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所知錄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作者:錢秉鐙
- 類別:史書
- 編史方法:編年體
作者簡介,生平簡歷,主要作品,內容簡介,寫作背景,作品評價,作品體例,出版信息,所知錄全文,提要,自序,所知錄卷上-隆武紀事,
作者簡介
生平簡歷
錢秉鐙,生於公元1612年,卒於公元1693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工詩善文,字幼光,後改名為澄之,字飲光,號田間,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明末諸生。
青年時代曾參加復社,名重一時,弘光年間,因為權臣馬士英、阮大鋮迫害復社文人,被迫往吳江躲避。不久,弘光朝滅亡,與錢鉞一起在吳江起兵抗清。失敗後逃往閩地,投奔唐王,授為彰州府推官。唐王政權不久覆滅,又入粵投奔桂王,授禮部儀制司主事,考授翰林院庶吉士,知制誥。廣州,桂林相繼陷落後,為避禍他曾一度削髮為僧,改名幻光。在此之後,歷盡艱辛,終於在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返回故鄉桐城。從此,改名澄之,字飲光,號田間,終生不復出仕。務農自給達四十餘年,直至去世。
主要作品
錢秉鐙學識廣博,富於才情,無論詩、文均有很深的造詣,而尤以詩著稱。由於他深處易代之際,飽經滄桑,備受憂患之苦,所以他的作品題材寬廣,內容深厚。他的創作以歸隱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詩歌多取材於明末清初政治大事,展示出一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具有明顯的史詩特色;後期詩歌則多取材於下層人民和他個人的生活,寫出民生疾苦,抒發他對新朝統治者的強烈憤慨。在藝術上,他的詩”五言似陶公”(沈德潛《明詩別裁集》),“七古擬張、王樂府,亦近香山,”陳田《明詩紀事》。其實,他是博採眾家而又能詞必已出的,他的詩能夠獨抒性情,詩風沖和淡雅卻又深沉精粹、駿快可喜。
除將要介紹到的史書《所知錄》外,錢秉鐙在文學方面的建樹更為豐碩,一生共著有《田間詩集》三十卷,《田間文集》二十八卷,《藏山閣集》詩十四卷,文六卷,另外,還著有《田間易學》十二卷、《田間詩學》十二卷,《莊屈合詁》一卷。
內容簡介
《所知錄》是錢秉鐙晚年歸隱時在耕作及寫詩之餘潛心著述的南明史籍,共六卷,書首有凡例,嚴州邵無已的序言,書末有作者的附語和章■覺跋,明確記載了該書的史料來源以及寫作的經過。六卷書中,記載南明隆武小朝廷政治,軍事史實的共一卷,記載南明永曆小朝廷史實的共三卷,卷五、卷六是兩篇附錄,卷五記載了南明弘光朝裁決的所謂“南渡三疑案”,即“假冒親王案”、“假冒王后案”、“假冒太子案”、作者在記載過程中不是記載道聽途說而已,而是加進了自己的思考,認為案中有許多疑點,並進行分析,推理,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卷六是“阮大鋮本未小記”,記載的是南明朱由崧弘光小朝廷權臣阮大鋮的一些遺聞軼事。
《所知錄》第一至第四卷以大量篇輻記述了南明隆武朝兩年間以及永曆朝前四年的政治軍事史實,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分成隆武紀年和永曆紀年兩個部分。隆武、永曆兩朝是繼李自成起義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殺明王朝覆滅及清年入關入主中原後,明朝殘餘勢力在南方建立的、在南明弘光朝覆之之後的另外兩個小朝廷,其皇帝分別為唐王朱聿鍵,桂王朱由榔。先看隆武王朝。隆武王朝建立於公元1645年閏六月,覆亡於公元1646年八月,僅僅存在了一年零三個月便告終結。隆武王朝是由福建軍閥鄭鴻逵、鄭芝龍等人擁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登基而建立的,故隆武帝認為只有鄭鴻逵、鄭芝龍等大軍閥才能保證其生命,使其坐穩皇位,所以他便無原則的寵信,依賴鄭芝龍等軍閥,對他們言聽計從,成了一個躲在大軍閥卵翼下的傀儡和木偶,遇事毫無主見,聽任一幫大軍閥擺布。
