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塔

慈恩塔

在我國台灣省湖南省福建省均有慈恩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慈恩塔
  • 地理位置:台灣省日月潭
  • 海拔:1000公尺
  • 完工:1971年
台灣省南投縣慈恩塔,簡介,由來,建築特點,福建省寧化縣慈恩塔,簡介,歷史,發展,湖南省岳陽市慈恩塔,簡介,傳說,相關信息,慈恩寺,唐慈恩塔院,

台灣省南投縣慈恩塔

簡介

慈恩塔位於台灣省南投縣魚池鄉青龍山頂,於“”1971 年元月完工,塔頂高度達海拔1000公尺,為日月潭最高點,從慈恩塔最高層的塔頂瞭望,可看見日月潭拉魯島(光華島)、玄奘寺與慈恩塔皆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采中國寶塔式建築,共分九層。塔頂兩層之建築,為王太夫人靈堂,環境清幽,並設有石桌、石椅可供人休憩。
慈恩塔慈恩塔

由來

建於1971年的慈恩塔,是蔣中正為感念母恩偉大而建,入口處的「慈恩塔」匾額為其親書,而蔣母王采玉的靈位則奉於塔前宮殿式建築內。矗立潭邊海拔954公尺的慈恩塔,樓高九層的寶塔高度恰為1000公尺,登高可左顧月潭、右覽日潭,湖潭風光盡收眼底,向為日月潭的地標性建築之一。建蓋慈恩塔時之初,所有建材均利用船運,再以流籠載到沙巴蘭山上,工程堪稱艱難。塔前花木扶疏、草坪寬廣,環境相當清幽,附近還有長約700公尺的登山步道,是享受森林浴及觀星的好地方。
慈恩塔慈恩塔

  

建築特點

慈恩塔位於海拔954米的沙巴蘭山上,當初建塔時,所有建料均利用船運過月潭水面,再用流籠送上山,工程相當艱巨,塔高僅46米,塔頂正好為海拔1000米。建成後,塔高聳入天,儼然成為日月潭著名的地標建築。
慈恩塔入口大門處之“慈恩塔”匾額為蔣介石親題,塔內有一口巨大的鎮塔銅鐘,該塔建成後即懸掛至今。
蔣母王太夫人靈位則奉於塔前之宮殿式別墅,而塔所在的山頂,空地與草坪面積十分廣大,並種了梅、柏等花木,還有石桌、石椅供遊人小憩。

福建省寧化縣慈恩塔

簡介

慈恩塔是寧化古塔,亦稱水南塔,具體始建何年失考,大約是在北宋,古塔文革被拆,現重建。

歷史

慈恩古塔是昔日寧化城區八大勝景之首.油菜花盛開的季節,人們爭相結伴前往郊外倉廟踏青,登高遠眺,只見炊煙與
慈恩塔慈恩塔
飛鷹,彩霞同黃花鬥豔,慈恩塔屹立城區中央,凌空高聳,巍峨壯觀.一幅絢麗多彩的春景畫,令人心曠神怡.
寧化建縣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唐宋時期,隨著佛教的進一步傳播,作為佛教標誌的塔建築也廣為套用,不公佛門淨地建塔,都市紅塵也建塔,甚至許多地方用來作州縣標誌,故有"無塔不成州縣"之說.慈恩塔始建功立業於後唐同光年間(923—926),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塔為青磚結構,八角七層,高二十平方米,每層四向開設拱門,外表裝飾古樸典型

發展

慈恩塔是罕見的古塔,是文明古城的標誌,亦是唐宋時期客家先民輾轉南遷,把繁盛的中原文化帶入閩、粵、贛邊區的歷史見證。它雖飽經風霜剝蝕,雷電襲擊,仍古貌蒼蒼,屹然如故。作為名塔它已載入北京歷史博物館《古今圖書集成》。新中國成立後,古塔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視和保護,1958年,經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可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間,千年古塔慘遭厄運。1970年,寧化且革命委員會受命以破“四舊”和“備戰防空”之名實施拆毀。
慈恩塔慈恩塔
近年來,隨著客家學研究的深入,寧化在石壁上已撩開她神秘的面紗,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認同。到寧化尋根謁祖、觀光旅遊的海內外客家人士絡繹不絕。他們在朝聖祭祖、飽覽祖地自然和人文風光之後,對千年古塔不復存在深感遺憾。為了適應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增添一道現客家傳統文化相適應的旅遊景點,又符合現代人觀光旅遊需要的寶塔,工程實施將依靠民間自發自願集資來完成。

湖南省岳陽市慈恩塔

簡介

慈恩塔屹立於洞庭湖東畔的岳陽市西南隅,該塔建於唐開元年間(731-741)。現存塔為宋代重建,磚石結構,七級八角實心。塔高39米,塔尖鐵相輪重約2噸。從第二層起,每層有小佛龕。該塔為湖南現存最早的古塔建築之一。

傳說

慈恩塔的由來有不少傳說,這裡僅選其一。據說古時有一少女,父親不幸抱病身亡。因家中貧困,流蕩岳陽,無力安葬老父,少女只好“賣身葬父”。她的孝心感動了一位舉人,舉人便出資安葬了老人,並且帶女子與自家的女兒作伴,後來此女子嫁了好人家,富貴無比。為答謝舉人的恩情,特建成石塔,讓後代銘記此恩此德。所以,這塔也就名為“慈恩塔”了。

相關信息

慈恩寺

慈恩寺中國佛教寺院。位於陝西西安南郊。始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追薦冥福而擴建為大慈恩寺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此寺為上座並主持翻經院,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玄奘奏請於寺內建貯存佛經的大雁塔。此寺為中國佛教法相宗祖庭

