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語出《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至漢代,《毛詩序》承《禮記·樂記》之後,首先提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漢書·翼奉傳》也說:“故詩之為學,情性而已。”已開始涉及詩與情的問題。但都...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表述,恰恰是這一不同,體現了《毛詩序》在“情”、“志”關係上的創見,他進一步明確了“情”、“志”二者的邏輯關係,即“心”生“情...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長聲)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
《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志並提,兩相聯繫,比較中肯而客觀。詩言志創作原則 編輯 ...
不僅如此,《毛詩序》進一步提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觀點,比較“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的表述,在這裡“志”與“情”的關係與內涵雖然沒有得到明確的說明,但...
《李花贈張十一署》是唐代詩人韓愈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可分前後二段,...清·李黼平《讀杜韓筆記》: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古人即物流連,藉以發其情之不...
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毛詩序》),“嗟嘆、”永歌“都是指用聲調增加詩歌的感染力。試多詠誦幾遍,就不難...
對文學創作中的主客觀關係作了詳細而深入的論述。先秦兩漢時期,文論已簡括涉及這一問題,如《詩大序》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等可為代表論點。魏晉時,曹丕開始...
《尚書》到《禮記》的思想余脈,並將“詩言志,歌永言”與“情動於中,故形於聲”結合起來,提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這首詞感情真摯動人,詞人以兄弟的情誼為主線來寫景抒懷,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夾雜著對官場的厭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當時作者複雜心情的...
《毛詩序》雲:“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文選》卷四五)詠歌之美是無限的,它能夠...
作者自序說:“詩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其間觸事興詠﹐尤所鐘情﹐不有發揮﹐孰明厥義﹖因採為《本事詩》”。說明撰書本旨是提供有關詩歌作品的寫作背景...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抒情,是文章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詩、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敘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與敘述、描寫、議論等結合...
在這樣的情況下,思婦“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忍不住寫成了“斷腸詞”,並決定寄與情郎,促他早歸。其詞的內容,就是思婦的自我敘述,是她的“心間事”,可知...
《詩經》大序說:“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歌謠是人類企圖強化表達喜怒哀樂等情緒,藉由語言的自然節奏,所表現出來的美...
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
(4) 又如:形藏(秘密;隱私);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形見(顯現;顯形);形言(表現在言辭上) (5) 比較,對照 [contrast] 令狐綯大怒,說他以己之長,形人之短,...
《毛詩序》在提到詩的起源時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又說“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1 情動而言形:《毛詩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形:表達。 2 見(xiàn限):同現,顯露,和上句“形”字意近。 3 隱:指上文所說的“情”和“理”。...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大序》),為抒寫離情,為記住這難忘的一夜,詩人們相約以“離夜”為題即席賦詩。這首詩即作於夜宴時。 [4] ...
“鼓掌”古稱“拊掌”,今謂之“拍手”,表示高興的肌體語言,是內心激動、興奮情緒的外部表現,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
觀此詩聞捷書之作,其喜氣乃可掬,真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言戍卒之...
陸機《文賦》中就有“詩緣情而綺靡”,意思就是詩歌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歌因情而發,就像是美好的素白繒那樣的精妙。到了唐宋,詩詞中大量出現表達自我情感的...
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
無論情、意、理、趣、境,皆詩心、詩志之所出。“詩者,志之所至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此古今詩人之同氣相求...
——感情萌動與抒情途徑第四章 情本同而末異——抒情形式分化與一體化第五章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抒情詩之內在機制第六章 盡善盡美 意在言外...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1] 寄夫注釋譯文 編輯 寄夫詞語注釋 ...所謂“情動於中而發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嗟嘆...
《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