在一六四五年,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南方的許多省市都尚未淪入清兵之手,而且還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的餘部仍在奮力抗擊清軍,全國各地的抗清運動此起彼伏,風起雲湧,興復的希望是很大的。但隆武朝內部政治昏庸,權力鬥爭非常激烈,鄭鴻逵、鄭芝龍等武將以軍事實力為後盾,把持著朝政大權,排斥比較有正義感的愛國文臣黃道周、張家玉等等,而隆武帝朱聿鍵本人則雖有興復故土、建立明王朝中興偉業的主觀願望,但並無挽狂瀾於既倒的開明君主的魅力與實力,他即排斥廣大的抗清農民起義軍,拒不接納黃道周、張家玉等文臣的合理建議,而是一昧依賴鄭芝龍等軍閥,致使大權旁落,當清兵南進大軍壓境之際,隆武帝所信賴的鄭鴻逵、鄭芝龍等軍閥紛紛逃竄,根本沒有所謂的忠心護主之心,有的甚至叛變投清,一六四六年八月,隆武帝被清軍俘獲遇害,成立了僅僅十五個月的隆武王朝宣告終結。這是《所知錄》第一卷的內容,記述了隆武王朝從建立到覆亡的始末。
《所知錄》第二、第三、第四卷以大量篇幅詳細記載了另外一個小朝廷永曆王朝從建立到覆亡的經過。隆武帝遇難後,公元1647年,桂王朱由榔在著名抗清將領瞿式耜等人擁戴下,即位於肇慶,在西南地區建立了永曆小朝廷,永曆朝自從建立的第一天起,就處在風雨飄搖中,政權未嘗穩定過一日。然而,永曆王朝雖然是一個在居無定所中備嘗顛沛流之之苦的小朝廷,但卻將明朝滅之以前政治上的昏庸腐朽傳統繼承無遺。永曆帝朱由榔為人懦弱膽小,優柔寡斷且貪生怕死,他同隆武帝朱聿鍵一樣毫無用人之明和治國之才,也無興復故土,建立中興偉業的理想報負,他所想的,只是依靠各地軍閥,偏安西南,坐穩自己的皇帝位子,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因此,他不思進取,只圖苟安於一時,雖有瞿式耜、何騰蛟等忠心為國的文武大臣為之出謀劃策,但他對他們並不信任,他只一昧信賴宦官、錦衣衛,致使萬曆年間宦官干政的歷史又一次重演,朝廷內部黨爭紛起,各自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互相傾軋,斗個不停,而永曆帝則大權旁落,毫無主見。
為了取悅於當時各地的軍閥勢力,永曆帝竟然允許他們坐地收稅,自由取給軍餉,任用官吏,干預朝政,從而直接促成了當時各軍閥之間互相爭鬥、割地稱雄的局面。明朝覆亡後,活躍於全國各地的抗清力量主要是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餘部,另外還有一些原來明朝的官方軍隊和一些自發的地方武裝。雖然數量頗為壯觀,但成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而永曆政權又缺乏強有力的政府來進行節制,致使官方軍隊和農民起義軍之間、各地方軍隊之間,不時地發生衝突和火併,自相殘殺嚴重削弱了抗清的軍事力量。另外,由於永曆小朝廷財力的匱乏以及政權的軟弱,致使各軍隊普遍的軍餉不足,紀律渙散,士兵騷擾百姓財物的事件屢有發生,也失去了百姓的信賴和支持。外臨強大的敵軍,雖然有瞿式耜、何騰蛟等人奮力維持忠心謀劃,但也依然挽救不了永曆王朝滅亡的厄運。
寫作背景
作品評價
由作者本人的這些記述我們可以看到,《所知錄》書中的大量史料不僅是得之於作者的親見親聞這樣的第一手資料,而且該書也不同於那些事發後許多年憑作者追憶回溯而寫成的史書,故較具可信性而有著較高的史料價值。