唐慈恩塔院

中國唐朝佛教學者玄奘,曾是聞名世界的一代宗師。他的墓冢就在現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的杜陵原的興教寺中。
初建的興教寺規模比較大,從今寺內所存的“興教寺四至碑”上可看到如下的記載;“當差其寺地四至,東至韋村,西至江坡,南至官渠,北至原楞。”即與今興教寺周圍地名相同。可以判斷出當初的規模。碑上還有“寺地糧照舊”、“苫渠地十畝持徵課用,寺內常住置地三頃……”這也說明,當時寺院出租的地是相當多的。該寺因此得名並在唐代八大寺廟中最負盛名。唐中宗曾諡號玄奘為“大遍覺法師”,此後,院中唐式的方塔便稱大遍覺塔。在以後的歲月里,還有唐肅宗拜謁慈恩塔院,並提寫了“興教”二字,自此,興教寺的稱謂便流傳至今。名列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恩塔慈恩塔
興教寺西院為慈恩塔院,古柏環繞,梵唄裊裊。在慈恩塔院裡,矗立有三座墓塔,中間最高的一座便是玄奘靈塔,塔高Z3米,分5層,平面為典型的唐朝方形,底層每邊各為5米。塔的立面是仿木結構,整個靈塔的建築外形端莊秀美,靈塔歷經千年洗禮,仍能完整保持原樣,也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幸事,因為它已經成為最古老的仿木結構磚塔。
在塔底層北立面牆壁上刻著唐文宗的《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內容是玄奘的生平,首層南面是拱形券洞,供奉有玄奘塑像。在玄奘塔旁邊的兩座塔是玄奘弟子窺基圓測的靈塔。建築形式與玄奘塔比較相像。為三層的磚塔,高七米左右,在兩座塔身南面,有磚刻匾額“基師塔”和“測師塔”的字樣。窺基墓塔建的早些,圓測塔是宋代時仿照窺基塔所建。
在三座塔以北是剎殿,殿內現保存有殘缺的《玄奘負笈圖》畫像,玄奘正疾步在取經的旅途上,背負著裝有佛經的行囊,行笈上方懸有供夜間行走時用的油燈,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玄奘為取經,不遠萬里、長途跋涉的感人形象。《玄奘負笈圖》原作可追溯到宋代,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此外,殿內還有玄奘兩位弟子的線刻像與像贊。
興教寺建成後約百年期間,“塔無主,寺無僧,游者傷目。”(《塔銘序》)即公元769年以後寺院逐漸衰敗。
歷史上對興教寺曾有多次的維修,第一次是唐穆宗長慶中(821),由和尚法諱曇景主持修葺。接著在唐大和二年(828),僧義林維護玄奘塔,第三次是在宋元豐四年(1081)。知京兆龍圖呂公途經興教寺,登上少陵原,望見終南秀色,囑寺主僧晏靜加蓋玉峰軒。由萬年縣令陳政舉作《玉峰軒記》。隨後,宋元明清時多有修繕。清同治年間,時逢兵亂,寺內除三塔外,全部建築毀於兵火。時至民國十年(1921),興教寺已沒有寺院圍牆、而且無任何建築遺存,遠處望去只剩下三座煙跡斑駁的孤塔兀立在荒嶺上。
在長安自古有樊川八大寺,還有華嚴寺香積寺等,興教寺居八寺之首。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的記載。清同治年寺內大殿僧舍焚毀殆盡,所幸三座靈塔尚存。民國時又重修。
在1934年立的《重修慈恩塔院記》碑中載:由於“中樞議建西安為陪都”的原因,西安很有可能成為抗戰期間的陪都,重修興教寺被提上日程,在《長安縣誌》中就有蔣介石曾來興教寺的記錄,當時的主導思想是恢復古代遺蹟,向世人弘倡華夏文化和民族尚武精神,如周陵代表周文化,茂陵是漢代文化的象徵。而重修興教寺,是為了讓佛教匡扶危難之中的社會意識。於是在民國二十八年至民國三十一年,全部修葺工程告竣。興教寺的國際聲譽也迎來了許多外國朝覲者。尤其是東南亞和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的遊客特別多。1953年春,周恩來總理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來到這千年古剎參觀。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興教寺沒有遭到運動的衝擊。
自改革開放以來,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實,人們的信仰更加自由。興教寺也再放出輝煌的光芒。在住持釋常明法師的帶領下,慈恩塔院重新加固了塔南護坡,以及南院的大殿與藏經樓,往日寺院的土牆被砌成新磚牆;又建了臥佛殿、萬年寶鼎、千斤銅鐘和鐘鼓樓。目前,寺院已投資350萬人民幣。其規模不斷擴大,已有大雄寶殿、法 慈恩塔
堂、東西廊房、臥佛殿、會客廳、東院藏經樓、法物流通處、庫房與客房、鐘樓、鼓樓上下各、小汽車房,總計多達100間,使這千年的名寺又回到千年前那般盛況。
綜上所述,從興教寺的興衰史里,我們可以感悟到玄奘大師譯經傳道,平凡中蘊涵著菩提心和成佛之心,並以此心去普度蒼生。《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玄奘大師懷菩提心,不僅培養了眾多的弟子,而關鍵是沒有一味貪求成佛之心。在《金剛經》中載,當佛陀修忍辱波羅蜜時,心中想著忍辱仙人,甚至歌利王用刀摧殘他的身體,由於他對一切心無執著、而無瞋心,對世人也無執著。忍辱救施已達到六波羅蜜的彼岸,是謂進入精進和禪定的境界。古老的慈恩塔院裡蘊藏著大師的精神,將永遠縈繞在萬千世界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