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寺(福建省寧化縣寺廟)

寶塔寺(福建省寧化縣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寧化縣寶塔寺位於城外慈恩古塔之側。於宋宣和間僧禮公募建,幾經廢興,民國9年(1920年)頹圮,民國26年由釋盛庸募捐重建。寶塔寺先後作名寶塔院、慈恩塔寺,寺因慈恩古塔得名,現坐落在翠江鎮雙虹村塔下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塔寺
  • 地理位置: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北郊彭原古城
  • 開放時間:早9:00-晚5:00
  • 現狀:2009年5月再建西方三聖殿五間
  • 初建:西漢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
  • 修復歷史:公元67年起
基本簡介,歷史進程,寺廟詳述,遷址重建,

基本簡介

原寧化縣寶塔寺位於城外慈恩古塔之側。於宋宣和間僧禮公募建,幾經廢興,民國9年(1920年)頹圮,民國26年由釋盛庸募捐重建。
寶塔寺原名寶塔院、慈恩塔寺,寺因慈恩古塔得名,現坐落在翠江鎮雙虹村塔下街。據寧化縣誌記載,“宋宣和六年(1125)由僧禮公募 建”,迄今880 餘年歷史。寶塔寺地處縣城南大街,地理條件優越,其建築之完善,屬寧邑古剎之最,鼎盛時期常住僧眾達百人之多,為閩贛邊界佛教弘法中心之一。

歷史進程

塔與寺交相輝映,蔚為壯觀,明正德六年(1511),寧化同知陳熙將“慈恩古塔”勝景列為寧陽八大景觀之首。今北京故宮博物館尚有寧化慈恩塔的塔簿史冊,寶塔寺由此馳名海內外。寶塔寺千年來歷盡滄桑,兵革水火,多番劫難,幾度興衰。
寧化縣寶塔寺寧化縣寶塔寺
明永樂11年(1413) 毀,化成八年(1472)同知陳熙重修。
次年秋,塔燹,寺倖存。正德三年(1508), 典史汪清令僧祖隆募創。
萬曆廿四年(1596),寺毀。四十三年(1615),僧日鼎募建。清康熙年間,就寺為僧會司,興廢無考。
民國九年(1920) 又圯,民國26 年(1937),僧盛鏞為首募建成當時規模,塔、寺方為今名。後幾經修復完善直至1965 年。“文革”期間,全寺被各單位和集體分別占用。慈恩古塔亦於1970 年拆毀,僧尼還俗,金身塗炭,歷史瑰寶毀於一旦,僅留盛德一人棲身寺中。
1978 年,落實宗教政策,寶塔寺始歸還縣佛教協會。
1983 年,釋明琴等重新入寺住持,募化二十萬元裝飾大雄寶殿,得塑佛像金身,使該寺湮沒幾十年後佛日重輝,法輪再轉。

寺廟詳述

寶塔寺屬1993 年第一批登記,占地面積1699.6 m、建築面積1199.6 m。寺中有磚木結構宮殿式大雄寶殿1 座,住房、廚房、膳廳各配套設施齊全。大殿內祀塑華嚴三聖、千手觀音、文殊、普賢、伽藍、達摩、韋馱和十八羅漢等佛像。觀音樓上祀塑西方三聖,樓下前廳祀有地藏菩薩,後廳有西歸堂。寺中現有常住13 人,其中比丘6 人、比丘尼4 人、居士3 人。自民國以來,先後任過該寺住持的有:盛鏞、盛德、明琴、廣能、廣清、慧空、明陽、照遠。現任負責為釋廣祥。

遷址重建

由於該寺塔基、山門均被公房、民宅征占,出入從胡同小巷曲拐,一旦火患,施救無路,存在嚴重隱患。1996年縣府劃割城南方向約兩公里的牛崗山作為建塔用地及寶塔寺基,占地 11700 m。經數年建設施工,克服重重困難,耗資180 多萬元的寶塔已矗立在牛崗山頂,無比雄偉壯觀。遷建寶塔寺計畫投資約300 余萬元,其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觀音閣、地藏殿、鐘鼓樓等建築,正在籌備規劃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