這一點歷來為各代史家所公認。比如,全祖望《鮚?奇亭集》外編對此書的題跋中曾記載了黃宗羲對該書可信性的極力稱讚(贊語略),謝國楨也在《增訂晚明史藉考》中盛讚該書曰:“為記隆武、永曆兩朝最直接之資料,堪備南明史事之徵”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所知錄》的記述中也有許多得諸傳聞而傳聞失實或作者本人疏於考證的地方,尤其是在涉及到人物評價方面,由於作者本人便是永曆王朝的一員,且立場與瞿式■、金堡等一黨相近,所以在記述這些人物時對其推崇之至,有時不惜曲筆諱飾,而對於與自己立場相對的人物,則以筆詆毀之,這都使得書中的人物評價中出現了許多有失公允的地方,這一點是我們在閱讀《所知錄》過程中所應該注意的。但總體來看,這也無損於讀書的史料價值,因為這樣的地方終究是少數,瑕不掩瑜。另外,關於“南渡三疑案”及“阮大鋮本末小記”兩篇附錄,根據作者在書前面的《凡例》所稱,都是得之於傳聞,是否信史尚有待於考證。
作品體例
《所知錄》記事採用編年體,在記述各年的史事時都有固定的體例,總是先以較大的字型書寫重要的事件,然後用較小的字型詳細註明事件的經過,並且在注中附有大量的敘事詩究其原因,並非因為作者有高深的詩歌造詣而欲在史書中一逞詩才,傅以年在《華亭年室題跋》中的見解頗有說服力,可以說是合理的解釋。他認為作者之所以用了在史書中比較少見的詩的形式來記載史事,是因為作者“恐涉嫌諱,未便據事直書”,不得已便藉助詩歌這一比較婉曲的方式來補記他在前文中不便“據事直”書的部分。
出版信息
《所知錄》一書寫成後,多以抄本流傳於世。在輾轉傳抄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完全根據原書原貌;而且人們又往往喜歡依據自己情況進行增削竄改,致使該書體例凌雜,毫無順序。眉目不清,文字互異之處比比皆是。現存各抄本當中,《荊駝逸史》本僅有三卷,不僅將附錄的五、六兩卷”南渡三遺案”及“阮大鋮本末小記”全部刪除,而且作者所附的詩文也被盡皆刪去,記述明永曆王朝史事的三卷也被壓縮成為兩卷,只有第一卷較好地保存了原貌。另有新學會排印本是根據傳抄本排印的,共六卷,包括隆武紀年一卷,永曆紀年三卷,南渡三疑案、阮大鋮本末小記兩卷,且書前面有凡例、嚴州邵無已的序,書的後面有章■覺的跋,作者所附的詩文也比較完整,可見,此排印本所根據的傳抄本是一個足本。由於錢秉鐙忠於明王朝,入清後隱居不仕,他所著的《所知錄》也並沒有打算公之於世,所以撰寫時,便毫無顧忌,書中仍以清政府嚴厲禁止的隆武、永曆年號紀年,並且不避清諱,清朝禁用的字眼到處都是,這當然為清朝政府所不容,所以該書於乾隆五十三年被明令禁毀。
所知錄全文
提要
本書分上中下三卷,錢澄之撰;「荊駝逸史」本。作者初名秉鐙,字幼光;安慶桐城人。明末,東南名士結復社;皖中主壇坫者,秉鐙亦為其一。並與松江夏允彝、陳子龍別創聯雲社,冀接武東林。弘光立南都,阮大鋮柄用,刊章捕治黨人;遂亡命走浙、閩,猶從鋒鏑間支持名義不少屈。隆武授吉安推官,尋改延平府。後入粵,永曆擢禮部主事;嗣應臨軒特試,改授庶起士,兼誥敕撰文。及永曆自梧州奔南寧,不及從;後遂為僧,間道返裏,結廬先人墓旁。是時已改名澄之,字飲光;晚年,以環廬皆田也,更自號「田間老人」。著有「田間易學」、「詩學」、「文集」、「詩集」、「莊屈合詁」、「所知錄」及「藏山閣集」等書。本書系記南明閩、粵兩行朝所聞所見事(兩粵行朝止於永曆四年十一月蹕南寧),內容為卷上隆武紀事、卷中永曆紀年(上)、卷下永曆紀年(下)。惟按內容與「凡例」所述不盡相符,蓋非足本。「凡例」第三則云:『弘光朝某以書生蒙鉤黨之禍,匿武水家仲馭複壁中,耳目俱絕,無所聞知;亂後始過白門,於先朝勛戚口中得「三疑案」,遂作「傳疑詩」三首紀之。至於「覆國之奸」固系同郡、本末素悉,今惟紀其裏居大略;乞降後死仙霞嶺事,皆得諸同時共事者之口。若其立朝誤國諸狀,海內自有信史也』。所指「三疑案」以及「覆國之奸」(按後者指阮大鋮),此本並無所紀。第四則云:『某生平好吟,每有感觸,輒紀篇章。閩中舟車之暇,亦間為之。粵則閒曹無事,莫可發攄;每有紀事,必系以詩。或無紀而但有詩,或紀不詳而詩轉詳者;故詩不得不存也。刪者甚多,亦存其紀事之大者而已』。此類存詩,在此本卷上「隆武紀事」中略有一二,余均未見。