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在中國,從足癬患者分離出的致病菌主要為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也可分離出非皮膚癬菌的白念珠菌等。致病菌可以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污染物與人之間傳播。
患者感染足癬前常有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區域中裸足行走、共用毛巾或誤穿足癬患者鞋襪的經歷,直接或間接接觸致病菌而被感染。濕熱環境是足癬的促發因素,例如足部多汗、經常著不透氣的鞋子。免疫功能受損(如
糖尿病、
愛滋病等)的患者的足癬發病率高。
症狀
不同類型的足癬臨床表現各有差異,主觀症狀也因人而異,比較常見的症狀包括:
不同類型的足癬有著不同的典型症狀,但常有交叉和重疊。
以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皰為主要表現,皰壁不易破,皰液較清亮,水皰乾燥吸收後出現脫屑,常伴有瘙癢,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通常天熱時多見。
多見於足部多汗、經常浸水或長期穿不透氣鞋的人,患者常感到瘙癢難忍,繼發細菌感染時通常伴有惡臭,病變多見於以3、4趾和4、5趾間,時間長可累及所有趾間,表現為趾間糜爛、浸漬發白,除去發白的上皮可見紅色糜爛面,有少許滲液。
該型尤其容易繼發局部細菌感染,嚴重感染可引起足背和下肢丹毒或蜂窩織炎。有時因炎症反應明顯可導致全身癬菌疹。並發時,常表現為單側下肢有界限清楚的水腫性紅斑,迅速向四周擴大,可以出現同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如倦怠、發熱等表現。起初表現為界限不清的瀰漫浸潤性紅腫,局部按壓可以看到明顯的凹陷性水腫,嚴重的還可見水皰、血皰,局部伴有明顯的疼痛,還可能伴發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癬菌疹是足癬感染灶出現明顯炎症時,遠隔足部的皮膚出現的多形性皮疹,它嚴重程度常常與感染灶炎症程度呈正比。
多發生在足跖、足緣和足後跟,表現為瀰漫性皮膚增厚粗糙、乾燥、脫屑,自覺症狀較輕,冬季足部皮膚易發生皸裂伴疼痛甚至時至夏天也難以恢復。
就醫
在獲得皮膚科醫生診斷和處置建議後,足癬可治療。出現以下症狀後應及時就診:
就診科室
皮膚科
相關檢查
確診足癬的主要實驗室檢查包括真菌鏡檢和真菌培養。
最為常用,操作簡便。取足癬皮損活動性邊緣的鱗屑或水皰壁,用10%氫氧化鉀溶液作載液制玻片,置於顯微鏡下直接觀察或做真菌螢光染色後檢查,鏡下可見菌絲或孢子即為陽性,獲得檢查結果時間較快。
能提高真菌檢測的陽性率,對確定致病菌種類、篩選敏感抗真菌藥物均具有明顯價值,對難治性或難以診斷的足癬可選擇此方法。一般需在培養基中培養2~4周才能獲得結果,時間相對較慢。
鑑別診斷
典型的足癬根據皮損表現和真菌學檢查結果即可診斷,但真菌學檢查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檢查結果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真菌感染可能,需結合臨床表現綜合判斷。
就診時醫生常通過檢查患者足部,詢問相關真菌感染病史完成診斷,如症狀不典型或之前治療效果較差,則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並與表現類似的疾病相鑑別。
治療
治療足癬的主要目標是清除致病菌,緩解症狀以及防止復發,伴有趾甲癬者也應同時治療。
一般情況下以外用藥物治療為主,遵從醫囑、堅持足療程治療對治療效果很重要,療程一般1~2月;當足癬皮疹面積較大、局部治療療效欠佳時,可考慮口服藥物治療。
足癬的局部治療以外用含抗真菌藥物的軟膏為主,還有其他不同劑型。用藥的總原則是:根據足癬類型選擇不同的劑型或聯合方案。
水皰型可選擇無刺激性的溶液或乳膏劑型;
糜爛型可先用濕敷,再用乳膏等其他劑型,保持局部乾燥非常重要;
鱗屑角化型可選擇軟膏等劑型,單純外用抗真菌藥物治療,起效快、安全性好,但因療程長、藥物塗布不均或塗藥局部不適等因素,易造成患者依從性差;
鱗屑角化型足癬局部藥物滲透性差等因素,致使療效不佳及復發率高,因此,對於鱗屑角化型足癬患者,一般建議療程 4 周以上或聯合套用系統抗真菌藥物。
包括
萘替芬、
特比萘芬和
布替萘芬。由於該類藥物在體外對皮膚癬菌的抗菌活性較強,每日1~2次外用,一般療程2~4 周可獲得良好的療效。
包括阿莫羅芬、環吡酮胺、利拉萘酯等,每日1~2次外用,一般療程為4周左右。
包括水楊酸等,這類藥物可聯合抗真菌藥物用於鱗屑角化型足癬患者,因刺激性較強對於水皰型和糜爛型足癬患者不宜使用。
系統治療
對於那些皮疹面積較大、局部治療療效欠佳、反覆復發、不願局部治療及伴有某些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愛滋病等)導致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建議進行系統抗真菌治療。
目前足癬治療常用的系統用藥以口服藥物為主,這些藥物須在皮膚科醫生指導套用。
常用口服藥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伊曲康唑一般建議成人每天200~400 mg,療程因足癬類型有所差異:水皰型和間擦糜爛型為1~2 周,鱗屑角化型為2~4 周。特比萘芬一般建議成人每天250 mg,療程同伊曲康唑。
聯合治療
對於單獨局部外用治療療效不佳的鱗屑角化型足癬及皮損泛發的患者,可以考慮給予一種外用藥物聯合一種口服藥物使用。在藥物的選擇中可選用抗真菌作用機制不同的兩種外用藥物,如咪唑類聯合丙烯胺類藥物等。
併發症及其治療
在積極治療足癬的同時,應按照皮炎濕疹類疾病的處理原則對癬菌疹進行抗過敏治療,系統治療以抗組胺治療為主,外用糖皮質激素(如
地塞米松、
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
氫化可的松、
氟替卡松等)應在充分控制原發病的基礎上使用,可外用含抗真菌藥物和糖皮質激素的複合製劑。
局部應首先抗細菌治療,待細菌感染控制後再行抗真菌治療,也可同時抗細菌和抗真菌治療。
對並發下肢丹毒或蜂窩織炎等情況,應採用系統抗生素治療,治療時間一般為10~14天,足癬的存在易導致丹毒反覆發作,故應同時積極抗真菌治療。
伴發非皮膚癬菌感染時,如合併念珠菌或非皮膚癬菌性黴菌,應選用具有廣譜抗菌活性的抗真菌藥物。
手術治療
該疾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藥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預後
足癬易出現復發,如果及早就診並進行規範治療,配合醫囑並調整生活習慣,大多數患者可獲得較好的預後,對於合併其他免疫受損性疾病的患者(如
糖尿病、
愛滋病等),其應到相關科室得到合適及時的治療。當並髮癬菌疹時,這是機體對真菌代謝產物的一種變態反應,需要重視同步抗過敏治療,防止過敏反應加重。
當發生下肢丹毒、蜂窩織炎等細菌感染時,病情比較嚴重,部分免疫低下的特殊情況(比糖尿病、愛滋病患者)下,細菌感染可能成為致命的原因。
預防
要注意清潔,保持
皮膚乾燥,保持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足癬是一種傳染性
皮膚病,應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及繼發感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