名片。

白話譯文

秦漢的帝王墳墓已經埋在茫茫的草野之下。那以後歷代江山易主,就像天邊的月亮時圓時缺那樣迅速變幻。我家案上堆的都是書畫,窗前栽的是松桂,滿地長的都是薇蕨菜。侯門深似海,何必去拜訪呢,白雲有自己的快樂。到如今世事依然沒法說。看茫茫天地間,竟見不到一個英雄、一個豪傑。

創作背景

倪瓚生活於元代末年,社會黑暗腐敗,他一生抱定清貞絕俗的態度,攻書好學,篤於自信,以書畫名噪一時。但他也不能與世隔絕,更不能對社會的動盪無動於衷。張鳴善大約稍早於倪瓚,也是一位有名的曲家,官至宣慰司令史,也有些耿性。倪瓚和張鳴善是有很多共通之趣的,倪瓚的這篇小令是唱和張鳴善的某篇作品而寫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倪瓚的這首小令是一首述志寄懷之作。這首小曲,抒發了他對歷史和現狀的感慨,直接表現了他的生活態度,生動地反映了這位傑出的山水畫家的思想品格。
開始三句從弔古入題。陵是古代帝王的墳墓,闕是墓門前所立的雙柱。起句的淺層意思是說,時間無情,秦漢帝王的陵墓都已埋在茫茫野草之下;實際含義是有雄才大略的秦漢帝王的豐功偉業也都成了歷史陳跡,早已埋在荒草中被人遺忘。作者緊接著說,秦漢尚如此,那以後歷代江山易主,就像天邊的月亮時圓時缺那樣迅速變幻。這樣,腐敗的元王朝的命運,也就不足以使這位隱逸之士特別關注了。這幾句時間跨度大,寄託的感慨深,雖然情緒有些低沉,但這種人世滄桑的歷史感也反映了他在黑暗現實中的高瞻遠囑。
“山人”以後三句,寫自己的意向。“山人”是自稱,顯示出自已的野趣。作者說他家裡案上堆的是書畫,窗前栽的是松桂,滿地長的是薇蕨,表面在描寫生活環境,卻處處在抒寫自己簡淡高潔之情。這種水墨畫的背景,正好對人物性格作了折射,作了襯托。“詩中有畫”,恰是倪瓚身兼畫家的本色。之後“候門”“白雲”兩句直接述志。“刺謁”是說帶著名刺(名片)去拜訪大人物為自己謀利。周老南《雲林先生墓志銘》說倪瓚為人“清而不污”,“不為諂曲以事上官,足跡不涉貴人之門”,這正是這兩句曲辭最好的註腳。
最後三句,再回到歷史與現實上來,辭說,如今世事依然不堪,古往今來的英雄豪傑卻一個個退出歷史舞台,埋骨荒草了。其潛台詞是說,即便有英雄豪傑,也無補於世事。言語間有幾分消極,幾分頹放,但其中也包含歷史的隱痛和對現實的失望,反映了作者孤高絕世、神思散朗的品格。

名家點評

中國辭書學會語文詞典編纂委員會委員盧潤祥《元人小令選》:本首由歷代興亡的感嘆轉而寫隱居生活。“到如今世事難說,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謂英雄豪傑同歸於盡,不如隱居快活,流露出對世事的虛無態度。

作者簡介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自號風月主人,又號雲林子,幻霞子,無錫人。家豪富,以巨款廣造園林,購置書畫,藏書數千卷,又置古鼎名琴,每日琴棋書畫自樂,吳人號為“神仙”。元末忽棄家業,疏散家財,浪跡太湖一帶,自稱懶瓚,又稱倪遷。擅畫水墨山水,作品意境清遠。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合稱“元四家”。詩文有《清閟閣集》,《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十二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