揆諸謝國楨「晚明史籍考」,「所知錄」除「荊駝逸史」所刊「三卷本」外,另有「六卷本」一種(新學會社據傳鈔本排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今藏有清鄭青芝手鈔本,目分卷一「隆武紀年」、卷二至卷四「永曆紀年」(上中下)、卷五「南渡三疑案」、卷六「阮大鋮本末小紀」,與謝考「六卷本」所敘相合。至於所存詩作,亦均能見之;由此,可知尚有完本存在。今本所缺,又另在「藏山閣集」中亦可求之。該集已另選刊,經編為「藏山閣集選輯」,適可補此本之不足(補記:近見世界書局影印有李宗侗所藏湖南王禮培舊藏手抄本「所知錄」,分為「隆武紀年」、「永曆紀年」、「南渡三疑案」、「阮大鋮本末小紀」四篇,詩亦並見,可供參閱)。
自序
桐城錢澄之飲光氏記
閩立國僅一年,某以乙酉冬十月始到行在。既補外吏,不悉朝事;又終日奉檄驅驅,無因得閱邸鈔。茲編凡福州年月以前事,皆得諸聞者也。至於延平行政、贛州用兵,亦祗識其所親見。江、閩士大夫多留心者,必已有成書也。
粵事,自戊子秋九月過嶺到肇,參列班行,略有見聞,隨即記錄。茲編凡戊子以前,皆本諸劉客生之日記;於湖南戰功多不甚悉,亦因其所記者而已。辛卯春,滯梧州村中,略加編輯。夏四月,始離粵地;去南日遠,間有傳聞,不敢深信、亦不敢紀也。
宏光朝,某以書生蒙鉤黨之禍,匿武水周仲馭家複壁中,耳目俱絕;無所聞知。亂後始過白門,於先朝勛戚口中得三疑案,遂作傳疑詩三首紀之。至於覆國之奸固系同郡,本末素悉,今惟紀其里居大略;乞降後,死仙霞嶺事,皆得諸同時共事者之口。若其立朝誤國諸狀,海內自有信史也。
某平生好吟,每有感觸,輒紀篇章。閩中舟車之暇,亦間為之。粵則閒曹無事,莫可發攄;每有紀事,必系以詩。或無紀而但有詩,或紀不能詳而詩轉詳者;故詩不得不存也。刪者甚多,亦存其紀事之大者而已。
所知錄卷上-隆武紀事
桐城錢澄之飲光氏記
上諱聿鍵,太祖高皇帝九世孫。其先封於南陽,國號唐。祖端王,惑於嬖人,欲立其子;囚世子義於承奉司。上方三歲,從之囚;年二十八,尚未請名。已世子遇毒薨;守道陳奇瑜、知府王之桂言於王曰:『世子薨逝不明;若其子不得嗣,事必發覺』。王懼,始為上請名,立為世孫。
崇禎五年壬申,端王薨,上襲位;年三十一矣。
七年甲戌,流寇猖獗。上蠲金修築南陽城,知府陳振豪弗授功;上以為言,詔逮振豪下獄。已又援潞王例,乞增兵三千人,以陳永福為參將領之;不許。
八年乙亥冬,流寇再犯南陽。上疏言:『所有護衛一千二百人,半為汴梁班軍;乞念郡當賊沖,以全軍見還』。亦不許。會先帝欲行宗室換授法,禮臣陳子壯執不可。上遺書子壯爭之,稱說典制、援引經傳,言言有本;廷臣固不及知也。已因督臣盧象升過南陽不朝,劾奏之。上好爭宗藩大體,又所建請日煩,與廷臣多牴牾;先帝意亦不之善也。
九年丙子八月,京師戒嚴,上倡義勤王。巡按御史楊繩武以聞,奉旨切責;至裕州與賊遇,亡其內豎二人,乃返。事定,下禮部議,給事中馮可賓、鐘?議廢為庶人,安置鳳陽高牆。監送同知張有度欲以檻車械致之,上自裁不殊。至鳳陽,陵奄索賄不遂,用祖制墩鎖法以困苦之。上不勝其辱,病幾殆;賴妃曾氏調護惟謹,至刲股以進,乃愈(妃曾氏,諸生曾文彥女,本籍江西;上即位,冊為皇后)。有司廩祿不時,資用乏絕。望氣者言:鳳陽高牆內有天子氣。淮撫路振飛聞之,以賑罪宗為名,入見上;上告以吏遇無禮狀。振飛疏請加恩罪宗,置吏無狀者石應詔於法;賑以私錢。
甲申十七年,北京陷,南渡立國;大赦,出高牆。禮部奏請復王爵,不許;命徙居廣西平樂府。
乙酉四月,上行至杭州,南都報陷。上勸潞王監國,拒北使之招降者;王不能聽。時鎮江總兵鄭鴻逵自京口至、戶部主事蘇觀生自南都至(觀生,由保舉為縣令起家),胥會於杭。杭已降,遂奉上入閩,以閏六月七日監國。鄭鴻逵請早正尊位以系人心,鄭芝龍意有所待,群臣亦多言監國名正,宜早出關號召天下;俟有收復功,建號未遲。不報。隨於二十七日祭告天地、祖宗,即皇帝位於福州南郊。以布政司為行在,建行在太廟社稷,改福州府為天興府。立妃曾氏為皇后。大赦天下,以本年七月初一日以後為隆武元年。遙上宏光尊號為「聖安皇帝」。進封靖逆伯鄭鴻逵為靖逆侯、南安伯鄭芝龍為平逆侯,封鄭芝豹為澄濟伯、鄭彩為永勝伯;升蘇觀生禮部侍郎,尋加東閣大學士;敘擁戴功也。以黃道周人望所歸,特用為吏部尚書大學士。召起舊臣何吾騶、蔣德璟、黃景昉,又起朱繼祚、林欲揖、路振飛、曾櫻、熊開元等,皆相繼入閣。姜曰廣、吳甡、高宏圖、鄭三俊、陳子壯等,俱遣官敦請。其後,又以黃鳴俊、林增志、李先春、陳宏謐等為大學士;獨宏謐不至。以張肯堂為兵部尚書、李長倩戶部尚書、曹學佺禮部尚書兼蘭台館學士、吳春枝兵部右侍郎、周應期刑部尚書、鄭瑄工部尚書、馬思理通政使。一時耆碩,盡列卿貳。其科道各官,或起舊、或召起特授、或因大臣薦舉,破格用之;惟翰林、吏部專循資格。而兵部職方一司,督撫藩鎮題請虛銜為軍前贊畫、監紀,至濫觴不可勝紀;上亦輕畀之。由是,清流往往恥與其列。上特重風節、喜文學,收羅名士,時欲破格用人。臣未入關,即蒙首輔黃道周疏薦徐鳴時、徐孚遠、吳德操及臣四人。嗚呼!鳴時、孚遠次第授官。臣後至,同德操上疏,言臣志在科舉,求俟鄉試。奉旨:『時方多事,朝廷破格用人。既經輔臣薦舉,著吏部即與試用,不必更俟鄉試』。然入關言事者,紛紛輒以口舌得官,近於濫矣。如鎮江錢邦芑,以諸生上書得當上意,即時實授御史;吳門楊廷樞,遯跡不出,不由薦舉,手敕特授御史;皆意表行事。或曰:上所重者,東林復社也。凡東林老宿,既無不徵召。而庶吉士張元琳為其叔父瑞圖請謚,欲謚「文繆」;即上意可知矣。「御製縉紳序」,極言先朝門戶之禍,分別東林、魏黨、南黨甚析;但於南黨,誤雲西林耳。至於翰林一席,資格獨重。四川舉人徐永周以詩文見賞,特授簡討;有言其不由進士起家,上笑曰:『予覽其詩文,意其為進士耳』;竟改禮部主事。攸縣舉人劉自□,為督師何騰蛟齎奏至行在。騰蛟力薦其才,召對稱旨,特授簡討;以為騰蛟德也。詞林中乙榜,惟自□一人而已。故時有「重翰林、輕宰相」之議,以上所用大學士太多也。
上性儉素,傷國家之難,敕斷葷酒,衣大布衣;後宮十餘人,皆老嫗,於嗜好泊如也。特好讀書,博通典故,為文下筆數千言立就。手撰三詔及與魯監國書,凡館閣諸臣擬上者皆屏不用;親灑宸翰,洋洋灑灑,諸臣相顧皆不能及。又極獎忠義,聞江陰、涇縣人,以守城拒敵被屠,嘆曰:『吾家子孫過此兩縣,三尺童子亦當哀而敬之』。批閱章奏,徹丙夜不休,其批旨有多至數百十言者;或送中宮代批。後亦讀書通文,每召對奏事,於屏後側聽;上回宮,與其決可否。時有二聖之稱。
某有行宮詞:宮漏沉沉迥未眠,大家炳燭在甘泉。遙瞻御筆珠簾裏,夜半頻聞手詔傳。外廷章奏晚猶通,侍史開封五夜同。傳道君王看不及,黃羅親裹送中宮。旌旗十萬護乘輿,二聖宮中共起居,長信宮人騎馬出,從龍只有五車書。皆實錄也。
某有故人行云:漢家天子重故人,南陽耆舊衣冠新。羊裘已隨安車至,釣灘寂寞誰垂綸?罅沱麥飯蕪蔞粥,黃金大印報不足;其稱天子篤恩私,努力雲台慰主知。請君試看馮異賜,不是罅沱才過時?
開儲賢館,定十二科取士;以蘇觀生領之。蓋由觀生不系科目起家,故令領其職,以寵之也。然人望不屬,所招致者皆妄男子;稍知自好者,不肯與。上久亦厭而罷之。鄭芝龍有子名森,國學生。上愛其材器,賜國姓,改名成功;命提督禁旅,以駙馬都尉體統行事。
八月,鄭芝龍集廷臣議戰守事宜:自仙霞關外,當守者一百餘處,應設守兵若干,其戰兵以元年冬簡練,二年春出關。一出浙東、一出江右,略計共二十萬。合兩粵八閩餉計之,不支一半。請於兩稅內每糧一石,預借銀一兩。每府差侍郎科道督徵,閭里騷然;民不樂從,反愆正供。又令撫按官以下蠲俸助餉,鄉紳、大戶責令樂輸;又令察府縣歷年積穀銀兩未解者,悉解赴行在。芝龍又請清理僧田,可得餉八十萬;不聽。戶部侍郎李長倩請開事例,從之。於是廝養隸卒,皆得給札授官;雖止虛名,居然冠蓋謁公府。晉江令金允治聽訟,兩造皆稱職官;不跪,立而對簿。或相毆於廷,官不能制。其為害如此。然猶苦餉不足,守關兵僅數百人,皆疲癃不堪用。廷臣日請上出關,上屢下詔戒期親征,芝龍輒以餉缺為辭。
芝龍、鴻逵自恃有援立功,驕蹇無禮。上嘗賜宴大臣,芝龍以侯爵位宰相上;首輔道周引祖制『武臣無班文臣右者』固爭之,遂前道周;芝龍怏怏不悅。諸生有佞芝龍者,上書言道周迂腐,非宰相才;上怒,敕督學御史抶之。芝龍又薦其門下士朱作楫吏科給事中、章正發戶部主事;皆不允。於是益懷怨望。及行郊天禮於南台,二鄭皆稱疾不出。戶部尚書何楷劾『郊天大典,芝龍、鴻逵不出陪祭,無人臣禮;當正其罪』。上賞楷有風裁,即令掌都察院事。已而鴻逵揮扇殿上,楷呵止之,二鄭益怒。楷知不為所容,亟請告;上欲曲全之,允其回籍,俟再召。楷至中途,盜截其一耳。抵家未久,死。蓋芝龍令部曲楊耿害之也。
上心知芝龍志不欲出關,又所為多不法;然卒無以制之。芝龍亦知不為眾所予,不出關無以弭眾議;乃請以鴻逵出浙東、彩出江西,各有兵數千,號為數萬。既出關,稱候餉,駐不行。鴻逵駐仙霞關,嚴禁仙霞關不許四方儒生出入;慮有上書言事者。月余,上屢檄出關不應;切責彩,彩逾關行百餘里而還,仍疏稱餉絕,留如故。
九月二十四日,徽州陷;右僉都御史金聲被執至南京,死之。於是首輔黃道周知鄭氏無出關志,自請出關,號召義師;芝龍若不聞知,聽其自去。道周駐廣信,無兵無餉,徒以忠義激發人心。旬月之間,有眾萬餘;親書誥身獎語,得之者榮於誥敕,以是為功賞焉。然皆未練之兵,不能應敵。部伍略定,趨衢州。婺源令,其門人也;馳書誘之,許為內應。至明堂里,猝遇北兵,我兵潰。張天祿執道周送南京,死焉。事聞,上震悼,輟朝;謚「忠烈」(公到南京,清督洪承疇以同鄉誼,使人致意。公罵曰:『承疇死久矣。松江之敗,先帝痛其死,賜祭九壇,親自哭臨,備極恤典;焉得尚存?此無藉小人冒名耳』。遂被囚系。門生往見者,講習吟詠如常。都人士爭索其書,終日握管,指目為之腫;皆藏?以為寶。臨難時過市,見市有豎福建門牌者,指「福建」二字曰:『我君在焉、我親在焉;死於此可也』。南向再拜,
是時,闖賊李自成敗,奔至湖廣之通城有九宮山,為村民鋤梃擊死,獻其首於楚督何騰蛟以聞(自成敗出潼關,追至九宮山下,飢困。親率十餘騎上山覘形勢;與金住僧,命炊飯。僧疑為逃將,有重貲。竊下山語村民,競持鋤梃上山亂擊之,皆斃。解其衣,中有金龍衣者,箭鏃集於其目,乃知為自成;梟其首報。騰蛟遂據實奏聞,略無誇張冒功之語;舉朝嘆服之)。其眾無所歸,推其兄子李錦(號一隻虎)為主;同自成妻高氏乞降。騰蛟遣長沙知府周二南迎之;未至,中流矢死。賊帥欲得騰蛟親至乃降,騰蛟即同道臣堵允錫徑造賊營,賊帥驚喜,悉聽命;一時增兵十餘萬。上大喜,告廟。進騰蛟大學士,封定興侯;升允錫副都御史,巡撫湖南。降將皆授總兵官,李錦賜名李赤心、高氏弟賜名高必正,號其營為「忠貞營」。已因湖南糧不給,降者稍稍解去。李、高十三部散入施州衛,因糧歇馬;其郝搖旗(改名永忠)、馬進忠、王進才、張光翠、袁應第、午萬才、張先璧等十餘營,悉隸騰蛟麾下,受節制,聲勢頗壯。
九月,兩廣總制丁魁楚以桂林捷聞。先是,靖江王亨嘉於八月僭稱監國,以楊國威為大將,踞有桂林。閩中頒詔,不受。廣西新任巡撫瞿式耜甫至梧州聞變,即移書魁楚為備;檄思恩參將陳邦傅防梧。亨嘉自桂平道井濟,促式耜赴桂林任,不應;親率兵至梧,執式耜,劫其敕印,先用小艇載回桂林。而魁楚調邦傅及趙千駟、嚴遵誥、馬吉翔等與亨嘉戰,敗之;追至桂林。靖江既敗回,窘蹙,仍以敕印還式耜,趣出視事,令止東師;而師已抵城下矣。式耜在城,陰結國威標將焦璉為己用。兵至,璉與邦傅合。守城者皆璉兵,邦傅縋而入,遂破桂林。俘亨嘉及楊國威、顧奕等(奕,桂林推官,為靖江吏科給事中)至閩,戮於市;廢亨嘉為庶人,幽死。封魁楚平粵伯,晉式耜兵部右侍郎。
十月,遣兵科給事中劉中藻頒詔浙東。浙東於六月初一日,張國維、方逢年、熊汝霖、孫嘉績、鄭遵謙、朱大典等已迎魯王於台州,監國紹興。中藻頒詔至,魯王下令仍返台州。國維曰:『今日之事,凡為高皇帝子孫,皆同心併力,共復國讎。有功之後,入關者王,此時未可定上下也』。即具疏上言;且言『監國當人心奔散之日,倡集為勞。一旦南拜正朔,猝然有變,鞭長不及,唇亡齒寒,悔莫可追。臣老臣也,豈若朝秦暮楚之客有左右其間哉』!汝霖等皆曰:『吾知奉主上而已;不知其他』。遂不奉詔。中藻廢然返,而閩與浙分水火矣。
初,汀、贛之間有峒賊數萬,時出剽掠;百姓苦之。號為閻羅總目,分四營,故又名四營頭;其前左營最強。張安者,首左營之一營也;驍勇善戰,久有歸正意。永寧王招出湖東,與敵遇,屢戰皆捷;遂復撫州。湖西則臨江鄉紳楊廷麟與吉水鄉紳劉同升以義師恢復臨江。於是楊廷麟等爭請上出江右,何騰蛟請出湖南,而浙中諸將亦望上幸衢州;原任山東臨清知州金堡陛見,勸上『急宜棄閩幸楚;騰蛟可恃、芝龍不可恃也』。且言『今時天子宜為將,不宜為帝。湖南有騰蛟新撫諸營,皇上親入其軍,效光武擊銅馬故事,此皆戰兵可用。中興天子,須以馬上成功;若夫千騎萬乘、出警入蹕之威儀,皆可去也』。上大喜,語廷臣曰:『朕得金堡,如獲至寶』。即授堡兵科給事中;堡以守制固辭,請敕印聯絡江上義師以出。上遂決意出贛州,幸長沙。先遣大學士蘇觀生赴南安募兵,中途接應;上親祖送之(金堡字道隱,杭州仁和人。庚辰進士,初任臨清知州。京師陷,南奔。旋丁內艱,與鄉人姚志卓起義山中。志卓屢有克捷,與江東諸營遙為聲援。堡入閩,奏其功;上大喜,封志卓為仁武伯。擢堡兵科給事中,以服辭;乃請敕印、假虛銜,以墨衰從戎,聯絡江上義師。既至江東,入方國安營。魯諸臣以堡北來奸細,爭攻擊之;監國以諭國安,國安遂執之。
不去。監刑者憫公志,遂從之)。
御史陳潛夫語國安曰:『堡與姚志卓起義建功,公固知之,曾許迎其家渡江;今何乃爾』?國安悟曰:『是也。然此舉非遵監國令,乃閩中二鄭有書必欲殺之耳』。蓋二鄭惡堡勸上棄閩幸楚,謂芝龍不可恃也。因出示芝龍書,且云:『吾縱其去,去勿入閩;若入閩,吾必追殺之。不然,無以取信二鄭也』。潛夫以謂堡,堡曰:『吾必入閩繳敕印。倘中道被殺,是死於盜耳;命也』。遂行。以次年夏至閩,繳上聯絡義師敕印。上欲奪情,堡再三辭;不允。已引先朝「楊嗣昌奪情,為黃道周諸正人所不容」為案;奉旨:『嗣昌小人,何得與爾比例』。芝龍見之,以為行將大拜堡也,忌害益甚。是時,上在延平,輔臣曾櫻留守福州。隱知鄭意,密疏勸上:『欲保全金堡,莫如聽其辭』。堡凡七辭,同官朱某等亦代為請,始允。堡以丙戌八月十五日辭朝,從延平出汀、贛趨衡州。而上已有旨諭騰蛟,遣兵迎駕;騰蛟命郝永忠率銕騎五千赴行在,至韶州,聞汀州之變而返)。
十一月,上下詔親征,以唐、鄧二王監國。舊輔何吾騶自廣東至,用為首輔,隨營。以曾櫻協同鄭芝龍留守天興,料理兵餉。以鄭鴻逵為御營左先鋒,出浙江;鄭彩為御營右先鋒,出江西。築壇西郊,擇吉日行推轂禮,鴻逵出城,馬蹶仆地。及上誓師授鉞,大風起,天帝及高皇帝位前燭皆滅,三軍失色。以十二月十六日發福州,二十六日,駐蹕建寧(上所部置,皆陽順鄭氏意,移蹕建寧。其實信堡言,將相機出贛州、趨長沙也)。
二年丙戌正月己酉朔,上在建寧,不受朝賀;以三大罪自責,令百官皆戴罪立功。初□日大雨雹,雹大如斗,或如刀劍。天晝黑,對面不相見。
交阯、日本諸國皆遣使入貢。廣東布政使湯來賀運粵餉十萬由海道至,升來賀戶部右侍郎(御史艾南英言解餉微勞,不宜遽膺顯擢。且言來賀奸黨周鐘自賊逃回,曾匿來賀揚州刑署中云云。蓋南英與鐘舊有文字隙,至是以為來賀罪案,人鹹笑之)。
二月,馬脛嶺兵變,命輔臣路振飛至浦城安撫之。江、楚迎駕疏相繼而至,上意遂決出汀州入贛,與湖南為聲援。芝龍欲挾上以自重,固請回天興;令軍民數萬人遮道呼號擁駕,不得行,仍駐蹕延平(芝龍初以海賊受撫,雖晉五等爵,與地方有司不相統屬;閩士大夫輒呼之為賊,絕不與通。及擁戴上即位,芝龍位益尊、權益重;全閩兵馬錢糧,皆領於芝龍兄弟。是芝龍以虛名奉上,而上以全閩與芝龍也。故芝龍不肯聽上出閩,思常有閩也)。
馬士英叩關請入朝,上數其罪,不許;前後七疏自理。有李蘧者,士英私人也;與上有舊,密疏言士英有治兵才,與阮大鋮皆宜在使過之列。上特許士英以青衣視事,戴罪立功。魯王遣其臣柯夏卿、曹惟才來聘,上加夏卿兵部尚書、惟才光祿寺卿。手書與王,謂『朕無子,王為皇太侄;同心戮力,共拜孝陵。朕有天下,終致於王』。取浙東所用職官,並列朝籍,不分彼此。已遣僉都御史陸清源(浙江平湖人)解餉十萬犒浙東師。至江上,方國安縱兵攫餉,殺清源。閩、浙釁益深(或曰:士英激使之也)。
兵部尚書張肯堂請出募舟師,由海道徑至江南,江南義師必為回響;大兵由閩出浙,首尾策應,則敵可乘也。上從之,加肯堂少保,給敕印。吏部文選司郎中朱永佑,加侍郎銜;福州府推官徐孚遠,加兵科銜。俱從肯堂出,止於舟山(辛卯八月舟山破,肯堂蟒衣南面自縊,一門皆死。永佑被執,不屈;砍其脅死。仆負屍出城,血不止;仆哭曰:『主生前好潔,死遂無知耶』?血即止。孚遠泛海由交阯入安隆;交阯要其行禮,不聽,不得過。反廈門,為清帥吳六奇所匿,完發以死。海外生一子,扶柩至松江;未葬,子亦死)。
掌[都察]院大學士熊開元去位。錢邦芑改授陝西道御史,開元固執資格,不容邦芑入台。台中諸御史合疏糾之,開元乞休;上乃聽其去。邦芑有才氣,敢言;言之慷慨,明爽可聽。特為上所信任。
廣西有僧,自稱宏光,雲自黃得功營逃出;其被獲者,偽也。撫按以聞,上召九卿科道議迎請。廷臣議:『即系真宏光,失國之君,有尊奉、無迎請』。有司審知為妄,下獄誅之。
三月,吉安陷;四月,撫州陷。初,楊廷麟、劉同升起義恢復臨江,上加廷麟大學士督師;同升以守制不受官,尋卒於家。廷麟兵既敗敵,遂乘勝追至樟樹鎮不戒,反為所乘,大敗;遂棄臨江,退守吉安。廷麟在吉安所恃者,廣營、滇營兵。滇營者,先帝時命中書科舍人張同敞用牙牌調發入京;兵未集,京師陷。宏光時,復敕雲南巡按御史陳蓋押赴南京。及是,始抵江西省;南京已失,仍退回吉安。因留之守吉安,廷麟以客禮待之,滇帥趙印選、胡一青亦聽廷麟奮勇建功,頗多斬獲。會贛督李永茂以憂去位,上用萬元吉為督,召廷麟入直;以元吉代廷麟,駐吉安。元吉以諸營講體統、申約束,諸將稍稍不樂。而永寧王所招四營之前左一營既以立功復撫州,其諸營亦皆願受撫。寧都鄉紳曾應選請諸朝,遣其子傳燦入山招之,皆聽命,賜名「龍武營」;計日出贛州,下吉安。元吉聞之,以為四營兵可恃也,遂蔑視滇、廣兵,專望四營兵至;滇、廣兵皆解體,四營兵亦不即至。丙戌三月,敵添生兵攻吉安,守兵不戰而潰。二十四日,吉安陷。元吉扁舟誓師皂口、曉諭贛州,極言滇兵棄城之罪,不許容駐。滇兵徑越贛州,趨南康以去。四月六日,北兵漸近皂口,元吉退入贛。十四日,北兵至贛,隔水而軍。永寧王既復撫州,北兵急圍之。時鄭彩駐兵廣信,永寧請救於彩;其監軍給事中張家玉與以三營往援,圍遂解。已而複合,彩遂棄廣信入閩,撫州復陷;永寧王死之,張安率所部退回寧都。報至行在,大震。削彩爵,戴罪立功;而徵各路兵為贛援。蓋上志在幸楚,未嘗一日忘贛;故援贛為最急也(蔡鼎,泉州人;好大言。李蘧言其精天文、韜略,薦為軍師。彩敗回,鼎請出關自試,一戰而蹶;遂逃。某以丙戌正月,從江西巡撫劉廣允出汀,將赴吉安。至贛江,無地開府,暫寓嶺北道署中行事。吉安被圍,某亦不能東赴,遂久留虔州;悉知虔州事。初,四營既受撫,敕書獎賞,皆以李春等為率。李春,其中首領也。有劉李騧名應駟者,忌春、傳燦功,乃聞於四營曰:『公等一體受撫,李春獨得官;今敕但稱李春,可驗也』。四營怒,遂相與殺春。傳燦聞之,復馳入營,為講明『敕稱李春等者,並各營而言也』調停之,久始定。兵出駐黃金、高樓間,去贛州四十里,殺掠如故。百姓不敢與斗,斗則以壞撫局為罪,相與訴諸縣令金廷韶,廷韶曰:『吾何能為,爾等其間諸首議撫者』。遂一哄而毀曾應選之室。由是,贛州人情洶洶,畏其徑吉安當由贛過,當事復請旨調往湖東,贛人始寧。時楊廷麟內召赴行在;聞吉安警,留駐贛州城外。日上疏言援吉防贛事宜;心所恃者,亦四營也。吉安失守,蘇觀生率所募新威營退保南康。萬元吉退守皂口,所部惟汪起龍三百人;觀生髮二百人往援,元吉以監紀程亮督之,下守棉津灘。楚帥曹志建以二千人至,一夕即噪而去。北師溯流上,新威營先潰,起龍兵繼之;元吉遂入贛城。北兵乘勝水陸並進,徑至贛州城下,城內倉猝無備。兵垣楊文薦,元吉鄉試本房生也,奉命往湖南。過贛,見事急,遂入城自任城守,百姓擁以為主。元吉既失吉安,將士離心不復用命;坐城上瞑焉如寐,對客不發一語。望隔河敵營遍山,輒指為虛營,變馬作牛。兵民有從敵中泅水至城下,言敵馬多兵盛;即目為萬安、太和間奸民,立斬之。江撫劉廣允所召募閩兵二千餘人,中軍張琮領之;由寧都趨湖東。廣允見贛急,檄琮回救,不至;自往雩都趨之。贛人曰:『江撫遁矣』!焚其舟、拘其家口。未數日,廣允率琮兵至,贛人大悔。是時,四營調住湖東至寧都間。撫州失,張安退,仍調回雩都。廷麟親往邀之,下贛。敵兵營水西,領兵者高進庫也。二十三日,張琮、趙涼符發兵過河至梅林不見敵,爭前趨,利無部伍;伏發,為所敗。追至河下,人爭舟,一時不獲渡,多赴水死,遂大敗。廣允憤甚,於五月初一日率兵過河再戰;親督家丁為衝鋒,思得一當。兵遇敵先奔,其家丁亦奔,廣允為高進庫所獲。後乃逃回,亦異事也。而廷麟所調四營兵至贛,再戰再敗,遂散。廷麟入城。以上,予皆得之目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